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养生方的临床应用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气血阴阳的平衡是保持生理活动的基础,而气机的正常运行是人能保持功能和精力旺盛的主要方式.而气机的运行方式不外升降沉浮,因此中药进入人体总的趋势也是通过升降沉浮来发挥其作用。

  从中药药性而论

  健脾益气药多属升浮,如:人参、白术、党参、黄芪等。

  滋阴补血药多属沉降,如:生地黄、麦冬、首乌、龟板等。

  清热类药物亦属沉降,如:黄莲、黄芩、苦参、茵陈等。

  活血化瘀则有升有降,如:川芎(升)、牛膝(降)等。

  因而延寿药物亦通过升降沉浮于脏腑经络之间,来调和气血,理气通络,

  一、心脾两虚类方(气血不足、体虚乏力)

  此类人群多表现为:乏力、神疲、气短,动则尤甚,或食欲缺乏,失眠健忘,或大便溏稀,舌淡,苔白,脉细弱。凡此类症状的人,可酌情用下列方子。

  1、八仙藕粉《本草纲目拾遗》

  【药 物】:藕粉、白茯苓、白扁豆、莲肉、川贝母、山药各等份,白蜜适量。

  【功 效】:滋养胃阴,保护元气

  【用 法】:上药各等份,研细粉蜜和为丸,不拘时服用。

  【选方参考】:适用于体虚而服参类补药又易“上火”之人,藕为人们所喜好的佳蔬,色味甘美,具有清热养血,生肌止泻之功。《老老恒言》谓其能“治热渴,止泻,开胃消食,散留血。久服令人心欢”。方中白茯苓、白扁豆、山药都有养胃健脾的作用,且药性柔和;川贝母和莲肉性寒,入心经、善清安神,《随息居饮食谱》谓莲子“敛液止汗,清热养神,止血固精。”合蜂蜜则甘缓润通,增其调养之力,全方相合则能滋养胃阴,保护元气。

  2、八仙白云膏《明医选要济世奇方》

  【药 物】:山药、莲子肉、白茯苓、芡实、薏苡仁各120克,白芍、白术各60克、砂仁30克。

  【功 效】:平调脾胃,养心安神

  【用 法】:上药共为细末,再用适量的白米、糯米,与前药和匀,再加入白砂糖750克,以笼蒸糕任意食之。

  【选方参考】:能够平调脾胃,滋而不腻,尤其以老人为宜,适用于体虚之人,特别是经常腹泻或大便稀溏之人,本方能侧重调和脾胃,通过扶助胃气而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方中白术善补脾胃运气,《本草汇言》谓其“扶植脾胃,散湿除痹,消食除痞之要药也。”茯苓不仅健脾亦能利湿,补而不腻,《神农本草经》中有茯苓能“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再加上人参益气强身;薏苡仁功善清补,能健脾利湿浊,《食医心镜》中亦有“补正气,利胃肠,消水肿”,砂仁理气醒脾;芡实固精,白芍敛阴养血,使全方温补而平和。

  3、六君子汤《医学正传》

  【药 物】:人参或党参10克,白术9克,茯苓12克,炙甘草3克,陈皮5克,制半夏9克。

  【功 效】:益气健脾,和胃化湿。

  【用 法】:上药同煎服或共研粉末,每次10克,每日早晚二次分服

  【选方参考】:本方是中医临床极为常用的一个健脾方,具有良好的益气健脾之功,对于因脾虚引起的肢体倦怠,乏力,动则气短懒言,以及食少等症有良效。人参味甘性温,具有大补元气,扶救逆固脱之效。由于其对人体的反应性、代谢能力具有特殊的双向调节作用,因而对神经、内分泌等多系统有很好的调节功能。

  4、拾珍散《简易方》

  【药 物】:人参、白术、茯苓、炙黄芪、炒白扁豆、山药各30克,砂仁、桔梗、五味子、炙甘草各15克。

  【功 效】:益气健脾。

  【用 法】:上药共为细末,每服9克,可加姜片3片,枣2枚共煎,食前服用。

  【选方参考】:本方亦适用于体虚尤其以脾胃素虚、经常大便溏稀,肢体无力,气短倦怠,食少等人,方中多为健脾益气之品,同时能开胃醒脾,增强脾胃功能。其中主药人参《神农本草经》谓其“主补五脏,明目益智,久服身轻延年”。可见其具有极好的养生效果。

  5、资生健脾膏《慈喜光绪医方选》

  【药 物】:党参、茯苓各60克,炒白术45克,广砂仁、山药、紫姜补、木香各30克,陈皮、炒小枳实、柏子仁各36克,炒三仙120克,炙甘草15克。

  【功 效】:补脾调胃。

  【用 法】:上药以水煎熬透,滤过渣,再煎熬浓,加炼蜜为膏,每次服15ML,日服二次,热水送服。

  【选方参考】:适用于脾胃虚弱,尤其适用于经常伴有脘胃满闷,或食后腹胀之人,方中党参有益气的作用;柏子仁味甘辛性平,功善宁心安神养肾,故《本草纲目》谓其“性平不寒不燥,其气清香,透心肾,益脾胃,功能养心气,润肾燥,安魂定魄,益智宁神,宜乎滋养之剂用之。”加之以白术,茯苓、山药等健脾胃;木香、砂仁理气开郁,全方合则健脾胃强,上安下通而气得平和。

  6、九转长生神鼎玉液膏《遵生八笺》

  【药 物】:炒白术1000克,炒苍术5000克。

  【功 效】:健脾益气,轻身延年

  【用 法】:上药二味药共捣碎煎汁熬膏,每服9克,日服二次

  【选方参考】:适用于脾虚兼湿气的病人。表现乏力,纳呆腹满,便溏等,方中白术为健脾良药,《本草汇言》谓其“脾虚不健,术能补之,胃虚不纳,术能助之”。苍术燥脾化湿,两者相伍能健脾燥湿,共筑中气健运。本方原著有加法曰九法,即九种辩证加法,如可随人不同的体质加人参、灵芝、黄精等。

  7、益气理脾枳术丸《慈喜光绪医方选议》

  【药 物】:川郁金、党参各12克,焦楂、云苓各18克,焦麦芽30克,壳砂45克,陈皮、生白术、槟榔、炒枳壳、生杭芍各9克,莱服子、炒扁豆、薏米、金石斛各15克,甘草5克。

  【功 效】:补气健脾、和胃消食

  【用 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9克,白开水送服。

  【选方参考】:适用于脾肺气虚,湿痰不化,所致之疲劳,食少乏力,大便溏薄。尤其是食欲缺乏,或食则胃脘满闷为主之人,方中以党参、茯苓、焦楂、焦麦芽、壳砂,陈皮、生白术、槟榔、炒炽壳等益气健脾、理气和胃,消食导积;生杭芍、金石斛等养胃阴和肝气;郁金入肝经活血化瘀,全方滋而不腻,补而不滞,健运人体生化之源。

  8、益脾养阴除湿丸《慈喜光绪医方选议》

  【药 物】:生白术、茯神、当归各15克,干地黄18克,炒青皮、木香、广砂仁各5克,志远肉、橘红各6克,龙胆草、人参、炒栀子、炙半夏、泽泻9克,甘草3克。

  【功 效】:益脾养阴,清肝除湿。

  【用 法】:上药共研细末,加生姜9克,红枣肉20个熬汤,少兑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朱砂为衣。每服6克,温水送服。

  【选方参考】:此方既有人参、生白术、茯神补元气,健脾胃,又有当归、干地黄养血益阴;还有炒青皮、木香、广砂仁理气、消滞气;同时佐以远志肉、橘红、龙胆草、炒栀子、炙半夏、泽泻化痰燥湿;甘草调和诸药。是益气与养阴相济,补益与调理兼顾的方药,全方合用既有虚象同时又兼痰湿之人,但由于方中有龙胆草等苦寒之药,故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9、香砂六君丸《医方集解》

