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顺治有八个儿子,却让一个不得宠的庶子成为了新君,原因为何?

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六岁继位,七岁随摄政王多尔衮入关、十三岁亲政,在位十八年,驾崩后被追尊为: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追上庙号世祖(蒙古汗号额耶尔札萨克汗),享年二十四岁(实际二十二岁)。顺治帝共有四位皇后,其中两位在生前主位中宫((一位即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一位被废,即顺治帝废后博尔济吉特氏),一位去世后被顺治帝追尊为皇后(孝献皇后董鄂氏),一位因子而贵,在顺治帝驾崩、自己所生之子继承皇位后被尊奉为皇太后、薨逝后又被追尊为皇后(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自顺治八年(1651年)十一月,顺治帝庶妃笔什赫氏(巴氏)为其生下皇长子牛钮以来,顺治帝一共诞育了八位皇子,六位皇女,另外还收养了三位养女,一共十七位子女,这对于一个享寿只有二十四岁的青年来说,实在是多子多福了。

但在这么多的皇子皇女中,没有一位是顺治帝的在任皇后所生(即废后和孝惠章皇后姑侄两人),也就是说,顺治帝所有的子女都是庶出,没有嫡子嫡女。皇女不涉及帝位传承,这里不再复述,而顺治帝的八个儿子,他们的出身分别是:

皇长子牛钮,顺治八年(1651年)十一月生,生母庶妃笔什赫氏。牛钮于顺治九年(1652年)正月夭折,在这个世上只活了八十三天。牛钮也是顺治帝第一个子嗣,他出生时,顺治帝才十四岁(实际是十三周岁),实在太强悍了。

皇次子福全,顺治十年(1653年)七月生,生母庶妃董鄂氏(宁悫妃)。福全平安长大,日后晋封为裕亲王。

皇三子玄烨,顺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生,生母庶妃佟佳氏(孝康章皇后)。玄烨即清圣祖康熙帝。

皇四子,顺治十四年(1657年)十月生,生母是顺治帝皇贵妃董鄂氏(孝献皇后)。顺治帝极为宠爱董鄂氏,所以爱屋及乌、也十分喜欢皇四子,称其为“朕第一子”,待遇如同嫡长子。不过皇四子在顺治十五年(1658年)正月不幸夭折,连名字也没有起。

皇五子常宁,顺治十四年(1658年)十一月生,生母是庶妃陈氏。常宁日后平安成长,并在成年后晋封为恭亲王。

皇六子奇绶,顺治十六(1659年)年十一月生,生母是庶妃唐氏。奇绶于康熙四年(1665年)十一月夭折,年仅七岁。

皇七子隆禧,顺治十七年(1660年)四月生,生母为庶妃钮钴禄氏。隆禧成人后晋封纯亲王,不过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七月就早早去世,年仅二十岁,其子也早夭,传承断绝。

皇八子永干,顺治十七年(1660年)十二月生,生母为庶妃塞母肯氏。康熙六年(1667年)十二月,永干早夭,年仅八岁。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顺治帝的八个儿子中,没有一个是皇后所出(包括前后两任皇后),全部是庶子身份。

其中,顺治帝皇四子因为其母皇贵妃董鄂氏受宠于顺治帝,所以极得顺治帝喜爱,他出生时顺治帝为此祭告天地,令群臣向自己朝贺,并举行隆重庆典庆贺皇子降生,还大赦天下,而这些都是皇后所生嫡长子出生时才会有的待遇。这已经表明顺治帝内心是以皇四子为自己的嫡长子、并当做皇储看待的。如果一切正常,皇四子必将被明立为皇太子,而他的生母董鄂氏也将代替不得宠的皇后(孝惠章皇后)入主中宫,成为顺治帝的第三任皇后。

世事难料,顺治十五年(1658年)正月,刚刚满百日的皇四子连名字都来不及取,就不幸夭折了(很有可能是天花),这使得顺治帝大受打击、痛心不已。为了追思爱子,顺治帝不顾祖制,在京师西北黄花山下为皇四子修建了豪华的陵寝,并追封这个早逝的婴儿为“和硕荣亲王”。

皇四子夭折后,皇贵妃董鄂氏心忧成疾,从此一病不起,延宕两年后于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薨逝于承乾宫,顺治帝追封爱妃为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因为爱子和宠爱的妃子先后离世,导致顺治帝心情沮丧、不思饮食,有了弃世出家的念头。虽然最终没有实现心愿,但顺治帝从此以后精神恍惚、状态萎靡,再也无力心处理政务、紧握权柄、管理庞大的王朝了。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一,顺治帝突患天花不治之症,且病势汹汹。至正月初五,顺治帝已病入膏肓、只能躺在乾清宫寝殿内,静静等待最后时刻的来临。

