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上的苏州苏氏

    历史上的苏州苏氏

   (苏建国整理中2016.4)

南宋建炎四年(1130)金兵南侵,劫夺官府民居,廪库积聚,掳掠子女金帛,纵火延烧,烟焰二百里,凡五昼夜,苏州成为废墟。

元至元十二年(1275),元军南下江南,城池悉命夷堙,民杂居城堞之上,城池又遭破坏。

元至正十六年(1356),张士诚占平江,改平江路为隆平府。次年,张士诚降元,复改隆平府为平江路。至正二十三年,张士诚自立为吴王,建都平江城(今苏州城)。

至正二十七年(1360),朱元璋部围城十个月,日夜以炮轰击,当张士城兵败,又纵火齐云楼,子城、大城俱毁。

朱元璋吴元年(1367),朱元璋部将徐达攻占平江城,改平江路为苏州府,隶江南行中书省,吴、长洲两县隶苏州府。

明初洪武赶散,苏州人口迁徙各地。

眉山堂

1.苏州西苏(太湖洞庭西山慈里)

江苏《毗陵苏氏族谱》民国四年聚星堂12卷,苏应琛、苏纲元、苏纲正等续修。始祖苏轼,七世苏耀宗为常州分祖、苏振宗为姑苏洞庭祖,八世苏止华(振宗次子)迁苏州吴县太湖洞庭西山慈里,九世苏良迁扬州。十世苏乾行四子分迁曹村、兰溪、阳湾、苏家渚.存北京图书馆.

据常州1999年聚星堂《苏氏族谱》记,筌生一子曰元老,元老生一子庠,庠生椿、材,材生耀宗、振宗。耀宗为常州分祖,振宗为苏州洞庭分祖。振宗复生二子,曰企贤、止华,企贤子孙迁徙吴城、江阴、靖江等地,止华迁居苏郡之洞庭慈里。止华生三子:贤行百一、良行百二、实行百三。百一复徙吴城;“百二徙居维扬(扬州)”,是为维扬苏氏之祖;百三之后迁回洞庭童里。维扬为扬州之别称。  

到苏氏第八世(以苏东坡为第一世)出了个苏止华,当时大约是南宋末年,因为时局动荡,喜爱太湖秀美山水的苏止华就迁居西山岛上的慈里村,被称为“洞庭派”,按现在的地名则可以叫“金庭派”。后来苏氏子孙又从慈里村分迁到北面约1公里处的疃里等处。目前,健在的金庭苏氏子孙约有四五百人,金庭镇也因此成为苏州地区苏东坡后裔的最大聚居地。

2. 浙江瑞安河岙村苏氏

始祖苏祖禄,过公后裔,振宗公之后,为避乱世入赘。明初兄弟几人从苏州迁浙瓯鹿木、湖嶺镇。

  700多年前,元朝中后期,兵荒马乱,“眉山堂”苏过的十二世孙苏祖禄三兄弟,从姑苏城(今江苏苏州)一路南徙,辗转避世到东瓯(今温州),寻觅宜居之地。沿途,精通医术(岐黄之术)的苏祖禄,开展行医问诊,帮当地百姓号脉看病,赢得好口碑。

  当三兄弟来到陶山棠梨埭村歇脚时,程老员外见苏祖禄医术高明,为人忠厚,有意撮合他和尚未婚嫁的女儿,想要苏祖禄做上门女婿。意思一道明,苏祖禄起先有点犹豫:入赘毕竟不是啥光彩事!可是,经过数月奔波,身心疲惫的他,也想有个家。又见当地民风淳朴,程员外为人厚道,程家小姐更是知书达理、温婉贤淑,两人也算两情相悦,苏祖禄点头同意了。

  两位弟弟尊重大哥的选择,三人泪别后,两人继续前行。据悉,其二弟后居住在今福州一带;小弟则选择了今乐清。

苏祖禄先成家后立业,几年下来,家底渐厚,欲另觅住所。因经常上山采药,他发现有一处山岙,土地肥沃,山环水绕,形似盆地,常见山鹿,具有发祥之兆,遂决定来此居住。由此,他成了河岙村苏姓的始祖。

苏祖禄夫妻仅生育一子——苏华。原本希望子孙后代能枝盛叶茂,但是一代又一代,一直到八代都是一脉单传。“至第九代暮乔(开希公)时,一心想找处旺丁之地。于是,请风水先生找了一块风水宝地,安葬了他的祖父。之后,没过多久,暮乔竟然挖到金银财宝发了横财,购置千亩良田,不但从此富甲一方,而且居然就在他这一代,顺利地生下三个儿子。