  【药 物】:党参10克、制半夏、白术各9克,茯苓12克,炙甘草3克,陈皮5克、木香6克,砂仁3克。

  【功 效】:健脾和胃,理气畅中。

  【用 法】:上药共为细末,水泛为丸,每服6~9克,温水送服。

  【选方参考】:适用于脾虚胃弱之食少纳呆,脘腹胀满,倦怠乏力,或腹痛腹泻等表现为主之人。方中党参与白术、茯苓、甘草合则为四君子汤,功善益气健脾;陈皮则功长理气调中,如《医学启源》谓“去胸中寒气,破滞气,益脾胃”;再加善且理气消食之木香、砂仁等相伍,则补气与理气于融,相得益彰。

  10、养胃进食丸《卫生宝鉴》

  【药 物】:太子参10克、苍术150克、神曲75克、茯苓、厚朴、白术各60克,大麦、陈皮各45克,炙甘草30克。

  【功 效】:健脾理气、益胃宽中

  【用 法】:上药共为细末,水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30~50丸,食前温水送服,粥饮服更佳。

  【选方参考】:适用于脾胃虚弱,食纳减少,脘腹满闷,面色萎黄,肌肉消瘦,倦怠乏力之人。方中太子参功似人参,然而其性更为平和,补气而不腻。正如《本草从新》中所述“大补元气”,但又药性平和;与白术、茯苓、甘草合则为四君子汤,功善益气补中;加之苍术、神曲、厚朴、大麦、陈皮等理气开胃、则功专于气虚并食欲缺乏之人。

  11、归芍六君子丸《中国医学大词典》

  【药 物】:人参或党参10克、白术9克,茯苓12克,炙甘草3克、陈皮5克,制半夏9克,当归9克,白芍9克。

  【功 效】:益气健脾,养血柔肝

  【用 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次服6~9克,温水送服。

  【选方参考】:适用于肝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倦怠乏力、食欲减退,胸脘满闷,两胁不舒等。方中六君子汤健脾益气,专治脾虚食少,再加当归、白芍则益气与养血共融、养血柔肝,专主气血两虚之人。

  12、长生不老丹《普济方》

  【药 物】:苍术、莲子肉各500克,五味子、枸杞子、熟地黄、茯苓各125克。

  【功 效】:健脾益肾

  【用 法】:上药共为细末,酒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50丸,酒或温水送服。

  【选方参考】:方中莲子心味苦性寒,入心经、善清心热安神,《随息居饮食谱》谓其“敛液止汗,清热养神,止血固精。”与生甘草相伍,则缓急而共泻心火,火去则神安自安,气复津回。与五味子、枸杞子、熟地黄相伍则能益气养阴血,再合茯苓、苍术健脾化湿,补而不腻,共奏补虚又防壅滞之功。适用于既有虚象但偏于阴血不足,而兼现心神不安,烦热寐不实之人。

  13、补脾神曲丸《惠圣方》

  【药 物】:炒神曲、制附子、白豆蔻、白术、人参各30克,煨诃子、厚朴60克,荜澄茄、沉香、荜拨各15克,陈皮1克。

  【功 效】:健脾理气

  【用 法】:上药共为细末,以酒制枣肉和丸,如梧桐大,每服20丸,饭前以姜汤送服。

  【选方参考】:适用于素体脾胃阳气不足,脾虚气滞引起的心腹胀满,食少乏力,腹胀便溏,或稍食油腻即腹泻之人。方中制附子、荜澄茄、沉香、荜拨、陈皮温胃散寒理气;炒神曲、白豆蔻、白术、人参健脾开胃,煨诃子涩肠止泻,厚朴、陈皮行气消滞。全方相配则开胃散寒,中能健脾益气,下能行肠胃之气,厚肠止泻,专主胃肠虚寒气滞之人。

  14、益气固精丸《笔峰杂兴方》

  【药 物】:补骨脂(酒浸日晒或焙干研粉),金银花各60克,天麻子、芡实各15克。

  【功 效】:补血黑发,强身健体。

  【用 法】:各研粉,蜜和为丸,梧桐子大。,每服50丸,空腹盐汤或温水或温酒送服。

  【选方参考】:本方中补骨脂功善温肾助阳,治肾虚冷泻,滑精,《本草经疏》谓其“主五劳七伤”;再配金银花各60克,天麻子、芡实之清热平肝之品,使此方温清兼备。适用于素肾阳不足,肾精不固, 同时又上焦热郁,肝阳上扰之腰酸头晕,须发早白之人。

  15、谢氏长生不老丹《中国医学大辞典》

  【药 物】:制首乌2500克,青盐90克,人参120克,麦门冬、女贞子、菟丝子、天门冬、薏苡仁、牛膝、知母、枸杞、全当归、芡实、黑芝麻、莲子肉、赤茯苓、白扁豆、白茯苓、覆盆子,巴戟天各250克。

  【功 效】:补气养血、滋阴健脾、久服生发固齿。

  【用 法】: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12~15克,热汤送服。

  【选方参考】:该方方药补肾健脾,气血兼顾,能强身健体,无病防病,延年益寿。曾任清朝太医院御医的上海松江名中医郑公硕先生,盛赞此方药性平和,补而不腻,生化无穷,并生前经常配服,年逾70而发黑齿不落。

  16、黄芪散《圣惠方》

  【药 物】:黄芪、人参、制附子、白术、茯苓、诃子各30克,五味子、丁香、炒炽实各15克。

  【功 效】:补益脾气。

  【用 法】:上药共为细末,每服9克,或加姜、枣同煎服。

  【选方参考】:适用于脾胃虚弱之人,表现为平素畏寒,四肢乏力,纳呆食少,大便溏薄等,古人云:“黄芪补益中土,温养生脾胃,凡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合附子则长于温补,加人参、五味子大补元气;白术、茯苓健脾,诃子、丁香、炒炽实理肠涩肠止泻。全方温养结合,但药性偏温,不宜久服而遵医嘱。

  17、甘草丸《外台秘要》

  【药 物】:甘草120克、人参、白术、白芍、远志、大麦芽各60克。

  【功 效】:健脾养脏,长肌肉。

  【用 法】:上药共为细末,以枣膏或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服5丸,用温水或温酒送服。

  【选方参考】:方中以甘草为主,甘草味甘性平,功善补虚清热,调和解毒,《昌华子本草》谓其“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因其益气缓急止痛,又能解毒而调和诸药之性,因此古称其“国老”,合人参、白术、白芍、远志、大麦芽则更能益气补虚,安神理中,适用于体虚伴有局部隐痛或心神不安之人。

  18、诃黎勒散《圣惠方》

  【药 物】:煨诃子、黄芪各10克,人参、当归、川芎、丁香、桂心各15克,白术、陈皮、熟地黄各30克,麦冬45克。

  【功 效】:益气健脾。

  【用 法】:上药共为细末,每服9克,加姜、枣、水煎服。

  【选方参考】:对于虚劳,素体脾胃虚寒,特别是经常易腹泻、或便溏,但又伴有血虚之人,常伴有面色萎黄,食欲缺乏,肢体乏力,同时又有口干、舌红及贫血等症状者。方中黄芪、人参、川芎、丁香、桂心、白术、陈皮温中健脾,益气散寒;煨诃子涩肠止泻;熟地黄、麦冬、当归养阴补血,阳中求阴,即温中补气又养阴血,既温中补气又养阴血,温凉并用而健人体魄。

