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评价贵州旅游资源?

​近两年,“多彩贵州”享誉大江南北,刮起了一股“贵州风”,旅游呈现出“井喷式”增长。这得益于贵州丰富的自然风光、纯朴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对世人的吸引。

贵州丰富的旅游资源分布广、类型多、品位高,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奇特的自然生态

贵州是云贵高原的部分,位于广西盆地与四川盆地之间,处在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带,我国西南腹地。面积约18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约1000米。东西相距595公里,南北相距500公里,地势东高西低。高山、山地、丘陵和盆地是主要特征,有“八山一水一分田”,“地无三尺平”之说。

由于地壳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造就了较为复杂的地质构造。自然形成了众多石芽、漏斗落水洞、竖井、洼地、峰林、峰丛、天生桥、岩溶湖、瀑布、跌水等奇观,并与地下的溶洞、暗河、暗湖、伏流等纵横形成了一个极富地域特色的自然“岩溶博物馆”和山川河流。诸如著名的黄果树大瀑布、龙宫、织金洞、马岭河、小七孔和梵净山等高品味的自然景观和气势雄伟的乌江山峡。山、水、洞、林、石交相辉映,浑然一体。

​ 贵州高原主要以红土壤和黄土壤为主。植物和动物呈现复杂性和多样性,森林茂密,原始生态。因此,多处被誉为“动植物基因库”。诸如梵净山的珍稀植物“珙桐”、世界独生子“黔金丝猴”。在世界目前已开发的15种主要自然旅游资源中,贵州占了10种,其数量、类型之多,为全国罕见。境内自然风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态,溶洞景观绚丽多彩,野生动物奇妙无穷。继2007年,荔波被列为“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之后,赤水丹霞、施秉云台山也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地。

​目前,铜仁梵净山正由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致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正式推荐“贵州梵净山”作为2018年世界自然遗产申报项目。如果不出意外,在今年7月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能顺利通过,届时贵州将有4个自然遗产地。

二、独特的气候条件

贵州处在云贵高原,具有高原型亚热带气候特点:

(一)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大部地区年均温14~16℃,最热月均温22~25℃以下,最冷月均温多在5℃以上。

(二)多阴雨,日照不足。平均年降水量多在1100~1400毫米之间。大部地区雨日在160天以上,小雨多,占全年总雨日80%。因多阴雨,故有“天无三日晴”之说。一般雨后,受冷热空气的影响,山地间常常都会出现云雾缭绕,腾云驾雾景象,给人一种似如人间仙境而美不胜收。

(三)日照偏少。多数地区年均日照在1200~1500小时之间,日照率仅25%~30%,是国内日照较少地区之一。因此,贵州全境气候宜人,才有“中国凉都”六盘水和“爽爽的贵阳”美誉。加上有良好的森林植被,在国家公布的84处“天然氧吧”中,贵州就占有10个席位,也被誉为“空气罐头”和“空调”之说。每逢夏季酷暑季节,到贵州渡假避暑成为了一种时尚。

(四)贵州水资源丰富。贵州河流分属长江、珠江两大流域,河网密布。河流坡度陡,天然落差大,产水指数高。所形成峡谷、陡滩较多,水质清澈见底。所以人们夏季常来贵州漂流避暑。铜仁也被誉为“中国水都”,也难怪“农夫山泉”落户铜仁。

三、厚重的历史性和地域文化性

(一)贵州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历史。早在24万年前,贵州就有人类栖息繁衍,远古人类化石和远古文化遗址在贵州均有发现。其中最重要的是:黔西观音洞古人遗址,属旧石器时代早期猿人。与北京周口店、山西西侯度鼎足而立。贵州先后发现有旧时器时代中期的“桐梓人”、中晚期的“水城人”和晚期的“兴义人”文化遗址。这些考古挖掘,是南方早期“智人”,是南方古人类用火最早和最多的遗址。反应出南方从“古猿人”向“古人”过渡再向“新人”过渡的晚期“智人”发展历史过程。在根据贵州威宁、赫章、毕节、平坝等地发掘出新石器时代遗址研究发现,证明了贵州新石器时代人类已由打制石器转入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阶段。在贵州这片土地上开始农耕狩猎,繁洐生息。

