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塘栖园第考——清代塘栖横潭草堂与见山堂
    而延至清代乾隆年间何琪来游之时,横潭四周那些曾经名闻一郡的别墅园亭已成过往烟云,眼前所见只是一片青芦披拂、白鸥惊飞的旷野野水了。山水依然,几度夕阳。岁月如梭,人生若梦。观景忆昔,触景生情,喜吟“夜半旅梦回”的何琪自然要发出深深的叹息了。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横潭周围那些镇上名族曾拥有过,并兴盛过数百年的园第别业荒废的呢?今天我们亦只能从史籍所载、前贤的诗文中去寻觅蛛丝马迹了。
    志书记载了横潭周围最有名气的横潭草堂的兴衰史。
    清代初年,塘栖人张之鼐,字仲谋,又字超微,别号无元子、卧痴楼主人,隐居在镇南横潭边上。因其斋名半庵,人又称其半庵。他不仅博览群书,更长于诗文,与一众好友诗文唱和,当时江南诗词界没有不知道横潭张半庵的。
    半庵有藏书的癖好,家中藏有万卷诗书。他又喜爱著述,撰写成《栖里景物略》十二卷、《神仙通记》百卷,还汇辑成《横潭草堂诗》《遂初草堂集》传于后世。
    张半庵在碧波荡漾、景色清旷的横潭东侧建造了横潭草堂(按:此堂又称遂初草堂)和卧痴楼园第别业。
    《栖里景物略》卷七、卷八中有:
横潭,张超微先生之别业也,署之曰半庵,颜其堂曰遂初,其楼曰卧痴,筑石为矶曰“钓鱼处”,古木修篁,环流叠石,而先生徜徉其间,著述颇富。即《西里志》亦出先生大手笔也。而长公子玉书,亦修举业于此。每遇良时,花酣月大,即觞诸名彦其上,讲道论学,殆无虚日,题咏最夥,兹略举其概焉。
    以上“遂初”的字义应是“遂其初愿”或表示早先,也有用于去官隐居的意思。
    张半庵雅好结客,草堂筑成后,户外之履常满。每遇良时,花酣月满,即觞诸名彦于草堂,与好友讲道论学,殆无虚日,题咏甚众。
    其公子张德盛,字玉书,为协助父亲编撰《横潭诗集》,写过一篇《征横潭别业诗文小启》,抄录其文:
吾家卜居栖水,阅世已多,老父倚杖横潭,结庐其上,衡宇相望于市廛,门巷无喧乎车马。虽壮岁驰情圭组,乃衰年雅好园田,数弓十笏,颇费经营;丛菊四松,尽烦扶植。书阁一尊,皋室诸峰悉当窗际;钓矶片石,苕霅二水曲绕云根。渔火黄昏,棹歌清晓。望中烟雨,雪后林峦。携琴来就,频过二仲之踪;载酒相寻,每束五经之带。盘餐取给畦间,晚菘早韭,地力无虚。墙下白苎柔桑,名心久息;书卷未遗老眼,不废丹黄。午夜犹勤钞撮,等尘事于梦幻;颜楼斋曰卧痴,敢谐诸葛称龙。或与蒙庄化蝶,苦竹为家,烟波放艇,非避世之元卿,庭无荆棘;似闭门之仲蔚,径有蓬蒿。长者每呼洒扫,贱子日侍阶除。小园堪赋,愧无庾信之才;古舍可怀,殊乏陶潜之句。彼送归盘谷,必须韩吏部文章;即独坐辋川,尚思裴秀才倡和。少陵十五诗,何氏之山林不朽;东野三十韵,韦七池也起于枋榆,适其性于枳棘也。至如陶靖节之志寄于松菊,嵇、阮之志寄于琴啸,刘伶之志寓于酒,韩、柳诸公之志寓于古文,李、杜唐人之志寓于诗歌,岂尝拘拘于形迹哉!其所以如此者,盖有性可乐,而无慕乎外,是以代谢虽迁,其志趣直与高山流水天壤俱悠也。今先生之志在乎横潭,是横潭者即陶之松菊,嵇、阮之琴啸,刘之酒,韩、柳之古文,李、杜之诗歌也,可不乐乎!
