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95后愿为“兴趣”买单
广州动漫嘉年华上,不少青年与Coser合照。(图/陈媛)

不知不觉,95 后已开始踏入社会,他们的选择与行为在社交网络的盛行下被放大。面对人们审视的目光,“特立独行”的95后把兴趣和生活紧密融合,无论是社交、还是择业,他们都更加把兴趣放在第一位,是“兴趣至上”的一代。但,你真的了解95后吗?这一代有哪些特点?他们真正在意和感兴趣什么?近日,腾讯QQ联合媒体推出《95后兴趣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从兴趣、职业、社交方式等多个维度对 95后群体展开调查,带你走进95后的内心世界。

采写:本报记者 龙金莲 实习记者 王玉玲

80后眼中的95后是这样的?

“萌萌哒”还是“逗比”?“文艺”还是“接地气”?“二次元”还是“三次元”?15-20岁的青葱年华已不见8090的身影,95后的年轻一代渐渐活跃在社会各个角落。他们一直以来被冠以标新立异,有创造力的标签,这与被视为“实用主义者”的 80年代青年看似相反,那么在80后眼里,95后是一个怎样的群体呢?而在95后眼中,这些主观印象又是否属实呢?

今年 33岁的阿依在广州某事业单位上班,在说起她眼中的95后时,她笑着说:“我是个中年人了,都不懂小孩儿喜欢的玩意儿。”她说自己喜欢张国荣、罗大佑一类“骨灰级”歌手,但95后“貌似都喜欢 TFBOYS和天团组合一类的吧。”在阿依眼中,95后是一个特别幸福的群体,“他们的家庭大多已是小康水平,父母受教育程度相对教高,因而在相处关系上更为轻松和平等,对子女的兴趣爱好多持包容态度。”确实,不少80后的原生家庭经历过经济拮据和政治动荡,对社会缺少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也容易传递给 80后子女,因而80后有时感到父母对自己过于操控、武断,甚至“干涉”自己的兴趣爱好。

阿依眼中的 95后还有一个显著的标签:“我行我素”,对于想做的事情积极把握,对于不喜欢的事物明确拒绝,这是80后对于 95后的“刻板印象”。对此,在银行工作的 95后青年罗仪表示,“对于想做的事情会抱尝试态度,过多思前想后往往事倍功半。”她有广泛的兴趣爱好,父母对此虽不理解但会尊重,“我最喜欢创作型的歌手,也喜欢旅游、电影、阅读等。”

《报告》显示,“音乐”和“游戏”最受95 后喜爱,阅读、影视、旅游、动漫、运动紧随其次,统领了兴趣的大部分领域。

超六成95后择业首看“兴趣”



95后:为兴趣付费无可厚非

随着手机网络的普及,手游成为许多95后的消遣娱乐选择,据《报告》显示,王者荣耀阴阳师成功荣登95后最喜欢最热门游戏榜首。而在70后、80后所处年代的非主流——手游,在今天却变成95后的主流。

出门必须满格电、每天流量至少50M、出来玩的朋友必须在玩游戏的时候不打扰我,这几件事是96年出生的蒋静在游戏上的强迫症。蒋静是阴阳师的忠实玩家,在这款游戏中玩家扮演的角色是阴阳师,其职责是退治妖怪,玩家角色与被收服的式神作为作战单位一同参与到战斗中,为了玩得过瘾付费也不在话下。

在游戏过程中有抽卡环节,付费玩家能享受更多的抽卡机会,抽中稀有卡片能加快升级速度。我刚开始不愿意花钱,后来升级太慢了,就狠狠心成了付费玩家。蒋静甚至一天就要在游戏中投入50元,大半个月下来得花费两三百元。

除了手游,蒋静还打过网游仙剑奇侠传,在这个游戏中她也是付费玩家,付费的主要原因是为购买更好的装备,在游戏中获得更大的优势。在她眼中,游戏的世界比现实世界更简单,虽然说游戏是排遣寂寞,但是有时候恍惚间,也会很希望自己生活在游戏世界,没有那么多烦恼,甚至花点钱,就能有突出的优势。在她眼中,为游戏付费不是一件奢侈的事,游戏带给她的快乐远大于一场电影、一顿火锅。

不少95后青年与蒋静一样,为兴趣付费的观念开放了许多。根据《报告》显示,六成95后为兴趣付费的金额在0-1000元的区间,这其中又以0-500元居多,这个数字基本上也与95后所处经济大环境吻合。值得一提的是,有5%95后,为兴趣付费超过3万元,兴趣支出的大头来自购置装备(服装、器具、器材等)和虚拟货币(充点卡、为主播献花等)。