因为在这之前顺治帝并没有明立皇储,以定国本,所以在他病危的时刻,皇位传承的问题就不得不被摆上明面,让顺治帝必须做出抉择了。

起初,顺治帝考虑到诸子都十分年幼(最大的福全才八岁,最小的永干刚刚出生,还没满月),如果传位给皇子的话,那么自己当年冲龄践位、年幼无知而受制于摄政王多尔衮的旧事将很大程度上再次发生,嗣皇帝也将身处险地。为了不使幼主继位导致社稷不稳的情况出现,所以顺治帝一开始是准备选择才能出众、威望服人、又忠厚平和的堂兄——安亲王岳乐(太祖第七子饶余郡王阿巴泰次子)继位,这样自己驾崩之后由长君入继,朝廷就不会出现幼主登基、权臣乱政的情况。

但是顺治帝生母、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坚决反对顺治帝的意见:皇太后认为恰恰是顺治帝的长兄肃亲王豪格和十四叔睿亲王多尔衮当年在太宗驾崩后为了争夺皇位而互不相让,彼此不肯做出让步,这才让宗室王公、亲贵大臣们为了维护团结而选择了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的太宗第九子、六岁的福临作为替代人选承袭了皇位。之后母子俩历经艰辛,才从摄政王多尔衮专横跋扈的擅权岁月中幸存下来,在多尔衮意外去世后依靠老臣们的支持稳固了帝系大统、保住了皇帝之位。这么辛苦不易得来的皇位,自然要在顺治帝的后裔中代代传承、一直沿袭下去,怎么能仅仅因为害怕猜测中的“幼主继位、权臣乱政”情况,就轻易地舍弃帝系、将皇位传给外人呢?

更加让皇太后担忧的是:安亲王岳乐并不是太宗一系的后人,如果顺治帝把皇位传给了他,那么太宗一系子孙将永远和以后的帝系告别,同时,他们很大可能将在失去帝位传承资格后遭遇悲惨的命运,而皇太后本人作为太宗在世时的妃子、在任皇帝的生母、帝系一脉的太后,在日后外人继位后的地位也将岌岌可危,甚至有被赶下尊贵的皇太后之位的危险。

面对关系到自身和整个太宗一系宗室将来命运的生死攸关时刻,皇太后一步也不敢离开,牢牢守在乾清宫内,无论奄奄一息的顺治帝怎么样从社稷安稳、江山永固方面再三劝慰苦求,就是不准即将驾崩的儿子下诏宣安亲王岳乐进宫,把皇位传给他,一定要顺治帝在诸位皇子中选择一个合适者,入继大统。

至正月初六傍晚,皇太后和顺治帝已经激烈争论了一整天,还是无法达成一致。此时身体虚弱、油尽灯枯的顺治帝不能再继续坚持,气息开始变小,体力也无法支撑,眼看即将驾崩。皇太后一面是悲痛欲绝,一面又绝不能放任皇位被外人所继承,于是忍住悲伤再一次向顺治帝加以劝说,并举例:金太宗不传亲子而传侄孙,导致日后子孙七十多人被屠戮一空;金章宗不传亲兄弟而传叔父,自己一驾崩,怀孕的妃子就被处死或者强行堕胎、子嗣断绝;明武宗传位于堂兄,结果死后母亲被降低待遇、母家被抄家灭族。皇太后以这几个例子作为鲜活的证明,让顺治帝慎重考虑,不要不顾及身后的子嗣以及母亲,导致不忍言之事发生。皇太后还声泪俱下地请求顺治帝,一定要把皇位传给皇子,以保持帝系传承不外移,这才是维系太宗一脉帝系大统传承的根本所在。

皇太后的哀哀恳求、苦苦劝慰,并以历史上的反面例子作为明证,使得年轻的顺治帝在思前想后之下终于改变心意,同意了皇太后的意见,决定将皇位传给皇子,以保证皇室大宗世系的稳定性。

决定了把皇位传给皇子之后,顺治帝开始考虑究竟将由哪一位皇子承袭皇位。此时,顺治帝的皇长子牛钮和皇四子荣亲王已经夭折,在世的皇子还剩下六位,分别是:皇次子福全、皇三子玄烨、皇五子常宁、皇六子奇绶、皇七子隆禧、皇八子永干。这六位皇子都是顺治帝的庶妃们所生,在平时也并没有谁特别受皇父的偏爱,彼此都没有高人一头的优势。所以皇太后和顺治帝并没有拿定主意,在第一时间就决定由哪一位皇子继位。

而诸皇子中,皇五子常宁此时只有三岁(实际两周岁)、皇六子奇绶、皇七子隆禧都是一岁左右,皇八子永干还没有满月,所以,皇太后和顺治帝在接下来的商议中达成一致,不再考虑这几个过于年幼的皇子,承袭皇位的目标,就落在了皇次子福全和皇三子玄烨身上。

皇次子福全,是顺治帝实际上的长子(皇长子牛钮已夭折),在皇子的行辈排序上具有优势,为人也谦恭有礼,稳重平和。但玄烨虽是皇三子,可是自幼就被皇太后亲自抚养,深得祖母宠爱,所以也有一定优势。按照伦序原则,应该立皇次子福全为储君,但皇太后相对来说更喜爱皇三子玄烨,于是倾向于让顺治帝立玄烨为储君。

