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不起,现在才推荐这部关乎13亿国人的纪录片

每天推荐一部好电影

回复'上车'你一部特别的电影

高考刚刚结束不久。


每一个文科生肯定都没少背“南水北调”。记得我上学那会儿就特别发愁背这个。


然而实际上,这项工程里承载的伟大是非常震撼的。


直到今年6月9日,南水北调东线中线一期工程运送的水量就相当于700个西湖,累计100亿立方米。



2013年开始,东线工程从江苏、扬州抽取长江水,一直输送到山东胶东和鲁北地区。


第二年,中线一期工程自河南湖北交界的丹江口水库取水,经河南、河北流向北京、天津。



就拿北京来说,如此庞大的运水量带来用水短缺的改善,城市用水中的70%都是南水北调来的。


没想到仅仅三四年,这项堪称世界第一的工程就能有这么大载运量。


更没想到的是,南水北调工程委员会还联合中央电视台制作了一档八集纪录片。


不仅真实还原工程本身,还纵观横览的展现了近千年来的世界水战争——


《水脉》



从影片类型来讲,这算是一部非常官方的宣传纪录片,但它的气势磅礴和上下贯通却是国产纪录片中非常难得一见的。


尽管剪辑有些不足,配乐略有不搭,但它仍然打动了绝大多数的观众,豆瓣8.2分。



“从小政治课本上就有的内容,已经实现了”


如果不是这部影片。作为一个普通人是绝对想象不到水在人类进程中承载了多么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


回溯人类起源,水利密切关系了许多文明的兴衰与起落。


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类四大文明都发源于大河之畔。


距今7000多年前,人类历史上第一座城市埃利都依靠幼发拉底河而建。在苏美尔人的创世文化中,挨利都就是水神建立的。他们相信所有的生命都发源于这一片水域。



包括,古埃及人的文明也是建立在尼罗河之上



养育了古印度乃至恒河文化的恒河



丝毫不夸张的说,人类的历史就是利用水的历史。


由于人类发展迅猛,光是依水而居已经不能满足人口分布,所以修建引水渠就成了最初利用水的工程。



不仅如此,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多民族共融,创建起大清帝国的,同样是因为水利工程。


这就是都江堰水利工程,至今还在造福人类,灌溉着70万公顷的农田。



所以,光是举水利对人类的造福那是数不胜数的。影片中也提到了很多国际上叹为观止的水利项目。


然而,当人类毫无休止的索取水之后,本以为取之不尽的水开始变得稀缺



有一个数据:地球上所有的水资源中,人类可以用的只有0.007%。世界上一半的国家属于极度缺水。


争夺水源也就成为各国间一个巨大的矛盾。


这种争夺从4500年前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到今天的国际间领土矛盾,都与水的划分不无关系。


所以,水的珍贵性也就不需要扒叔过多的赘述了。


而中国由于气候以及土地分布,水域本身也是极为不平均的。水资源也并不丰富,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南北两方有,加上夏季降水集中,合理利用水资源就成为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


还记得1997年黄河断流,在那将近一年的时间里黄河没有一滴水入海,甚至有百姓直接喝起了河水。



在时代的大背景下,随着改革开放北方最缺水的黄淮海地区成为全国最大的粮食供应地,如果不解决水问题,那就是全国人民跟着挨饿。



同时,以北京为例人口快速的膨胀带来巨大的用水压力。地表水不够用,就超采地下水,导致整个城市地下水位下降四十米,相当于十几层楼的高度。


另一方面,南方地区、东方地区水域不流动,形成污染。于是,疏通河道向北方引水的工程便迫在眉睫,这也就是南水北调。


从1952年提出设想,到2002年开工,2013年投入使用。成绩斐然的南水北调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背后承载的重量更是难以掂量。


从考察地质开始就历经艰辛,几人小组32次深入青藏高原,只是为了彻底摸清长江源头真正的水域状况。



特别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低,人均也才290美元,在当时的国力水平下,由于资金有限,工程进度极为缓慢,光是权衡先开哪条线就筹措了近十年。


终于在2002年底迎来开工。


但这不过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想要完成它,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数十万建造者,超过一千家参建单位,历时十二年修建。



这背后承载的分量,不亚于当年修建长城的艰辛。


16亿平方米的土石,浇筑4300万立方米的混凝土,这个分量相当于建造100座跨越长江的大桥。创造了9项世界工程第一。


如何在几十米深的河床之下开凿两条超过三公里的隧道,从而穿越黄河。如何架设起1600吨重的巨型渡槽,并承受相当于黄河所带来的水流压力。又如何能让长江水越过40米的高度屏障


这些建造工人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看似根本不可能的任务。



就拿架设1600吨渡槽来说,这个架设在空中的运输廊道是调水的关键,一般的建筑手法就是在地面浇筑好后,用起重机架设。


而这种1600吨堪称世界之最的渡槽,是无法通过起重实现架设的。于是工程师们就想到了一个办法:在空中浇筑。


在造槽机上绑扎钢筋,然后浇筑混凝土。



这是大型造槽机在国内的首次应用,也是空中架设渡槽的首次成功。在建造过程中,工程师们经常需要打破常规,推陈出新,国家的综合实力更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强大。


与此同时,还有另一批“隐形的”功臣,为了这个项目甚至背井离乡。他们就是库区周围生活的老百姓,巨大的丹江口水坝就要建筑在他们的家园之上。


共有35万男女老少,为了工程举家移民,改写命运。



《水脉》用了整整一集:告别家乡,讲述了因工程实施,不得不开启未知生活的普通百姓。


他们为之付出的绝不少于一线工人。


但幸运的是,他们生活在人文环境浓郁的中国。


在短短两年内,这35万人都得到了很好的安置。极困难群众还有专项补贴。


拿这户人家来说,搬迁得到20多万,除去新房外,还得到了4、5万。


这让移民们在搬迁的不安外,有个更多对新生活的憧憬和期待。



与此相对,1988年印度因水利工程带来的大规模人口迁移就悲惨很多。85万人被迫远离家园,水利修建的20年间,不少百姓流离失所,造成极大损失。



最终这项工程被法院勒令停滞,所有梦想变成泡影。


但实现梦想是前提,是解决好当前一切最最现实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我的国家从没让我们失望过。


放大到整个世界来看,实现水利工程绝对是社会进步必然的选择。很多国家也都是这样过来的,或者即将要经历的。


(由上至下:美国调水工程、加利福尼亚北水南调工程、印度撒多撒罗瓦大水)


所以,看到这么多人乃至用生命去守护来的水资源,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浪费。微小到生活中的每一杯水,都与这些水利项目息息相关。


当然,更多的声势浩大和百转千回单靠文字是无法展现的,扒叔还是希望大家能亲自去影片中体会,那种震撼心灵的感觉无与伦比。

汁源在B站,别忘给扒叔点ZAN!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都市报大咖探访渠首大坝、湍河渡槽 纷纷称赞“水清味甜”|丹江|湍河
毛时代的水利建设多么壮丽辉煌!——纪念毛主席诞辰128周年
八旬老人10年画出百米长卷 “南水北调图”
【大荔故事】王凌琴:千年龙首梦
纪录片《水脉》
中国水利世界之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