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芹村吕氏举人多(下)
■刘周全吕克勤
    大芹村的吕氏家族,其始祖原籍河南,元末避乱登州,明洪武三年迁莱芜牛泉南宫村,自二世祖迁居吕家芹村,自此世代繁衍生息。同众多百姓一样,吕家不过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家庭。为什么家族中会出现1进士10举人的盛况呢?入仕者又为何都能成为贤臣廉吏呢?翻阅清代和民国《莱芜县志》以及《吕氏族谱》等资料不难看出,其根本原因在于“家风助文运,兴教育才俊,人品定官品”。
家风助文运
    家风是文化家族的灵魂,是家族文化的精髓。吕氏家族遵循儒家“诗书继世、忠厚传家”的治家理念,深知“欲求家运绵长,必靠子弟贤良,必树良好家风,注重严格家教”。正是良好的家风熏陶和严格的家教管理,使家族世代昌大门楣,文运不断提升,人才瓜瓞绵绵。
    该家族的1名进士和10名举人,有7人出在第十六世和第十七世,而这7人中,又有5人集中出在吕清临一家。吕清临是吕氏三门十五世,其家庭可作为“家风助文运”的代表。
    吕清临之母王氏,21岁孀居守节60余年,“饮冰茹苦”,视嗣子吕清临为亲生,经常教诲要“勤苦起家”。在她的疼爱和管教下,吕清临自幼“有至性,诚一无伪,慈惠爱人,抗爽不拘小节”。家境虽贫,但喜周济穷人。为人低调,不事张扬。胸怀坦荡,诚信中恳。孝敬老人,兄友弟恭。吕清临之妻孙氏,“性温婉,幼娴礼教”。17岁嫁到吕家后,“恪尽妇道,事孀姑善得欢心,理家政井井有条”。又识大义,其子传诰倡修书院资金不足,她一边劝儿子不必犯愁,一边将家中资产折变数千以应急,并坦言:“幸不致贫,既贫,为公,何害?”在子孙荣贵、门楣荣耀之后,依旧操持家务不辍,纺具日不离手,永葆劳动本色。夫妇时常教育子孙辨明是非,学习先贤,立志成才。把培养子孙读书-科举-入仕作为任务目标,对后代不懈教育。除把儒学作为家学的主要内容要求子弟发奋攻读外,在生活中孝友恭恪,以身作则践行弘扬儒家经义。
    功成名就的后人为感恩先祖母王氏教育有方,经礼部核准,以“冰清玉洁”为其建坊,以“守贞裕后”让其入祠。“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良好的家风、严格的家教和以身作则的示范,成为后代赖以成长的先天环境和肥沃土壤。他们个个严以律己,学习勤奋,学业优良,成为人才。据族谱记载,吕氏家族于明清两代考取庠生以上大小功名者100多人。其中吕永馨、吕永亨两个家族中,除考中1名进士10名举人外,还考中贡生17人,监生11人,廪生4人,增生3人,庠生19人。仅吕清临一家,在4个儿子、9个孙子、24个曾孙中,就有1名进士,4名举人,8名贡生,10名监生,4名庠生,1名太学生,1名书法家,1名中医,1名陆军医官。
    良好家风不仅熏陶惠及子孙,还辐射影响至亲。亓因培之母吕氏是吕清临之孙女(吕清临四子吕传?之女),在吕氏家族影响之下,亓因培自幼勤奋好学,入塾后学业优秀,于光绪二十年(1894)中举,后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担任国会护法议员并担任博山县县长。
兴教育才俊
    重教、兴学、培育人才,是古代有识之士引以为豪、百姓感恩不尽的德政之举。吕氏族员把名门望族作为兴家立业的目标,把治国安邦作为执政的追求,自然把重教兴学作为重要举措。正因如此,其家族中不乏注重教育、培育人才的德政和善举。不论是当官理政者还是在乡为民者,都热爱教育,兴办塾馆。至于应聘授教者,更是恪尽职守,精心执教。在为社会培育人才的同时,也为自家子弟的学习成才营造了氛围,创造了环境。尤其通过科举产生了第一代举子并入仕后,以此为楷模,父戒其子,兄勉其弟,学习氛围更加浓厚。学习、传承、再科举、再入仕,如此良性循环,最终赢得了科第联翩、举人辈出、人才济济的可观景象。
    吕氏子弟中对教育贡献最大者是吕传诰。他于咸丰五年(1855)中举后,任济宁州学正。他曾在莱芜汶源书院师从潘绍烈,因聪颖过人,学习勤奋,文章精彩,成为潘的得意弟子,并成为与潘齐名的莱芜文章宗匠。他积极筹资倡修汶源书院,并主讲其中。还在家乡修建学堂“蕉雨山房”,培养了一批批科考人才。其子吕宪瑞先中举人后中进士;侄子吕宪春、吕宪和、吕宪秋中了举人;侄子吕宪栋成为拔贡。“一门科第皆出其手”。
