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泾县古村落之——茂林镇水岭村


泾县正南,距城90里地面,有一处大村落,名水岭村。




一脚踏三县,鸡鸣泾旌太


东以狮子山——阴山为界与濂坑毗邻,

南以叶家窝一一万龙尖为界与旌德一岭之隔,

西以天鹅塘——管家洞一水岭岗为界与太平接壤,

北面为外出通衢大道,过官岭便是山水岩上地面。水清岭秀,风景如画。


(水岭村椅子组)


(岩上)


(远处隐约的黄山山峰)


水岭村资源富饶


水岭村盛产竹木茶叶中草药,林木资源丰富,种粮食作物与蚕桑。

茶叶粮食加工有茶厂水,利用水能半机械作业。矿产资源有少量煤,晚清曾人工开采。有硫铁矿,七十年代曾经半机械开采数年。



水岭村各大姓氏


村有李、棕、杨、吴、吕诸大姓。以吴姓和吕姓居多。


李姓——南容李家


李姓由南容李家入迁,徐姓由铜山徐家迁,李姓聚居官岭。始迁牛岭头上,后住螺蛳坑口。



杨姓——杨家将后人


据说杨姓是北宋名将杨业后裔,清代由江北麻布镇入迁,始迁祖杨洪九兄弟二人,定居潘家。



(杨业铜像)


杨家将命陨沙场是正月十三日,后人将此日定为“杨公忌”。此后每逢正月十三,潘家人男丁一不走访友,,以示纪念;二不出门做事,以防不测。


吴姓——周朝泰伯与二弟仲雍后裔


水岭吴姓与“茂林吴家”一脉相承,为周朝泰伯与二弟仲雍(周文王大伯二伯)后裔。



(周朝泰伯铜像)


于明永乐(1403-1425)年间,由茂林吴家九甲昌孙公一支入迁,始迁祖伯享、伯鹤。初在山头上“汪家竹园”落脚,尔后兴于毛栗山(又名“茂林岗”,取“来自茂林,居住山岗”之意)前面、洪官坟尖、安基里等山地(废墟屋基至今依稀可寻)。



太平天国战乱后,举族下山,定居现址,分上吴家、下吴家,统称“水岭吴家”。迄今已有六百余年居住史。



吕氏——旌德庙首丰溪一支


吕氏则是由旌德庙首丰溪一支入迁,定居四处。繁至至清中叶,遂成望族。


其中有名吕成泽者,因头发稀疏,人称“泽和尚“,年轻时实业起家,在家门口水岭岗、金驮山、乌龟墩一露天开采煤矿。

其子戴山因聪明伶俐,又得到远亲茂林潘村潘锡恩提携,大有出息,成泽便面资助儿子奋斗,一面自己也弃工从儒,凭籍原先功底于咸丰年间取得功名,成了太学生,在湖北一带为官。


这一下,乡亲们不再直呼“泽和尚”,而改称“吕大人”了。致仕还乡,营造宅邸。后因子孙荣获诰赠(追封)奉政大夫(正五品)。



吕戴山对家乡最大献是带领族人重建吕氏宗祠。水岭吕家原来有座宗祠,位于五甲里羊蹲口外的开阔地带。


光绪十二年(1886)由吕戴山出资重建吕氏宗祠,历时四年,于光绪十五年(1889)落成。五楹三进,气势恢宏。朱底鎏金匾“吕氏宗祠”四个大字,由新科状元张建勋所题,笔力道劲酒脱。


蓝底鎏金堂号“叙伦堂”三个大字,则由吕戴山亲题,字体厚重亲和,祠今不存。


却说在建祠过程中,有一次工匠们进山采伐柱料,眼见得一株皮桩(腰围)一长多的千年黄树,树垱被“龙锯”锯断了,整个树体在打转转,就是不倒,众人急报知州大人。




只见吕戴山一面吩咐人设香案烛台,备齐祭品,一面立马穿朝服登靴,在山下平旷处鸣奏乐,燃香点烛,五体投地,祭拜“柱神”。一片虔诚,九叩九拜之后,只见一阵旋风过来,耳听得“嘎啦啦”一声巨响,风卷啸林,地动山摇,大书安然倒地,人员毫发无损。人们对这位五品朝官自是又生几分敬畏。


祠大功告成后,吕戴山又出资领导族人从南林到祠堂直延茂林,将村道整修一新,在水的岭境内架起了“盛德桥、“明德桥”等三座主桥一便桥。方便行人,造福桑梓。

清时战火纷起,水岭遭殃。




咸丰十一年(1861)四月,太平军忠王李秀成部一支,由江西到太平县,需借道铜山出八门口,进泾域,遭到拒绝,被逼无奈下走河床,且不许东张西望。


为洗这等奇耻大辱,太平军根据举报,从牛岭头,攻铜山进行报复,战乱及水岭村。毁宗祠,家园散。许多百姓逃难于吴家前头山“霍家洞”,惨遭烟熏火攻,无一幸免。




近代水岭:革命老区,红色家园


1948年11月8日,洪林指挥的“水岭保卫战”成为的泾旌太游击队创建以来最漂亮的伏击仗,名扬皖南。这一仗保卫了突围至此的地委机关,保卫了水岭人民,重创了茂林守敌,极大鼓舞了泾旌太边区军民。战绩显著,受中共皖南地委通令嘉奖。




1996年取《泾县志》载1944年至1949年抗战到解放战争,水岭村涌现出8位革命烈士。


他们是:吕烈庭、李盛茂,吕烈松、吕仁贵、吕文耀、吕云魁、徐继祥、杨成富。大多于1947年在旌德大礼村英明就义




水岭崇文重学世代绵延


水岭村吕戴山之孙贤让饱读诗书,曾在家设立私塾,开馆收徒,启蒙教育,人称“让先生”。


民国初年继有一所吕德盛创办的“德先生蒙馆”,一直到新中国建国初期解馆,前后近四十年。


先生以教书为业,开启民智,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同时关注现实,对物价涨等黑暗现实,深思痛绝,曾作诗痛日:“世事沧桑在眼前,民不聊生苦连天。农工物价无形涨,惟有文章不值钱。”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水村办式学,实行国民初等教育。校址先后位于老屋里,祠堂里和坦阳里。至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先后有李文明、李云青、潘若林、金汉样等先生在此任教。


其茂林人吴希武,潘村人潘八骏二位先生任期最长,贡献最大。




水岭村古风盎然。传统民俗有“管家洞接龙”。昔时大旱年景,周边四乡八镇成群结队隆重仪仗,来水岭吴家管家洞测“接龙”求雨。民国十八年(1939),茂林、潘村两地联合接龙,当时县长张艺林亲自带队来,人气浩荡,至虔至诚,一时传为佳话。



水岭崇文重学世代绵延。当代就走出很多大学生,从政从商从文从教创业者比比皆是。

 

推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皖南泾县自驾游攻略旅游攻略
失落的王城——泾县茂林
泾县茂林镇溪口大坝(纪村水电站)
安徽宣城美食集锦
无梦到徽州(二十三):一村北向
洪亮吉的茂林情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