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代三大势力:皇权、阁权与宦权

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国家权力的分配是重中之重,权力的使用决定一个朝代的命运。在君主专制的国家制度之下,皇权不断被加强,如果现有的体制无法使得皇帝的权力达到顶峰,那么皇帝就要想法设法的改进制度以达到对权力的完全掌控。

明太祖朱元璋为达到对国家政权的绝对控制,在1380年废除了宰相,从此在中国封建社会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宰相就退出了中国历史的舞台。但是皇帝是人不是神,政务太多就会造成国家指挥失灵,作为办事机构的内阁开始崭露头角。

也许是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权力的分配也要三股势力,内阁权利过大皇帝无法掌控时,宦官势力就会被搬出来,宦官群体是中国皇权专制的必然产物。

掌控全局的皇权

历史脚步走到明朝,此时皇帝的权力远超前代,虽然明朝的阁权和宦权都有膨胀的趋势,但是仍然要明白,无论是内阁大臣还是首席宦官他们的权力都是皇帝赋予的,都是皇权的附属品,一切大局都由皇帝掌控。

1.明朝强化的皇权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皇帝权力也日趋攀升。朱元璋起于底层,他见证了元末官员对百姓的敲诈勒索,对百姓的残忍压迫,所以明太祖痛恨贪官,痛恨当官的利用职位之便欺压百姓,登基之后开始重典治国。

正所谓:身处乱世,不得不用重典。

朱元璋在位期间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署,分理天下庶务,大权一归朝廷。对官员的考核和检查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检查系统下出现一点纰漏就可能招致杀身之祸,不光官员自认有杀身之祸,与这个案件有一点瓜葛的官员都会被处死。

后世所熟知的胡惟庸案件,当时胡惟庸被指出谋反,夷灭三族,株连三万人,十年后这起案件又引发一个惊天大案,战功赫赫的蓝玉被指出谋反,株连一万五千多人。可以仔细想一下,经过元末的战乱和农民起义,明初的人口会有多少,明初的官员会有多少,一次谋反会有三万人,难道所有的官员都要谋反吗?

从侧面人们就可以看出来明朝的皇权在逐渐加强。无论是因袭两千年的宰相还是战功赫赫的将军,皇帝可以随时削夺你的权力。

2.明朝皇权为何如此强盛

中华从夏朝建立到明代已经有四千年的历史了,这中间有过无数的宫廷政变,分裂割据,或者是农民起义,这历史画卷一幕幕的被镌刻在史书上,给后代的当权者留下了无数宝贵的经验,所以到了明代皇权逐渐加强,选拔体系、监察体系以及管理体系都逐渐完备,皇权自然加强。

同时历史也需要这样的管理者,元末国家地动山摇,农民流离失所,被逼上梁山,经过多年的农民战争终于有一个强大的政权可以统一中原了,但是海内并不太平,元朝残余部队只是被打出了中原,他们依然盘在边境,朱元璋虽然成为了胜利者,但是其他的起义农民军依然蠢蠢欲动。

在这个朝代建立之后要进行管理,中央要负责让这台上了锈的国家机器运转起来,明朝开国皇帝就担任了这个职责。

最后也是由于朱元璋的个人性格,朱元璋冷酷、残忍且拥有智慧。朱元璋对待功臣非常刻薄,皇权如太阳上升,照耀万物,四方瞻仰,可以说是“君愈亢,臣愈卑”。只知尊君,而不知礼臣,朱元璋加强了明朝的皇权。

相权的代替品——阁权

说内阁的出现是相权的代替品是不准确的,内阁的产生是因为宰相被废除,但是明朝的政治制度决定了阁权永远不会达到原来宰相的权力。朱元璋个人勤于政务,但是也难免会说“朕一人处此多务,岂能一一周遍”?

后代嗣君并不完全具备朱元璋那样的治国能力和治国态度,因此,之后的明代出现了有着法定权力不可能转化为相权的内阁群体。

1.内阁的产生

内阁是明代最重要的中枢权力机构,它有效地维持了明代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内阁的出现是为了解决行政效率下降的问题,在经过一步步的探索后形成了内阁。

内阁在太祖时已经出现萌芽,但是太祖为人强势根本不可能给阁臣权力,直到英宗时内阁才正式成立。内阁属于五品衙门,其权力不可能凌驾于六部制上,负责票拟职责,皇帝一般会采用内阁票拟的意见。

内阁为集权政治服务,但是又为集权政治所不容,处于矛盾的地位。但是内阁的儒生勇于进取,近水楼台先得月,在在明朝的政治体制中凌驾于六部之上,居于皇权之下,内阁对明代的政治影响颇大,在明代的历史舞台上熠熠生辉。