    吕传诰之弟吕传?,受家族和吕传诰影响也热爱并从事教育。先在蕉雨山房任教。他认为学生耗费家资聘他授教,必须尽心尽力才能问心无愧。他遵循儒家“有教无类”的理念,在教学中循循善诱,严格要求。对品学兼优的倾心培养,对学业欠佳者更不放松要求。后来他以廪贡生任历城县训导,期满归里后继续担负起教育子弟的重任。
    吕传儒不仅从事教育,而且成为吕家一代名师。他虽只是廪生,但“文名甚著”,18岁时补博士弟子员。在吕宪瑞任河南许州牧时,聘他到州署给其子侄授课,他恪尽职守,使子侄“受益良多”。在署5年告老还乡,便设馆于家教授生徒,又培养了大批学子。
    吕湘龙以邑庠生教授生徒,培养其子吕遵善成为举人。
    授教于名师,更是吕氏家族文运昌盛的原因之一。潘绍烈是莱芜一代名师。他于道光九年(1829)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为元氏、欧宁知县,因不满官场,便弃官回乡。他“为文雅致高远,直入古人堂奥,地方后进仰望他为泰山北斗”。他回乡后受聘主讲汶源书院十余年,吕氏家族的多名子弟受教于潘绍烈而成才,其中吕宪瑞成为进士,吕传诰成为举人,吕渊龙虽未中举,但博学多识,文章师法唐宋八大家等名家,“每出一文,皆远近效仿,奉为圭臬”,成为潘绍烈的另一得意门生。吕思问是莱芜另一名师。他于乾隆元年(1736)中举后任平度州学正,莱阳县教谕。自幼颖悟,广学博识。对《易经》颇有研究。著有《困学》、《洛书说》等著述。告老归里后受聘主讲汶源书院。吕氏弟子中的吕克仁、吕抡英、吕应祚、吕宾周等均受教于吕思问,其中,吕克仁、吕抡英中举,吕应祚、吕宾周成为贡生。
人品定官品
    受良好家风的浸润,吕氏子弟都具有高尚人品。当朝理政时,把家国两安作为执政的终极目标,像治家一样清廉持法,把家风推广于执政遵循。不论世道如何更替,作为一心当个好官的他们,始终秉持传统美德,廉洁奉公,一心为民,励精图治。有的虽贫病交加或仕途坎坷,依然为民报国痴心不改,创造了为世人称道的不朽功业。
    吕宪瑞是吕氏弟子中高尚人品的代表者。他以显著政绩擢升礼部主事,自县衙离任时,却囊空如洗,士民竞相凑钱为其送行,他坚辞不受,得同僚资助方成行。又怕士民强留,承夜悄悄出发,充分体现了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廉吏风范。他因政绩卓著补任许州知州,到任后因所辖州县库银不足,属下商议削减各州县“平余“(即上缴正项钱粮时另给户部的部分,来源于赋税的加派,或另立名目加征),一半上缴国库,一半返还百姓。吕宪瑞认为此举不妥,说:当务之急应先解决州县库银短缺的问题,确保正常开支后略有剩余,不然的话,“贤者无以为治,而不贤者反有借口搜刮百姓,这是吏治之巨患”。再说名义减半归民,经胥吏之手,民众实际得不到,徒空名而已,不如令各属将此款量力报效,“无扰于民而少可裕国,官府亦不至于陷于重困,一举而三善备”。他的这一决定,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一州之牧不弄虚作假,不欺上瞒下,既取信于上司、属下又取信于民的高尚情操,令属官心悦诚服。“而后每遇大事皆由他一言定之”。
    吕士珍中举后选授胶州学正,后特授广西容县知县兼署岭西县知县。自踏入仕途起,就发誓要当清官,并始终履行诺言。在任知县期间,秉公执法,严于律己,廉洁勤政,兴利除弊。他拒收礼,不受贿,光明正大做官,清清白白做人,被百姓誉为“难得的清官”。乾隆五十一年(1786)因病致仕归里。相传他卸任之时,朝廷曾赏赐“伴朝鸾驾”、“金丝灯笼”、“朝天簦”等礼品,并赏银数千褒奖。“修德”、“尽职”二者不可或缺;“公生明”、“廉生威”,彼此互为因果;“先好人后好官”,能臣廉吏莫不如是。这在吕氏子弟的仕宦轨迹中再次得到诠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曾国藩家书写了啥?读千古第一家训,悟人生多面哲学
沧州市区周边那些带“坟”的村庄们
吕后:三步棋,让大臣乖乖同意分封诸吕
鬼谷子智慧:正直的人最容易失败——陈平智斗吕氏家族
吕后的功绩可媲美武则天,为何死后却被诛全族?一句话概括主因
【散文】刘志平:苏中名宅-三百年的文脉传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