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放战争中,国民党五大“饭桶”将军,老蒋上榜居首

战争年代国民党也是抗日战争主力部队,队伍内也曾人才济济,他们为赶走侵略者立下了不少功劳。不过从后来队伍发展来看,国民党的道路并不顺遂,除了时代和社会原因,剩下的就是他们的队伍里掺杂了那么几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缺乏战略眼光的将军,即便拥有着规模庞大的军队和先进的武器,可依旧不可扭转的退出历史舞台。那么国民党中都有哪几位“饭桶”、“草包”之流,他们又是怎么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呢?

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还请各位帮忙“长按2秒点赞按钮”来个强烈点赞。并且“关注”一下,以后常来,不迷路。

第一位 土木系陈诚 唯蒋介石马首是瞻

说起陈诚他应该算是蒋介石身边的头号人物,至少在军事上如此。陈诚1898年出生于浙江青田,算是蒋介石的半个老乡,黄埔军校成立后在校内担任教官一职。1925年东征陈炯明时表现出色受到蒋介石的重视,自此以后平步青云,还娶了蒋介石的干女儿

陈诚能够得到信重,最大的优点就是听话,对蒋介石十分忠诚,有好处先想到自己的“干岳父”,出了问题首先自己承担责任,会做人又是军校出身,自身能力勉强过得去,这才造就了陈诚在蒋介石身边红了几十年的局面。

有很多人评价陈诚的军事能力,绝大多数都认为其基本不具有帅才或者将才的能力,甚至还有人戏称,多亏了陈诚葬送了许多蒋介石精锐部队,这才让东北解放的如此顺利。事实上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在一段时间内曾被国民党占据更多的优势,可这种情况持续到陈诚调来后发生了调转。

本来应该巩固城防抓紧练兵,制定一系列军事举措,结果他却玩起了职场政治和排外,将自己不喜欢的或者不是一个派系的直接黜落,不管对方是不是具有相当程度的军事指挥才能,举个例子,陈明仁就是这个时期在东北下马,本来就不怎么通晓人情世故的他,差点被陈诚整到了泥里。

1947年12月底,我军在东北发动了冬季攻势,大部队逐渐向沈阳周边集结,当时的国民党新5军正在新民一带驻扎,第一时间得知我军呈现包围趋势后,第5军立即向陈诚汇报了情况,不过陈诚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安排撤军跳出包围圈,反而是犹豫不决开启了军事会议,耽误了一天多的时间。

等到反应过来的时候,新5军早已被我军团团围住,想要得到外部支援也成为了奢望,而包围圈内部的新5军也逐渐走向了弹尽粮绝的绝境,苟延残喘一周后,新5军彻底覆灭,2万人被我军歼灭,另有一万三千多人被俘。此后更是在东北部署了一系列昏招,最终将东北送到我军部队手中。

第二位 “西北王”胡宗南,含泪为我军送上25万“人头”

胡宗南1896年出身于浙江镇海,又是蒋介石的半个老乡出身,足以见得其实能成为蒋介石心腹要有一定的硬性条件,比如浙江人,再比如黄埔军校出身,经由老蒋亲自选拔,家庭出身尚可最好是有一定影响力的小资本或者当地书香豪门,还有就是要对蒋介石绝对忠诚。

胡宗南正是如此,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的他被人称为“天子第一门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十分受到蒋介石信重,更是心腹中的心腹。不过就是这样一位蒋介石阵营中的头号人物,却在西北葬送了国民党25万精兵,直接为我军解放大西北奠定了基础。

1947年3月,蒋介石命令已经在西北地区站稳的胡宗南带兵进攻陕甘宁解放区。要知道陕甘宁地区是我军的重要据守地区,从红军时期我党我军的主要领导机构都驻扎在延安,这里也是领导革命和战斗的大本营。

胡宗南接到命令后立即纠结了25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陕甘宁边区进近。当时我党在当地的正规部队兵力仅有2万人,单从数字上看都是一场压倒性的战斗。不过这场在国民党方面看似必胜的仗却让胡宗南输了个彻底,当胡宗南率领大兵压境时,我党领导人已经撤出了延安,甚至彭老总还腾出了时间以逸待劳,给国民党大军来了一波著名的“蘑菇战术”。

在持续了50多天的战斗中,我军在彭老总的带领下将胡宗南部拖了个半死,随后又发动起了青化砭、羊马河等战役,迅速稳定了陕北局势。到了1948年4月,被胡宗南占领的陕北地区再次被我军夺回,这场关于陕北的争夺战中,国民党部队在胡宗南的带领下,成功损失了25万兵力。

后续胡宗南竟然还谎报军情,声称延安是自己耗尽心血打下来的,蒋介石还给他升职加薪。退守西南后,面对解放军攻势,胡宗南再次显露自己军事才能上的短板直接弃军逃跑,国民党战败后被蒋介石一撸到底,只安排了虚职了此残生。

第三位 淮海战役指挥官刘峙,“饭桶”之首?

