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快速看懂《大明王朝1566》,只需99条冷知识(3):「东厂廷杖」

历史冷知识003【东厂 廷杖】

廷杖,顾名思义,即当廷杖责,是皇帝对触犯皇权或存在过失的官员在朝堂上处于杖责的刑罚,目的是对抗命大臣进行身体上的折辱,从而起到威吓作用。

钦天监监正周云逸,本来是皇帝高参,怎么一下子就沦为廷杖的对象了呢?

要说剧中的钦天监监正周云逸本来运气爆棚,遇到了这么一次好的表现机会,那就是嘉靖帝派人来找他了,让他找出三代以来盛世无雪的例证,来证明今冬无雪与人事无关。

可是周云逸的回答,却彻底触犯了天子的威严。其实历代皇帝都明白,所谓的天象都是忽悠人的,最多能分析出下不下雨的规律,但是拿久旱来抨击朝政,这是历代皇帝所不允许发生的事情。

而周云逸却牢牢咬住京师久旱乃“上位者无德引发天怒”所致。

于是周云逸被嘉靖帝下令廷杖二十,行刑者是东厂提督太监冯保。

为何是二十?不是四十,或八十?

打二十下,是个标准刑罚,比如《水浒传》里无论林冲,还是武松都是这个待遇哈:标配,脊杖二十,然后就是充军千里。

——等于暗示你就打二十下,肯定打不死你。

但到了大明朝的东厂太监手上,就不一定了哦:

死不死,就看你自己表现了。

冯保太监后来到了万历朝,那可是响当当的风云人物,张居正都要敬三分的。在嘉靖朝,他还基本是个死跑龙套的——不过电视剧这里演的尖酸刻薄,其实他代表的正是嘉靖帝,从他心中也是不愿意打死他的,加上这个人本性也不坏,所以才不止一次引导周云逸:

“明天就是大年三十了,你的家人都在等你过年呐,你就不能改个说法?”

周云逸却闭上了眼睛……

可以说,明朝从来不缺不怕死的官员。嘉靖也不是第一次见识了——

比如刚即位时的大礼议事件,好家伙廷杖一口气打死多少官员?

不过,大家都以为廷杖是在明朝时期被发明的,但事实上,在明代以前就有了类似的刑法,只不过有明一代把这种体罚方式强化到了极致。

一个说法是起源于东汉。

另一个说法是元朝:

我比较倾向于后者。明承元制嘛。

元朝是中国古代少有的统一的少数民族政权,其统治阶级以蒙古族等游牧民族为主。蒙古人在马背上过生活的方式孕育了其粗犷的性格,从而与中原和谐含蓄的文化形成较为明显的差异。

他们崇尚武力,朝中的王公大臣们多是些只擅长打仗的武士和将军,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在颠覆宋代王朝之前,其惩戒官员的刑罚较为残酷,只要犯下过错就要以军法论处,且都是当着众人的面进行残忍无道打骂,甚至在朝堂之上打死人也不为过,丝毫不顾该官员的脸面,这便是明代廷杖刑罚的雏形。

明太祖即位以后,虽然在恢复汉族制度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却刻意保留了许多元朝野蛮残忍的刑罚,廷杖便是其中的代表。

廷杖由皇帝命令施刑,太监指挥用刑,锦衣卫负责执行的一种刑罚,刑罚的执行地点大多为朝堂之上。

明太祖即位之初欲以“重刑治国”显示皇威,稳固皇权,便开始在朝廷之上施行廷杖之刑。

被杖死的著名的例子包括:

朱元璋的亲侄子、大都督朱文正、工部尚书薛祥、永嘉侯朱亮祖父子,部曹主事茹太素等。

明中叶之后,太平久了,皇帝开始沉迷游乐、修道等旁事,逐渐不理朝政,但其手下宦官却得了皇帝的宠幸,权势极大,便代替了皇帝对廷杖的施行所享有决定权。司礼监监督廷杖施行时,如若被执行人向司礼监、东厂、锦衣卫等人行贿,则执行时施行的力道便会减轻,然而如若是因事得罪了这些机构的人,尤其是司礼监和东厂,则监杖者吩咐施杖者或施杖者本人便会加大力度执行该刑罚,被执行人很有可能会因此杖毙在朝堂之上。

而缉事厂的手段则更为阴险。在永乐朝设立东厂以后,锦衣卫便与东厂相互勾结,暗中依附,此后设立的西厂、内行厂皆是如此。西厂的职官都是从锦衣卫中遴选出来的,使得“厂”与“卫”融合在一起。为共同排斥文官集团对于自己的弹劾而铲除异己,形成了“厂拟矫召,而执行”的情形。

《明史·刑法志三》:“刑法有创之自明 、不衷古制者,廷杖、东西厂、锦衣卫、镇抚司狱是已。”

