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好美!景泰蓝制作图文解

叶圣陶写的《景泰蓝的制作》流传广泛,文中深入浅出地向我们讲述了50年代北京地区景泰蓝的制作工艺。


笔者温故而知新,在查阅经典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有趣的图文资料,可对中国古代景泰蓝的制作做一个补充注解。

  


相传从元朝开始,中国就出现了“铜胎掐丝珐琅”。到明朝景泰年间,这种工艺达到了一个高峰,所以就把它叫做“景泰蓝”,并沿用至今。


那么古人到底是怎样制作景泰蓝的呢?和叶圣陶当年所看到的有何不同呢?请欣赏下面这组图片资料。


第一步
剪材

所用材料主要是延展性较好的铜片。这和我们今天制作衣服有点类似,首先需要按图样剪裁。这是最基础的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因为它涉及到用料成本和老板的费用。



古代小学徒到景泰蓝作坊学手艺,大多先从这里起手,而且要有经验老道、懂得精打细算的师傅把关。


图1:裁剪铜片


 图1有个细节:伏案的人胡须较长,从事的是技术含量较高的“测绘工作”,应该是经验丰富的长者。而另外两位没有胡须,则可能是打下手的徒弟。画师当初观察的也很仔细,运用了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所绘真实可信。


第二步
制胎

如图2所示,两个匠人正在打制铜器,他们将事先裁好的铜片紧紧覆盖在木质的胎模上,然后用手锤轻轻敲打,使铜片变薄、变大、变形,直至最后变成一个瓶身的形状。


图2:敲制铜胎


把它打成预先设计的形式……一个比较大的花瓶的胎分作几截,大概瓶口,瓶颈的部分一截,瓶腹鼓出的部分一截,瓶腹以下又是一截。每一截原来都是一张红铜片。把红铜片圈起来,两边重叠,用铁椎尽打,两边就接合起来了。要圆筒的哪一部分扩大,就打哪一部分,直到符合设计的意图为止。于是让三截接合起来,成为整个的花瓶。



文字总是没有图画来的直观。昔日读叶圣陶的文章时,因理解能力有限,误以为铜片合围起来后,接口处是用锤慢慢敲打粘连成一体的。但图2显示,古人可能用了先进的焊接技术。广州博物馆藏的一件汉代的项链,其中有一枚菱形镂空焊接小金球,验明它来自西亚。金属焊接工艺源自西亚或更远的异域,而景泰蓝也是源自西亚,所以古人用焊接法组装铜胎是可信的。


第三步
掐丝

古人称掰花,是用掐、折、盘、绕等手法,将铜丝做成想要的花纹形状,然后烧粘在铜胎上。


这是一种非常精细的工作。掐丝工人心里有谱,不用在铜胎上打稿,就能自由自在地粘成图画。


譬如粘一棵柳树吧,干和枝的每条线条该多长,该怎么弯曲,他们能把铜丝恰如其分地剪好曲好,然后用钳子夹着,在极稠的白芨浆里蘸,粘到铜胎上去……他们能自由地在铜胎上粘成山水、花鸟、人物种种图画,当然也能按照美术家的设计图样工作。


 图3: 掰花和粘丝


做这道工序的匠人可谓是艺术家,不仅需要高超的美工技艺,还需要细心、手指灵巧。图3中开始出现一些女性,大抵女性更适合做此类绣花一样的工作吧。


第四步
点蓝

所谓点蓝就是将珐琅釉料填涂在掐丝空格中。把天然矿石烧制成粉状颗粒,然后加色粉、溶剂和水调和成珐琅釉料。


图4: 点蓝


点蓝工人用挖耳似的家伙舀着色料,填到铜丝界成的各种形式的小格子里。



叶圣陶当时看到点蓝工人用的是挖耳勺一样的工具,但古人可能用的是类似吸管一样的工具,用它吸附不同颜色的釉料,井然有序地填在铜丝界成的小格子里。因起初多用蓝色釉料,故称“点蓝”。


第五步
烧蓝

现在该说烧的工作了……烧蓝工人把涂好色料的铜胎放在铁架子上,拿着铁架子的弯柄,小心地把它送到炉膛里去。只要几分钟工夫,提起铁架子来,就看见铜胎全体通红,红得发亮,像烧得正旺的煤。可是不大工夫红亮就退了,涂上的色料渐渐显出它的本色,红是红绿是绿的。


图5: 烧蓝


叶圣陶说当时烧蓝用的燃料是煤,而且炉灶是下沉式的,这或许与古代相比有所变化。如图5所示,古人烧蓝用的主要是木柴,这可能是因为当时煤的开采量小、运输不易、成本高有关系,不如就地取材,使用唾手可得的木柴来的方便实惠。而且古代所制作的器型偏小,近人才有能力制作体积硕大的器物,所以以后就改用发热量高的煤了。


第六步
打磨

古人称磨光,是将经过烧蓝过后的景泰蓝制品外表的珐琅釉料打磨光亮。



先用金刚砂石水磨……磨过以后又烧一回,再用磨刀石水磨。最后用椴木炭水磨……全部工作是手工,只有待打磨的成品套在转轮上,转轮由马达带队的皮带转动,算是借一点儿机械力。


图6: 磨光 


图6印证了叶圣陶的说法。聪明的古人已经使用机械工具来提高打磨的效率。一人转动大木轮,通过皮带牵动小木轮,另一人则固定好磨石,用摩擦力来打磨旋转的瓶体,这完全符合现代物理学的原理。


第七步
镀金

金镀在全部铜丝上,方法用电镀。镀了金,铜丝就不会生锈了。电镀是现代人采用的先进技术,古人都是采用火镀金。


图7: 镀金


火镀金是我国一门非常古老的技术,据说早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出现。《本草纲目·水银条》引用梁代陶弘景的话说:水银“能消化金银使成泥,人以镀物是也。”图7所示,正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溶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金就附着在器物表面上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物道 | 世界只有一个景泰蓝
景泰蓝制作工艺流程介绍
揭秘国礼景泰蓝的制作工艺
国之瑰宝――景泰蓝
天工开物|国礼重器--景泰蓝
一滴铜捶打2公里铜丝,北京大爷填色成国宝,一个瓶子拍卖万元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