  19、双和汤《和剂局方》

  【药 物】:白芍165克,肉桂170克,当归、熟地黄、黄芪、川芎各90克,炙甘草75克。

  【功 效】:调补中气,养血安神。

  【用 法】:上药共为细末,每服9~15克,加入生姜3片,大枣一枚,水煎空腹温服,日二次。

  【选方参考】:精血虚少,面色萎黄,易自汗或盗汗,易感冒虚乏。方中既有黄芪、川芎、炙甘草、肉桂,益气温阳扶其正气;当归养血行血,《本草正》谓“当归,其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又有白芍、熟地黄养血敛阴,可谓全方气阴兼顾,从本由内而调,增强其抵御外邪的能力,故称为双和汤。

  20、清神甘露丸《卫生宝鉴》

  【药 物】:生地黄汁、生牛乳汁、白莲藕汁各等份,人参、白术、黄连、胡黄莲、五味子、黄芪各等份。

  【功 效】:益气养阴。

  【用 法】:前三味汁先用文火熬成膏,后六味药为末,以膏和丸,梧桐子大。每服30~50丸,温水送服,不拘时。

  【选方参考】:久虚或久病不复,饥肉消瘦,或伴口干咽干,时觉有虚热,舌红而干之人。方中熟地黄补益肝肾养阴血,如《本草经疏》所谓“干地黄,乃补肾家之要药,益阴血之上品”。乳汁、白莲汁、藕汁、黄连、胡黄连养阴生津,清热解毒,人参、白术、五味子、黄芪补中益气。合方则能治气虚之热证。

  21、调中思食丸《圣济总录》

  【药 物】:六曲、陈皮、人参、炒麦芽、槟榔、白术、半夏曲、枳壳各等份。

  【功 效】:补脾健胃。

  【用 法】: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温米汤或温水送服。

  【选方参考】:适用于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缺乏,机体赢瘦,纳少脘满之人。方中陈皮能行气健脾,《医学启源》谓“橘皮能益气,,,去滞气,推陈致新。”山药益脾胃肺气;再加开胃增食欲之山楂、炒麦芽,增强胃气,元气自复。

  22、白术散《圣济总录》

  【药 物】:白术、厚朴、人参、吴茱萸、白茯苓、炒麦芽、川芎、陈六曲各等份。

  【功 效】:健脾益胃。

  【用 法】:上药共研细末为散,每次6克,空腹温酒或温水送服,日三次。

  【选方参考】:对脾虚腹胀不能食者有效,尤其是对于感寒或饮冷则加重之人更为适宜。方中白术、人参补中益气健脾;吴茱萸、川芎暖胃行气血,白茯苓、炒麦芽、陈六曲开胃醒脾化浊,全方共奏消补温和之功。

  23、橘红散《寿亲养老书》

  【药 物】:陈皮750克,肉豆蔻15克,甘草150克。

  【功 效】:消食和气。

  【用 法】:陈皮用生姜汁拌匀,腌一宿,焙干,称500克;甘草寸截,用盐150克同炒,以盐红色、甘草赤色为度,一起为末,或茶点之。

  【选方参考】:适用于夏月消食和国。方中陈皮功长理气调中,如《医学启源》谓“去胸中寒气,破滞气,益脾胃”;合肉豆蔻,甘草则能理气化湿浊,补而不滞,缓中补虚。

  24、参苓白术丸《和剂局方》

  【药 物】:人参或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山药各1000克,白扁豆750克,莲子肉、桔梗、薏苡仁、缩砂仁各500克。

  【功 效】:健脾益气,和胃化湿。

  【用 法】:上药共研细末为散剂,或作丸剂。每服6克,日服2次,用大枣煎汤送服更佳。

  【选方参考】:适用于脾胃虚弱之人,食欲缺乏,形体虚赢四肢无力,胸脘不畅,或吐或泻等。本方为治脾虚泻泄的常用中药方,方中除用四君子汤益气健外,亦用薏苡仁功善清补,能健脾利湿浊,《食医心镜》中亦有“补正气,利胃肠,消水肿”,再以山药、白扁豆、砂仁健脾化湿;桔梗宣提肺气,通畅上中焦之气机,全方补而不滞,实为补益之上品。

  25、保和丸《丹溪心法》

  【药 物】:山楂180克、神曲60克,半夏、茯苓各90克,陈皮、连翘、莱服子各30克。

  【功 效】:消积和胃,清热利湿。

  【用 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温水送服,日服二次。

  【选方参考】:适用于脾胃不和所致之食积停滞,食欲缺乏,食后膨胀,,或胸脘痞满,嗳腐吞酸,大便不调之人。方中山楂味酸甘,性微温,开胃健脾,并能活血祛浊,如《日用本草》所谓:化积食,行结气,健脾宽膈,消血痞气块。善消肉积;而神曲长于消酒积;莱服子长于消面积,半夏、茯苓、陈皮和胃健脾,连翘散结清热,诸药配合,则能消食化积,和胃清热。

  26、胃爱散《十便良方》

  【药 物】:人参30克,黄芪、干姜各15克,丁香、白术、茯苓、甘草各1份,肉豆蔻3个。

  【功 效】:温补脾阳。

  【用 法】:白米2碗与药同研为末,每次6克,加姜水同煎服。

  【选方参考】:适用于脾胃虚弱之人,常现脘脾不温,或甚则冷痛,恶心呕吐,不思饮食等。方中人参补元气,黄芪、白术善中气,自古有:黄芪善补肾脏元气,以及固表止汗之说,如《别录》谓其“补丈夫虚损,五劳赢瘦。”,干姜、丁香温胃散寒;茯苓、甘草、肉豆蔻理气化湿和中。全方相配伍则补中偏温,故服用时宜遵医嘱。

  27、越鞠丸《丹溪心法》

  【药 物】:苍术、香附、川芎、炒栀子、神曲各一份。

  【功 效】:理气解郁

  【用 法】:上药共为细末,水泛为丸,每服6~9克,每日二次,温水送服。

  【选方参考】:适用于气郁不舒,胸胁满闷,嗳气,消化不良等。方中五药,务有所长,苍术燥湿健脾;香附理气散滞气,川芎行气活血,炒栀子清热泻火;神曲消食和胃,合用则清热燥湿行气,解郁消痰,散气血食湿痰火六郁。

  二、神郁心烦欠安类方(肝气郁结、心血虚滞)

  此类人群多表现为:情绪抑郁,或心情烦燥,倦怠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心悸失眠,或食欲不佳,或胁腹胀满,烦燥失眠,或大便溏稀,舌质暗或紫,苔白,脉弦或细涩。凡属此类症状之人,可酌情参考选用下列方,或遵医嘱。

  1、四圣不老丹《万氏积善堂秘验滋补诸方》

  【药 物】:松香360克,白茯苓、黄菊花、柏子仁各240克。

  【功 效】:养心安神明目,健脾强筋

  【用 法】:将松香、白茯苓各为细末,柏子仁去壳,纸裹捶去油,4味药合之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2丸,清晨温酒或温水送服。

  【选方参考】:适用于心肾两虚,心悸健忘,腰膝酸软,阳事衰退,或头晕目眩等。方中松香味苦甘,性温,入肝脾经,能祛风、燥湿排脓,止痛,《本草纲目》谓其能“强筋骨,处耳目”;柏子仁性味甘平,入心肝肾经,养民安神,润肠通便,《本经》谓其“主惊悸,这五脏,益气”,再结合茯苓健脾安神,菊花清肝明目,共奏安神解郁之功。

