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穷时无人问津,达时争相攀附,才子吕蒙正的2副对联写尽世间炎凉

宋朝名相吕蒙正幼时家中贫困,长大后凭借自己的努力一路坐到宰相之位,两级反转般的人生让他见识到利益面前人丑恶的嘴脸,也为他后来清廉作风打下基础。

纵观吕蒙正的人生,完全可以用一句话形容:穷时无人问津,达时争相攀附。

而正是这样高低起伏的人生境遇,让他看尽了世态炎凉,也端正了自我的处事原则。

风餐露宿不改高远志向

吕蒙正出生于公元994年,是嵩山偃师佃庄镇相公庄人,祖父吕梦奇与父亲吕龟图都当过官。

吕蒙正的父亲吕龟图是一个起居郎,负责在皇帝临殿朝见群臣时观察皇上的举止,倾听皇上的言行,在退朝后将这些都悉数记载下来,相当于是一个不参与政事的文官。

吕蒙正是吕龟图的第一个儿子,母亲刘氏又是吕龟图的正妻,所以吕蒙正在幼时过着吃喝不愁,锦衣玉食的日子,同时受父亲的影响,对学习也非常地感兴趣。

然而,吕龟图虽然不是什么大官,但他作为皇上身边的记录官,每日都能与当朝天子近距离接触,这对老百姓来说是莫大的荣耀,因此,城中的女子大部分都认为吕龟图是一个好的归宿。

如此以来,吕龟图的后院便渐渐有了不少妻妾,再加上他年轻气盛,贪图美色,正妻刘氏生过孩子后已经美貌不复,所以吕龟图就常常留恋于几个宠妾屋中,冷落了正妻。

刘氏身为正妻,见丈夫日日不见踪影,就连儿子也不怎么关心,自然是十分气恼,便常常在吕龟图与宠妾浓情蜜意之时闯入,然后与吕龟图大吵大闹。

吕龟图在宠妾那里享尽温柔,怎么会受得了刘氏的言行?

剧照

一次两次还能忍,几次三番下来,吕龟图对刘氏厌烦到了极致,竟下令将刘氏与儿子吕蒙正一起赶出了家门。

刘氏本来也就受够了吕龟图的荒唐行事,一气之下便真的立即打包行李带儿子出了家门。

可是在那个时代,女子出嫁就如同泼出去的水,普通的娘家一般是不会再收留的,于是刘氏与吕蒙正落得个无家可归。

要说这刘氏也是有骨气,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下也没有回头向吕龟图服软,而是带着年幼的儿子四处寻找居住之所,最终二人在龙门山的利涉院住下

利涉院是龙门山下的一所寺院,刘氏母子俩流落至此时被利涉院的当家和尚偶然看见,和尚发现吕蒙正虽然并无华服加身,但是气度不凡,眉眼中透露着坚毅,谈吐举止都十分得体,一看就是以后会有大出息的人。

于是和尚心生怜悯之情,花了几日在山间凿建了一个石窟让刘氏二人在此居住。

虽然住所就这样有了着落,可刘氏与吕蒙正的日子还是过得十分窘迫,刘氏只能靠一些零碎的手工活来补贴家用,平日里他们只能靠粗茶淡饭充饥,吕蒙正还经常跑到山下的寺庙中去蹭一些吃食。

一日,吕蒙正在伊水岸边游玩,看见一名瓜农,馋得直流口水,可是囊中羞涩,他连一只瓜都买不起,只能在路上捡瓜农掉落的瓜吃。

到了冬天,石窟内没有取暖设备,冷风从洞口呼啸而过,吕蒙正只能和母亲依偎在一起,手脚都冻得不能弯曲,身上的冻疮更是一个加一个。

尽管如此贫寒,但是吕蒙正还是没有忘记自己儿时的梦想,除了帮母亲做些日常活计之外,每日都勤奋学习。

他每日外出时,会路过村中的一所学校,每当这时他总会站在学校门口听学校中的朗朗读书声,听得多了,他也能背诵下来一些。

刘氏也是十分注意儿子的教育问题,因为家中贫困不能送吕蒙正去学校,刘氏便一有机会就会为儿子找些书回来看,晚上就着昏黄的灯光教孩子读书写字。

吕蒙正白天干活,晚上挑灯夜战,竟没有一日落下功课的学习,时间长了,他提出的问题连刘氏也回答不上来了,于是吕蒙正就跑去村学向先生请教,村学的先生见他如此好学,就收吕蒙正为学生,晚上给他讲课,并且送给了他一些笔墨纸砚。

