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J16·釋義紀丨詮藏教名·生滅四諦
教觀綱宗釋義紀
  明北天目蕅益沙門智旭治定并釋義
  清南嶽祝聖禪寺觀西沙門釋默庵紀
  龍城鄧在達混叟參校
  底本:弘化社影印本 頁碼:46~65
  
  
  三藏教:四阿含爲經藏;毗尼爲律藏;阿毗曇爲論藏。
  
  【釋義】
  
  (【四阿含·毗尼·阿毗曇】)“阿含”,亦云“阿笈多”,亦云“阿笈摩”,此翻“教”,又翻“法歸”,又翻“傳所說義”,又翻“無比法”。通則大小二教,皆名阿含。別則:《增一阿含》約數明法;《長阿含》明世界生起等事;《中阿含》明諸深義;《雜阿含》明諸禪法。乃摩訶迦葉請阿難陀結集,故云“四阿含”也。
  
  “毗尼”,亦云“毗柰耶”,亦云“鼻柰耶”,此翻“善治”,亦翻“調伏”,亦翻“滅”,亦翻“律”。通則佛所說教,皆名正法毗尼;別則因事所制五篇戒相。摩訶迦葉請優波離結集,成毗尼藏。初唯一部;後因諍故,分爲大眾、上座兩部,乃至分爲十八部等;久後流傳,止留五部也。
  
  “阿毗曇”,亦云“阿毗達磨”,此翻“無比法”,又翻“對法”。通則佛所說法,亦皆名阿毗曇;別則摩訶迦葉自結佛所說論,及阿羅漢所造諸論,名爲阿毗曇也。
  
  問﹕半滿皆有三藏,何故獨名半字法門以爲三藏教耶?
  
  答﹕凡有二義。一者,半字三藏,部帙各別;滿字,經律二藏混同。二者,據《法華》云“貪著小乘,三藏學者”,又《智度論》處處以摩訶衍斥三藏法。故呼半字法爲三藏教也。
  
  問﹕何故不名爲“小乘教”耶?
  
  答﹕此教具有三乘權法,是故不可偏名“小乘”。
  
  【紀】
  
  “五篇”者,《翻譯名義》:“《僧祗》明‘五篇’:一、波羅夷;二、僧殘;三、波逸提;四、提舍尼;五、突吉羅。《四分》明‘六聚’,開第三偷蘭遮;或名‘七聚’,開第七惡說。今依《事鈔》,列釋‘六聚’,并無正譯,但用義翻。
  
  “‘波羅夷’,《僧祗》[1]義當極惡,三意釋之:一者,退沒,由犯此戒,道果無分故;二者,不共住,非但失道而已,不得於說戒羯磨二種僧中共住故;三者,墮落,捨此身已,墮在阿鼻地獄故。《四分》云:‘譬如斷人頭[2],不可復起;若犯此法,不復成比丘。’故偈云:‘諸作惡行者,猶如彼死屍,眾所不容受,以此當持戒。’自古從眾法絕分,義譯‘棄’,故《目連問罪報經》云:‘犯波羅夷罪,如他化自在天壽十六千歲墮泥犁中,於人間數九百二十一億六十千歲。’此墮燄熱地獄,以人間一千六百年爲他化天一晝夜。
  
  “‘僧伽婆尸沙’,《善見》云:‘僧伽’者,爲僧;‘婆’者,爲初,謂僧初與覆藏羯磨也;言‘尸沙’者,云殘,謂末後與出罪羯磨也。若犯此罪,僧作法除,故從境爲名。《毗尼母》云:‘“僧殘”者,如人爲他所斫,殘有咽喉,故名爲“殘”,理須早救。’僧伽婆尸沙罪,如不憍天壽八千歲,於人間數二百三十億四十千歲。此墮大叫喚地獄,人間八百年,爲天一日夜。
  
  “‘偷蘭遮’,《善見》云:‘“偷蘭”名大;“遮”言障善道,後墮惡道。’體是鄙穢,從不善體以立名者,由能成初二兩篇之罪故也。《明了論》解‘偷蘭’爲粗,‘遮耶’爲過。‘粗’有二種:一是重罪方便;二、能斷善根。所言‘過’者,不依佛所立戒而行,故言‘過’也。偷蘭遮罪,如兜率天壽四千歲,於人間數五十億六十千歲。此墮嘷叫地獄,人間四百年爲天一晝夜。
  
  “‘波逸提’,義翻爲‘墮’。《十誦》云:墮在燒煮覆障地獄。八熱通爲燒煮,八寒黑暗等通爲覆障。波逸提罪,如夜摩天壽二千歲,於人間數二十一億四十千歲。此墮眾合地獄,人間二百年爲天一晝夜。
  