  2、补肝汤《医宗金鉴》

  【药 物】:熟地黄15克,白芍、当归、酸枣仁、木瓜各9克,炙甘草、川芎各6克。

  【功 效】:补肝养血。

  【用 法】:上药同煎,日分二次温服。

  【选方参考】:适用于体虚之人以头晕目眩,少寐不安,爪甲无华等症状为主者,方中熟地黄滋阴养血,酸枣仁味甘性平无毒,入肝经,《名医别录》有“补中、益肝气,坚筋骨,助阴气,能令人肥健”,与其他药物相伍则强其补肝血健脾而宁心神,神和则气血充实而体健。

  3、逍遥散《和剂局方》

  【药 物】:柴胡、当归、白术、白芍、茯苓各30克,炙甘草15克。

  【功 效】:疏肝解郁,健脾养血

  【用 法】:上药共为细末,水泛为丸,每服6~9克,每日二次,温水送服。

  【选方参考】:肝郁血虚,脾气不足之心烦抑郁,两胁作胀,头痛目眩,口燥舌干,疲劳食少等,方中柴胡疏肝解郁,辅以白芍、当归、养血柔肝;加白术,茯苓健脾补中,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并缓急和中,全方共奏疏肝解郁健脾之功,尤其适用于妇女伴有月经不调,面有色斑者。

  4、柴胡疏肝丸《景岳全书》

  【药 物】:柴胡、枳壳、川芎、香附各6克,芍药、陈皮各9克,炙甘草3克。

  【功 效】:疏肝理气,活血止痛

  【用 法】:上药同煎,日二次分服。

  【选方参考】:适用于素易肝气郁结,情志不舒,胁肋胀痛者,方中柴胡疏肝升阳,辅以芍药柔肝理脾,枳实行滞,甘草和中缓急,加香附、川芎、陈皮行气和肝理脾,诸药共奏疏肝理脾之功。

  5、清上止晕方《慈喜光绪医方选议》

  【药 物】:明天麻,薄荷、川芎、藁本、甘菊各6克,桑叶3克,炒蔓荆9克。

  【功 效】:清热疏肝散风

  【用 法】:上药共同水煎,内服,亦可洗沐之。

  【选方参考】:用于肝阴不足兼有风热所致的眩晕,头痛,肢体麻木不仁等。方中天麻为治晕圣药,专主肝风之晕麻,与其他药相伍则具有清热平肝,祛风明目之功,且药性平和,清利头目。

  6、远志丸《圣惠方》

  【药 物】:远志、麦冬、赤石脂、熟干地黄、人参、茯神、薯蓣各30克,甘草15克、白术15克。

  【功 效】:益心气,安心神

  【用 法】: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饭后以米饮送服。

  【选方参考】:本方适用于素有神经衰弱者,常见有心神不安,失眠多梦等。方中远志味苦辛,性温,功善安神益智解郁,《药性论》谓其“治心神健忘,坚壮阳道,主梦邪”,与其他药相伍则养阴血,健脾气,补元气之功,可谓益气安神之常方。

  7、菖蒲散《圣济总录》

  【药 物】:石菖蒲、人参、生地黄、远志、白茯苓、山药各30克,肉桂15克。

  【功 效】:补心益智

  【用 法】:上药共研细末,睡前每次3克,米粥或温水送服。

  【选方参考】:适用于睡眠不良,精神恍惚,日多欠伸,纳呆乏味等。方中石菖蒲能开窍辟秽宁神。《重庆堂随笔》谓:“石菖蒲舒心气,畅心神,怡心情,益心志,妙药也”,与人参、生地黄、远志、白茯苓、山药配合,补益与安神并重,再以肉桂引火归源,使神安而志和。

  8、人参汤《圣济总录》

  【药 物】:人参15克,茯苓15克,远志,石菖蒲各10克。

  【功 效】:益心宁神

  【用 法】:上药共捣碎,每次10克,加生姜3片,薄荷3叶,水煎温服,不拘时。

  【选方参考】:心中虚烦,恍惚健忘,神思不宁。方中石菖蒲与远志为安神之对药,两者相伍,既能安神定志又能芳香辟秽开窍,再加上人参、茯苓安神利湿,四药相合则如《千金方》所言:“治心气不足,五脏不足,甚者优愁悲伤,忽忽善忘“,长于补虚调心安神。

  9、加减复脉汤《温病条辩》

  【药 物】:炙甘草、生地黄、白芍各18克,麦冬15克,阿胶,火麻仁各10克。

  【功 效】:滋阴养血复脉

  【用 法】:上药共水煎,早晚各一次,或沸水冲泡代茶饮。

  【选方参考】:适用于邪热伤津导致的阴虚血少,或其人素阴虚内热,常见舌红、口干唇燥,烦燥虚热,心悸脉数等。方中生地黄为主药,配伍麦冬、阿胶、麻仁滋阴补血,炙甘草养心安神,白芍敛阴柔肝,合方则使气血充足,心神自得其养而安。

  10、甘菊丸《延龄纂要》

  【药 物】:菊花苗、菊花叶、菊花、菊花根、嫩桑叶各等份。

  【功 效】:清肝安神

  【用 法】:上五味药于不同时期采摘,并阴干,合捣碎后白炭火焙燥为末。蜜炼为丸如梧桐子大。酒服7丸,日三次服。

  【选方参考】:菊花性甘苦微寒,有疏风清热之功,虽常用于外感风热证,但由于其入肝经,亦常用于肝经风热所致的目赤肿痛,或两目昏花,双目干涩之证;与嫩桑叶相配则肝肺双清,清利头目。合则适用于因肝经郁热所致的经常目赤干涩,头晕不清,烦燥不安,遇热或夏季暑热时加重者。

  11、神仙服菊花法《圣惠方》

  【药 物】:白菊花、白茯苓各等份。

  【功 效】:清肝健脾养神

  【用 法】:上药共捣为末,每服9克,温酒或温水送服,每日三次。

  【选方参考】:适用于肝经郁热,脾虚失眠者,方中菊花性寒入肝经,清肝经郁热除烦;茯苓味甘入心脾经,养心健脾安神,二者相伍则清肝热,益心脾,共奏清肝理脾安神之功。

  12、保神丸《御院药方》

  【药 物】:白茯苓、黄莲各60克,菖浦,远志各30克,(原方有朱砂5克,虑其毒性用时去之为宜)。

  【功 效】:调和心脾,补养精神

  【用 法】:以上药物共研细末,水浸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

  【选方参考】:方中白茯苓味甘淡,宁心安神;黄连味苦寒,清心火而安神;菖蒲、远志既能安神定志又能芳香辟秽开窍,共奏补养安神之功。适用于有心火扰之,中有脾虚不运之心神不安之人,表现心烦口苦,舌红生疮,失眠多梦,食少便溏等症状之人。

  13、菊花散《寿亲养老新书》

  【药 物】:菊花、前胡、旋覆花、芍药、玄参、苦参、防风各等份。

  【功 效】:清热疏风,清肝止痛。

  【用 法】:上药共为细末,每于睡前用温酒或温水送服。

  【选方参考】:适用于春时头目不爽,发热头痛,目涩干,头昏胀等。方中菊花清肝利目;前胡,防风清热疏风;旋覆花降其肝气;玄参、苦参清热散结化湿;白芍酸甘化阴,制余药之燥性,全方以清利为主,宜中病即止,不宜体虚之人久服。

  三、肾阴不足、腰腿酸弱类方(阴肾阴虚)

  此类的人群多表现为:精神倦怠,易乏力口干,或五心烦热,遇热尤甚,或食欲缺乏,或伴健忘目干涩,或大便干燥,苔白干或无苔,脉细数或细弱。凡属此类症状之人,可酌情参考下列方子,选方时遵医嘱为宜。