这样,吕蒙正的学业大有进步。

然而,刘氏与吕蒙正在努力为生活拼搏时,他们原来的亲朋好友却因为他们的贫困避之唯恐不及,没有一个人伸出援手。

哪怕到了除夕也没有人来看望他们,每到新年,吕蒙正家中更是冷冷清清,也没有像样的吃食,一次,已经学有所成的吕蒙正身处其中心中倍感凄凉,于是大笔一挥,为自己家写了一幅对联:

上联为“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联是“南北”。

这副对联即隐晦地表达出他们家中的拮据情况:缺衣(一)少食(十),没有“东西”。

状元及第

吕蒙正与母亲刘氏在石窟中一住就是九年,这九年时间不仅磨炼了他的心智,还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要出人头地的决心。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朝廷开科取士,吕蒙正听闻这个消息感到自己的机会要来了,决心要参加考试。

可是那个时候从他住的地方到开封比较远,要走好几天才能到,路上住店吃饭都是不小的开销,这对于贫寒的吕蒙正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负担。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打消念头,而是开始向左邻右舍东拼西凑地借钱,但是大部分人都觉得吕蒙正是在痴人说梦,所以不愿将钱借给他,只有少数几个人将吕蒙正的为人看在眼里,抱着要不回来的想法给他借了些钱。

按理说这些钱是远远不够吕蒙正到达开封的,但是他把这笔钱当做启动资金毅然决然地告别母亲踏上了赶考之路,钱花完后,吕蒙正就靠沿路乞讨勉强生活。

太平兴国元年,吕蒙正参加了河南的“取解试”,榜上有名,这给了他参加省试的机会。

当年冬天,他与其他举子一同聚集于开封,准备参加来年礼部的省试。

到了太平兴国二年,礼部省试开考,这场考试总共分为三场,一场帖经,一场诗赋,一场试策,三场考试中吕蒙正都名列前茅。

到了最后一场考试,宋太宗赵光义御殿复试,录取进士109人,在这109人中,

三十一岁的吕蒙正高举榜首,成为丁丑科的状元。

就这样,吕蒙正一路过关斩将,终于达成了自己的心愿。

在放榜后,吕蒙正成为状元的消息一下子传遍了大街小巷,人们纷纷以认识吕蒙正为荣,凡是与吕蒙正或者他家人有过接触的人都喜气洋洋,好像自己得了状元一般。

而在放榜之后的一系列礼仪活动中,吕蒙正更是以出色的文学素养大出风头,朝廷的人都暗自议论说,这个年轻的状元日后肯定大有作为。

不仅是朝廷上的大官,就连地方小官和有钱的人听闻消息后皆认为吕蒙正以后一定会有出息,于是大家争先恐后地上门拜访吕蒙正,希望能在他跟前混个眼熟,能与他结交是最好的,这样说不定他们能借吕蒙正之势得到好处。

但是吕蒙正在年轻贫穷时早已深深体会过人间冷暖,他清楚地知道,这些提着礼物堆着笑脸满口好话的人,他们只不过是趋利附势罢了,并不是真心的。

一日,吕蒙正看着家中络绎不绝前来拜访的人,又联想到之前无数个冷冷清清的夜晚,心中觉得十分讽刺,于是年轻气盛的他十分气不过,又写下一副对联:

“旧岁饥荒,柴米无依靠,走出十字街头,赊不得,借不得,许多内外亲戚,袖手旁观,无人雪中送炭。

今科侥幸,吃穿有指望,夺取五经魁首,姓亦扬,不论张三李四,踵门庆贺,尽来锦上添花。”

短短几个字,将吕蒙正夺魁前后人们的不同的两幅面孔描写地活灵活现,无情揭露了那些前来拜访送礼者的投机心理。

这幅对联一贴出来,本来在吕蒙正家中高谈阔论的众人看见后都感觉到脸皮火辣辣的,他们自己也明白,这副对联就是在嘲讽他们,心中五味杂陈之下,大家都灰溜溜地从吕蒙正家离去了。

一路高升仕途坦荡

既然中了状元,那么吕蒙正日后肯定是要当官的,但是这样一来他就没有办法照顾年迈的母亲,于是他决定将母亲送回父亲家,这样她也能有人照顾。

只不过这次回去,刘氏母子俩不再是当初那对被赶出来的可怜人了,他们真正做到了扬眉吐气,衣锦还乡。

而这吕龟图自然是不愿怠慢新科状元的,所以他只能重新接纳他们二人,但是之前的裂痕不可能再修复了,于是吕龟图和刘氏虽然又重新住在一个屋檐下,但是他们并不在一个房间居住,二人分居两室,一直到吕龟图病逝。