贵州大至经历了:

1、鳖人时代(公元前30世纪至春秋时期)鳖巴——夜郎——土家族、仡佬族等,是贵州早期人文发展的一条主线。

2、牂牁时代(春秋时期)濮越——牂牁——布依族、侗族、壮族等,是贵州早期人文发展的另一条主线。

3、郡县时代(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时期)

4、土司时代(唐朝、宋代、元朝时期)

5、行省时代(明代至今)从明永乐十一年二月初二日(1413年3月3日贵州正式成为省一级的行政单位。从清雍正5年(公元1727年)贵州基本确立延续至今的行政区划。

夜郎囯,是中国在西南地区由少数民族先民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夜郎国被中原政权记述的历史,大致起于战国,至西汉成帝和平年间,夜郎王兴同胁迫周边22邑反叛汉王朝,被汉使陈立所杀,夜郎也随之被灭,前后约300年。夜郎古国人文历史悠久,秦汉时期属夜郎国治地,唐宋曾两次置夜郎县。这里是中国稻作、鼓楼、巫傩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区,千百年传承的“竹崇拜”、“牛图腾”与斗牛、斗狗等独特民族风情,构成了内涵丰富、扑朔迷离的夜郎文化。

​春秋时期,牂牁国是贵州这块土地上的大国之一,春秋后期夜郎国取代牂牁,日渐强大,今天,在贵州仍不难寻觅到夜郎文化的遗踪。明太祖朱元璋从南京等地调集30万大军到贵州屯田驻军,“开一线以通云南”,使江南文化与高原山地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屯堡文化。

被称为“中国儒学最后一个高峰”和“近代启蒙思想先导”的王阳明,在“王学圣地”贵州修文龙场“悟道”,开一代学风,推动了中国思想界的变革

(二)贵州不仅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古生物的发源地之一。在贵州出土并俗称“贵州龙”的活化石,就生活在距今2.1亿年前中三叠纪。1999年7月,平坝县城东面瓦窑坡、猪笼坡出土的距今1亿8千万年的侏罗纪恐龙化石群。

四、原始和多样性的少数民族文化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据官方发布的消息,全省共有56个民族成份。其中世居民族有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畲族、毛南族、满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等18个民族。

(一)丰富性。贵州是我国惟一在高原上没有平原的省份,世居民族多以山地而居,每一个民族居住十分分散,自成体系,因而文化呈多元性。又因交通不便,呈封闭性。仅以苗族为例,就有三大方言区语言互不相通,还有130多个支系,支系之间过着不同的节日、服饰差异或大或小。

(二)独特性。汉族地区民间是以儒、释、道受主流文化影响,而大山深处的世居民族没有受到儒、释、道的影响。在他们长期生活中,自创图腾崇拜、佛道巫术、祭祀乐舞的宗教活动的创世神话,讴歌祭调、谣谚传说等。如仡佬族的“敬雀节”,他们把神鹰似为神灵,每年到二月初一都要举行祭祀活动,这一习俗流传了三百多年历史。又如水族地区有一种烟盒,是用一个完整的牛睾丸制作的——把牛睾丸外皮用硝水熬制好,然后用牛睾皮包裹泥坯绑牢,将花纹外模紧紧套压在外面,置于通风处阴干。瑶族地区的烟盒,还有用羊睾丸制作的。这种独特的物质让外界匪夷所思。也有远古岩画、古黔青铜器、寺庙雕刻、蜡染刺绣、鸡卜星历、地戏、阳戏、傩戏、花灯广为流传,历史悠久。

(三)原生性。由于贵州特殊的地理环境,多数世居民族是依山而居,与外界联系较少,至今保存着原始的农耕文明,仍然沿袭着祖先的习俗生活。各世居民族自创了适合自身民族的歌、舞等娱乐活动,独成一体。如丹寨县排调镇麻鸟村,至今大多数人没有走出过大山,妇女发髻高,十分典雅。但她们挽髻时仍用猪油涂抹。逢时过节,男子吹芦笙,其余的男女老幼,人人佩穿银饰盛装跳跳属于他们的锦鸡舞。世居深山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娱乐方式,男女老幼都能歌善舞,他们的文化交相辉映,风情独特,绚丽多彩,形成了“十里不同天,一山不同族”的多元民族文化流传自今,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各民族节日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千差万别。有苗族的“姊妹节”、“四月八”、“龙舟节”、“芦笙节”;布依族的“查白歌节”;侗族的“歌酒节”;彝族的“赛马节”、“火把节”;土家族和仡佬族的“吃新节”、水族的“端节”、“卯节”等。