3.江苏淮安苏氏

 第七代振宗为苏州洞庭分祖。振宗二子企贤、止华。明初洪武赶散时,10代济民公从苏州迁淮安。

4.青海西宁河湟苏氏

青海汉族绝大部分都称南京朱子巷,伫丝巷,珠玑巷,土司巷,竹丝巷迁来云云。其实南京历史上绝无上述地名记载。但却有都市巷,紧挨明皇宫,和许家巷相近,明洪武二至十三年将此两巷居民赶散迁至西南西北。

据《湟中苏氏家谱》记载:“青海苏氏祖籍南京古都金陵,唐宋时皆乃当朝望族。元朝汉将、始祖苏明善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即居于京都。子苏世元、孙苏孟春和曾孙苏友朋、苏友宾,家居南京城东关苏家街。”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中期时,据青海湖周的蒙古封建主永邵卜、火落赤等部族,经常率部翻越祁连山攻掠河湟地区。”中央除了在青海大通、互助等地修筑长城外,还派出重兵三十万加以防范。居住在南京的南朝望族苏东坡第八代孙苏友朋之子苏平基、苏友宾之子苏平业堂兄弟便受命率兵西征。来青海后,苏平基授丹噶尔游击,镇守今湟源县城;苏平业守西宁小堡子(今城北区大堡子镇陶北村)关卡。两兄弟在各自的岗位上尽忠职守,平定西北,为明廷清除心腹大患作出贡献。他们离任后,遂留居西宁,部分兵卒随留此地。

苏氏后裔因人丁兴旺,宗族势力渐强,故成为西土名家,便建起本祖祠堂,地名由将台湾更名为苏家河湾。平基、平业子孙有袭父职在军中者,有经营他业者,其曾孙苏德与弟苏善、侄苏尚珠等从西宁分别后携子苏尚珍迁至互助沙塘川三其堡耕读为业,繁衍生息,终老于此。

青海苏氏系东坡长子迈的后裔,元末从常州迁吴县,后移南京。明初随明兵住守青海。

 

铜山堂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远山皆有情

现有族谱:

1.江苏〔江阴〕《澄江苏氏族谱》光绪二十六年22卷,八册,忠孝堂排印本,苏宗振等纂修。苏易简二十三世孙苏霖来到江苏江阴,迁葬祖父功弼于黄土坝,奉功弼为始迁祖,接续至三十三世,编为支谱。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存苏州图书馆、北京图书馆、保定河北大学图书馆。

2.浙江缙云苏氏宗谱,苏易简后裔。苏献林编,一册,2000年印。

3.安徽〔休宁〕《新安苏氏族谱》明成化二年15卷。苏大主编。蜀派苏易简长子苏寿,为安徽歙州太守,遂居休宁县,由是新安有苏氏,奉宋参知政事苏易简为新安始迁祖,世以为家。清乾隆间刻本,世系修录至第二十世。存安徽图书馆、北京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复旦大学、美国。

4.安徽《新安苏氏族谱》乾隆元年忠孝堂7卷,苏景元纂修。以苏易简为始迁祖,易简九传生三子:文颖、文渊、文烈,自此而下,分为三支。文渊支下七世齐山,移赘黟县,长善童依外家居祁门,余皆在休宁。其后代子孙苏景元录其世系,续至二十一世。存北京图书馆。

5.安徽〔休宁〕《新安苏氏重修族谱》5卷。清乾隆元年苏钰修,忠孝堂活字本。此谱是在苏景元谱的基础上,对文颖、文渊、文烈三支子孙的蕃衍情况,加以咨询收录,重加纂续。存北京图书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今湖北监利、重庆奉节等苏氏源于此。

6.安徽《新安苏氏族谱》4卷。乾隆元年苏钰编辑。光绪二十六年忠孝排印本,八册。存苏州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7.安徽〔休宁〕《安邑苏氏宗谱》民国九年顺六堂木活字本一册,苏元寿等纂修。苏易简十四世孙祖显由休宁迁居涟水县族谱,后裔中有迁居常州者。藏常州市姓氏文化研究会。

