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华县故乡的“官路” 故乡的桥

故乡的官路 故乡的桥
作者:刘正军

我的故乡在华县渭河南岸、遇仙河的东侧,受两河之阻隔,地域偏僻狭窄,但村南却曾横贯过两条重要的交通要道。一条是陇海铁路,距村仅500米;另一条是西潼公路,距村也仅千米之遥。1966年10月,陇海铁路南迁,我村的那段铁路便遭废弃,仅留下了几处遗址。而西潼公路虽然也于1961年南迁,但原来的旧道,至今却依然存在,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潼关路”的历史变迁

  这条公路旧道,原本是一条古驿道,有悠久的历史。在清代,这条驿道上共设六个驿,自西向东,分别为京兆驿(西安府咸宁县)、新丰驿(临潼县)、丰原驿(渭南县)、华山驿(华州)、潼津驿(华阴县)、潼关驿(潼关厅)。它在周时称“桃林塞”路,秦及西汉时称“函谷路”,东汉至清时称为“潼关路”。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村民长期称其“官路”——大约因其是官家驿道之故吧。

  潼关路作为古驿道,历史上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夏启征伐有扈氏(位于今陕西户县),商与周、崇等国的联系,周武王伐纣,往返皆经行此路(桃林塞)。西周建国后,这条长安东大道成为宗周镐京与成周王城(在今河南洛阳市)间的驿传之路。秦、西汉、隋、唐等在关中建都时期,它是横穿中国腹地连接长安—洛阳的轴心干道,是丝绸之路的一部分。特别是唐代,潼关路为上都长安与东都洛阳间的大驿路,交通地位居诸驿路之冠。宋、元、明、清时,它作为官马大道,是京都联结陕西及西北、西南以至西域的纽带。

  清代以前,潼关路为车马大道。历代除在帝王出巡等重大事件时有不定期的修缮养护外,未曾有大的整治。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左宗棠向西北进军围剿农民起义、出任陕甘总督后,对潼关路进行了大规模整治,路基宽3丈至10丈。同时从潼关到甘肃,经河西走廊,在大道沿途遍栽杨柳榆树及沙枣树,总共1500多公里,绿如帷幄,名曰“道柳”,陕甘民众称其“左公柳”。当时,对潼关路的日常养护有“雨后除道”的要求,华州知州曾因雨后没有及时铺垫沙石导致道路泥泞,遭到左宗棠的严厉斥责。

  1921年9月,冯玉祥出任陕西督军,出于军事及政治需要,责令驻军和沿途各县,于当年冬季修筑西潼公路。当时在原车马大道的基础上,裁弯取直,加宽路基,整平路面,降低陡坡,对原有桥涵予以整修或加固,历时5个月,于1922年2月初通,全长170公里。从此,潼关路属于驿道的历史宣告结束,陕西境内诞生了第一条公路——西潼公路。是年8月,西潼公路客货汽车开车运营,陕西汽车运输业由此发轫。1928—1929年,冯玉祥率部驻防关中,军车往来不便,又令沿线驻军和各县,征用民夫,对西潼公路西安—华阴县岳庙间的140公里,进行了较大整治,使路基宽到9米。


  故乡的遇仙桥

  西潼公路从西安发端,向东穿过原临潼及渭南两县后,便越过赤水桥(即“桥上桥”)进入华县。在华县境内穿过赤水镇,跨越遇仙河,东行300米从我村正南经过后,即奔华阴潼关而去,直达鸡鸣三省的战略要塞潼关城(位于现在的潼关港口镇,1958年已毁)。在它越过遇仙河之处,曾建有一座古朴典雅的石桥——遇仙桥。

  遇仙桥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清雍正、乾隆、光绪年间曾多次重修。我记忆里的遇仙桥,是三孔石拱桥。桥面中间高两头低,上面横铺着石条,两侧有两尺多高刻着花鸟人兽图案的石护栏,护栏间是三尺多高的石立柱。石立柱通体呈正四棱柱,顶端是蹲坐着的狮猴虎等石兽,造型酷似渭北一带的拴马桩。桥两侧石护栏终端蹲坐着石人,每侧两个,共四人。石人皆背靠石栏终端,分别面向东西,正襟危坐,神情极为肃穆,俨然是桥的守护神。桥下有四个由石条砌成的桥墩,期间是高高拱起的石拱。石拱共三个,中间的略大,两边的稍小。每个石拱南面(迎水面)有一石龙头,北面有一与之对应的石龙尾。因桥上石人、石兽、石鸟、石龙等雕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所以我们当地人便把石桥称为“娃娃桥”。“娃娃”是我们这一带的方言,即图画的意思。也许是出于对故乡桥的钟爱吧,我历来认定,“娃娃桥”是悠久绵长的潼关路上造型最为完美的古桥,尽管我并未全程游历过这条古道。