刘峙1892年出生于江西吉安,是民国时期的江西五虎上将之一,也是出身于黄埔军校教官,从最开始的北伐、中原大战等知名战役开始就进入蒋介石的视野。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其实刘峙前期在军事上也颇有才能,还一度被称为国民党部队中的“福将”。

不过在1952年的某天他再次把老蒋气了个半死,原因就是这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将军竟然在印尼给小学生教书打工。身份被曝出后还被当地的各种媒体炒作利用,可说起来刘峙的这个结果确实也是自找的。

1946年蒋介石悍然发动内战后,再次启用了已经在抗日战争中声名扫地的刘峙,理由也很简单,虽然军事指挥上才能并不突出,可胜在忠实可信。因此刘峙才在决战时期直接被任命为徐州会战的剿总司令。当时的这个任命蒋介石身边的很多人都提出了异议,甚至有将领在私下说徐州是南京的大门,就算是不派一虎也不能派一“猪”镇守,连宋美龄都曾委婉的询问过,不过最终刘峙还是走马上任了。

决战开始后,刘峙几乎手握当时所有的国民党精锐部队,指挥兵力总数达到了惊人的60万,新式装备、重型武器数之不尽。可刘峙并没有任何的抵抗能力,在解放军的迅猛攻势下,先丢了开封随后被解放军以摧枯拉朽的攻势攻克了多个重要城镇,国民党损失兵力数字持续攀升,最终国民党55万大军被全歼,其中就包括比较有名的“黄维军团”、“黄百韬军团”、以及“杜聿明兵团”等。

也就是从这次战役后,蒋介石对刘峙失去了最后一点耐心,刘峙带领家人先逃回了老家,在看到国民党军队必败后又逃到了香港,辗转去到了东南亚,被蒋介石接回台湾后得任虚职,1971年在台中病逝。

第四位 “水旱蝗汤”汤恩伯

与大多数并没有完全泯灭人性的国民党将领不同,1900年出生于浙江武义的国民党二级将领汤恩伯简直成为了邪恶的代名词,他也是蒋介石军事集团中最为臭名昭著的将领之一。

从表面上看汤恩伯整天乐呵呵见谁都是一副好面孔,可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是名副其实的笑面虎,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都特别残忍。汤恩伯从军从政的多年时间里,绝大多数时间并没有用于整顿涣散的军纪和增加内部建设,而是忙于杀人立威和各地敛财。所到之处当地百姓苦不堪言,像“蝗虫”过境一样被其扫荡一空,这才得了个“水旱蝗汤”的称号,死在他手下的平民百姓无数,可即便这样他也做到了军长的职务。

解放战争时期,汤恩伯最为知名的事件就是葬送了精锐部队张灵甫的整编74师了。当时解放战争已经来到了战略决战阶段,而作为上司的汤恩伯在看到张灵甫部被围困在孟良崮后,竟然因为一己私欲和赌气错过了最佳的营救时机,直接就导致了整编74师被全歼,师长张灵甫也在逃跑的过程中被我军击毙。

后来汤恩伯还曾和老师陈仪策划过起义投诚解放军部队,不料被蒋介石提前知晓,用大量钱财将其收买,汤恩伯将昔日恩师转手就给卖了,落得个卖师求荣的骂名,余生都生活在恐惧和众人的鄙视中,于1954年在日本病逝。

第五位 两次背叛革命 悍然发动内战的蒋介石

前四位将领的任命和受重用事件都是蒋介石的手笔,而这些人也都是清一色的老蒋心腹,单从这几项任人唯亲的安排来看,蒋介石的军事部署才能就不算高明了,也注定他不会成功只能落得个败走的下场。

这位出生于浙江奉化,曾忠实追随中山先生,开办过黄埔军校的人也曾有自己的高光时刻,可他从政生涯的多数时候都没有什么太正确的选择,姑且不说细节,就是几件大事的选择上就可以知晓其为人和做事风格。

从中山舰事件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再到无视日本的侵略举动,坚决执行他所谓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在确立第二次国共合作后,打仗的间隙依旧不忘发动“皖南事变”,并多次对陕甘宁虎视眈眈,最后竟然无视全国人民医院悍然发动内战。

他的种种决策和举动着实令人不解,你说他是为了自己,抗日初期兵力投入和与日寇死磕也是真的,可从始至终不利于自己的事业是干了一件又一件,可以这样这样说蒋介石的江山有一半是被他自己作没的。这位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影响中国近代史发展与走向的人,最后亲手带领国民党部队走向灭亡,战略决策屡屡失误、任人唯亲识人不明、缺少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历史前瞻性等种种因素都是他无法走到最后的根本原因。

这五位将领都是曾经国民党军队的中坚人物和领导人,可他们的身上都有着一些相当致命的缺点,最终导致走向灭亡,不得不说这或许就是命运的安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盘点国民党五大“饭桶”将军,其中陈诚豪言成笑谈,老蒋上榜居首
解放战争时,国军为何设立兵团建制,一个兵团实力有多强?
国军中有三位名将,曾经都有过辉煌的战绩,但最后却落得名声扫地
解放战争结束后,蒋介石集团四大派系的首脑人物,去哪了?
无房居住,生活拮据,“西北王”胡宗南为何在台湾过得困苦不堪?
不顾大局、胡乱指挥的国民党五大草包将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