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思维导图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
杨艳君
北京市海淀区蓝靛厂中学
一、思维导图及其特点
(一)思维导图(Mind Map)概述
思维导图(Mind Map)是英国著名学者东尼·博赞(Tony Buzan )在19世纪70年代初期创立的一种新型笔记方法,它以放射性思考为基础,是一个简单、高效、放射性、形象化的思维工具,能够全面调动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思维,使大脑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从而极大地激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因此,思维导图具有推动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维具体化的方法。人类从一出生即开始累积这些庞大而复杂的数据库,大脑惊人的储存能力使我们累积了大量的资料,经由思维导图的放射性思考方法,除了加速资料的累积量外,更多的是将数据依据彼此间的关联性分层分类管理,使资料的储存、管理及应用更加系统化或者更有条理性,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大脑运作的效率。
思维导图的放射性结构反映了大脑的自然结构,它对以笔记形式出现的知识体系进行快速构建与扩展,从而得到一张所有的相关的、有内在联系的清晰和准确的知识架构图,可以快速有效的进行知识的管理。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它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思考及解决问题,使我们的思考过程可视化,最大限度的使我们的大脑潜能得到开发。
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内外专家皆认为:思维导图为人类提供了有效思维的图形工具,能够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现在全球已经有大约2.5亿人使用思维导图。在教育、医学、农业、工业、气象、管理等各个领域,思维导图都发挥过巨大的作用。美国《时代》周刊曾评价托尼·巴赞“对头脑的贡献就像霍金对宇宙的贡献那么大”。美国波音公司使用思维导图制作飞机维修工作手册,原本需要一年才可以消化的数据只用了短短的几周。
经过近几年的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我们发现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工具,并在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二)思维导图的特点
东尼·博赞认为思维导图有四个基本的特征:(1 )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2 )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向四周放射;(3 )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者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也以分支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4 )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因此思维导图在表现形式上是树状结构的。
二、思维导图在中学教育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一)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现今时代学生厌学是困扰教师的一大难题,学生受外界的诱惑太多,往往不能专注于学习,只有采用一种他们喜爱的教学模式,才能有效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更好的吸收知识。如果使用思维导图来“画”笔记,效果让人吃惊。首先,思绪可以任意驰骋,联想的方法扩展到极致,因此很难漏掉任何一个与关键点有关联的要素;其次,可以随时展开想像的翅膀,一边思考一边“涂鸦”,其乐无穷;第三,思维导图所采用的“关键词”方法,迫使我们将注意力集中于事物的关键点;第四,采用色彩及图形可以充分刺激大脑,提高记忆力。例如:高三总复习一般都需要记笔记,以往我们往往采取诸如 1、 2、 3、 4 这样的直线型方式,课堂上的笔记仅仅是对老师讲解内容的机械复制,学生们一般不能及时将课堂所讲及时的进行归纳总结,等到课后再想总结,则事过境迁,对授课内容记忆已经不再完整,课堂笔记便成为残缺不全的、不系统的知识记录。用 “ 思维导图 ” 为工具记录笔记, 能将老师讲解的知识记录下来,并且将这些核心内容之间的联系用线条连接起来,使思维重点、思维过程以及不同思路之间的联系清晰地呈现在图中。这样的课堂笔记不仅能够迅速帮你进行归纳总结,而且整堂课的授课过程也被形象地记录在图中,以便于课后复习,这样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2)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中学生具有好玩、好动、好奇、好胜和好问等生理和心理特点,同时还具有从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逐步发展的思维特点,思维导图适应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规律,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因和动因。用思维导图分析解决问题,学生就能抓住知识的本质特征,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机智灵活地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学生也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明确知识之间的联系。“一节课是一个整体,一门学科是一个整体”,中学各科教学的具体内容很多,也很纷杂,但在本质上是有紧密联系的,课程安排也是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的,为了让学生能认识到这一点,克服学习中的畏难情绪,很有必要在课堂上使学生了解各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个人的知识网络。“思维导图”是一种很好的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的方法。在每节课的小结部分,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使用“思维导图”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内容。首先让学生简单说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在黑板上写下关键词,然后画成“思维导图”,加上不同的颜色,学生加深了理解,印象也很深刻。学完每一章结束,可以让学生自己画出整章知识的“思维导图”;每一个知识模块学完,可以画出这个模块下几章知识的“思维导图”。这样长期训练学生每个人都会整体理解每学科。