明朱国桢《涌幢小品·廷杖》:“成化以前,凡廷杖者不去衣,用厚绵底衣,重毡迭帊,示辱而已,然犹卧牀数月,而后得愈。 正德初年,逆瑾用事,恶廷臣,始去衣,遂有杖死者。”

清钱谦益《湖广提刑按察司佥事管公行状》:“臣以为不除言官之廷杖,言路终不得而开也。”

明朝廷杖最严重的的时期,当属成化到万历年间,最骇人听闻的是嘉靖三年的“大礼议”事件:

因为嘉靖皇帝是藩王继承大统,按照明代的祖制,嘉靖皇帝必须要将自己的宗族归到正德皇帝一脉,这让嘉靖皇帝很不舒服。

在和大臣多次商议无果后,嘉靖皇帝愤怒到了极点!

嘉靖三年,以杨廷和的儿子杨慎为首的二百三十人集体跪在殿门前,放声大哭,试图用这种方式来逼迫嘉靖皇帝服从,心烦意乱的嘉靖皇帝随即命令锦衣卫对这些大臣实施廷杖。

结果,16个大臣被杖毙,130个大臣被流放,这是明朝历史上杖死人数最多,最为惨烈的一次。

被流放的大臣中最著名的,就是有明三大才子之一的杨慎了,祖籍江西吉安的杨慎在云南呆了后半辈子,永不被启用。

多年以来,他想起了那次廷杖生涯,于是写下了一首更著名的《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我们来具体看看,那么“廷杖”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刑法呢?

廷杖地点:午门外

受杖对象:触犯皇帝的大臣

执行人:宦官或者锦衣卫

具体流程:由皇帝或权宦下令,司礼监出帖并加盖印信,刑科给事中签批,厂卫拿人并执行。

可不要以为只是简简单单的打屁股,那都是要经过严格训练的!

训练廷杖时,先绑两个草人,一个在里面放上砖块,一个用纸裹好,两个都用衣服包住。

打砖头草人时,别人看着很轻,打开一看,里面的砖头都碎了。

打用纸包裹的草人时,别人看着很重,打开一看,外面的纸还没破。

能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条件,那么就恭喜你,成功入选为一个合格的执杖人!

更有意思的是,在执行廷杖过程中还存在着“暗语”!

如果监刑官脚尖张开呈“外八字”,就意味着“用心打”,那么受杖者就没有生命危险。

如果监刑官脚尖闭合站立,就意味着“着实打”,就是《大明王朝1566》里说的“死杖”信号,那么受杖者必死无疑。

所以,一般大臣们被判为“廷杖”的时候,亲戚朋友都会在实行廷杖之前,用财物贿赂监刑官,以求能保住性命,不过,如果是皇帝执意要让他死,那么送钱也无济于事了。

另外,检验一个行刑人水平的高低还有另一种方式——伤者痊愈的时间!

一般来说,受过廷杖的大臣在一个月内恢复如初是最佳的行刑效果。

在《明遗臣姜公传》中曾详细记载了受杖大臣治疗时的场景:

“受杖毕,中行气息已绝,中书舍人秦柱挟医至,投药一勺,乃苏。舆疾南归,剜去腐肉数十栾,大者盈掌,深至寸,一肢遂空。”

意思就是:受杖的大臣被打到皮开肉绽,等到就医的时候,被打的部位已经变成了腐肉,必须要用刀剜去才能活命,等到医师做完手术后,一条大腿几乎都空了!

由此可见承受了多大的痛苦!

令人惊奇的是,虽然廷杖十分痛苦,但明朝的士大夫却一点也不怕,有些甚至还以“受杖”为荣!看看周云逸就知道了。

让我们回到《大明王朝1566》中的精彩描述:

冯保退后了一步,不再看他,两只呈外八字站着的脚尖突然向内一转,站成了内八字:“廷杖吧。”

  这是死杖的信号!四个太监的目光一碰,然后四双眼睛都闭上了,四根廷杖轮番猛击向周云逸后背腰间肾脏的部位。

每一杖下去都没有声音,也没有血渍从袍服上渗出来,击碎的都是内脏,鲜血立刻从周云逸的嘴鼻间喷了出来。

一代天骄周云逸,可谓视死如归啊:代表了当时士大夫的一种价值观取向。

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个跟士大夫“博取好名声”的心理有关。在儒家的传统观念里,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都是国之忠良,例如唐代的魏征,明代的茹太素等等,这些人都留下了很好的名声。

这让许多大臣羡慕不已,但问题就在于——直言进谏的事情只有一小部分人知道,就算挨了皇帝的骂,也只是白受委屈,有什么办法能让更多的人知道呢?

廷杖,就是最好的选择!

于是,很多大臣都是抱着这种“沽名钓誉”的心理直言进谏的,希望皇帝一怒之下判自己一个“廷杖之刑”,自己也就可以名扬天下了!