  “‘波羅提提舍尼’,義翻‘向彼悔’,從對治境以立名。《僧祗》云:‘此罪應發露也’。提舍尼罪,如三十三天壽命千歲,於人間數三億六十千歲。此墮黑繩地獄,人間一百年爲天一晝夜。
  
  “‘突吉羅’,《善見》云:‘“突”者,“惡”也;“吉羅”者,“作”也。’《聲論》正音‘突悉吉栗多’。《四分律本》云[3]:‘式叉迦羅尼’,義翻‘應當學’;胡國訛云‘尸叉罽賴尼’,胡僧翻‘守戒’也。此罪微細,持之極難,故隨學隨守以立名。《十誦》云天眼見犯罪比丘如駛雨下,豈非專玩在心,乃名守戒也?七聚之中,分此一部以爲二聚:身名惡作,口名惡說。《多論》[4]問:何此獨名應當學?答:餘戒易持罪重,此戒難持易犯,常須念學,故不列罪名,但言應當學。犯突吉羅眾學戒罪,如四天王壽五百歲,墮泥犁中,於人間數九百千歲。此墮等活地獄,人間五十年爲天一晝夜。《俱舍頌》云:‘等活等上六,如次以欲天,壽爲一晝夜,壽量亦同彼。極熱半中劫[5],無間中劫全,傍生極一中,鬼日月五百。頞部陀壽量,如一婆訶麻,百年除一盡,後後倍二十。’”
  
  “十八部”等者,《毗尼止持》:“審夫娑羅唱滅之後,豐德結集之初,五百漏盡比丘僧,同於畢缽羅窟內。大迦葉白僧問法,優波離依制讀宣,誦如來言詞滿八十,因而號曰‘八十誦律’。原無眾部之殊,其分張眾部者,蓋自惡王滅法之後,復有善王重興佛教,群黨互爭,故分二部。從二部中,復分十八,久後流傳,惟餘五部。此則八十誦律是爲鼻祖,二部爲支分,十八、五部是其派衍也。
  
  “按《舍利弗問經》云:‘云何世尊,爲諸比丘所說戒律,或開或遮?……後世比丘、比丘尼等,云何奉持?佛言:“如我言者,是名隨時。在此時中,應行此語;在彼時中,應行彼語。我尋泥洹,大迦葉等當爲分別,爲比丘比丘尼等大作依止,如我無異。”’(此懸記迦葉五百結集也)又云:後有孔雀輸柯王,孫名弗沙密多羅,滅我法教,害我僧徒。彌勒菩薩以神通力,接我經律上兜率天。得蟲行神,捧山壓王及四兵眾,王種四兵,一時滅盡。後有王出,性甚良善,彌勒菩薩化作三百童子,下於人間,以求佛道,從五百羅漢,諮受法教。羅漢上天,接取經律,還於人間。國土男女,復共出家,比丘、比丘尼,還復滋繁。時諸比丘,好於名聞,極力諍論,抄治我律,開張增廣,互相是非,求王判決。王集二部,行黑白籌(此乃息諍之法)。若要舊者,可取黑籌;若要新者,可取白籌。時,取黑者多,白者少。王以皆是佛說,好樂不同,不得共處。學舊者多,從以爲名,爲‘摩訶僧祗’也;學新者少,而是上座,從上座爲名,爲‘他俾羅’也。(此懸記律分二部也。)
  “又《文殊部經》[6]云:‘“世尊入涅槃後,未來弟子,云何諸部分別?云何根本部?”佛言:“未來我弟子有二十部,能令諸法住。二十部者,并得四果,三藏平等,無下中上。譬如海水,味無有異;如人有二十子。真實如來所說。文殊師利!根本二部,從大乘出,從般若波羅密出。……。初二部者:一、摩訶僧祗(此言大眾,老少同會,共集律部也);二、體毗履(此言老宿,唯老宿人同會,共出律部也)。我入涅槃後一百歲,此二部當起。從摩訶僧祗出七部:於此百歲內出一部,名執一語言(所執與僧祗同,故云一也);於百歲內,從執一語言部復出一部,名出世間語言(稱讚辭也);於百歲內,從出世間語言出一部,名高拘梨柯(是出律主也);於百歲內,從高拘梨柯出一部,名多聞(出律主有多聞智也);於百歲內,從多聞出一部,名只底舸(此山名,出律主居之);於百歲內,從只底舸出一部,名東山(亦律主居也);於百歲內,從東山出一部,名北山(亦律主居也)。此謂從摩訶僧祗部出於七部,及本僧祗,是爲八部。於百歲內,從體毗履部出十一部:於百歲內出一部,名一切語言(律主執三世有,故一切可厝語言也,此即五部中之薩婆多部);於百歲內,從一切語言出一部,名雪山(亦律主居也);於百歲內,從雪山出一部,名犢子(律主姓也,此即五部中之婆蹉富羅部);於百歲內,從犢子出一部,名法勝(律主名也);於百歲內,從法勝出一部,名賢(律主名也);於百歲內,從賢部出一部,名一切所貴(律主爲通人所重也);於百歲內,從一切所貴出一部,名芿山(律主居也);於百歲內,從芿山出一部,名大不可棄(律主初生,母棄之於井,父追尋之,雖墜不死,故云不可棄;又名能射。此即五部中之彌沙塞部);於百歲內,從大不可棄出一部,名法護(律主名也,此即五部中之曇無德部);於百歲內,從法護出一部,名迦葉比(律主姓也,此即五部中之迦葉維部);於百歲內,從迦葉比出一部,名修妬路句(律主執修妬路義也)。此謂體毗履部出十一部,及體毗履,成十二部。”佛說此祗夜:“摩訶僧祗部,分別出有七,體毗履十一,是謂二十部。十八及本二,悉從大乘出,無是亦無非,我說未來起。”’(此上經文,乃懸記從二部中復分十八部也。偈中言‘無是亦無非’者,準《華嚴會玄記》云:‘謂以隨情執,故無是;四諦等更無異說,故無非。或但各自言是,豈名實是?故云無是。各互非也,豈名實非?故云無非。又,既皆從大乘出,何有是非?或可依之修行,無不獲益,故云“無是亦無非”也。’)
  