(4)有利于开展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是大脑的一种技能,就如同木工手艺是一种手的技能一样。木工的技能不是天生的,人的思维技能也不是天生的,通过训练可以提高思维的能力。思维导图训练就是对学生进行左右脑功能全面开发的训练。笛卡儿说:用几何图形表达事情是极为有利的,因为没有什么东西比几何图形更容易进入人们的思维。如: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把物理学基本原理和图形进行有机结合来解决相关问题,使知识点背后的思维方法渐渐达到呼之欲出的境界,思维方法凸显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任何创新都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有机结合,始于灵感形象,成于抽象思维。思维导图训练就是通过思维训练,启迪学生的智慧,也就是说通过思维导图训练使学生变得更聪明。针对一些学生基础薄弱,思维能力较差的情况,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将头脑中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可感的画面,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实现了教师角色与行为的转换
高中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使学生的知识的获得与技能形成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不能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与书本知识,而应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改变过去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勤于动脑,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筛选、组合、整合信息的能力以及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1)教学观念的转变。促进高中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是高中课程的根本理念。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高中学生的人生历程发展需要,尊重高中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高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而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它有着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教育观、教学观与学习观。①教师与学生的新角色。在思维导图教学中,教师平等参与学生的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是知识主动的建构者和探索者。学习是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探索与交流中进行的,知识的交流是双向的,其方式是在对话中进行的。②课程实施的新变化。思维导图教学是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其课程具有跨学科性、开放性、体验性与实践性,强调真实情境、合作学习与过程的探索,淡化标准性的答案,结论也许是未完成的。③教育目标的新变化。思维导图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获取与学科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自主地吸收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目标;因此,思维导图教学的实施,教师需要完成教育理念的转变,掌握思维导图教学的实质,才不会出现“新瓶装老酒”的情况。
(2)知识结构的变化。学习是不断生成的、从已知向未知探究的学习,它有着开放性、探索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自然、社会和生活,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突破学科的界限;有的问题侧重理论,有的问题偏重于实践。问题的提出不拘一格,问题的解决也是“八仙过海”。学习的目标不是预设的,学习的过程是非“格式化”的,是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过程。在思维导图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教师自身要有一个完善的知识结构,这样在面对新的问题时才能有的放矢,而不是用原有的知识体系和不同学科的范式来解释新的问题。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和传播的速度大大加速,对教师职业的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大科学”的时代,教师要解决的不仅是“内存”不够、要“充电”与“增容”的问题,而是要进行知识结构的更新。①加大自然科学与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正在改变并继续改变着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从根本上改变着我们的观念和对世界、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与思维的方式。只有教师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与科学技术知识,才可能谈得上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指导学生去分析和解决问题。②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建立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的视野,掌握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要理论与研究范式,能够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上去分析问题。③教育科学知识的学习。具有现代教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的知识,能够依据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完善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