(四)唯美性。少数民族最显著的是多姿多彩的服饰文化,至今保留了历朝历代的服饰特征,造型艺术之多样、装饰手法之新颖、工艺技术之精湛、文化内涵之丰富,在世界服饰文化中实为罕见。服饰上使用图案符号记录着的民族历史、图腾崇拜、传说故事,使服饰成为珍贵的无字典籍。在贵州境内主要以苗族服饰为代表。服饰制作是少数民族人生的最大追求,精湛的技艺是他们精神支柱。一般女孩子从五六岁开始,就由母亲、外婆对其传承刺绣、挑花、纺织和腊染等技艺。历史上受战乱影响,为躲避战乱,他们将家里积蓄换成银锭打制成饰物由家中妇女佩服带,需迁徙时,人走则家随。属于他们自己的人节日,总要把最好的服装和银饰展现出来。有小女初嫁,父母找来最好的银匠都会把自己保存的银子打造成各种银首饰,给女儿出嫁时配戴,慢慢地变成了佩戴银饰的习俗。

(五)濒危性。贵州民间文化的原生性也导致了它更具濒危性。在通常情况下,文化变迁是缓慢的、渐进的;而这些原生态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紧闭的山门忽然大开,他们走出大山,重新认识了外面的世界,外来文化象洪水一般迅猛涌入。生产生活方式极大的改变,传统文化受到极大冲击。年青人都涌向外面的世界,接收新文化、新思想、新的生活方式。一些民间艺术、民间工艺和自成体系的独特文化传承方面受到严重影响,有的呈跨越式消失。一些以艺谋生的老艺人感到谋生艰难,且年龄偏大,年青人都到出外去了,这也使得传统文化的濒危性增强。

五、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具有红色性

贵州人民为中国解放事业作出过突出贡献。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红军长征经过贵州,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成为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转折,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以毛泽东主席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长征中,在贵州征战最多、路程最长、停留时间最长、最奇故事最多、留下足迹最多的的省份。红军足迹遍布88个县(市、区)中的68个。强渡乌江、四渡赤水、遵义战役在军事史上有着浓重一笔。红色旅游也在悄然兴起。

随着贵州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贵州大交通的高速发展,航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的相继建成,打开了通与外界的通道。“县县”通高速,乡乡通油,“村村通”、“组组通”战略的实施,以及对各景区、景点的投入和开发力度加大,使来贵州旅游选择性增多,呈现“井喷”式增长。大交通为贵州旅游资源增添了活力。

贵州为了做强做大旅游产业,于2016年开展了一次旅游资源大普查,在普查中新发现旅游资源82679处,数量之大。其中尚未规划、开发旅游资源单体共51626处,占资源总数的62.44%,贵州旅游业发展后劲十足。因此,后发优势十分明显。


六、目前贵州旅游存在的问题

虽然贵州拥有众多类型丰富的旅游资源,气候条件也较好。贵州在旅游推界上做了大量工作,“多彩贵州”呈现在了世人面前。但是,从旅游业发展的现状来看,贵州却还不是一个旅游业发展的大省。

(一)旅游产业发展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存在一定差距。与同属西部地区的邻省四川、云南、广西相比,旅游发展程度也相对较低,知名度还不是很高高。

(二)缺乏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性。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以及悠远丰富的历史文化,代表着贵州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但是,深层次的资源性文化内函没有很好地挖。旅游整体形象不突出,没有展现出自身的特色,还没没有形成强大的品牌和品牌效应。