  1、二精丸《妇人大全良方》

  【药 物】:黄精、枸杞子各1000克。

  【功 效】:补气固精,益脾养肝。

  【用 法】:将两药捣碎阴干,再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服40丸,空腹温酒或温水送服。

  【选方参考】:方中黄精为补养之品,其味甘性平,归肺、脾、肾经,自古为人们视为延年益寿之品。《神农本草经》中谓“黄煺宽中益气,使五脏调良,肌肉充盛,骨髓坚强”,枸杞子入肝肾善于养肝血明目,《药性本草》谓其“补精气诸不足,,易颜色变白,明目安神,令人长寿,”两品相合,尤其适于体虚及精血虚之人服用,如体瘦、素手足心热,目干涩,视力减退,气短倦怠等。

  2、地仙丸《圣惠方》

  【药 物】:枸杞子,熟地黄、甘菊、神曲、桂心各60克,肉苁蓉45克。

  【功 效】:补益肝肾,明目黑发,轻身抗衰。

  【用 法】:上药共为末,蜜丸如桐子大。每服30丸,空腹酒送服,不饮酒者可温水送服。

  【选方参考】:本方适用于肝肾阴血不足,以平时易疲劳,腰膝酸软,目干或昏花,大便干、白发增多等表现为主者,方中枸杞入肝肾善于养肝血明止目,熟地黄养阴补肾,滋水涵木,肉苁蓉补肾益精,润肠通便,甘菊、神曲清肝明目开胃,桂心平衡阴阳,引火归源,全方合则益肾养肝清利头目。

  3、枸杞子丸《圣济总录》

  【药 物】:枸杞子、菊花、肉苁蓉,肉桂、黄芪、牛膝、生地黄、远志、山药各60克,柏子仁、人参、白茯苓各45克。

  【功 效】:平补心肾、益气驻颜。

  【用 法】:上药共为细末,以酒、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0丸,饭前温酒或盐汤送服。

  【选方参考】:本方适用于脾肾两虚,表现以平素腰膝酸软,倦怠气短,动则尤甚,并有双目干涩,或目糊感,或大便溏稀等症状为主者。方中枸杞子、菊花、生地黄入肝肾善于养肝血,清肝热而明目;黄芪、山药、柏子仁、人参、白茯苓能健脾益气,壮人元气;肉苁蓉、肉桂、牛膝、远志能温肾强筋骨,疏通血脉。全方阴阳兼顾,肝脾肾俱调,养通结合,而达到强身之境。、

  4、人生固本丸《如宜方》

  【药 物】:生地黄、熟地黄、天冬、麦冬各30克,人参15克。

  【功 效】:补肾益精。

  【用 法】:上药共为细末,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空腹温酒或盐汤送服。

  【选方参考】:本方适用于肾气不足,偏于肾精不足,以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口干咽干,,或五心烦燥,手足汗出,大便偏干等表现为主者。方中麦冬味甘性凉而善养阴清肺,《名医别录》中谓其能“强阴益精,消谷调中保神,定肺气、安五脏,令人肥健,美颜色”,合生地黄、熟地黄、天冬则能增强其养血补阴精之力,人参增人元气,使气血互生而强人之体。

  5、斑龙二至丸《扶寿精方》

  【药 物】:鹿角胶、鹿角霜各500克,黄柏、知母各250克,生地黄、熟地黄、天门冬、麦门冬各120克,制首乌、当归、白茯苓各60克。

  【功 效】:补益肝肾,养阴补血。

  【用 法】: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空腹温酒或温水送服。

  【选方参考】:本方适用于体质素虚或病后体质恢复不良,阴阳两虚,体虚赢瘦,神倦乏力,平时畏寒又怕热,饮食减少,头晕目眩,腰膝酸弱,健忘等表现为主者。方中以鹿角胶、鹿角霜为主药,二者性温补,为血肉有情之品,善补肾虚并能入骨髓,养血生精,强壮筋骨;生地黄、熟地黄,天门冬、麦门冬,制首乌则偏入阴分,经滋肾养阴补精为长;黄柏、知母、当归、白茯苓则清热燥湿行血,以使补而不腻,养而勿壅,合则以调补阴阳为主,兼以清利,其其补力强而尤适于虚赢之人。

  6、延寿散《中藏经》

  【药 物】:黄精30克、苍术30克,天门冬20克,松叶40克,枸杞子30克。

  【功 效】:养脏气、益年寿。

  【用 法】:上药共研细末,装胶囊或和蜜为丸,每次9克,分早晚二次,温水送服。

  【选方参考】:此方适用于体虚之人和常人欲求长寿者,多用于体倦乏力,饮食减少,头晕目眩,腰膝酸弱等。方中黄精味甘性平,归肝、脾、肾经,自古被视为延年益寿之品,《神农本草经》中谓“黄精宽中益气,使五脏调良,肌肉充盛,骨髓坚强,其力增倍,多年不老,颜色鲜明,发白更黑,齿落更生”,苍术《神农本草经》中亦谓:久服轻身延年不饥;天冬、枸杞子滋阴养血益精,松叶味苦性温,入心脾二经,能祛风燥湿,能“安五脏”。全方相伍则虽补而药性平和。

  7、左归丸《景岳全书》

  【药 物】:山萸肉70克,牛膝120克,枸杞子75克,鹿角30克,龟部20克,熟地黄30克,山药24克。

  【功 效】:补益肝肾,填精养血。

  【用 法】:上药共研细末,蜜和为丸,每次10克,早晚饭前温水服用。

  【选方参考】:适用于肾阴不足尤其素体虚弱之人,表现形体衰弱,或体倦乏力,腰膝酸弱,眩晕耳鸣,口干咽燥,或中年人遗精早泄等症。本方为古代中医名方,以其益肝肾阴精,又长于阴阳协调为其方药的特点,其始创者张景岳为中医大家,善治虚劳之症。方中熟地黄、山萸肉滋补肾阴,强精补血,固涩滑脱;鹿角温补肾阳,同时制前药之滋腻,枸杞子,益精养血,牛膝补肝肾,壮腰膝;龟板滋阴潜阳,益肾健身,全方补肝肾,益精血,药性补而平和。

  8、沙苑莲须散《经验方》

  【药 物】:沙苑子90克,芡实20克,莲须30克,龙骨30克。

  【功 效】:。补肾养肝,固精止遗

  【用 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次9克,沸水冲饱,分早晚二次,频频温服。

  【选方参考】:适用于素体肾虚,特别是肾藏精功能弱之人,表现为经常遗精,早泄、伴腰膝酸痛,双下肢无力等症状为主者。方中沙苑子补肾养肝,固精;莲须、龙骨、芡实益肾阴清心炎,固精明目,诸药合用则既滋肝肾之源,又固精血,常用服壮肾益精。

  9、美髯丸《医方集解》

  【药 物】:何首乌200克,白茯苓50克,牛膝20克,当归25克,枸杞子35克,菟丝子35克,破故纸120克。

  【功 效】:补益肝肾,乌须黑发。

  【用 法】:上药共研细末,和蜜为丸,每丸9克,分早晚二次,温水送服。

  【选方参考】:适用于体虚肝肾不足之人,特别是须发早白,齿牙松动,梦遗滑精,腰膝酸软,以及妇女带下多者。本方亦称七宝美髯丹,方中何首乌用量较大,叶苦涩,性微温,能补益肝肾,《开宝本草》谓其能“止心痛、益血气,黑髭鬓,悦颜色”,其味涩能固精,味苦能肾筋骨,为主药;枸杞子、菟丝子性平味甘辛,入肝肾经,功善补肝肾,益精血,特别是其具有明目和润肤之功,正如《本草正义》谓其:去面皮,亦柔润肌肤之功用,久服则阴阳液足而目自明“。可见补肾而性平和是为其药性之长。

