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考古机构馆藏文物保管工作中的困难和建议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简称'一普')是在文化遗产领域开展的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是一项旨在全面掌握我国文物资源、加强文物保护、建设文化遗产强国的国家工程。


'摸清家底、建立登录机制、服务社会'是本次普查工作的三大目标。作为省级文物考古机构一名业务人员,有幸参加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并在普查过程中对考古机构馆藏文物保管工作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做好这项工作有些自己的认识,草成此文,希望对今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一、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不足

    

各级文物考古研究院所是我国国有馆藏文物的重要研究收藏机构。

文物考古机构的馆藏文物特点是:种类丰富、数量庞大、体系完整、价值突出。


随着田野考古工作的不断开展,各级文物考古研究院所馆藏文物数量每年都将进一步增加。田野考古和综合研究毫无疑问是各级考古机构的第一要务。


相对而言,馆藏文物的保护管理工作则一直是考古机构业务工作的软肋。从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基础设施陈旧落后
就目前情况看,很多考古机构文物库房空间狭小、设备简陋。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公路、铁路、水利、电力、城镇建设等各类各级基建项目大量启动实施,在基本建设文物考古工作中出土文物数量大幅增加,各考古机构原有库房已经不能够满足现有库藏文物数量的要求,库房空间狭小局促。


只有部分珍贵文物配备了囊匣,大部分文物都堆放在文物展架上。相当一批展架还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制作的木质和铁、木质结合式展架。由于自然腐朽老化和虫蛀蚁噬,有些还几经辗转搬迁,摇摇晃晃,极不稳固,且木质展架也不符合文物库房有关消防要求。


海量的文物标本存放拥挤散乱,更有不同遗址或不同遗迹单位出土的袋装文物标本混杂在一起,存放时间一旦过长,就会导致袋子糟朽,标签字迹难辨,影响进一步整理研究,文物标本科学价值大打折扣。
    

2.管理工作不够规范
文物保管工作是一项需要认真细致对待的基础性工作,工作中的规范化程度如何,将直接影响文物的保护、利用及研究等。


考古机构不规范的文物保管工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田野考古发掘结束后到资料整理完毕入库前文物监管不到位。很多考古机构出土文物尤其一般性文物和标本多由发掘者掌握,账、物、田野考古记录资料全部在发掘者手里,一旦发生问题,没有任何人能够说得清楚。不能不说这是考古机构最大的管理漏洞。


第二,文物库管人员交接不规范。每位库管员都管理着大量的文物和标本,离职或退休时往往不能一一点交,几次转手以后,文物账物不符时很难查对。


第三,库管员对文物监管监测缺乏体制性约束。文物库房通常应有两把或三把锁,出入库必须两人以上同时进出,这是文物库房的规范要求。而考古机构文物库房往往只有一把锁,这是文物保管工作中最大的不负责任。


第四,外借文物跟踪管理跟不上。近年来,随着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文物考古研究院所的库藏文物也纷纷走出'深闺',外借至各级各类博物馆发挥社会作用。国家文物局规定最长借展期限是三年。各考古研究院所外借文物超过五年又没有办理续借手续的恐怕不在少数。文物出库时要审批,一旦出库,后续管理则跟不上,文物生死存亡似乎就与库管员无关了。在这次文物普查中我所查到,有三家借展单位直接将从我所借展文物当作本单位馆藏文物上账登记了。
    

3.专业人员极为匮乏

各考古机构均不乏名校高材生,可谓人才济济。但就馆藏文物保护管理工作而言却是另一番景象。


一是整体上人手不足。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占考古机构人员编制一般不超过10%,除去兄弟单位或其他科室借调的、休产假病假的,有效占比一般不超过6%。


二是业务技术干部极为匮乏。考古机构从事文物保管的人员中有专业背景的业务技术干部所占比例通常是本单位各业务科室中比例最小的,一般为编制人数的一半左右。动辄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件(套)的海量文物和标本、有限的管理人手、匮乏的业务力量使得考古机构馆藏文物保护管理成了简单粗线条的库房管理,深入的整理研究极为薄弱,而科学的监测与保护更几乎是空白。
    

4.大量重要文物标本急需进行科技保护
考古机构馆藏文物数量大、种类多、年代较早,与传世品相比通常品相较差,而且埋藏环境、出土环境、库房保管环境变化较大,对文物本体影响较为明显。