    张玉书这一篇文情并茂的征集启事,吸引了当时镇上及两浙三吴众多文人士子纷纷加盟唱和。
    徐野君写有《横潭遂初草堂记》:
横潭遂初草堂,踞栖水之南。遥瞻皋亭黄鹤之翠微,近接超峰临平之青霭。窗槛之外,俯临溪潭,芳杜为邻,菱歌互答。中植翠竹、绛榴、桑拓,四围颇饶野趣。从桥南白板扉入,曲径逶迤,小楼矗起,颜曰半庵,盖张子有道之寓言也。庚子端阳后一日,余从京师归。主人招予坐斯楼,酌以旨酒。因即席赋诗云:“修竹藏千个,高斋署半庵。携将午日酒,来看晚晴岚。仲蔚蓬蒿隐,玄真渔钓参。故人此相聚,榴火照溪潭。”
  张子乐之。为余言:“碑石已具,惟俟文章,以垂不朽。”余愧非龛州山人,安能不朽。惟是草堂去敝庐咫尺,可与朝斯夕斯并称桑者。当时蒋诩开三径,仅许故人求仲,羊仲往来,似太枯寂。张子当推而广之,或赋诗谈禅,啸傲其中者,不止香山之九老,庐阜之十八高贤也。草堂主人,其以予言为有当否乎?计所费约五六百缗,考其岁月,则自戊子之秋初,迄于庚子之春杪,可谓一片闲心劳劳于丘壑间也。昔人谓不闻巢由买山而隐,殆不其然。是为记。
    徐野君此记写于顺治十七年(1660)端午节后一日,文中首先点明了张氏横潭草堂“踞栖水之南”,可以遥瞻青翠缥缈的皋亭、黄鹤诸山,又“近接超峰临平之青霭”,推开窗槛,居高临下即是清溪碧水荡漾的横潭。此地与芳杜洲为邻,更可以与渔耕之人菱歌互答。园墅中精心种植翠竹、绛榴、桑拓,四周充满了野趣。走过清波粼粼的西小河上的小石桥,从桥南侧那扇白木板做成的园门进去,一路曲径逶迤,花木扶疏。不远处,但见有小楼矗起,楼额题有“半庵”二字。这正是主人会客著述之所。人到此地,只感觉尘世间的一切喧嚣已经远去,只余下满园的绿树红花,和眼前横潭那一汪碧绿的湖水。站在潭边,平湖滟潋,远山青黛,清风拂面,仿佛满湖的绿水和超山的翠微紫霭都会在眼前慢慢渲染开来。
宾主聚于楼中,主人用美酒佳肴招待来客。酒酣兴高之时即席赋诗。建造草堂的花费有五六百贯钱。从顺治五年秋天起至顺治十七年春天,前后用了12年时间,才建成此园。可以说建造不易,主人一片闲适的心情,都忙碌于山水之间了。 
    吕律写有《横潭草堂跋》:
古来高隐之士,托迹溪山,必踞溪山最胜处。如渊明栗里,摩诘辋川,和靖之孤山里湖,其人之性情,与山水之性情,合而为一,故人传而其地亦因之以传也。栖上最胜,无如横潭。吾友半庵,筑庐其上,读古咏啸,著述自娱。予尝与半庵珊步履于临溪堤岸上,古木垂阴,见山光水色,晨夕万变,秋树苍黄,芦花摇白,渔舟野艇出没于烟波之间,斯时幽情独抱,意与景会,其旷怀高致,有迥出古人之上者。其人与地,不因之以俱不朽乎?野君斯记,又能写照传神于笔墨之外,不独半庵之性情,即横潭之性情,与之俱出,庐山真面目其在是哉。漫书其后。
  《题卧痴楼》诗:“楼居四望绿阴深,修竹垂杨世外心。沙濑烟消思把钓,石床月照坐弹琴。山分翠色横虚牖,鸟啭歌声入密林。咫尺系槎连曲槛,良宵响答有长吟。”
    吕律在此诗中用“咫尺系槎连曲槛”写明了自家系槎楼与张半庵之横潭草堂的距离是近在咫尺。
    临平沈谦写了《寄赠半庵道翁横潭别业》:
闻君筑室傍横潭,醉月眠花兴自酣。野水寒云生古岸,乱山斜日隐秋岚。
鹿门避世应难问,鸿宝传家许共探。千载羊裘同此意,少微谁识在江南。
    同里沈瀚生也有《留题张子横潭别业》:
皋亭爽气薄丛篁,满日溪声近楚湘。芦获春深藏乳燕,芙渠风细浴鸳鸯。
一樽常满思文举,三径时开胜辟疆。入暮渔歌发清唱,更闻零露散花香。
    海宁查嗣瑮也写有:
乱草新除径,荒村旧有邻。柳深溪路暗,风细落花匀。
朋好能携杖,琴书可护身。横潭秋水阔,日日坐垂纶。 