8.安徽〔休宁〕《新安苏氏重修族谱》10卷附3卷,八册。民国十八年刻本。苏天祥等序。存美国。

 铜山三苏

蜀派始祖苏传素,唐末避广明乱随驾徙蜀居盐泉。苏传素第三子苏振出任铜山县令,遂家居四川梓州铜山,形成铜山苏氏支派。苏振长孙苏协举蜀进士,宋灭蜀,苏协归宋,封开封县兵曹参军,携子迁居河南开封。苏协长子苏易简,举进士,拜参知政事,居开封。苏易简长子苏寿,北宋天圣中任歙州太守,移居安徽休宁,为蜀派新安苏氏分支。次子苏耆,升太常博士,葬开封县宰辅乡中书村;三子苏宿,大理评事;四子苏叟,任江宁府溧阳令,举家寄寓江苏镇江。苏耆三子:舜元、舜钦、舜宾,均有才名。舜元葬于润洲丹涂县,舜钦罢官退居苏州沧浪亭。

  苏氏铜山派重要人物,在宋初任参知政事的苏易简,从“居翰林”时便来到当时的北宋都城汴京生活,苏易简数代均在汴京(今河南开封)生活,不仅有自己的宅院,还有自家的坟茔,易简的儿子苏耆,逝世后即归葬于“开封县宰辅乡中书村先茔”。易简的另一个儿子苏叟,逝世后也归葬于“开封县宰辅乡风池原先祖墓穴之下”。   到了易简的孙子苏舜元,在江吴一带任职后,逝世后于嘉祐元年(1056)与弟苏舜钦合葬于 润州丹阳,即在润州丹涂县(今江苏镇江丹涂)五老山下义里乡檀山里石门村。有子男七人,皆以才显。

涓,朝奉大夫知潞州;澥,朝清郎,京西提点刑狱;注,朝散郎,尚书司勋郎中;洞,右赞善大夫,将作监丞。洪、洎、汶,皆举进士。女二人,长适进士虞大蒙,次适承议郎郭逢原。孙男十三人:之颜,无为军判官;之闵,早卒;之冉,汝州梁县尉;之孟、之偃、之友、之恂、之悌、之邵、之杨、之南、之烈、之点。孙女十三人。曾孙男七人,开、宪、洁、商、若、赤、仕。曾孙女五人。

京西转运使苏舜元墓,在丹徒五老山,蔡端明君谟志。嘉祐元年(1056)与弟苏舜钦合葬于润州丹徒义里乡檀山里石门村。苏子美墓,在石门村。

欧阳修《湖 州长史苏君墓铭并序》:“嘉祐元年十月某日葬君于润州丹徒县义里乡檀山里石门村。” (《文忠集》卷三一)苏轼《刘夫人墓志铭》云其夫人刘氏葬于“润州丹徒县五老山下才翁之莹”。丹徒即“丹阳”。苏舜元名气在当时与弟苏舜钦齐,世人多同时提及。如欧阳修《苏才翁挽诗二首》 有“文章家世事,名誉弟兄贤”。

苏舜钦,字子美,宋仁宗时人,曾任安徽毫县县令及大理评事等职。因言事废,贬回西南,后宦游江南,寓居苏州吴县,买木石做沧浪亭,隐居私读,后为湖州长史,因疾未行卒于苏州。原配郑氏。续配杜氏,乃宰相杜衍公之女,生子三人六孙,皆为吴县名宦县总,其世代子孙定居苏州。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集贤院校理苏舜钦在汴京遭贬谪,翌年流寓吴中,见孙氏弃地约六十寻,三面借水,旁无民居,崇阜茂木,不类城市,遂以四万钱得之。在北碕筑亭,因感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歌,故命名“沧浪亭”。时园境清旷,前竹后水,水北又修竹,望之无穷。苏常驾舟往游,自云:“家有园林,珍花奇石,曲池高台,鱼鸟流连,不觉日暮。”自号沧浪翁,作《沧浪亭记》。常与欧阳修、梅圣俞等作诗唱酬往还。从此沧浪之名大着,垂名千载,而不与台榭俱毁。