  “五部”者,《止持》云:“諸部流分,雖有十八,其可久行,不過五部。按《翻譯名義集》云:世尊成道三十八年,赴王舍城國王,食訖,令羅云洗缽。失手暴缽,以爲五片。諸比丘白佛,佛言,缽破五片,表我滅後,毗尼分爲五部也[7]。
  
  “又,《舍利弗問經》:佛言部分如是眾多,久後流傳,唯餘五部。各舉所長,名其服色——摩訶僧祗部,勤學眾經,宣講真義,以處本居中,應著黃衣(今律四十卷,是其支分也);曇無屈多迦(即曇無德),通達理味,開導利益,表法殊勝,應著赤色衣;薩婆多部(此云一切有),博通誨達,以導法化,應著皂衣(有《十誦律》六十卷,其根本說一切有部,皆此部攝);迦葉維部(此云重空觀),精勤勇猛,攝護眾生,應著木蘭衣(律止有《解脫戒本》一卷,或云全部未至,或云未曾翻譯);彌沙塞部(此云不著有無觀),禪思入微,究暢幽密,應著青衣(有《五分律》三十卷)
  
  “據此經文,即此五部;若準他經,凡列五部,皆無摩訶僧祗部,卻有婆蹉富羅部(此云犢子,上古有仙染犢生子,自後種姓皆名犢子,其彼部律未至)。如《賢首疏》[8]云:總別六部,僧祗是總,五部是別。此摩訶僧祗部,行解虛通,不生偏執,遍順五見以通故;故知摩訶僧祗是總,五部是別,通則六部也。今此方唯存四部,缺迦葉維及犢子部,其餘《善見》《毗尼母》《薩婆多論》《摩得勒伽》《優波離問經》等,俱是諸部支屬,皆可覽也。
  
  “然斯五部,即佛預記,無勞致疑,有所是非。譬如一燈出百千燈:雖燈隨物異,而光照無殊;至於破暗除冥,功用則一。是故五天諸國,隨宗一律,各競進業,皆獲道果。東夏傳來,四部俱行,精持戒軌,咸躋圣域。自非圣化通玄,何以使之然乎?故別舉五部,明其所弘也。”
  
  此教詮生滅四諦(“苦”則生、異、滅三相遷移;“集”則貪、瞋、癡、等分四心流動;“道”則對治易奪;“滅”則滅有還無)
  
  【釋義】
  
  (【生滅四諦】)三界二十五有、(依報之)果報、(正報之)色心,并是三相有爲之法,故名“生滅苦諦”。
  
  貪分煩惱,二萬一千;瞋分、癡分、等分,亦各二萬一千:總此四分,共有八萬四千煩惱。此煩惱心,皆悉流動,擾濁內心。由此,方起善、惡、不動三有漏業,能感三界生死苦果。故名“生滅集諦”。
  
  以戒定慧,對治易奪貪瞋癡等,名爲出世之道;譬如明生暗滅。故名“生滅道諦”。
  
  滅彼三界因果之有,方得還於真諦之無,故名“生滅滅諦”也。
  
  問﹕有爲四相,所謂生、住、異、滅,今胡但云“生、異、滅”?復有處但云“生、住、滅”耶?
  