在皇太后提出让玄烨继位的意见后,顺治帝也回想起当初视察皇子读书、考核他们学问之时,曾向诸子询问过将来的志向,福全的回答是“愿为贤王”,而玄烨回答则是“愿效法皇父”,从这件事情上也可以看出两兄弟的心气和秉性。相对温和低调的福全来说,玄烨的表现更加外向、显露出敢于任事、果断大气的特点。(另外,玄烨年纪虽小,但气度不凡,聪颖慧质,具有人君风度。而福全虽然也是温厚平和、穆穆中正,但是气质上稍显平淡,并且左眼还有疾病,这一点身体缺陷也降低了他继位的可能性。)

另外,为了稳妥起见,当时十分受皇室尊敬、又具有一定医学知识的的外国传教士汤若望(汤若望被皇太后尊为义父,顺治帝则称其为“汤玛法”,玛法就是爷爷的意思)被顺治帝母子火速召进皇宫、向他询问立储之事的意见。而汤若望得知是病重的皇帝要征求自己的意见、让自己从两位皇子身体健康的角度出发、征询储君人选的事情后,便毫不犹豫地指出皇三子玄烨已经出过天花,对于这种可怕的疾病已经拥有终身的抵抗力,不会再重蹈皇帝本人的悲剧了(顺治帝正是感染了天花而即将驾崩)。而皇次子福全尚未出天花,并不知道将来运气如何,如果选择福全为嗣君,万一将来罹患天花之祸,那么社稷将再一次陷入混乱境地,而朝廷再也经不起第二次皇帝突然驾崩的折腾了。

所以,为了江山社稷的稳固、和帝系传承的稳定,汤若望建议选择皇三子玄烨为顺治帝的嗣君人选。

得到了自己衷心敬佩的“汤玛法”不偏不倚的肺腑之言后,气息奄奄的顺治帝终于下定了决心,在和皇太后交换意见后,宣布立皇三子玄烨为皇储,承袭皇位。此时已经是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六深夜了。

储君人选已定,皇太后立即以顺治帝的名义急召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前内阁学士麻勒吉两人入宫,赶到乾清宫寝殿内觐见顺治帝,由顺治帝当面向他们口授传位遗诏。王熙、麻勒吉二人牢牢记住顺治帝口述的诏书,然后在乾清门外临时搭起的围屏内连夜撰写。正月初七清晨,两人终于写好了传位诏书,马上交给等候在寝宫内、彻夜未眠的顺治帝御览修改。

顺治帝本来就已经病入膏肓,又经历了两天的艰难心路历程,其实已经油尽灯枯,并且不能进食,只能少许饮水,驾崩只在旦夕之间。但因为最重要的传位遗诏还没有落实,所以他咬着牙强撑,先后三次亲自修改斟酌其中的字句,直到傍晚时分才最终确定下来。这期间皇太后强忍生死离别的心情,一直陪伴于顺治帝身旁,并亲自安排皇宫守卫,以维持朝廷内外的稳定。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晚,确定了传位诏书和嗣皇帝人选的顺治帝再也没有力气继续坚持,在皇太后及内廷诸人的守护下咽下了最后一口气,驾崩于乾清宫寝宫内,时年二十四岁。

顺治帝驾崩之后,麻勒吉立即将遗诏转交给皇太后,于是皇太后马上下懿旨,命宗室王公、内阁诸大学士、宫内领侍卫内大臣等紧急入宫,向他们当众宣读了大行皇帝的遗诏,宣布皇三子玄烨为皇太子,入继大统,承袭帝位,并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为顾命大臣,共同辅佐新君。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九,时年八岁(实际上是六岁零十个月)的顺治帝庶三子玄烨奉皇父遗诏,在皇宫太和殿举行了盛大的登基典礼,正式继位,成为清朝入关以来的第二位皇帝,并以明年为康熙元年,这就是日后在位长达六十一年的清圣祖康熙帝,他在皇父顺治帝病危、将要从诸皇子中选择合适者继位的紧急时刻,以本身的行辈稍长、同时又得皇祖母的宠爱、和自身出过天花不会重蹈皇父覆辙的数个有利条件,从诸位兄弟中脱颖而出,一举成为最后的胜利者,以庶子身份承袭大统,登基称帝,成为了王朝新的统治者。

而他在漫长的六十一年皇帝生涯内的其他风云历程,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康熙与皇父顺治帝和生母孝康章皇后
汉族女子进入清宫为妃,一生无宠却生下千古一帝,因儿子成为太后
【从神武天皇到明治天皇】日本平安时代(八):后一条天皇
清朝第一位秀女,14岁生下千古一帝,死后获三代皇帝尊封
清陵考古孝陵内葬人物
恭亲王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