    此外,德清金苍野、沈方平、胡麒生,甬上董巽子、李文胤、高宇泰,嵊县李文纯,海昌张英,无锡诸保宥,栖水金渐邕、金长舆、沈士谔、徐灏、宋琦、卓回、陆进、卓胤城、张吉、韦人凤、翁绍掀等均纷纷唱和,创作了一百多首诗文。可谓士林风响,俊贤响应,辑成了流传至今的《横潭别业诗文集》。
   《横潭别业诗文集》中,徐野君的《横潭遂初草堂记》内是有明确纪年的,时间是“庚子端阳后一日”,此庚子正是清顺治十七年(1660)。故推断《横潭别业诗文集》辑成于清顺治十七年之后。
    参考王同《唐栖志·张之鼐传》有:“子玉书,不寿先卒”的记载,分析当年编辑诗集时,张半庵已是衰年,后来,其钟爱的儿子,那位颇有才华的张玉书又先他而谢世。故其本人逝世后,他的其余子嗣已无力、或无人能经营此横潭别业,将其转卖给年轻富裕的卓长龄(字蔗村),这应是符合情理的。
    张半庵逝世后,张氏后人在康熙十五年(1676),将园第卖给了太史第卓氏。卓氏请造园名家重新规划改建后,将张氏横潭草堂改名为见山堂。
    关于见山堂,《唐栖志》卷五《园亭别墅》卷载有:“见山堂,在横潭,即张半庵草堂旧址,卓蔗村购得复葺新之,题曰见山堂。”
    而清代金张《芥老编年诗抄》丙寅卷有一首《蔗村买横潭经年矣应垒石而不垒石和前韵》的诗记其事:
横潭十年来,花木日渐秃。山川洵有灵,毕竟为君属。
但苦千顷陂,帮岸周遭复。述昨与张翁,商榷几跋烛。
翁云勿过虑,插柳更栽竹。便获磐石安,兼具游人目。
一言省百金,可成数小麓,岁虽云暮矣,休诿力不续。
拟彼亦补此,君应点首伏。近就本山中,运石如运谷。
祗仿黄大痴,取塌不取矗。娱宾宜坐行,种树界直曲。
计工仅兼旬,小费易收束。塘栖记名园,俨然成一局。
众论佥曰同,尤为我所欲。过从不隔朝,手中杯惯覆。
息壤有旧盟,许分一窗绿。读书不梳头,耦耕共胝足。
不负生同时,共裹巾一幅。倡余而和女,响答唯虚谷。
倘或君不然,此乐愿言独。我相山水间,一拳或一掬。
 谁寄草堂赀,锱铢自积蓄。池馆斗家家,亦好充数目。
    金张,即金芥山,一名张芥山。康熙间塘栖诗人。此诗写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岁丙寅。诗中金张所称的张翁就是明末清初造园大师张南垣之子张熊。
   两年后,康熙二十七年(1688)岁戊辰,金张又写了《过蔗老横潭新筑看梅》诗:
绝倒种梅如种禾,旧存一树雪婆娑。群然闹向春风里,独立翻嫌此老何。
就柏为堂谐俗少,见山买屋费钱多。连云甲第无留连,手筑先生安乐窝。
    从以上二首诗可知,卓长龄的见山堂购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筑成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中间拖了有12年之久。
    金张诗中还有以下信息,“蔗村买横潭经年矣”,“横潭十年来,花木日渐秃。山川洵有灵,毕竟为君属。”卓长龄买此草堂后过了12年,又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左右才请当时的造园大师张熊重新规划构筑,并更名为见山堂。根据卓长龄年表记述,其生于顺治十五年(1658),故他买入横潭草堂时,年才18岁。从顺治十七年(1660)张半庵横潭唱和结集,至康熙二十五年(1686),时间已经过去26个年头。此时,三十而立、风华正茂的卓长龄,筑成了可以偃仰啸歌、神游太虚,会千古风流之安乐窝。他取的“见山堂”之名则很直白通俗,盖在堂中可眺镇南诸山之故也。