(3)教学模式的转换。辩证地看待学习与教学的关系。学生、教师和教学内容是教学系统中的三个基本要素;学习与教学则是互为制约、互为促进的教学系统功能实现过程。学与教的关系,首先是互相独立的关系,其次才是彼此依存的关系。学习是发生在学习者身上的相对持久的变化;教学是精心安排的外部条件或环境,用以支持、激发、促进和引导学习者学习过程的顺利展开和学习结果的有效达成。学习是内部过程,教学是外部条件。外部条件要通过内部因素才能发挥作用,内部条件的变化也离不开外部条件的促进支持。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两个方面哪一种更重要,哪一种居首位。实际上,正是内外部条件一致协调,动态平衡才真正促进学习者的发展。实施思维导图教学,符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的教学模式:①创设情境。思维导图教学是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尽可能创造真实的问题情境,使其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得认知与实践的经验。②注重对话。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一个人讲,学生听,即使学生的讲,也大多是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局限于教师划定的圈内。而在思维导图教学中,教学活动更多的体现为一种对话关系,即知识是在教学双方对问题的探讨中不断生成的。教师作为学习背景材料的提供者、情境的创设者和对话教学的引导者,使学生在共同学习中分享经验、体验成功、开拓视野。③注重过程。对任何一门学科而言,过程表征该学科的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结论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过程和结论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学科的概念、原理和体系只有与学科的探究过程、探究方法结合起来,才能使学习者的理智过程和整个精神世界获得真正的发展和提升。对此,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结论几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体会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达到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 而思维导图教学使教师从对概念、规律、结论的解释和阐发中解放出来,注重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建构意义、加深体验,把学习过程与发现问题结合起来。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挖掘课程资源,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体验。
(三)创造性地解决了教学中的诸多问题
(1)帮助师生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策略,更快更有效的进行课本知识的传授,促进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如何快速的阅读和信息整理的内容。通过在整理和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关键词和核心内容的查找可以更好的帮助老师和学生们,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将所学内容进一步的加以深化。(2)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对学习的课程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使整个教学过程和流程设计更加系统、科学有效。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程的教学设计,会促成师生形成整体的观念和在头脑中创造全景图,进一步加强对所学和所教内容的整体把握,而且可以根据教学过程和需要的实际情况做出具体的合理的调整。(3)形成互动式教学过程,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打破了传统的一言堂。在应用思维导图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作引导,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天赋。在进行思维导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作积极正面的引导,并指导和回答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师生间可以比较自由的交流和沟通,所以可以让学生有更大的发挥自我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各自的学习计划从而做出合理安排。(4)在教学中,关注整体,关怀个体,发展并挖掘个体的独特性,从而最大限度的做到因材施教。通过学生思维导图的作品,能够发现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加深其对所教课程的理解和认识程度,从而可以对学生所存在的具有共性的问题做出具体的指导和形成相应的教学方案。从而做到在关注整体教学质量提高的同时,也能够关怀个体,关怀各个层次学生的成长。(5)可帮助建立学习型学校,学习型班级组织,建立团结合作的教学机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学习、成长、进步与发展。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是一个相互学习和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加强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而有效的交流是最好的最有效的学习,这样就培养了师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和团结意识,有利于学校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四)实现了与新课程标准的接轨
高中新课程的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打破基于精英教育思想和升学价值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学生素质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等重要品质”。可见,高中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既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又强调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阐释着当代社会发展的人生观、质量观和教育观。用思维导图教学的目标是全体教育和全面素质教育,这正是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而全脑教育的认识脑、开发脑、保护脑(含科学用脑)和营养脑是新课程的重要资源。用思维导图教学是落实新课程,新课程是全脑功能开发、全人教育依托的载体,运用新课程、新教材,加入全脑教育的内容和自变量,并将二者融为一体,在不增加课时、不改变原教学计划、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提高了教学质量,落实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取得了一箭三雕的效果。