  古往今来,通过潼关路的商旅行人、铁骑战车不计其数。那时,无论是草根布衣,还是达官显贵(包括皇帝及文武大臣),也无论是徒步跋涉,还是骑马坐轿,从长安经潼关到中原,或从中原经潼关到长安,都要通过这条驿道和我村附近的“娃娃桥”。黄巢起义军由潼关攻入长安,潼关路上曾“甲骑如流,辎重塞途,千里络绎不绝”。北宋时,与西夏的战争长达百余年,关东的军需物资经潼关道转运至沿边各地。明代与鞑靼军事政权的长期对抗中,潼关道成为中原向沿边输送兵员、粮秣之路。清代,西北、西南不断发生变乱,康、雍、乾、嘉各期,不断调兵遣将,经陕西前往四川、西藏、青海、新疆平定。咸丰以后,太平天国起义军几度入陕,清军忙于镇压,潼关道军事行动更为频繁。正因如此,昔时文臣武将、战车铁骑从潼关路蜂拥而过的历史故事,从来都是我村老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听老人讲,光绪年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1900年8月14日),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10月26日)从北京出发逃往西安。他们一行从山西风陵渡过黄河,后沿潼关路,穿过华阴到达华县。在华县城夜宿一晚,第二天经由我村村旁“官路”和“娃娃桥”,到达赤水镇。当时,我村及附近村庄按华州知州要求在“官路”两旁设了香案,摆上了供果,老百姓跪在“官路”两侧以示迎送。慈禧的大队人马在赤水镇用过早餐后,即西行通过赤水“桥上桥”去了渭南。当时华州知州和百姓跪在桥东送行,渭南知县和百姓跪在桥西迎接。第二年七月二十五(1901年9月7日)《辛丑条约》签订,慈禧一行(10月6日)沿原路“回銮”。行前,筹集白银70多万两,除御车外,另备大车3000辆,装载服装、绸缎、珍宝古玩及文书档案随行。并令陕西巡抚征派民夫修治西安东路道桥。路面皆用黄沙铺垫,仿照秦汉旧规辟中央3丈6尺为“御道”,专供西太后和光绪皇帝銮驾通过,两旁各宽3丈,供百官、卫队及行李车辆行走。沿途每隔三五十里,设行宫以备驻跸、休息,并设香案摆糖果,供随从官兵食用,百姓及地方大员依然跪在路侧迎送。耗费之大,人劳鬼怨。

  1924年,鲁迅先生到西北大学讲学,也是沿潼关路西行的。在西安讲学后,他从草滩乘船东去,曾于华县咸林讲学一次,休息一晚。

  1959年,因新修三门峡水库的缘故,国家于1959年12月—1961年5月将西潼公路的渭南—潼关段南迁(其中华县段南迁2.5公里),改建到现在的位置,成了新的西潼公路(即现在的310国道)。而原来的那段旧道,则降级为二华潼渭四县间的县级公路。后来,原渭南县境内的那一段便遭废弃,现在成了小土路,已不见当年的痕迹。而华县赤水镇—潼关港口镇的这一段,却一直受到二华潼三县的精心养护,其中华县境内的那一段,还于2006年修成了水泥路面。现在,这条历史悠久的古驿道作为连接二华潼三县市的公路干线,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遇仙桥的最后一次重修是1989年,当时镇政府花费10万元,彻底拆除了原来的古桥,将石人、石护栏、石龙头龙尾等全部废弃,改建成现在的样式,虽其功效优于当年(比原石桥宽阔且平直),但古桥蕴藏的文化内涵却全然没有了踪影。可惜具有350年历史的一座古桥,从此成了只有我们这代人印象里才有的记忆;随着我们的逝去,它将彻底地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之中。若明清圣贤在天有灵,亦不免会扼腕长叹。

  儿时的“官路”儿时的桥,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图文来源/网络

原文作者/刘正军

整理编辑/郝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正军】原创//家乡的“官路”家乡的桥
华州古驿道上的四大名桥
华县行
Day4:潼关—西安
陕西华阴市有段县级公路路面破烂不堪行路难
潼关—华县工业园区输气专线项目开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