“兴趣至上”成为95后择业最重要原则

“玩摄影的时候,想做个摄影师,玩乐队时候,想搞音乐生活。现在对心理咨询方面感兴趣,想学好专业课,争取以后有出息。”温锐对自己的“摇摆”反倒显得笃定。今年22岁的温锐不仅是学校记者团摄影部团长、学院辩论队队长还是乐队吉他手。

在旁人眼中,温锐总是异常忙碌,下课铃刚响,他总是急匆匆的冲出班级,有时候要去辩论队指导自己的师弟师妹、有时要赶着去找自己乐队的同伴排练过些天演出的歌、有时候要和约拍的模特去外边拍照……兴趣爱好多,十项全能已然成为温同学的标签。

“其实每一项事我都做的很认真,像摄影,我高二开始用手机拍,高三假期用压岁钱买了台相机,一直拍到现在。”当温锐着迷一个爱好时就有把它当职业的想法,“曾有过做摄影师的梦想,但摄影作为艺术产物,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如果要迎合他人的审美可能有点沮丧,所以把它作为爱好就好。”后来,当职业乐手代替了温锐做摄影师的职业理想,“大一刚来,经过一个社团好友的推荐加入'染色体’乐队,乐队每周都有固定的排练时间,也曾参加商演,多的时候一个下午能拿到1000元的报酬。”但在日渐繁重的学业压力面前,乐队同伴对乐队的热情渐渐减弱,因而温锐心中的音乐梦也在慢慢破碎。

“能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是我目前最想做的。”温锐就读于应用心理专业,然而这是阴差阳错的结果,他的第一志愿是法学,“一开始觉得学的内容有点无趣,但越往后越对专业感兴趣,心理学的发展前景和市场都很好。”温锐目前也在一个心理咨询组织“红树林”实习,做推广和宣传心理咨询活动的工作。“短期的计划是准备考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的研究生,如果考不上,就从事相关工作,继续考证。”

在温锐心中,兴趣和职业并不冲突,重要的是对所从事的职业要有兴趣,这是支撑下去的原动力。《报告》数据显示,在职业选择中,62%95后把“符合个人兴趣”列在第一位。但在是否把兴趣变成职业这方面,95后有些纠结。一方面,他们很愿意把兴趣培养成一项可以谋生的技能,67%都非常愿意。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95后并不希望把兴趣发展为事业,理由是:变成职业后我就少了一种兴趣了,以及兴趣很难精深,或者是兴趣没有对应的事业。]

网络社交缓解“城市孤独症”

随着网络社交的流行,直播逐渐在95后的生活之中普及。从刚开始的主播直播到如今的明星直播、比赛直播,直播已然成为95后社交新方式之一。

“我想来看我直播的有一些是真的现实生活中很难自在表达的人吧。”95后林欣然曾在某直播平台直播过三个月,提及这段直播的经历,她坦言,虽然很辛苦,也遭到很多朋友的反对,但这是一段让她难忘的日子,在其中收获了阅历和友情。

在林欣然的直播间里,她会给来看她直播的人画头像、跳舞、直播喝牛奶,甚至会为此专门搜集笑话、故事来与“粉丝”分享。林欣然通常在晚上11点开始直播,来看她直播的人群多半集中在2030中间的男性,一般是在夜班无聊时来看她直播。“看我直播的人总说,我为他们带去快乐,这种感觉很棒。”虽然经常直播到凌晨两三点才能结束,但林欣然仍然觉得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说起很多观众会给主播刷礼物,甚至有主播日入万元。林同学对此多少有些无奈,“我并不在乎礼物的多少,更多地是与粉丝做朋友。”在林欣然的“粉丝”中,一直陪伴在她身边,每天都看她直播的人被她称作“守护”,她甚至与其中一个“守护”成了朋友并互相寄送明信片和小礼物。

但由于期末考试临近,长时间熬夜导致身体欠佳,林欣然最终放弃了直播。在她眼中,直播形式的出现,某种程度上体现了青年的“城市孤独症”,在现实生活中无人分享喜怒哀乐,也不能自在地表达心中的想法,于是愈发偏向网络社交,也因此变得更宅。《报告》显示,超过八成95后的社交场所主要集中在QQ及微信,网络社交已是其离不开的生活必需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兴趣创业玩家:斗鱼陈少杰
外甥不中考只想当主播赚钱,然而游戏直播的真相是什么? | 游戏葡萄
孩子沉迷手机,学习受影响?教你3招把孩子抢回来!
《王者荣耀》成功背后,离不开QQ的游戏经
我卸载了王者荣耀
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工作,怎么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