庆历八年(1048年)苏舜钦卒。后园屡易其主,为章惇、龚明之各得其半。宋范成大《吴郡志》载:章惇将花园加以扩大,建筑大阁,又在山上起堂,动工时,发现北面跨水一座洞山地下有嵌空大石,据传是五代广陵王所藏。于是益加扩展,两山相对,遂为一时雄观。“园亭之胜甲于东南”。南宋绍兴初,园为韩蕲王世忠所占,并改名“韩园”。韩氏在两山之间筑一道桥,取名“飞虹”,由张安国书匾。山上有连理木,又有寒光堂、冷风亭、翊运堂、耿元鼎作记。在池上筑濯缨亭,又有梅亭“瑶华境界”、竹亭“翠玲珑”、清香馆“木犀亭”,“其最胜则沧浪亭也”(清卢腾龙《苏州府志》)。园景直到庆元间(1111年-1115年)犹存。依宋《平江图》碑所标此处为“韩园”,园南北端大体与原文庙、府学相平,大门在南。

元朝时,沧浪亭废为僧居。元仁宗延祜年间(1314年-1320年)僧宗敬在沧浪亭遗址上建妙隐庵,庵西侧即南禅寺。惠宗至正间(1341年-1368年),僧善庆在妙隐庵东侧建大云庵,一名结草庵,为南禅集云寺之别院。明沈周、杨君谦常栖息于此。沈曾以诗记之:“其地浸一水之中,池广十亩,名曰'放生’,中有两石塔,后亘土冈,延四十丈,古木深竹经类村落间”。又“土冈上古栝乔然十寻,其枝骳骽深翠,数百年物”。

    在今苏州,原苏舜钦居住的苏公巷、苏家巷变为了尚书里。我族苏昌裕公原籍吴县卧龙街,距离尚书里2-3公里。

苏舜钦三子:长泌,知华州,生两子,莘老(进士),蟠老;次子:液,承务郎,两子,韩老,石老;三子,激,知宜州,生两子,唐老,文老。

泌华州: 今陕西渭南、华县、华阴、潼关一带。华州治所在郑县(今陕西华县),华县也是古郑国的发祥地

激宜州: 今广西宜州市。宜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北,由河池市代管,龙江中游。东与柳城、柳江两县接壤,南与忻城、都安相连,西与河池、环江相靠,北与罗城等市县为邻。

解释:润州丹徒义里乡檀山里石门村

檀山考(纪东):檀山曾是南山的主要山体之一,1983年《镇江市地名录》称为蛋山,《镇江市地名录》称蛋山位于镇江市南郊黄山西南侧。檀山位置应在岘山顶的西北侧、黄山的西南侧,即现在体育会展中心一带。

《光绪丹徒县志》载:“檀山在岘山北。檀道济庙在山北麓。详庙祠。宋湖州长史苏舜钦墓在檀山下之石门村。宋尚书左丞郑润甫墓在山下之濞塘。详陵墓。蠹斋先生真州教授周孚墓在山下。详陵墓。

《光绪丹徒县志》载:“檀道济庙在山北麓。宋湖州长史苏舜钦墓在檀山下之石门村。宋尚书左丞郑润甫墓在山下之濞塘。蠹斋先生真州教授周孚墓在山下。”此段文字记载檀山与历史名人檀道济、苏舜钦、郑润甫、周孚有关。其中,尤以檀道济著名。檀道济的生平事迹,《宋书·檀道济列传》、《南史·檀道济列传》、《光绪丹徒县志》等史料有所记载。

檀道济庙遗址在檀山东面的万科润园内,1599年所植腊梅、1910年所植银杏以及古井尚存,成为万科润园一景。


 

【刘夫人墓志铭(代韩持国作)】苏轼

    夫人姓刘氏,开封人。曾大父处士讳岩,大父大理寺丞讳惟吉,考赠右金吾卫将军讳达。夫人年十七,归于武功苏才翁。翁讳舜元,参知政事讳易简之孙,赠工部侍郎讳耆之子也。少与弟子美、圣辟皆有盛名。苏氏既大家,而姑王夫人太尉文正公之息女也,严重有识,素贤其子,自为择妇,甚难之,久乃得夫人。夫人事其姑,能委曲顺其意。尝侍疾,不解衣累月。凡姑所欲,不求而获;所不欲,无一至前者。既愈,谓家人曰:“微是妇,吾不起矣。”命诸女拜之而弗答也。子美、圣辟皆早世,夫人待二姒,抚诸孤,恩礼甚厚。子美,正献杜公婿也。杜公闻而贤之,曰:“可以为女师。”夫人既老,二子涓、更守寿春。已而涓守襄阳,复按本道刑狱,夫人皆就养焉。及涓徙平阳,道京师,子注为尚书郎,拜觐门外,士大夫荣之。涓侍夫人至管城,以疾不起,注逆以归京师。夫人悼涓不已,后涓四十五日,元丰八年十月五日,以疾卒于私第,享年八十一。

