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最全最新!两会关于养老的建议提案,与你相关,涉及多个方面!

养老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今年两会,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围绕社区家庭适老化改造、公共环境适老性、适老产品推荐、强化社会敬老风尚、养老服务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话不多说,大家赶紧来看看吧!

朱晓进:在国家层面设立老龄事业部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朱晓进建议,加快建立与老龄化社会发展相匹配的老龄工作管理机构。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占总人口比重为18.70%;65岁以上人口为1.9亿,占比为13.50%。按照联合国标准,65岁以上老人占比7%-14%为轻度老龄化,14%-21%是中度老龄化,我国已经濒临中度老龄化的边缘,按照目前增长态势,到2030年我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

“毋庸置疑,不断增长的老龄人口增加了公共服务供给难度,也给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带来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新挑战。”朱晓进认为,现行的老龄工作体制及运行机制与人口老龄化快速增长不相适应,还未形成上下贯通、管理有序的格局,难以适应老龄工作发展的需要。比如,目前我国的老龄工作体制仍是延续1999年以来中央确定的体制,涉及老龄工作的很多职能都分散在老龄委各成员单位。以江苏省为例,省老龄办为省卫健委内设处级机构。卫健委作为老龄委的一个成员单位,本身是老龄办综合协调、督促检查的对象,集协调者和被协调者于一身。设在卫健委的老龄办很难去综合协调、督促检查老龄委其他成员单位,权威性不够,工作推进落实难度很大。而现有老龄工作机制采取分工负责的方式,目前有民政、发改、工信、金融等30多家组成单位,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看起来分工明确,但部门条块分割造成各职能部门对老龄问题许多新情况反应不敏感或不予重视。“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新的工作内容不断产生而不能及时明确分配到相应部门,导致相互工作衔接的错位和不到位,容易出现职能缺位。”当前各级老龄工作机构还普遍存在工作成效不高的问题,不少地方老龄工作机构仅停留在检查、协调、服务等一般事务上,无法对老龄工作进行科学有效管理。

“我们应深刻认识和把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内涵,重新构建并设立老龄工作专门行政管理机构,满足符合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和速度的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朱晓进建议,在国家层面设立老龄事业部,对老龄事务进行统筹管理。在国家改革启动之前,可鼓励一些发达省份率先探路,试点先行,建立与老龄化社会发展相匹配的老龄事务管理行政架构。“可以分几步走,第一步先将老龄办职能从卫健委划转,将组织部的老干部局现有机构职能编制划转,由省政府办公厅直接管理,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老龄委领导工作小组组长,提升管理协调的效率和质量。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老龄事务局,正厅级建制,将各部门与老龄工作相关联的处室职能整体划转整合到老龄事务局,由其统一行使老龄工作的各项管理服务职能。”

此外,他还建议加强老年学与老龄社会治理研究,以“全局性、长期性、综合性、前瞻性”为基本原则,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基础性和战略性问题入手,设计我国优先研究与发展领域的时间表与路径图,着力形成具有我们国家本土特色的老龄社会服务与管理方案,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人口老龄化公共治理提供中国经验和样板。
孙洁:建议将我国老年人的起始年龄定为65岁

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孙洁提到:将我国老年人的起始年龄界定为65岁,只有65岁以上人口才能享受公共养老服务资源和财政补贴等。她认为,这更符合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普遍延长的现实,而且也有着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

作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长期研究保险和养老问题。在她看来,老年人的年龄界定随着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而不断延后。建国初期,我国的平均预期寿命仅为35岁,而目前已经超过76岁,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孙洁认为,目前我国已经完全具备提高老年人年龄定义的可行性,而且是大势所趋。

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2.49亿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7.9%,已远远超过10%的老龄化标准。她认为,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多,老龄化速度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重,提高老年人起始年龄已具备可能,而且正逢其时。

孙洁认为,很多老年人退休后成为具有劳动能力的消费人口,这是对人力资源的一大浪费。“很多60多岁的人身体健康、充满活力,应当成为我国巨大的老年人力资源。”通过开发和利用老年人力资源,使一部分有劳动能力的消费人口变为生产人口,不仅可以减少财政开支还能为社会增创财富。