(三)旅游产业信息化、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和统一的旅游资源信息服务滞后。一是能够提供给旅游批发商和游人的电子服务设施和信息不足;二是没有系统的旅游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和宣传贵州形象、产品促销的资料和平台;三是缺乏可向游人供导游的相关信息(包括网络信息),旅游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四是对典型的历史遗产、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族文化、宗教和民族生活方式没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全面的展示平台,缺乏对游客的吸引力。

(四)、旅游资源整合尚未完成,旅游业宣传、目的地营销等方面与建设旅游大省还有一定的差距,使得贵州旅游的产业性还没完全显现出来,还没有真正成为支柱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还很小。发展旅游业的动力不足,附加值不高,景区、景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很多旅游景区配套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从目前贵州旅游方式上看,自驾游占到60一70%。造成一些景区景点停车难的问题。

(五)贵州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不足。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保护和传承方面缺乏系统性。

(六)从吃、住、行、游、娱、购六要素来看,与旅游者的需求有较大差距,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住宿条件差,星级宾馆及床位数量严重不足,服务质量不高;通往景区交通状况有待改善,许多旅游景区的可到达性较差;环保卫生设施和安全设施也急需加强。

七、对贵州旅游资源的几点思考

(一)、继续抓住历史机遇,加快旅游产业发展。这几年,中央对贵州的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较大,要继续抓住非常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加快贵州旅游产业调整和规划,在旅游产业的广度和深度上多做文章。

(二)充分发挥大数据在全域旅游产业融合中的积极作用,搭建一个智慧旅游“一站式”服务平台。一方面可以帮助各级政府更好地了解旅游产业的发展情况,清楚游客的真正需求什么,能够更及时、准确地把握旅游市场的变化,为贵州提高旅游发展质量,优化消费结构、产品结构、要素结构,持续提升旅游服务标准化水平。为发挥大数据与山地旅游业融合发展,打造满意旅游品牌,打造高效旅游、绿色旅游、满意旅游和精准旅游提供更多数据支持。二方面是深化大数据在旅游领域的能力建设,构建全域旅游大数据综合分析管理体系,为加快形成智慧旅游景区指导性规范提供支撑,使全域旅游资源全覆盖,信息畅通,让游客随时了解和掌握旅游资源状况。三是积极与国内旅游资源平台联合,提升贵州旅游营销策略和热度。

(三)、加大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特别是旅游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除了旅游厕所、住宿、餐饮外,加大对停车场等设施的配套设施的投入。一是努力提升改造通向景区景点道路,为游客提供安全畅通的交通环境。二是要从根本解决景区“停车难”问题。三是创造方便舒适、安全卫生的环境,树立贵州旅游的良好形象,吸引更多的客人,让游客慕名而来,尽兴而归。

(四)、建立建全旅游行业自律,增强整体意识,规范服务,提高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旅游业是综合性的“行业窗口”,是集“吃、住、行、娱、游、购”为一体的行业。即使的硬件上去了,却没有规范的服务,给来客留下遗憾。服务质量和水平,往往能代表一个地方、一个景区景点的形象,也能够体现一个地方综合能力。

(五)、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坚持合理性,避免同质化和过度商业化。贵州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在不断开发新的旅游景点的同时,必须要注意保护旅游资源,合理开发,永续利用,避免同质化和过度商业化。同时,不能为了眼前利益断子孙路,而应把眼光看远些,要有长远意识,要把青山、绿水、蓝天留给子孙后代,把凝结在旅游资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留给子孙后代,源远流长,发扬光大。让子孙后代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将自然资源发挥得淋漓尽致,把我们的旅游业搞得更好,经济更发展。

(六)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进一步创新旅游产业开发的投融资机制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创新改革旅游投融资体制,多渠道筹集旅游开发资金的路子。把招商引资与旅游制度创新紧密结合,掌握投资主体的利益关注点,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制度创新,机制创新,优惠建设,让利经营等,吸引更多投资者开发贵州旅游资源,做强做大“无烟”产业。

参考资料:

贵州历史文化资源.贵州省地方志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贵州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
理念创新天地宽(阅)
贵州旅游文化资源与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贵州旅游还有几滴血?
2023年贵州旅游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五至十年行业发展报告
举山地旗 走全域路 20170818期第06版:西部关注·旅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