  10、十精丸《济阴纲目》

  【药 物】:枸杞子、茯苓、熟地黄、菊花、肉桂、天门冬、川椒、菟丝子、肉苁蓉、山茱萸各60克。

  【功 效】:补气养血温阳,强壮精神壮。

  【用 法】:上药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40~50丸,空腹盐汤送服。

  【选方参考】:本方适用于肝肾阴精虚损为主,兼有肾阳不足者,表现为倦怠乏力,腰膝酸弱,双目干涩,或伴头沉耳鸣、口干咽燥,双足或四末不温,大便不调等症状。方中枸杞子、熟地黄、天门冬、山茱萸、菊花入肝肾经,益肾养肝,补血生精明目;肉桂,川椒、菟丝子、肉苁蓉、茯苓温补元阳,散寒化湿。合方则阴阳兼顾、益阴充阳而壮人之体。

  四、阳虚畏寒肢体酸痛类方(脾肾阳虚)

  此类的人群多表现为:疲劳乏力,口淡无味,或素体畏寒,四肢不温或经常肢体酸痛,或食欲不振,性功能降低,或伴健忘,大便或溏稀或干燥,舌质淡或嫩或胖大,苔白润或浊腻,脉沉细或细沉弱。凡属此类症状的人,可酌情参选用下列药方,呀遵医嘱。

  1、补骨脂丸《妇人大全良方》

  【药 物】:补骨脂150克,胡桃肉60克,白蜜120克, 菟丝子120克,

  杜仲、没药、沉香75克

  【功 效】:补肾强骨,温阳润肤。

  【用 法】:前二味药研细粉,蜜煎和为丸,每丸9克,早晚各一次,温水送服。

  【选方参考】:方中胡桃仁不仅补肾固精,亦可温肺,《本草从新》谓其“治痿,强阴“,即意其补肾之功;杜仲能补肝肾强筋骨,《本草再新》谓其”充筋力,强阳道“;而补骨脂功善温肾助阳,治肾虚冷泻,滑精,《本草经疏》谓其”主五劳七伤“,再佐肉桂之温脾肾,使此方温运兼备。

  2、牛膝薏米丸《圣济总录》

  【药 物】:牛膝30克,薏苡仁30克,酸枣仁30克,赤芍药30克,制附子30克,炮姜30克,石斛30克,柏子仁30克,炙甘草20克。

  【功 效】:祛风散寒除湿,益肝肾利关节,温阳通络。

  【用 法】:上药共研细粉,装胶囊或和蜜为丸,每次9克,分早、晚两次,温水送服。

  【选方参考】:本方适用于素体寒湿较盛之人,经常表现手臂麻木不仁,腰膝冷痛,筋脉拘挛,肢体不利,精神不振,或大便溏清等。方中牛膝、薏苡仁、祛风湿,舒筋利关节;制附子、炮姜温经散寒止痛;赤芍活血止痛;酸枣仁、柏子仁、石斛敛滋润养血,补肝肾,强筋骨;炙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全方合则润燥相济,扶正祛邪。

  3、五加皮丸《本草纲目》

  【药 物】:五加皮150克,当归100克,地榆30克,川牛膝60克,糯米500克。

  【功 效】:祛风化湿,强筋通络。

  【用 法】:上药共研细末,装胶囊或和蜜为丸,每次9克,早晚二次,温水送服。纯阴虚内热之人慎用或遵医嘱。

  【选方参考】:本方适用于湿气素盛之人,经常下肢痿弱,时时足肿,腰膝酸痛,骨节拘挛,阳痿精寒,或小便不利等。方中五加皮性味辛、苦、温,入肝肾经,功善壮筋骨活血逐湿,《名医别录》谓其治“腰脊痛,两脚痛痹风弱,五缓虚赢“,当归性味甘,辛温、能补血,调经止痛,润燥通便之功,地榆性味苦酸,能凉血止血,制药之燥性;牛膝性味苦、酸、平,能通经活血,祛湿、强壮腰膝,诸味相伍则祛湿活血,壮腰膝。

  4、牛膝复《太平局圣惠方》

  【药 物】:石斛60克,杜仲60克,丹参60克,生地黄60克,牛膝120克。

  【功 效】:补肝肾、强筋骨,活血通络,滋阴益精。

  【用 法】:上药共研为细粉,装胶囊或和蜜为丸,分早、晚二次,每次9克,温水送服。

  【选方参考】:适用于平素肾虚腰膝弱之人,表现经常腰膝酸痛,关节不利,筋骨疼痛,下肢无力等。方中石斛补肾积精,开胃健脾,调补先,后二天,强阴补虚除痹;杜仲补肝肾,强筋骨,为治腰膝痿痹之要药,丹参养血活血,生地清热凉血养阴,充养肝肾,以资筋骨之用,又能散郁热,逐痹而利关节,牛膝性下行而补肝肾,通血脉而利关节,诸药相伍集补肝肾,强筋骨活血止痛为一体,阴阳相济扶正祛。

  5、万氏延寿丹《万氏积善堂秘验滋补诸方》

  【药 物】:何首乌1000克,川牛膝250克,赤茯苓500克,白茯苓500克,菟丝子250克,补骨脂250克。

  【功 效】:补肾壮骨,温阳益精。

  【用 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1丸,日服三次。

  【选方参考】:本方适用于素体肾气虚弱,筋骨不强之人,尤其以肢体柔弱为主者,表现腰酸腿软,关节不利,动则尤甚者。方中何首乌补肾益精,填髓强骨,牛膝相伍则益肝肾,强筋骨,治腰膝骨痛,足痿筋挛。再加赤茯苓、白茯苓、菟丝子、补骨脂、脾肾双补,湿阳利湿行血,共奏补先后天而强壮腰膝骨之功。

  6、巴戟天丸《圣济总录》

  【药 物】:巴戟天18克,牛膝18克,石斛18克,羌活27克、当归27克,生姜27克,椒2克。

  【功 效】:补肾壮阳,活血通络,祛寒舒筋。

  【用 法】:上药共研为细粉,装胶囊或和蜜为丸,分早、晚二次,每次9克,温水送服。

  【选方参考】:本方适用于素腰膝酸痛,伴腹部冷痛,足痿无力等表现为主者。方中巴戟天味甘性温,为常用温肾壮筋骨之药,以其性温润不燥为特点,《本草求真》中谓“能治五痨七伤,强阴益气以其体润故耳”,《本经》谓其“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牛膝活血祛瘀,补肝肾;石斛养胃生津,滋阴除烦,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生姜温胃散寒,当归养血活血,诸药相合则能补肝肾,强筋骨,散寒通络止痛。

  七、巴戟牛膝汤《千金方》

  【药 物】:巴戟天20克,怀牛膝15克。

  【功 效】:温补肾阳,强腰健膝。治肾阳不足,腰膝冷痛,膝软无力,手足不温,背脊冷痛等。

  【用 法】:上药研为细粉,置于保温瓶中,冲入适量沸水浸泡,盖闷约20分钟,频频饮用,于一日内饮尽。

  【选方参考】:本方适用于肾阳不足,腰膝冷痛,膝软无力,手足不温,背脊冷痛等症状为主者,《千金方》原用本方治疗“虚赢阳道不举,五劳七伤百病”。方中巴戟天性味甘温,补肾壮阳,强筋骨,祛风湿;牛膝善引气血下行,亦可引药下行,善治肾虚腰痛,与巴戟天相合则善治肾阳不足之腰膝酸痛之证。