孙洁还建议,建立专门机构和“时间银行”机制,对老年劳动力资源进行跟踪调查、统计和“时间银行”管理,推进老年人互助养老。建立老年人档案,掌握老年劳动力需求信息,疏通老年劳动力供求渠道,组织协调聘用离退休人员的工作,以提高老年人口的社会参与率。

她还建议,适时制订老年劳动政策,对老年劳动者的就业、工资福利、工作日制、退休金制等等作出一些原则规定,可以考虑在一些行业中适当延长退休年龄,逐步采用非全日制工作,或实行弹性工作制度。

熊水龙:加大适老化改造力度:推动改造标准化、规范化

很多城市小区建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小区公共设备设施陈旧老化、住宅户型不合理,给老年人生活带来诸多不便,适老化改造需求巨大。

全国政协委员熊水龙认为,对住宅小区的适老化改造不仅涉及户内改造,还涉及公共区域的改造,需要政府主导才能顺利开展,且适老化改造工程量大,仅靠政府筹集改造资金难度较大。

熊水龙建议,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将适老化改造纳入政府民生实事,由相关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对纳入特困供养、建档立卡范围的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评估确定改造内容、资助额度等。同时,通过灵活务实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统筹政府资金、社会资本、集体收入及产业基金等,鼓励社会资本、金融机构参与适老化改造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欧宗荣也建议,以需求为导向,结合老旧小区改造,通过“政府补一点、社会捐一点、个人掏一点”的方式,推动各地既有居住小区以及老年人居家设施进行适老化改造。

熊水龙认为,应全面了解老年人的差异化需求,因地制宜开展适老化改造,进行广泛的调查摸底工作和宣传工作,鼓励老年人表达需求和想法;各区(县)、各街道(乡镇)根据当地老年人家庭特征,将老年人、服务方、评估机构、民政部门等对接起来,有针对性地制订适老化改造方案,为老年人提供精细化服务。

与此同时,熊水龙也呼吁相关部门尽快研究出台行业标准,对适老化改造的服务内容、标准、质量、定价、验收等给予统一规定,规范引导适老化改造工作的开展,使参与适老化改造的企业有据可依,也便于各地政府推广和后续监管。

全国政协委员彭静则建议,尽快研究制定全国社区适老性评价标准和评估体系,“形成从关注个体设施到关注社区整体、从关注建设到关注生活使用、从自上而下配置到自下而上传导等新认知,在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基础上开展社区适老性提升工程。”

江浩然:扩充老年用品数量:提高公共服务和产品的适老性

全国政协委员江浩然提交了一份有关加强社会力量参与老龄化事业、推动适老性服务落地的提案。他建议,将适老性服务及产品纳入服务业整体统筹,建立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适老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适老服务,明确服务标准;不断拓展适老服务范畴,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及社区资源的延展性,细化老年人的物质、文化、精神需求清单等。

“将出行服务纳入居家养老服务清单,鼓励社区引入以数字化出行适老设施为代表的出行服务创新,实施'智慧助老’行动。”全国政协委员皮剑龙建议,加快推进老年人常用的出行服务类互联网应用和移动终端、APP应用的适老化改造。

全国政协委员孟丽红了解到,全球老年用品(康复辅助器具)有6万多种,但我国仅有2000多种,且自主研发能力薄弱,适应老年人的文化娱乐产品也较为稀缺。为此,她建议,大力推动养老用品的适老化、标准化,尤其是养老用品安全性设计和技术性设计的标准化,促进产业规范发展。

为了让老年人选对、选好老年健康用品,全国政协委员姚卫海建议大力开发适老用品,促进品牌化发展;推动商场、超市、批发市场设立老年用品专区专柜;建立并推广适老健康产品目录。

彭静:强化社会支持:营造敬老爱老氛围

全国政协委员彭静认为,以往的社区老年友好程度评估,多是围绕居家环境、小区环境、公共空间环境等“硬件层面”,而对社会支持、人文关怀、文化营造等软环境涉及较少。

为此,彭静提出,要重视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网络塑造,充分发挥社区的引导作用,通过庭照顾、社区服务、社区机构照顾、社区志愿服务等方式提供精神慰藉,满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文化娱乐需求、尊重需求、人际交往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她还建议,加强社区层面的孝亲敬老文化实践,将其纳入村规民约、社区教育中;开展“敬老养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传统美德;引导全社会增强接纳、尊重、帮助老年人的关爱意识,增进不同代际间的文化融合和社会认同。