尽管听起来有点变态,但这确实是那个年代士大夫阶层的真实想法,对于他们来说,能留下一个好名声比活着更重要。

这一点,恐怕连我们的圣贤王阳明先生,当初也未能免俗呢。

只不过,唯一让他们感到有些羞耻的是:廷杖的执行者大多都是宦官:

不仅仅是让一个太监打自己的屁股,这滋味着实不好受啊!

更因为,明朝的宦官集团一直是和文官集团对立的存在啊。

为何会这样?

这就要说到大明独有的厂卫制度了:锦衣卫+东厂+西厂。

(一)、锦衣卫

明朝的很多大案,都有锦衣卫参与的身影,比如说胡惟庸案、蓝玉案。

仅胡惟庸案,史书上记载说仅此一案被诛人数就超过三万。因此在有明一朝,锦衣卫,都绝对算是一个让人闻风丧胆的组织。

1、官衔。

最高的领导为都指挥使,出任此职者资格为“皇亲国戚或战争功勋者”,仅一人担任,正三品官阶。佐官有指挥同知二人,从三品;指挥佥事二人,四品;南、北镇抚使二人以及十四所千户十四人,皆为正五品。

此其下管理职尚有副千户(从五品)、百户(正六品)、试百户(从六品)、总旗(正七品)、小旗(从七品)等。普通军士部属有力士与校尉等职。

这些中低职位,我们通过《绣春刀》熟悉了很多:

比如男一号沈炼不过是个总旗,剧中的锦衣卫,如果升到千户,就是天大的喜事了。

2、职能。

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锦衣卫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如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收集了大量的日军军情。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

锦衣卫头子里,下场好的不多,而嘉靖朝里,陆炳是明朝唯一的三公兼三孤,而且很难得活到了善终。

陆炳对嘉靖帝十分忠心,曾两次拼死救其性命。嘉靖十分欣赏他,升任他为锦衣卫指挥使。陆炳为扩大锦衣卫实力,和夏言、严嵩关系密切。明史称陆炳'势倾天下',他先后灭了夏言、仇鸾还有李彬这几位嘉靖帝手下的重臣,可以说在朝堂之上,陆炳心狠手辣,将权谋玩得炉火纯青,也没少干贪赃枉法之事。

但是在嘉靖帝想要制造罪行杀害官员之时,陆炳又尽力保护了一些忠义之士,在党争之下,朝堂风起云涌之时,他没有刻意去加害别人。无论后人怎么评论,说他是严党余孽或者侠义之士,他可以称作锦衣卫史上的第一人。

据史书记载,陆炳在任上猝死,享年五十一岁。嘉靖非常悲痛,对着陆炳的画像哭泣 ,并亲笔写诏书,称赞他为国效力、揭发逆贼、尽忠职守、撰写青词的功劳,追赠他为忠诚伯,谥“武惠”(意为“折冲御侮,施勤无私”世宗赐给他的祭品有十六坛,相当于皇亲的规格 ;又赐斋粮麻布五十石匹;还命工部给他准备棺材、建造坟墓。 此外,世宗还让兵部任命他的儿子陆绎为本卫指挥佥事,嘱咐朱希孝照拂他的家人。

连狂妄自大的严世蕃都对陆炳的评价极高:尝谓天下才,惟己与陆炳、杨博为三。

陆炳正好死在嘉靖三十九年的年底冬天,1560年12月底,所以,《大明王朝1566》里没有怎么提到他。

但是这个时间点,正好就是《大明王朝1566》的开篇节点,彼时嘉靖的心情可想而知。所以说,周云逸算是极为不走运。

陆炳

3、槽点:

早在明中期,锦衣卫,就是明朝官僚体系当中待遇相当好的一个部门,当时很多朝中稍有点门路的大臣,就纷纷“走后门”把自己的子弟安插到锦衣卫里面去上班。比如说嘉靖朝的严嵩,他家就有好几个子孙尚未成年,就已经在锦衣卫里面吃空饷。

像这种只在锦衣卫里挂个名只享受待遇却啥事都不干的人,到明晚期时越来越多。

有些手握锦衣卫人事安排的大佬,甚至直接卖官鬻爵,哪怕是流氓地痞,只要交了钱,都能进入到锦衣卫的编制。

锦衣卫最后一任老板叫骆养性,李自成刚攻入京城,他直接就投降了,所以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别说要这十五万的锦衣卫来保护崇祯了,当时就连陪在崇祯身边的锦衣卫,恐怕也没有一个。