因此,文物入库保管期间对文物本体的监测与科技保护就极为重要,任务也极为繁重,这也正是考古机构文物保管工作中急需加强的一个环节。


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的情况看,铜器铁器(部分商周重器锈蚀严重、岌岌可危)、漆木器(如木雕印版虫蛀蚁噬)、纺织品(如明代衣物鞋帽霉变糟朽)、壁画(大量已揭取唐宋和北朝壁画酥碱、剥落)的科学监测与保护问题尤为突出。再不干预,极有可能导致文物在库房中受损。

二、改进工作的建议
    

鉴于上述问题,各考古机构应该以普查为契机,进一步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加大资金投入、补充业务力量、采用先进的物流物联库房信息化管理技术,对珍贵文物标本持续开展科技保护,从而大力提升馆藏文物保护管理水平,深入探求新思路,积极推动文物考古事业再上新台阶。
    

1.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基础设施
首先,库房应增容扩建。陕西、四川、湖南、江苏、山东、河北等许多省级文物考古机构已经建设文物整理基地,还有更多考古机构着手完善考古工作站硬件设施,增强馆藏文物标本保护管理能力。


其次,应及时更新文物储藏柜架,为珍贵文物配备专用囊匣。目前社会上已有多家机构专门制作、经销文物柜架、囊匣,部分产品有很高的科技含量,也很实用。


第三,建设现代化专业化高标准文物库房。考古机构馆藏文物保护管理通常以遗址或墓葬为单位实行分库储藏。考古机构应与时俱进,改变不合时宜的文物保管理念,按质地分别建设符合文物保护环境需求的现代化专业化金属文物库、漆木器文物库、丝织品文物库、陶瓷器文物库、石器文物库等专业库房,借助现代化电气化设备为不同类别的珍贵文物和标本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度、清洁度等环境。
    

2.健全管理制度,科学规范管理
考古机构文物管理不是简单的收纳工作,而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

出土文物从出土登记、拼对复原、科技保护到整理研究、入库保管,经手人数多,经历时间长,形状色泽质量变化大,加上总体数量也非常可观,因此,考古机构的文物保护管理一定要做到系统化、规范化、专业化,需要合理的有前瞻性的规划,严谨周密的计划,制订科学规范的步骤,严格认真的执行,方方面面都要形成完善的规章制度。


考古机构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急需完善规章制度:


一是田野考古阶段文物保护管理。国家文物局制定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对出土文物的采集、登记、保护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对资料整理的期限也做了明确规定,但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为有效改善这种情况,建议将考古信息数字化,施行田野发掘数字信息集中备案制度。各种文物信息都有据可查,每个阶段都有文物保护管理责任人,发掘者按期报备信息,按期将文物上交入库。


二是库管员应加强对馆藏文物的监测监管力度。为了及时准确掌握文物保存状况的有关信息,建议针对不同质地、不同保存状况的珍贵文物和标本建立库管员定期巡视监测监管制度和不定期专家评估制度,科学记录馆藏文物各种细微变化,定期分析研究,必要时请有关专家进行技术评估,为进一步的科技保护提供依据。
    

3.更新观念,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文物保管工作效率
目前,绝大部分文物考古机构馆藏文物保管工作仍停留在卡片式管理的低效状态。


相对而言,许多大中型博物馆已经先行一步,开始采用先进的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手段管理藏品。文物信息更加全面、准确,文物行踪和状态更加透明、直观,资料查询、汇总、编辑、输出更加快捷、高效。


馆藏文物数字化不仅能使保管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也为更加深入的藏品综合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为更加广泛的藏品展示、利用创造良好条件。
    

4.建设平台、引进技术、培养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文物考古研究院所均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编制有限,文物保护任务极为繁重,馆藏文物保护管理业务技术人员匮乏是普遍的体制性的问题。


包括文物考古研究院所在内的大型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应积极构建文物科技保护平台,借助高校、专业机构、科技公司等社会技术力量,合理利用国家科技保护资金,切实做好本单位文物藏品的科技保护工作,并以此为契机,引导本单位业务人员钻研相关业务,提高工作水平,全面培养和锻炼队伍,建立一个管理高效、保护科学的馆藏文物保护管理新机制,为实现文物考古事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作者为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馆员)


来源:北京文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头条快评:大英都能被盗,博物馆藏品保管警钟确需长鸣!
2023年我国将加快推进国家重点区域考古标本库房建设
文保经费仅占博物馆业务经费的5%吗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博物馆应该怎么做?
萍乡市档案工作(1991-2010)综合资料三、档案保管保护
往期回顾丨法国档案管理机构与国家档案馆建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