    夫人孝友慈俭,薄于奉身,而厚于施人;严于教子,而宽于御下。姻族中有悍妒者见之,辄惭而化。性不蓄财,浣衣菲食以终其身。涓自蜀还,以重锦二十两以献夫人。夫人喜曰:“可以适吾意之所欲与者。”命刀尺以亲疏散之,一日而尽。好诵佛书,受五戒,预为送终具甚备。至疾革,怡然不乱。

    始封隆德县君,后为彭城县太君,改仁寿县太君。才翁既显于世矣,而位不充其志,仕至尚书郎,赠光禄大夫。而子男七人,皆以才显。涓,朝奉大夫知潞州;,朝清郎,京西提点刑狱;注,朝散郎,尚书司勋郎中;洞,右赞善大夫,将作监丞。洪、洎、汶,皆举进士。女二人,长适进士虞大蒙,次适承议郎郭逢原。孙男十三人:之颜,无为军判官;之闵,早卒;之冉,汝州梁县尉;之孟、之偃、之友、之恂、之悌、之邵、之杨、之南、之烈、之点。孙女十三人。曾孙男七人,开、宪、洁、商、若、赤、仕。曾孙女五人。将以元丰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葬夫人于润州丹徒县五老山下才翁之茔,使求乞铭。才翁于余为从母子,而余娶于苏氏,故知夫人为详。铭曰:

    孝友慈俭,行为女师。笃于教也,轻财乐施。属纩不乱,几于道也。寿考康宁,子孙多贤。不虚报也,我铭孔约。无有愧辞,以信告也。 

【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嘉元年〉】欧阳修

  故湖州长史苏君有贤妻杜氏,自君之丧,布衣蔬食,居数岁,提君之孤子,敛其平生文章,走南京,号泣于其父曰:“吾夫屈于生,犹可伸于死。”其父太子太师以告于予。予为集次其文而序之,以著君之大节与其所以屈伸得失,以深诮世之君子当为国家乐育贤材者,且悲君之不幸。其妻卜以嘉元年十月某日,葬君于润州丹徒县义里乡檀山里石门村,又号泣于其父曰:“吾夫屈于人间,犹可伸于地下。”于是杜公及君之子泌,皆以书来乞铭以葬。

  君讳舜钦,字子美。其上世居蜀,后徙开封,为开封人。自君之祖讳易简,以文章有名,太宗时,承旨翰林为学士,参知政事,官至礼部侍郎。父讳耆,官至工部郎中、直集贤院。

  君少以父荫补大庙斋郎,调荥阳尉,非所好也,已而锁其厅去。举进士中第,改光禄寺主簿、知蒙城县。丁父忧,服除,知长垣县,迁大理评事,监在京楼店务。

  君状貌奇伟,慷慨有大志。少好古,工为文章。所至皆有善政。官于京师,位虽卑,数上疏论朝廷大事,敢道人之所难言。范文正公荐君,召试,得集贤校理。自元昊反,兵出无功,而天下殆于久安,尤困兵事。天子奋然用三四大臣,欲尽革众弊以纾民。于是时,范文正公与今富丞相多所设施,而小人不便。顾人主方信用,思有以撼动,未得其根。以君文正公之所荐而宰相杜公婿也,乃以事中君,坐监进奏院祠神、奏用市故纸钱会客为自盗除名。君名重天下,所会客皆一时贤俊,悉坐贬逐。然后中君者喜曰:“吾一举网尽之矣。”其后三四大臣继罢去,天下事卒不复施为。

  君携妻子居苏州,买木石作沧浪亭。日益读书,大涵肆于六经。而时发其愤闷于歌诗,至其所激,往往惊绝。又喜行狎书,皆可爱。故虽其短章、醉墨,落笔争为人所传。天下之士闻其名而慕,见其所传而喜,往揖其貌而竦,听其论而惊以服,久与其居而不能舍以去也。居数年,复得湖州长史。庆历八年十二月某日,以疾卒于苏州,享年四十有一。

君先娶郑氏,后娶杜氏。三子:长曰泌,将作监主簿;次曰液、曰激。二女,长适前进士陈,次尚幼。

  初,君得罪时,以奏用钱为盗,无敢辨其冤者。自君卒后,天子感悟,凡所被逐之臣复召用,皆显列于朝。而至今无复为君言者,宜其欲求伸于地下也,宜予述其得罪以死之详,而使后世知其有以也。既又长言以为之辞,庶几并写予之所以哀君者。其辞曰:

  谓为无力兮,孰击而去之?谓为有力兮?胡不反子之归?岂彼能兮此不为。善百誉而不进兮,一毁终世以显颠齐,荒孰问兮杳难知。嗟子之中兮,有韫而无施。文章发耀兮,星日光辉。虽冥冥以掩恨兮,不昭昭其永垂。

润州,镇江古称之一。隋开皇十五年(595年)置,以城东润浦(已湮没)得名。秦汉以来,以“气概之雄,形势之险,实足以控制大江南北”而闻名于世。因其山河壮丽,景色雄奇,被梁武帝推为“天下第一江山”。据地方志记载,自汉荆王刘贾墓葬京口以来,汉及三国吴、晋、六朝、隋、唐、宋、元、明、清历代诸多官宦贤达,因爱润州山水,纷纷归隐、死葬于此。本文所述,就是生居苏州,宦游湖杭,死葬润州的苏舜钦。

  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北宋诗人。上世居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南),迁居开封,为开封人。祖父苏易简,以文章有名,太宗(赵光义)朝时,承旨翰林学士,参知政事,官至礼部侍郎。父苏耆,官至工部郎中,直集贤院。舜钦少以父荫封,补太庙斋郎,调荥阳尉。但其不愿依附父荫,要凭自己的实力谋求仕途,展施才能。于是放弃荫封的职位,参试中第后,改光禄寺主簿,知蒙城县。虽不比前职高多少,但凭实力自取而心安理得。父故后,丁忧服除,知长垣县,迁大理评事。 

  苏舜钦状貌奇伟,慷慨大方,志少好古,工为文章,所至皆有善政。调任京官后,没有因为职小位卑而自暴自弃,对人民的疾苦和国家的弊政不闻不问。为此,他不因人微言轻,数次向仁宗(赵桢)皇帝上疏,直抒己见,论及朝中大事,敢道人之所难言。被范仲淹赏识,荐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

  苏舜钦岳父杜衍,为仁宗朝宰相,因和范仲淹等一批老臣,主张建立严密的任官制度,注重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徭役等政事,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触犯了一些权贵们的利益,引起保守派的反对和忌恨。他们要通过倾陷苏舜钦来打击主张改革派的杜衍、范仲淹等人,后因苏舜钦细故被谗除名。除官后,于庆历五年(1045年)携妻杜氏及子东渡,到素有“天堂”之称的苏州定居,买水石作沧浪亭。日夜读书,时发其愤,诗至其所激,往往警绝,并与梅尧臣齐名。风格豪健,争为时人所传。“天下之士,闻其名而慕,见其传而喜,往楫其貌而竦,听其论而警以服,久与居而不能舍以去也。”深受欧阳修所重。 

  隐居苏州不久的苏舜钦,复被宋仁宗起用为湖州长史。庆历八年十二年,因疾卒于苏州家中,年仅“不惑”。因爱润州山水,临终前嘱其妻子归葬润州。嘉祐元年(1056年)十月,杜氏及其子亲扶舜钦灵柩,葬于润州九华山西麓义里乡檀山里(今蒋乔镇檀山村)石门坎。作者曾于1980年将镇江市公安局强制劳动队,从南郊风景区观音山采石宕口迁址九华山南麓小旦山过程中,为选址和警戒等事宜,曾带领管教干部在檀山莲花洞、庆封井(倒淌泉)、石门坎一带勘察、规划和兴建道路、监区、采石宕口、生产生活设施和警戒岗哨等,多次行径苏舜钦墓地,惜近千年古墓已荒无踪迹。几位同事在附近村舍发现许多古碑,被农户用作铺路或作房舍基石。笔者对此糟蹋古墓葬、古碑刻、古文物等不文明之举,既是十分愤慨,也有些无可奈何。

  《宋史》载有苏舜钦传,欧阳修为苏墓撰《墓志铭》。所幸苏舜钦《墓志铭》中对其“颖悟过人,才华警世,善政廉明,高风亮节”的暂短一生作出高度评价和精辟概括。 

  据地方志载,檀山还有多处宋墓,现摘录两例。一为宋尚书左丞邓润甫,字伯温。建昌(今四川大渡河南)人,墓葬檀山下之下鼻塘。一为南宋京口耆旧周孚,字蠹齐。世居济北,避乱南渡。乾道二年(1166年)进士。墓葬檀山下。