    卓长龄这一支,是清初塘栖卓氏最显达的一房。卓长龄之曾祖卓海幢“白圭治生”,积聚了大量财富。祖父卓异,于顺治四年(1647)考中进士,点翰林,官至左春坊左庶子,进士成翰林,前人俗称太史,镇上卓家弄故居就是此时改称太史第弄的。卓异实现了家族数代人光宗耀祖之梦想。卓长龄父亲卓子孟,顺治辛卯恩贡,甲午中举不仕,却经商发达,是当时镇上最为富有的大财主。志书称其“天性孝友,好行其德,一方缓急,无不周旋。”出资修广济桥,振济灾民,修建资庆寺、大善寺等寺观。后嗣蕃衍,世泽绵长。他们守着卓氏祖上留传下来的连云甲第和东园众白堂部分,卓长龄更花巨资买下了张氏的横潭草堂。
    关于卓长龄,《唐栖志》载有:“卓长龄,字蔗村,又字九如,善古文诗词,与张介老、宋玉山迭相唱和。张氏横潭旧圃,蔗村购得,复葺新之,榜曰见山堂。横潭之胜,复归卓氏矣。”
    新出版的《卓氏人物》有:“卓长龄(1658-1710)。他是仁和县监生,后入国子监为太学生。著有《高樟阁诗集》十卷,又与其弟松龄合缉《正续花间集》。”
    卓长龄将张氏横潭草堂改筑成见山堂后,在此园第之中与塘栖金张、宋琦、陆鸣皋、吴卜雄等好友结社唱和。清初文坛领袖黄宗羲、李邺嗣、著名诗人查慎行等都来见山堂游访。一时间斗韵分题,诵吟其间,远近传为盛事。
    查慎行晚年曾应卓蔗村外甥陈周乾之请,写有《卓蔗村诗序》,其中有:  
……是时东南结社之事方兴,蔗村及张岕老辈为一乡领袖,四方士大夫往西吴、东越者,必停楫造庐,户外之履常满,酒阑灯灺,阄韵分题。蔗村于其间雒颂高吟,声渊渊若出金石。芥老从而和之,鼓宫宫动,鼓角角动,一时命侣啸俦之乐,远近传为盛事云。及余投老归田,亲戚故旧,凋丧殆尽,过芥老故居,则已易主。蔗村墓木且拱矣……
    查慎行(1650-1727),海宁人。清初著名诗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54岁成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康熙五十二年(1713)62岁乞休归里,家居十余年,筑初白庵以居,潜心著述。
    根据以上资料,分析查慎行写此文的时间应在1713年其乞休归里以后,是其家居十余年,潜心著述之时。作者在这篇《诗序》中追忆了30多岁时在塘栖见山堂中见到的卓长龄、金张等文人聚会时的盛况。而写此文之时则已是物是人非,金张老家的住房已换了新主人,诗集作者卓长龄坟头的树木也已长成合抱粗的大树了。
    关于横潭草堂的位置,诗文中有如下记载。
    清乾隆何琪编撰的《唐栖志略·园圃》记载:“横潭草堂,堂在横潭之侧,水光山色奔赴阑槛。中植翠竹绛榴,饶有佳趣。张半庵幽居也。”
   此句中一个“侧”字,写得模棱两可,让人难以确认方位。
    董道权的《题横潭草堂》:
林泉推绝胜,耕凿得幽栖。小阁当山出,低檐与竹齐。
一经身作蠹,三雅客如泥。好记从游处,重来路欲迷。
    董诗说明草堂的位置偏僻,作为宁波人的董巽子要认真记好草堂的周边环境,以免下次再来时会迷失了路径。
   《唐栖志》卷五《园亭别墅》则记有:“遂初草堂,在横潭之东,张半庵别业,颜其堂曰遂初,楼曰卧痴。古木修篁,环流叠石,名流题咏,旧有专集。卧痴楼,在遂初草堂之侧。”
    这段文字中所述的“遂初草堂”,也即是横潭草堂,在横潭之东,仅此一个“东”字,对草堂的位置亦表述得太过泛泛,不够明确。
    关于见山堂的位置,史籍有以下记载。
    王同《唐栖志》卷四《街巷》已作了明确记录:“西小河南街。自横潭卓氏见山堂至任家角皆是。为任家角任氏本姓韩,业医,世居于此。为蔡家埠船埠各路客船聚泊处。任家角转南数武,短街渡,营房桥,至市南各街。”
    正是这一段文字,让今天的我们确证当年见山堂的故址,即二十世纪中叶以前,在塘栖西小河哑子弄口安乐桥西南侧,今塘栖圣塘漾桥东北桥堍,南至圣塘漾,北至西小河南街。以前塘栖人将此地称为“浇花堆”,后来被讹为“叫花滩”了。