  答﹕略則但言“生、滅”,足顯有爲;廣則須言“生、住、異、滅”,以表無實。“生”表此法先非有;“滅”表此法後定無;“異”表此法非凝然;“住”表此法暫有用。今處中說,故云三相。自無而有,假說爲“生”;自有而無,假說爲“滅”。中間暫有,假說爲“住”;住不久停,復名爲“異”。故言“住”即攝“異”,言“異”即攝“住”也。若二若三若四,總顯有爲虛妄不實,平等平等。
  
  【紀】
  言“二十五有”者,《三藏法數》:“二十五有,不出六道,有生有死,因果不亡之謂也。……(六道者,即天道、人道、修羅道、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也。)
  “一、四洲爲四有。謂東弗于逮、西瞿耶尼、南閻浮提、北鬱單越也。(梵語‘弗于逮’,華言‘勝’;梵語‘瞿耶尼’,華言‘牛貨’;梵語‘閻浮提’,華言‘勝金洲’;梵語‘鬱單越’,華言‘勝處’。)
  “二、四惡趣爲四有。謂六道中修羅、餓鬼、畜生、地獄四者,皆由愚癡貪欲,造諸惡業,故感斯趣也。
  
  “三、六欲天爲六有。謂欲界六天也:一、四天王天;二、忉利天;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化樂天;六、他化自在天。(梵語‘忉利’,華言‘三十三’;梵語‘夜摩’,亦云‘須燄摩’,華言‘善時分’;梵語‘兜率’,華言‘知足’。)
  “四、梵天爲一有。謂初禪中大梵王天,乃三千世界之主也。(三千者,小千、中千、大千也。)
  “五、無想天爲一有。謂四禪中之無想天,此天以無心想爲果故也。
  
  “六、五那含天爲一有。‘那含’,梵語具云‘阿那含’,華言‘不還’,謂四禪中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亦名‘五凈居天’。此之五天,名位雖別,皆第三果圣人所居,故通爲一有也。(第三果,即聲聞阿那含果也。)
  “七、四禪天爲四有。謂色界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也。
  
  “八、四空處天爲四有。謂無色界空處天、識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也。”
  
  
  [1]【《僧祗》】之後的“三意釋之”可能來自《摩訶僧祇律》,故在前面標“《僧祇》”,但是沒有發現引文位置;因此不知道怎麼標點。
  
  [2]【譬如斷人頭】弘化社木刻影印版作“譬如斷頭人”,依《四分律》原典改正。
  
  [3]【《四分律本》云】未能檢索出原文出處,很可能是間接引用,但仍然不清楚引文到何處為止。
  
  [4]【《多論》】弘化社木刻影印版作“大論”,據《翻譯名義集》及《資持記》改正。即《薩婆多毗尼毗婆沙》。
  
  [5]【極熱半中劫】弘化社木刻影印版作“極熱中半劫”,據《俱舍論頌》原典改正。
  
  [6]【《文殊部經》】即《文殊師利問經》。
  
  [7]【毗尼分爲五部也】《釋氏要覽》卷2:“《法苑》云:世尊成道三十八年,赴王舍城國王請。食訖,令羅云滌鉢,失手撲為五片。是日,有多比丘白佛,皆撲鉢破為五片。佛言,表我滅後初五百年,諸惡比丘分毗尼藏為五部也。”(CBETA, T54, no. 2127)
  
  [8]【《賢首疏》】即《大乘起信論義記》,三卷,唐代法藏撰。但是後面所引用的內容未見於本論。《輔宏記》及《翻譯名義集》引用該段文字時,均稱“首疏”,而不是“賢首疏”;但是“首疏”指的是什麼,尚待考證。
  愿我尽生无别念,天台妙教独相随
  
声香浩浩罢摇情,名利汪汪休夺志
  
展卷研几云屋夜,冥心索隐雪房时
  
诸祖传弘誓海深,愿常冥助令开悟
  教观总持
  
  如果您觉得内容不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分律名义标释
一切財神眷屬配尊“吐寶鼠”殊勝由來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原文及譯文
佛頂放無垢光明入普門觀察一切如來心陀羅尼經卷上
集法悦舍苦陀罗尼经
CBETA 漢文大藏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