芦山堂

北宋苏颂公的7代孙苏天利,南宋末,为武进士,住苏州城北,有7子。还没有收集到其家谱。

各地待考苏氏

1. 山东莱西苏姓

有两大分支实为一支,兄子成、弟子贵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来自江苏苏州府昆山县黄岗岭村。子成后人居住姜山镇姜山村(原姜山洼)、子贵后人居住苏家泽口(原苏家疃),两支都有在清代道光~光绪年间,民国年间,建国后编制的族谱,以及宗祠、墓碑(现有一部分尚存),搜集到族谱2部。

由以上可知,山东半岛苏氏移民来源地有三说,即来自江苏昆山说(有族谱3部:苏家泽口1部、姜山村1部、文登1部),来自四川说(有族谱2部),来自山西洪洞说(目前没有发现族谱)。

莱西苏家泽口村,苏氏先祖子贵1404年自江苏苏州府昆山县黄岗岭迁居建村

+

 姜山镇湿地风光,姜山洼得名于此,苏氏先祖子成1404年自江苏苏州府昆山县黄岗岭迁居于此

現居住地以萊西市薑山鎮最為集中,薑山鎮薑山村、西曲格莊村、蘇家莊村的蘇姓屬同族,薑山村(19世蘇廷儉、20世蘇執民提供)六個村,有5個村有蘇姓;西曲格莊村(19世蘇貴德、20世蘇執學提供),蘇姓是從薑山村遷去的;蘇家莊村(蘇迎章提供)蘇姓是從西曲格莊村遷去的;萊陽市牟格莊村(蘇維宏、蘇維海提供)蘇姓是從薑山村遷去的。薑山鎮蘇家澤口村(21世蘇玉波提供)、宋家澤口村、溝東的蘇姓屬同族,是蘇姓人口比較多的村莊.

2. 湖北天门、京山苏氏源流

      据湖北天门苏氏清乾隆45年谱序言:苏舜钦,字子美,宋仁宗时人,曾任安徽毫县县令及大理评事等职。因言事废,贬回西南,后宦游江南,寓居苏州吴县,买木石做沧浪亭,隐居私读,后为湖州长史,因疾未行卒于苏州。原配郑氏。续配杜氏,乃宰相杜衍公之女,生子三人,皆为吴县名宦县总,其世代子孙定居苏州。据言其数传(预计12世)至天门、京山苏氏始祖开元公(生于元末至正11年,即1352年)。

开元公居苏州吴县,元顺帝时,恩选贡员,特授江宁府训导之职。配方儒人,生九子。元末适遭兵变之灾,时有张士诚占据苏州,居长5人逃散,隐入福建汪汉地方。遂只率四子及仆从数人乘舟沿江而上至武汉。时陈友谅称帝,四子又散其一子,据悉隐入汉阳。开元公化为渔民,与余存七郎、八郎及九郎公,泛舟遁隐汉水。迨明洪武二年落业于天门等地。

其字派:国正起才子,家和裕贤孙; 

              勤俭黄金本,诗书丹桂根;

              开基临楚壤,发轫自吴门;

              眉山千载秀,事业耀乾坤。

3.湖南绥宁苏氏

湖南绥宁、武冈、靖州苏氏始祖苏昌裕公,原籍苏州吴县东门卧龙街(民国记:乡七里滩吴家岗)人。元末,明经出仕,原任北京通判(应为:州)主簿,元延佑7年(1320年)改调武冈主簿。因乱失归,留籍绥宁。公生于元至元15(31)年(1294年)甲午二月二十六日,故于明洪武17年(1384年)甲子十月十五日,高寿90,葬绥宁茶江衙姑墓山。生五子,其后裔分布:湖南、湖北、广西、广东、陕西、四川、重庆、贵州及云南各地。字辈:昌才茂光延万仁再知,9字转宗,民国7年新续字辈:维新进文明。。。。。。。。。

 4.安徽五河

据祖上传说是从苏州一个叫喜鹊窝或苏家庄的地方过来的,辈分:可文之、景玉从明、德永正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再谈苏舜钦与镇江
始祖.堂号.住地一览表
张之万题沧浪亭面水轩对联
许浑世系(转载)
邢政
【觅诗记】苏舜钦: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