    世易时迁,岁月匆匆。古老的横潭从乾隆以后亭馆销沉,仅剩下青芦白鸥,野水渺茫,成了“寂寞西风听不尽,萧萧一片荻芦洲”了。
    到了民国年间劳金奎在横潭东南侧古芳杜洲买地建榨油厂。五十年代以后,丁河乡又在浇花堆南面范家墩上办蚕种场。但此时横潭周遭仍无太大改变,尚存旧时乡野七八分风貌。后来,那条连通横潭,从西小河街西首的圣堂角流经仓桥,蜿蜒于镇中的北小河,最先被填埋修筑成道路。六十年代末,“文化大革命”中,政府“深挖洞,广积粮”,为了战备,将西小河从东面喻家湾口子上的西龙桥至西面哑子弄口的安乐桥河道填筑成防空洞。八十年代,又用疏浚运河的泥土,填埋掉市河。再后来,人们为扩展生活空间,又填埋了横潭大片水域,建农贸市场;填掉东小河,筑马路。延至今日,横潭水域支河近半被填,孤墩土阜连片成陆。横潭四周高楼幢幢,车马喧闹,市廛尘寰,灯红酒绿。梦醒时分,古镇清丽的横潭已永无沧浪碧水、花晨夕月之天然美景了。
    今天,苕霅之水依然日夜奔流,广济长桥依然如带如虹。融入时代元素的下塘、栖溪则有了另一种锦绣。虽然横潭美景已不再有,但它作为江南佳丽地的精彩画卷已经融入了世代塘栖人的生命之中!
    诗曰:
苕霅千载碧苍苍,汇成锦绣古下塘。碧树寒烟回首处,烟波渺渺一潭横。阴晴雨雪倍风流,荷风四面送花香。文士遂初筑草堂,赋诗谈禅酒满觞。远山晴岚云出岫,赋成卧痴妙文章。太史博物更风流,雒诵高吟见山堂。岁月迁延尽沧桑,横潭高第成史章。市廛晚烟再回首,不知清梦落何方。
    限于笔者学识及掌握资料等原因,文中舛误很多,还望识者给予指正。
参阅资料:
    光绪《唐栖志》、《栖里景物略》、乾隆《唐栖志略》、《芥老编年诗抄》、《卓氏人物》等书。
注释:
    ①徐野君,即徐士俊(1602-1681),原名翽,字野君,又字三有、无双,号紫珍道人,又号西湖散人。仁和人,世居塘栖落瓜里,明末清初文学家。徐野君才华横溢,著述充栋。他好乐府,工杂剧。对文学、戏曲、音乐、绘画皆有造诣和成就。所撰著作多至六十余种,佳者欲与王、关、马、郑抗手。今存《洛水丝》及《春波影》各一本于《盛明杂剧》中。又有《雁楼集》《尺牍新语》《三百篇鸟兽草木记》《云涌词》等十数种,是塘栖历史上值得称道的文化名人。
    ②吕律,字翼令,号仞庵道人,仁和塘栖人,是郡庠生,诰授文林郎,他是吕水山之从孙。著作有《撰辰堂集》。
    ③沈谦(1620-1670),字去矜,号东江,仁和临平人。“西冷十子”之一,所著有《东江集》四十三卷,《临平记》四卷。
    ④查嗣瑮(1652-1733) 字德尹,号查浦,海宁袁花人。查慎行之弟。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升至侍讲。幼警敏,数岁即解切韵谐音,随兄学诗。生平游迹遍天下,其诗精妙,与兄齐名,时人比作宋代“二苏”。后因弟查嗣庭文字狱案受株连,谪遣关西,卒于戍所。著有《查浦诗钞》《查浦辑闻》《南北史识小录》《音韵通考》《唐人万首长律》等。
    ⑤董道权,字巽子,号缶堂。浙东鄞县人,黄宗羲弟子。所著有《缶堂诗集》《缶堂文集》《旅窗随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罗子山:清初才子米元倜笔下的“诗和远方”
全国名胜地对联
中学语文涉及的作家、名胜对联集萃
中学语文涉及的作家、名胜对联精选
​西泠拍卖十五周年秋拍呈献陈鸣远传世砂壶
(曲文)〔双调·庆东原〕孔尚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