  8、杜仲丸《古今医书集成》

  【药 物】:杜仲50克,仙灵脾20克,独活25克,怀牛膝25克,制附子25克。

  【功 效】:滋补肝肾,强壮腰膝,祛湿散寒。

  【用 法】:上药共研为细粉,入真酥少许,和丸如桐子大,每服50丸,早晚食前温酒工、盐汤或温水送服,宜遵医嘱。

  【选方参考】:本方适用于素有筋骨痿软,腰膝无力,脘腹胀闷冷痛,以及周身关节酸痛等症状为主者。方中杜仲性味甘、温、归肝肾经,能补肝肾,强筋骨,《本草汇言》所述“凡下焦之虚,非杜仲不补,下焦之湿,非杜仲不利,足胫之酸,非杜仲不去,腰膝之痛,非杜仲不除”;仙灵脾性温味辛、甘、归肝、肾经,既能补肾壮阳,又可逐寒湿,怀牛膝味苦、酸、性平,归肝肾经,能活血祛瘀,补肝肾强筋骨;制附子性味辛热,归心脾肾经,能助阳散寒止痛,全方合则既能补肝肾,又能散寒祛湿。

  9、桂枝新加汤《伤寒论》

  【药 物】:桂枝15克,白芍30克,甘草10克,生姜15克,太子参20克,大枣2枚。

  【功 效】:调和营卫,益气通络。适用于素体易出汗,时时发热,或伴身痛不适,或头轻度疼痛。

  【用 法】:上药共研为细粉,置于干燥容器内,每次9克,用沸水冲泡30分钟后,随时温服(本方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更好)。

  【选方参考】:适用于素体易出汗,时时发热,或伴身痛不适,或头轻度疼痛等症状为主者。方中桂枝是中医常用的解表药,但在此方中主要是起到调和营卫,温经通络的作用;合白芍能敛阴和营,和里气;生姜和胃祛寒;大枣健脾气,太子参益气养阴,制全方药物之燥性,全方合则能使人体体表肌肤阳气通畅,止汗而益气力。

  10、苁蓉木瓜丸《对惠方》

  【药 物】:肉苁蓉500克,牛膝250克,菟丝子,木瓜、制附子、鹿茸、红椒、麋角各125克,补骨脂、楮实、桂心、炮姜各90克,肉豆蔻、木香、巴戟天、槟榔、蛇床子各60克。

  【功 效】:补肾助阳,强壮筋骨,益气轻身。

  【用 法】:上药共为细末,入真酥少许,和丸如桐子,每服30丸,早晚饭前温酒、盐汤或温水送服,此药温补性强,宜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选方参考】:本方适用于本时体虚,尤其是素体畏寒较甚,经常伴有身体拘紧不适或疼痛,或体倦乏力,腰膝酸弱,手足凉或寒等症状为主者。方中肉苁蓉、菟丝子、制附子,鹿茸、麋角、补骨脂、楮实、巴戟天温补肾阳,益精血,使其在阳中护阴,红椒、桂心、炮姜、蛇床子温阳散寒止痛;肉豆蔻、木香、槟榔则行气化湿,助畅行阳气于经脉之中,牛膝、木瓜强筋壮骨,尤其以木瓜味酸性温,功善平肝和胃,去湿舒筋,《本草拾遗》谓其“下冷气,强筋强,消食”,与诸药相伍,既能助补药益气壮筋骨,又能于补药之中祛湿浊,增强新陈代谢而促人活力。

  五、性功能低下类方(肝郁肾虚)

  此类的人群多表现为:疲倦乏力,性能力下降,或早泄或轻度阳痿,常情绪淡漠,或心情抑制,口干或苦,或素腰酸腿软,或食欲不振,或伴健忘,大便或溏稀或干燥,舌质淡或嫩或暗红,苔白润或腻而干,脉弦或沉弱。凡有此类症状的人,可酌情选用以下药品,或遵医嘱。

  1、鹿杞膏《三朴简便验方》

  【药 物】:枸杞、鹿角胶各500克。

  【功 效】:温阳补血。

  【用 法】:选煎枸杞子,去渣,纳入鹿角胶,文火熬煮成膏,每服3克,温水、酒调化服。

  【选方参考】:本方适用于体虚尤其以因肾虚所致的疲倦乏力,性能力下降,或轻度的阳萎等症状为主者。方中鹿角胶味甘咸性温,入肝肾经,自古为益肾之良药,正如《本草汇言》所述“鹿角胶,壮元阳,补气血,生精髓,暖筋骨之药也”。加养肝血之枸杞合则肝肾俱补,温而不燥,天久服建功。

  2、万氏延寿丹《万氏积善堂秘验滋补诸方》

  【药 物】:何首乌1000克,川牛膝250克,赤茯苓500克,白茯苓500克,菟丝子250克,补骨脂250克。

  【功 效】:补肾益精,温阳强性。

  【用 法】: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1丸,日3次。

  【选方参考】:本方适用于素体肾气虚弱,性功能减退之人,表现腰酸腿软,阳痿或早泄,或伴关节不利,动则尤甚者。方中何首乌补肾益精,填髓养血,牛膝相伍则益肝肾,强筋骨,两药合用后则如《千金方》所述能治“虚赢阳道不举,五劳七伤百病”。再加赤茯苓、白茯苓、菟丝子、补骨脂脾肾双补,温阳利湿行血,共奏补先后天而强壮腰膝,增其性功能之效。

  3、还草丸《圣惠方》

  【药 物】:菊花、巴戟天、枸杞子各60克,肉苁蓉125克。

  【功 效】:补肾温阳,养肝明目。

  【用 法】:上药共为细末,蜜丸如桐子大,每服30丸,空腹温酒或温水送服。

  【选方参考】:本方适用于肝肾不足,以肾阳虚为主,又有肝之阴血不足兼肝经微热之证,表现为体弱乏力,腰膝酸软,或胸胁隐痛,眩晕目干,并伴有阳萎早泄等症状为主者。方中巴戟天、肉苁蓉温肾益精,助其阳道,菊花、枸杞子养肝阴血、清肝疏热明目,二组药合则肝肾同调,泽润而强阳道。

  4、长春广嗣丹《清太医院配方》

  【药 物】:熟地黄、茯苓、山药、山萸肉、金樱子、补骨脂、葫芦巴、鹿角胶各60克,楮实子、肉苁蓉、巴戟天、川楝子,大茴香、杜仲、枸杞子、韭菜子、沉香、蝉蜕、肉桂、附子、青盐、龙骨、荜澄茄、五味子各15克,黄柏5克。

  【功 效】:培元固本,温肾益精。

  【用 法】:上药共为细末,蜜炼为丸,每服6~9克,用淡盐汤或温水送服。

  【选方参考】:本方适用于不耐疲劳、腰膝酸痛,遗尿或尿频,耳鸣眼花、须发早白、平素畏寒、阳痿不兴,或举而不坚等者更为有效。方中熟地黄、茯苓、山药、山萸肉、枸杞子补肾之阴精,养肝之血,补骨脂、葫芦巴、鹿角胶、楮实子、肉苁蓉,巴戟天温命门之火,助肾之元阳,大茴香、杜仲、韭菜子、荜澄茄、沉香、蝉蜕、肉桂、子、附子、青盐增强温肾之力,兼散寒气通其阳道,龙骨、五味、金樱子潜阳敛精;川楝子、黄柏疏肝行气利湿浊,以防补而滞腻。全方阴阳兼顾,补中有行,滋中有清,杂而不乱,可谓药宏力专。

