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人说“社在秋分前,必定是灾年”,有道理吗?今年是在秋分前吗?
userphoto

2022.09.12 广东

关注

“社在秋分前,必定是灾年”,是什么意思?有什么预兆?今年“社”是在秋分前还是后呢?

“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白露过后将迎来秋季中的重要节气——“秋分”。秋分在公历上比较固定,在每年的9月22日-24日之间交节,但在农历上并不固定,每年相差很大。

“秋分无生田,准备动刀镰”,到了秋分农民就要忙于田间地头,收割玉米、花生、谷子和高粱,以及播种下茬小麦和大蒜。

在古代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习俗,但是到了秋分时月亮不都是圆的,有的时候还看不到月亮,就没法祭月了。所以,古人就把祭月这个习俗调到了中秋这一天。

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家就有冬至日祭天,夏至日祭地,春分日祭日,秋分日祭月的习俗。

秋分也是丰收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农历八月中气。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分者,半也。比当九十日之半,古谓之分。分就是平分的意思,不仅把秋季的90天平分了,还把白天和夜晚平分了。一年当中,只有春分日和秋分日两天是把昼夜等分的。所以,古人要在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民间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爷,所谓的“社”就是古人祭祀土地爷的地方。把每年秋季收获后,为了答谢土地爷,保佑粮食获得了丰收,祭拜土地爷,向土地爷汇报称为“秋报”。

社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又称土地诞,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其中,春社日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秋社日是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

社日和秋分所处的时间段对农业生产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古人还把秋社日和秋分节气出现的先后联系在一起,判断当年的收成。有了“社在秋分前,必定是灾年”的说法,今年是社在秋分前还是在秋分后呢?

什么是戊日呢?

阳历是看着太阳计时的那些人设立的,跟太阳运行的角度变化有关系;阴历就是看着月亮计时的那些人设立的,跟月亮月相的变化有关系,咱们古人比较喜欢用阴历,很多节日都是用阴历表示的;公历是阳历的一种,1949年以后我们统一采用了公历,就是咱们在日历上看到的那个大的阿拉伯数字;农历既不是阳历又不是阴历,它是既看太阳又看月亮计时的那些人设立的,叫阴阳合历。

有了阴历了,为什么还要设立农历呢?

古人在从事农业生产时发现,农作物的播种、耕耘、收获和冬藏和太阳的周年运动有关系。但是,阴历一年只有354天,比阳历365天一年少了11天多,一年少了11天,10年就少110多天,这让农民还怎么种地。所以,古人发现阴历来安排农事活动是不行的。为了指导农业生产活动,古人在阴历的基础上设立了二十四节气,就是农历。

有了二十四节气,人们种地不用再看太阳和月亮了,只要在每两个节气之间安排相应的农业生产活动就可以了。

到了现在,已经不用阳历和阴历了,而是用公历和农历。比如,咱们翻看日历或者打开手机上的日历,就能发现上面写着公历多少号和农历多少号,而不是阳历和阴历。再比如,每次看新闻联播的时候,播音员每次都说今天是公历多少号,星期几,农历多少号。

所以,现在阳历和阴历基本就不用了,并且农历也不是阴历,是在阴历的基础上融合了阳历。

但“社日”设立的依据和上面的历法又不同,它是根据干支历法来定的。而干支历,又称星辰历、甲子历等,是一种用60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古老历法。

干支历是由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两两配对来纪日子的,其中十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戊日就是十天干中的第五位,带有戊的日子,像戊寅、戊子、戊戌、戊午、戊申、戊午这六天都叫戊日。

今年立秋的交节时间是公历8月7日,农历七月初十,对应的干支历是壬辰日。而“秋社日”是立秋后第五个戊日。

所以,2022年8月7日立秋后的第一个戊日是8月13日戊戊日,第二个戊日是8月23日戊申日,第三个戊日是9月2日戊午日,第四个戊日是9月12日戊辰日,第五个戊日是9月22日戊寅日,所以,9月22日是2022年壬寅年的“秋社日”。

今年秋分是在“秋社日”前还是后?

2022年的秋分节气交节时间是公历9月23日9点3分31秒,星期五,农历壬寅年八月廿八。很明显,今年秋社日在秋分之前了,所以今年是“社后分”。

社前分和社后分有啥说法呢?

民间有“分后社,白米遍天;社后分,白米像锦墩”的说法。大意是说,秋分在“秋社日”之前的年份,通常粮食会获得丰收,到处都是白米,粮食价格便宜。而秋分在“秋社日”之后的年份,粮食可能会出现欠收的情况,这样白米就很珍贵,粮食价格要贵一些。 类似的农谚还有“分在社前,则有收成而谷贱;分在社后,则无收成而谷贵。”

写到最后:

有人可能说,古人并没有留下这些农谚,都是现代人瞎说的或者只是古人随口一说,没有参考价值。

有没有参考价值,咱不去评论,毕竟农谚离我们太久远了,气候条件都变了,并且,农谚又不是预言,是不能够预测未来天气和收成的,只不过是古人经历的总结而已。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下,这句农谚的出处作为了解。

在《清嘉录·八月》中记载:“分后社,白米遍天下;社后分,白米像锦墩”;在《岁时广记》中记载:“秋分在社前,斗米换斗钱;秋分在社后,斗米换斗豆”;在《四民月令·八月·测候》中记载:“秋分在社前,斗米换斗钱;秋分在社后,滥饭喂猪狗”;在《南昌县志》中记载:“秋分日值社,河无鱼,分社同宫,饿杀渔翁”等。

全文完,都看到这了,麻烦您帮忙转发一下,帮助更多的农民朋友,谢谢您了!感谢阅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农历,阴历,阳历,公历都怎么区分啊?哪些是同一个意思?
农历、阳历、公立、阴历相互的关系是怎样的?(秦始皇丶皇上的回答,21赞)
万年历查询表
《鹤邮》作者群文选-1133
没有春,就真的不能结婚吗?
天干地支纪年是以北斗七星旋转为基本单位,是一种古老深奥的历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