新的“课程标准”有好的理念,但更需要有好的策略和具体操作。因此我们应加强教育教学技能的研究,而思维导图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当然,用思维导图教学还要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就是将德、智、体、美、劳(群)、心六个思维心理统一联系起来。教学往往从思维心理入手,开动师生学习与思维的动力系统,如激发学习与思维的动机(立志)、兴趣、情感等,然后是与学科教学相统一的思维心理、思维形式、思维方法、思维品质、思维器官的训练,在训练中改善思想品德、思维心理和思维品质,完善人格,提高思维能力,发展思维器官(脑),开发全脑功能,尤其是高级功能,进行全人教育。动力系统,智力系统,人格道德系统,互相促进,共同达到学科教育、全人教育的目标。
三、教师如何合理地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
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程的设置,进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可以探讨新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技巧。
(一)制作教学计划
当我们要进行教学计划时,思维导图可帮助我们将所有的课程内容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编写成具有明确目标的教学计划。计划一目了然,使人很容易了解计划具体内容,同时也便于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撰写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完成课堂教学的必备步骤,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预知教学内容、重点及难点,可以准备教具、预设练习,并且前瞻性地预定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来归纳整理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也可以充分运用思维导图在集体备课中共同讨论,完成教学设计。
(三)在各种课型中开发和利用思维导图
(1)新授课。学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进行预习,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画出充满个性的思维导图,对教材内容进行整体感知。整个预习过程中学生的意见经过互相碰撞,新的观点不断产生,从而加深对新课的认识和理解。情况往往是学生当堂就可以向大家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然后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思维导图总结教材内容,更深地理解教材深层结构,如:结构式、主题式、解题式、线索式、关键词式等等。(2)习题课。目前习题课存在的问题:不同教学阶段习题讲练无序、重复、杂乱,这是当前习题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忽视了习题教学目的的全面性。把新课、阶段性复习、高考复习等不同阶段的习题教学,都定位在“理解知识、熟练各种试题类型”这单一目的上,学生的解题能力得不到全面提高。忽视了习题教学目的的层次性。把新课、阶段性复习、高考复习等不同层次的习题教学,都定位在“高考水平”这个层次上,新课教学的练习题“一步到位”,各个不同阶段的习题教学任务实际上在循环重复,依靠多次重复达到“会”的目的。 利用思维导图进行习题课。要实现习题训练帮助学生完善知识建构的工作,其练习题必须按照知识结构的线索进行设计和编排,而不能东一枪西一炮,以题型为主线。在学生复习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从基础知识入手理清思路,明确知识要点,对课程内容进行分类总结和复习。例如:一堂复习课:教学设想:以神舟六号宇宙飞船发射升空-环绕旋转-返回着陆为主题,根据飞船从发射升空到返回着陆整个过程中涉及到的高中力学知识,设计一系列物理问题供学生讨论。教学过程:课前组织学生了解、查阅、寻找有关飞船的结构化材料,课堂中重点探讨有关飞船的一系列物理力学问题。课后再提供有关飞船的结构化练习,以实现学生对有关飞船的力学知识、方法的整合。教学建模: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建立知识框架,通过课堂交流、专题讨论和结构性练习弥补、掌握知识细节,完善系统。建立“专题——整合”式复习课教学模式。(3)实验课。恩格斯说:“只要自然科学还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实验课以猜想和假设(假说)为探究的纽带
,不同层次的猜想和假设:猜一猜:随机猜想。发散性的猜想:搜集一切可能有关的因素。推断型猜想:以一定的经验事实和已有的理论为基础,经过逻辑推理,做出一定判断。创造型的猜想:以表象为基元,通过联想、想象,运用直觉和灵感等非逻辑思维,并与逻辑思维结合,做出一定的猜想和假设。猜想和假设是科学探究的关键要素,它与胡猜乱想是有什么区别的。科学的猜想和假设需要经验和一定的理论依据,经过一定的逻辑思维或想象推理,才能形成一定的假设。实验的技术方案需要综合考虑探究的可行性、误差影响、技能训练等因素,力求选择优化的方案。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实验课改变了“教学生做实验”的传统写法,给学生较多独立思考的空间,但又不失用灵活的形式给学生必要的提示和指导。(4)研究性学习课程。利用思维导图工具引导学生写研究性课题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思维导图为主线,让学生在协作交流中完成研究性课题构思的全部环节,在此过程中教师扮演指导者、评价者和学生的求助者的角色,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
在环节①中,教师要在分析学生特征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确定研究性课题题目,说明本次研究性课题课的活动安排情况,研究性课题题目要开放灵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本环节时间不宜过长,控制在5分钟。环节②是本教学模式的重点,在此环节中学生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形式,   3—4个学生为一组进行头脑风暴、交流讨论,共同绘制一幅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的形式不限,在此过程中教师扮演学生指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及时地解决学生在绘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环节的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教师根据学生绘图情况,灵活掌握。环节③也是本教学模式的重点,教师请学生到讲台来展示和介绍本组的思维导图作品,学生在介绍的过程中要明确地说明研究性课题的整体结构如何,学生介绍得越详细越好。学生介绍完毕后,其他同学要根据这些学生的介绍提出自己的意见,可以是补充性的、可以是修正性的、也可以是提示性的,形式不限。在本环节中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不仅要维持课堂秩序,保证课堂讨论在有序的环境中进行,更重要的是要对上台学生的介绍和其他学生的意见进行评价和归纳,强化优点,指出缺点,让学生在课堂辩论中理清研究性课题思路,找到恰当素材,选择合适的表现手法。在本环节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学生上台汇报可以采用教师点名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学生自愿的方式。