于欣伟:加快发展助老志愿服务:协同应对人口老龄化

全国政协委员于欣伟调研发现,高龄、失能老人数量增多的当下,助老志愿服务的供给能力仍显不足,与此同时还存在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统一的资源数据平台以及专业化水平不足等问题。

她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制定和实施助老志愿服务管理办法、老年人志愿服务队伍管理制度等制度法规,探索建立助老服务质量的第三方评估制度,推动服务标准化;在全国层面搭建一个统一、高效的助老志愿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对内实现管理规范化运作,对外实现线上点单的服务机制,充分协调联动社会各类主体和资源;在社区试点并推广“积分兑换”“时间银行”“好人优待卡”等激励回馈机制,吸引更多公民参与;依托各级老年大学和老年协会,建立各级助老志愿服务队伍和服务基地,制定各级基地标准以及对应的支持措施,鼓励志愿服务组织协同医院、养老院等机构开展培训合作项目,保障服务以专业水准满足老人精细化、精准化的服务需求。

此外,于欣伟还提出通过打造品牌、组织论坛、评选表彰、案例分享、发布助老志愿服务发展报告等方式培育全社会助老氛围,协同应对人口老龄化。

代俊峰:科学制定养老从业人员发展规划:吸引人、留住人、培育人

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代俊峰建议,要科学制定养老护理员队伍发展规划,扩大养老从业人员队伍。其中,对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应进行系统规划设计,可参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建设发展规划,从护理员队伍的数量规模、专业要求、分级分类、培养教育、权益保障和服务监管等方面,明确提出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并出台政策法规确保其有效落实。

代俊峰建议,民政等部门要鼓励养老机构科学设置专业技术岗位,重点培养和吸纳医师、社会工作师等相关领域专业技术人才,构建多元化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人社、卫健等部门要鼓励卫生专业技术人才转岗养老行业,鼓励家政服务人员、医院护工和就业困难人员从事养老服务。乡村振兴部门要制定相应帮扶措施,在易地搬迁安置点公益性岗位开发中配设养老护理员,重点从脱贫户、农村留守妇女中挖掘人力从事养老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政协副主席、民盟福建省委会主委阮诗玮建议,由民政部牵头联合教育、财政、人社、卫健等部门,制定出台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指导意见,统筹推进全国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发展;将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纳入地方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落实奖补激励政策,切实保障养老服务人员的薪资待遇;扶持从事养老服务的社工机构、志愿服务组织等社会力量,全面推行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制度,深入开展为老志愿服务活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望肛肠科主任安阿玥建议,多元化培育养老人才。根据不同地区的需求,对有能力的专科学校、高等院校和养老机构进行等级评定,分类实施不同级别的养老护理员培训;根据养老护理员自身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分层培训;对于为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失智老人服务的护理人员,可增加一定的专科培训,使其提高护理技能。

“居家养老仍将是未来养老服务的主阵地,我们要重视家庭成员这支潜在的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代俊峰建议,建立一批养老行业实训基地,支持开展养老护理知识技能进家庭、进社区活动,为失能老人家庭护理人员开展照护知识和技能培训,逐步将失能老人的子女亲属吸纳到养老护理人才队伍中来。

代俊峰建议,建立统一的养老服务评价标准,建立养老行业准入标准,由地方民政部门定期组织对养老机构的服务进行评价,对不合格的养老机构进行停业整顿或撤销证照等处罚。要建立养老从业人员黑名单制度,养老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如存在违反道德及人文素养要求,或存在虐待老人行为的,经查属实的纳入黑名单,同时列为失信人员,影响个人征信。

看了以上多位委员的建议,您觉得哪位委员的建议最应该被采纳?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发表您的观点。

 

图文来源于中国老干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适老化改造如何助推老年人生活迈向高质量?委员、专家建议来了
养老,一个时代命题
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思考与建议
走进养老服务业发展新时代——养老服务业发展典型案例汇编之养老运营模式创新项目(1)
关心今天的老龄事业 就是关心明天的自己
专家解读之四: 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