2.内阁的内部缺陷

内阁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内阁在一段时间内主要作为皇帝的智囊团,没有实际的权力,所以职位是不固定的。内阁的官员也是不固定的,官员的参与全凭皇帝的喜好,内阁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

直到仁宣年间票拟制度的出现内阁才趋渐稳定,内阁的权力也随之逐渐地增大。但是里面成员权力的可伸缩性仍然掌握在皇帝的手中。

内阁缺乏自身的独立性。在朝廷当中没有确定的定位和地位,在洪武年间扮演着“仅被顾问”的角色。内阁无法干预六部的事务,六部不是其下属,成员又多来自翰林院,其发文也要通过翰林院,在某种程度上是依附翰林院的。

内阁成员拟定的事宜根据皇帝的喜好决定是否实行,内阁是为皇权服务的,但又是为皇权所不容的。

以上原因就导致内阁缺乏自身的独立性。

其次内阁缺乏合法性,内阁出现仅仅作为皇帝的秘书班子,既没有皇帝诏书承认又没有文书敕封,它与宰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又不可与宰相相提并论。

废除宰相时明确表示六部居于百官之首,直接听从于皇帝的调遣,而内阁则不然,是一个名不正言不顺的缺乏官方认证的秘书班子。最后就是内阁缺乏严整的制度性。内阁在明初成员不定,办公机构也没有,有时内阁只有一人,甚至有时没有人。

后来有了文渊阁,但是文渊阁是一个公共办公区,翰林院的也在这里。直到明朝中后期才有了正规的办事机构,内阁经历了大半个朝代才算正式确立,这在历代是没有先例的。

君主专制的必然产物——宦权

1.宦官上位

宦官专权是君主专制的必然产物,在历代都有宦官专权的先例,明朝宦官专权相较于前代有之过而无不及。朱元璋在位时对宦官把控十分严格,他认为商量大事应与朝廷大员商量,而不是与宦官。到了明成祖朱棣时为了扫除异己任用宦官,宦官开始担任监军、刺臣等职务。

宦官从明初的不及百人到明末的上万人,从最开始“不通文墨”到后来的“晓历史”。皇帝怠政的情况下宦官逐渐取得批红权,到后来取得了票拟权,使得明朝宦官的权力日趋加强。宦官通过担任监军取得军事权力,操纵东厂、西厂和锦衣卫,同时也凌驾于三法司之上。

2.宦官炙手可热

没有了宰相,但是宰相的权力不会凭空消失,宰相的权力一部分被内阁分去,一部分被司里监分去,还有一部分紧紧的捏在了皇帝的手里,这就决定了即使宦权再大也不会大过皇权。

明末魏忠贤权势熏天,造成了为太监建生祠的千古丑闻,但是在崇祯帝登基后,魏忠贤就消失在明末的舞台。

这就说明任你权力再大,给你权力的人依然可以颠覆你。宦官在明朝是一个炙手可热的职位。很多平民子弟选择自宫以谋求皇帝录用,其实不只是平民百姓会选择自宫,就连士人子弟也会选择自宫来谋求未来。

比如太监王振本为儒生,但是因为九年无功,后来净身进宫。明朝自宫人数之多,自宫范围之广,屡禁不止,自宫现象在明末已经成为社会痼疾,明亡之后宫中的太监多达十万,当然还不算没有被收入宫中的自宫太监。

这等残害身体的做法明朝百姓依然趋之若鹜,可见宦官在明朝的权力之大。

总结

关于明代“三权”大体形成这样一种论述格局:明代皇帝既散相权,令各部分掌,又夺相权,君行臣职。但君不可无相,后乃有内阁之设,内阁从皇帝那里争回些,宦官再从皇帝那里窃取些,于是三者共同据有权力结构的最上层。

明朝历史上皇权、阁权和宦权三种权力相互制衡,皇帝要通过阁权和宦权达到权力的平衡,一旦阁权和宦权有一方权力逐渐扩大,皇权就会发挥它隐形的手来调节平衡,二者的最终任务就是来维护皇权,是皇权的附属品。

阁权和宦权的权力再大也无法撼动皇权的地位,如果想要达到权势熏天的地步就要看皇帝倾向于哪一方了。二者相互角逐,皇权的天平偏向的一方将如日中天,而另一方将身败名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远观史】明代为什么出不了真正的权臣
明代宦官专权,却无力威胁皇权:明代宦官专权的特殊性
甘露之变:权力斗兽场
徐晓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争及其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盘点:从秦汉到明清,中国皇权相权的变化过程
魏忠贤权倾朝野,号称“九千岁”,为何会被17岁的崇祯轻易诛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