研究性课题选择几组学生上台汇报,每组学生汇报的时间、其他学生提意见的时间教师要灵活把握。教师要对每组上台的学生的汇报进行适时地指导和评价,汇报结束后要做一个总体的评价。汇报的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左右,根据课堂情况,教师灵活掌握。在环节④中,学生要根据思维导图写研究性课题,学生通过第②环节的小组头脑风暴,协作绘图,第③环节的上台汇报,课堂辩论已经完成了研究性课题的构思和选材,会轻松自如地完成研究性课题写作。在环节⑤中,教师首先要从学生研究性课题立意选材的角度对研究性课题进行讲评,然后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性课题绘制成一幅思维导图,再根据思维导图分析研究性课题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方案,进行修改。这种研究性课题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把课堂交给了学生,教师的备课由以前的“备知识”改为“备学生”,教师要随时准备解决学生制造的各种“突发事件”,这对教师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从学习计划、预习、课堂笔记、小组讨论都利用 “思维导图”的形式,当绘制的“思维导图”完成后,每个小组都把自己小组制作的“思维导图”挂在墙上,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学习,并由本小组选出的代表进行讲解。其他小组的成员,在参观的过程中,如有不清楚和不明白的问题可以提出让其给予解释说明。这样的课程结束后,每个小组都拥有了本课所学知识的整体结构“思维导图”和分图。“思维导图”在学习方面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创造了较高效的学习氛围和教学环境。
(四)教学展示
传统的展示教学内容方法都是通过板书设计罗列条款,这种方式不形象,容易使学生疲劳,也不容易直观地发现知识内容间的关系。思维导图则不然,它是教师对知识理解过程的可视化,学生既能直观地看到概念,又能了解到教师的思维过程。
四、反思和困惑
1.“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还是一种实验、探索,一定要引导学生接受、喜欢。尤其要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原则。2思维导图”的训练要注重过程、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不能急功近利。在应用过程中,一些学生不愿意运用的原因是嫌麻烦。这不是“思维导图”本身有问题,而是教师引导有问题,教师急于让学生成图,结果加大学生负担,适得其反。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对思维导图的应用有不同的要求。如何使思维导图与学科特色和学生个人情况相结合,这是我们教师首先要思考解决的问题。3.脑研究成果表明,大脑的有些功能是后天训练而成的,但却存在各个功能所对应的关键期。因此,要取得好的实验效果,最好从幼儿开始,按年龄、分层次、不间断地进行。4.“教育工程的最终机理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脑科学对教育很重要。但脑科学和思维科学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并没有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这不利于“思维导图”的研究与实验。5.采用何种办法来验证思维导图应用模式的有效性是一大难题。由于思维导图的应用效果并不会立竿见影,而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体现出来,而这中间的干扰变量相当多,为测量和评价增加了难度。针对中学教育的特点,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科学,可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是该项目实施的难点之一。6.传统教学强调教师的作用,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被动接受者;目前比较盛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虽然提出知识是由学习者自己建构的,教师的作用在于为学习者创设合适的情境。但建构主义只是强调“教师对学习者建构的促进”,并没有针对“学生如何建构知识”给出答案。
在思维导图课堂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深深地认识到:
“思维导图”是一种学习和思维的有效工具。它能够帮助学生将头脑中的想法外化在纸上,并用线条将其连接起来,通过这样的方式,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我们通过观察、作品分析、阶段测试等手段,对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进行了分析,发现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优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也解决了传统教学中一直难以解决的多方面的问题,能够明显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学生极大的欢迎。同时这种教学模式符合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可操作性强,便于普及推广。
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而学生在课堂中的所作所为是教师难以预料的,教师的备课则由以前的“备知识为主”改为“备学生为主”,教师要随时准备解决学生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这对教师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同时,我们也深刻地领悟到: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不断地更新。从教学本身来说,要真正能够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重要的并不是运用哪种模式,不是给哪个模式取一个什么美称,而是教师要真正坚持一种思想和理念,并在这种思想和理念的指导下,朝着理想的目标,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我想,这种思想和理念应该就是: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大量自我创新、自我学习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其主体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培养和发展其创新思维能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思维导图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 思维导图 教学改革新血液
思维导图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改变自己教学理念的新视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