  5、五子衍宗丸《医学入门》

  【药 物】:枸杞子、菟丝子各240克,覆盆子120克,炒车前子60克,五味子30克。

  【功 效】:补肾益精温阳。

  【用 法】:按上述比例,研为细粉,和蜂蜜为丸,每丸9克,每日二丸。每次一丸温水送服。

  【选方参考】:本方适用于肾精阳气不足之体弱乏力,腰膝酸软,须发早白,或腰酸眩晕,尿后余沥不尽,或伴阳萎早泄等症状为主者。方中菟丝子平补肝肾,温阳益精血,祛腰痛膝冷;覆盆子助阳祛湿;枸杞子滋补肝肾,五味子酸温益气,车前子通淋壮阳祛湿,五味子味酸性涩,亦能补肺肾之气,又善敛汗,如《本草汇编》谓“生津止渴,润肺、补肾、劳嗽”,与前药相伍则具补益肺肾,敛气止汗之功,而尤适于气虚多汗者。

  6、延年益寿不老方《杂病源流犀烛》

  【药 物】:何首乌240克、地骨皮、茯苓各150克,生地黄、熟地黄、天冬、麦冬、人参各90克。

  【功 效】:滋补肾阴、填精兴阳。

  【用 法】:上药研成细粉,装胶囊或和蜜为丸,每次9克,日二次温水送服。

  【选方参考】:本方适用于以肾之阴精亏虚为主,兼有元气不足之身体衰弱,神疲乏力,头昏目涩,夜寐多汗,性功能低下等症状者。方中何首乌补肾益精气延寿,地骨皮能补内伤大劳,治心悸健忘,人参补元气,并助阴精气化;天、麦冬滋阴养血而填骨髓,长肌肉,熟地养血生精,全方虽以养阴精为主,但于阴中求阳以从本而兴阳事。

  7、巴戟熟地丸《经验方》

  【药 物】:巴戟天60克,熟地黄45克,枸杞子30克,酸枣仁、制附子各20克,甘菊花60克,蜀椒30克。

  【功 效】:补肾壮阳,长肌悦容。

  【用 法】:上六药研成细粉,装胶囊或和蜜为丸,每次9克,日二次温水送服。

  【选方参考】:本方适用于肾虚日久,素体虚面色不华,或萎黄无华,阳萎早泄,腰膝酸软,下肢无力等症状为主者。方中巴戟天味甘性温,归肝肾经,《神农本草经》谓其能治“阳萎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枸杞子味甘性平,入肝肾二经,《本草纲目》谓其“味重而纯,故能补阴,阴中有阳,故能补气,所以滋阴而不致阴衰,助阳而不使阳旺“。酸枣仁味甘性平无毒,入肝经,能养肝宁心安神秘敛汗。《本草汇言》谓其”敛气安神,荣筋养神,和胃运脾“,菊花养肝明目;附子合蜀椒温肾壮阳,诸药相合,则能阴阳相顾,平补而不致内热。相得益彰。

  8、右归丸《景岳全书》

  【药 物】:当归120克,山萸肉70克,桂枝70克,炮附子30克,茯苓50克,枸杞子75克,鹿角30克,菟丝子55克,熟地黄50克。

  【功 效】:温补肾阳,填精养血。

  【用 法】:上药共研细末,装胶囊或和蜜为丸,每次9克,早晚饭前温水服用,阴虚火旺之人忌用。

  【选方参考】:本方适用于肾阳不足,尤其素体虚弱之人,表现为体倦乏力,素体畏寒,腰膝酸弱,或下身常有冷感,小便频繁,或中年人体虚阳萎遗精等症。此方为古代中医名方,以其温肾又长于阴阳协调为其方药的特点,其始创者张景岳为中医大家,善治虚劳症,方中附子、肉桂、鹿角峻热温补肾阳,熟地黄、山萸肉滋补肾阴,同时制前药之燥热,菟丝子、枸杞子、益精养血;茯苓泻湿浊之气,补中寓消,扶正祛邪,可谓温而兼润之方。

  9、还少方《经验方》

  【药 物】:山萸肉50克,茯苓40克,杜仲45克,肉苁蓉40克,巴戟天25克,枸杞子30克。

  【功 效】:温补肾气,振奋元阳。

  【用 法】:上6药共研粗末,置干燥处,每次9克,用沸水冲泡半小时后随时饮用,一日内饮毕。

  【选方参考】:本方适用于平素身体虚弱,偏于阳气不足者,伴有健忘怔忡,阳萎早泄,目暗耳鸣,腰脚沉重等症状为主者,方中山茱萸味酸性温,《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谓其“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茯苓健脾利湿,益智安神,古人称其为”上品仙药“,杜仲味甘、微辛、性温而补肝肾,强壮筋骨;肉苁蓉养命门,滋肾气,补精血,合巴戟天温肾壮阳,枸杞子滋肾强精,合则平补肝肾,强身壮体。

  10、仙合锁葚方《经验方》

  【药 物】:仙灵脾、锁阳、百合、桑葚子、酸枣仁、旱莲草、女贞子、怀牛膝、砂仁各等份,蜂蜜和制膏。

  【功 效】:温阳益精,安神调肾。

  【用 法】:上药以水熬透,滤过渣,再熬浓,加蜜为膏,每次10毫升,每日二次,早、晚分服。

  【选方参考】:本方为笔者临证总结出的一个平补阴阳,脾肾双补,兼调心神以复其性功能的方子,其最大特点是,非火上浇油,而是从本而调节,加之药味多性味甘,补益性平和,适合长期饮用。尤其适用于久虚之阳痿早泄并重之人饮用。方中仙灵脾,鞭味辛甘,性温,功善补肾壮阳,祛湿强筋,《日华子本草》谓其治一切冷风劳气,补腰膝,强心力;锁阳味甘性温,长于温肾阳,《内蒙古中草药》中有“治阳痿遗精、腰膝酸软,神经衰弱“;桑葚子味甘性寒,滋补肾阴之药,正如《滇南本草》中所述”益肾脏而固精“,两药相合则能阴阳兼顾,恢复性功能,女贞子味甘苦性平,善补肾之精血,如《本草经疏》谓其”是入肾除热补精之要品,肾得补则五脏自安,精神自足,百病去而身肥健矣“,而旱莲草味甘酸性平寒,亦俱有补肾强阴之功,《本草正义》谓其”入肾补阴而生毛发“桑葚子味甘性寒,入心、肝、脾经,滋补肾阴之药,正如《滇南本草》中所谓“益肾脏而固精”,《本草经疏》谓其“桑之精华所结也,其味甘、其气寒,,,其为凉血、补血、益阳之药无疑矣”,而百合古人亦常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患,如百合病,其味甘微苦性平,能清心安神,《日华子本草》谓其“安心、定胆、益志,养五脏”,龙眼肉能养心安神,益气健脾,正如《本草备要》所谓“补心脾、治思虑劳伤心脾”。酸枣仁味甘性平无毒,入肝经。《名医别录》中有“补中,益肝气、坚筋骨,助阴气,能令人肥健”,《太平惠圣方》中论寒枣仁粥能“治骨蒸不眠,心烦”,以其补肝血健脾而宁心神,神和而气血充实;砂仁理脾,使全方补而不滞。外加蜂蜜之润燥使本方更具润养之性,共奏温阳扶正安神,壮筋骨而强人体魄之功。

  1、 六味地黄丸 选方于(宋?钱乙的《小儿要证直诀》)

  【药 物】:熟地黄160克、山茱萸(制)80g、牡丹皮60g、山药80g、茯苓60g

  泽泻60g

  【功 效】:补肝肾、强筋骨,活血通络,滋阴益精。

  【用 法】:。

  【选方参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有柿
『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的症状及民间8个最佳治疗方法
“六味地黄丸”家族大 详细了解别“用差”
(5)张仲景治眩晕八法
白术与苍术:今日单煎白术30g,服后竟睡意浓浓
鼓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