也就是说,在明朝灭亡时,这十五万锦衣卫,只有极少部分的忠义之士,上阵战死,或者自杀殉国,绝大多数的人,都选择了各自逃命或者投降,不得不说,这是大明朝的悲哀。

绣春刀海报

(二)、东厂

1、官衔

行政长官为钦差掌印太监,全称职衔为: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简称总督东厂、提督东厂,尊称为“厂公”或“督主”。初设时,由司礼监掌印太监兼任,后因事务繁杂,改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中位居第二、第三者担任。

东厂的属官有掌刑千户、理刑百户各一员,由锦衣卫千户、百户来担任,称贴刑官.隶役(称掌班、领班、司房,共四十余人)、缉事(称役长和番役)等军官由锦衣卫拨给。

具体负责侦缉工作的是役长和番役,役长相当于小队长,又叫“档头”,共有一百多人,也分子丑寅卯十二颗,一律戴尖帽,着白皮靴,穿褐色衣服,系小绦。役长各统帅番役数名,番役又叫“番子”,又叫“干事”,这些人也是由锦衣卫中挑选的精干分子组成。

绣春刀二

2、职能。

刑狱审讯

东厂的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一人掌理,委以缉访刺探的大权。起初东厂只负责侦缉、抓人,并没有审讯犯人的权利,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但到了明末,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

社会监视

东厂监视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学者等各种政治力量,并有权将监视结果直接向皇帝汇报。依据监视得到的情报,对于那些地位较低的政治反对派,不经司法审判,东厂可以直接逮捕、审讯;而对于担任政府高级官员或者有皇室贵族身份的反对派,东厂在得到皇帝的授权后也能够对其执行逮捕、审讯。

东厂跟锦衣卫的关系,原本是平级。锦衣卫先出现,后来的东厂因为宦官厂主与皇帝关系密切,容易取得皇帝的信任,所以有时候锦衣卫汇报都需要通过东厂传达。在宦官权倾朝野的年代,甚至锦衣卫的指挥使见了东厂厂主都要下跪。

(三)、西厂

1、官衔。

西厂属于临时性机构没有正式官职。

明宪宗时为加强特务统治,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于东厂之外增设西厂,与东厂及锦衣卫合称厂卫,用太监汪直为提督,其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后因遭反对,被迫撤销。正德元年短暂复开五年后又被撤销。

到了宪宗的孙子武宗继位后,大太监刘瑾掌权,宦官势力再度兴起,正德元年(1506年),西厂复开,由太监谷大用领导。

2、职能。

朝臣和宦官之间为争夺权势也在明争暗斗,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斗争日趋激烈。为了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对臣宦实行有效的控制,皇帝便开始采取一种新的监督控制办法,即设立特务机构,通过心腹亲信太监秘密监察朝臣的言行,于是西厂便应运而生。

西厂存在的时间较短,是由明宪宗为了加强特务统治,在东厂外增设的。当时的权利要超过东厂。可以随意逮捕朝中大臣,不必向皇帝奏请。所以他们变本加厉,成立五个月就搞得人心惶惶,最后大臣联名弹劾就取消了该机构。

东厂、西厂、锦衣卫有个共同点,那就是监视、侦查以及镇压官吏的不法行为。

但是具体到《大明王朝1566》中,周云逸并未犯罪,平时也没有什么不法行为,只是言语触怒了嘉靖而已,摊上这个廷杖有点冤:

周云逸知道自己被罚廷杖二十,按照当时的刑罚力度,二十廷杖还不至于要命,只是没想到,嘉靖帝要他死的决心是强烈的,于是二十廷杖,次次都落到了他的肾脏之上,击碎的都是内脏,必死无疑。

周云逸并没有犯罪,他的死,是他挑战皇权的一次必然结果,但也正式拉开了众臣于嘉靖帝竞争的序幕。

只是作为嘉靖帝来讲,周云逸死并不重要,关键是他身后是谁指使的才更重要,既然不想说,那么也不能留下祸害。

后来的嘉靖帝自己也说:

“周云逸被打死的事,朕现在想起来也有些惋惜,他也没有私心,只是他的话有扰朝政,朕也就叫打他二十廷杖,没想到他就……”

一句也就二十廷杖,把自己的责任撇的一干二净,随后装模作样的要追查是谁下手重了,还要给周云逸的家人送钱,也说明周云逸之死,死得其所了,最起码周云逸的目的算是达到了。

那么,嘉靖具体派谁来负责给此事善后呢?

当然是大明王朝最牛掰的部门,同时也是东厂和锦衣卫的领导——

司礼监。

司礼监又是什么样的一个存在?这个我们下一集分解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患有精神病的朱明皇帝
十万个丨为什么明朝皇帝也不能随便廷杖大臣?
刀背藏身:为什么明朝皇帝也不能随便廷杖大臣?
“左顺门事件”,嘉靖皇帝人生中第一次雷霆天威的爆发
历史、权谋与人心|《大明王朝1566》精讲|第一篇:廷杖与廷议
明史刑法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