而这边吕蒙正将母亲送回去后,就去朝廷报道,当即被任命为将作监丞,将作监是管理祠祀贡品的官,而将作监丞便是辅佐将作监的。

在担任将作监丞时,吕蒙正才思敏捷,办事得力,很快就得到了上级赏识并且通报给了皇上,于是朝廷下旨将吕蒙正提拔为升州通判,拥有批署当地公文以及监查官吏的权利。

吕蒙正接旨准备出发前,特意去向宋太宗叩谢,太宗皇帝为此还特意赏他快马一匹以及20万文路钱,这是史无前例的破格优待,足以见得皇帝对吕蒙正的赏识。

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御驾亲征,路上皇帝就下令让吕蒙正北上随驾出征,并赋予了他新的几项责任:掌编“日历”,即撰写每日时事,以及在宋太宗的左右作为谏官时刻提醒宋太宗。

随着这次战争的顺利进行,宋太宗亲自感受到了吕蒙正的能力,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若加以善用,那么必然会为宋朝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于是回到京城后,宋太宗就想找个机会给吕蒙正一个合适的官职,就在这时,吕蒙正的父亲吕龟图病逝。

虽然吕龟图年轻时将吕蒙正母子二人赶出家门,但是吕蒙正夺魁后,吕龟图也算是痛改前非,对母子二人以礼相待,吕蒙正是个明事理的人,知道感恩,所以知道吕龟图病逝后,吕蒙正就向皇帝上书,请求辞官服丧。

宋太宗自然是舍不得放吕蒙正走的,但是身为人子,辞官服丧是道义中的事,不能更改,所以皇帝只能同意。

但是吕蒙正的丧期还没满,宋太宗就已经等不及了,急急下诏令吕蒙正除服出仕,任都官郎中,掌管奴役、俘虏及囚徒安排等事宜,不久后吕蒙正又被升为翰林学士,正式成为皇上身边的顾问,随时为皇帝答疑解惑。

兴国八年,宋太宗见时机成熟,吕蒙正已经心性稳定,并且当官期间没有出现任何纰漏,便在当年十一月让吕蒙正担任副宰相,并且给他赐了一座大豪宅。

这一年,吕蒙正才三十七岁,短短六年时间,他就从一个贫困书生一步步走到副宰相的位置,这与他早年的经历分不开关系,当然,吕蒙正的出色才学也是助力他一路高升的重要法宝。

五年之后,四十二岁的吕蒙正被提拔为当朝宰相,真正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官,超越了他的父亲不止一星半点。

当然,吕蒙正的仕途不可能一直这么风顺。

淳化二年,谏官宋沆的上疏惹恼了宋太宗,因此宋太宗对宋沆施加了很重的责罚,而宋沆恰巧是吕蒙正夫人的娘家人,所以吕蒙正也受到了牵连,被革除相位,贬为吏部尚书。

这次被贬使那些对吕蒙正仕途心生妒忌的人心中畅快,所以这些人总是对吕蒙正冷嘲热讽,而吕蒙正幼年时经历的大起大伏让他对这些不以为然,他不管别人怎么说,都只是相信:在其位谋其职,兢兢业业地专注于自己该做的事。

两年之后,宋太宗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觉得当时的责罚着实有些过重,吕蒙正实属无辜,于是淳化四年,宋太宗下令让吕蒙正官复原职。

这次复职也并没有让吕蒙正沾沾自喜,他仍然处处以国事为重,从不为了保护自己的权利而阿谀奉承讨皇上欢心,也正是他的这一品质让宋太宗又爱又恨。

以至于后来宋太宗又因为一时气恼罢免了吕蒙正的相位,直到四年后他才被宋太宗的儿子宋真宗重新复职。

吕蒙正的三次入相,可谓是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景德二年,五十九岁的吕蒙正渐感力不从心,上书辞官,得到恩准后回到故乡洛阳。

数十年的起起落落让吕蒙正对人们趋利附势的本性有所释然,也与自己达成了和解,所以他的晚年生活过得十分怡然自得,与亲朋好友聚会,与子孙共同庆祝生日,而宋真宗路过洛阳时还会亲自来看望吕蒙正。

就这样,吕蒙正在洛阳度过了六年安享舒适的生活后,在大中祥符四年病逝,享年六十八岁,被追赠中书令,谥曰“文穆”。

参考文献:

《中华句典 2》;新世界出版社,2007

《增广贤文 名句》;天地出版社,2013.01

《白话精华二十四史 宋史 4》;现代教育出版社,2011.05

《嵩山名人传,河南人民出版社》;2019.0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千古奇联
1005年,北宋名相吕蒙正辞官归隐,宋真宗赵恒破格提拔他的儿子
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外行看了笑,内行看了叹
北宋县令老来得子写对联庆祝,落魄中的吕蒙正路过:你命不久矣
寒门宰相吕蒙正 一一 吕鸿达
六品官娶36房小妾,却将正妻和嫡子赶出家门,嫡子逆袭官拜宰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