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深秋,秋风萧瑟,落叶漫天。
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身着僧衣,侧卧榻上,在平和中悄然离去。
他便是“承两世悲欢,历一生修行”的弘一法师——李叔同。
回首过往的六十余载,他为我们留下了两则偈语: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而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人如其言,李叔同就像这无痕无尘的偈语一样,在凡尘俗世间,独拥一方澄澈,独修丰盈的灵魂。
灵魂的本原,是藏于心的约束
清光绪六年,李叔同降生于天津一个富足的盐商之家。
由于家境优渥,父亲李世珍更是清朝的进士,所以李叔同自小便享有锦衣玉食的生活。
少年时期的李叔同走马章台,厮磨金粉,茶楼酒馆消遣,风月场中寄情。
在世人看来,他就是一个放荡不羁的纨绔子弟,但其实,李叔同的内心是孤独而苦闷的。
纵情声色的世界是人生的羁绊,命运的罗网框住了千万人,也框住了他。
流年消磨着他的青春与炽热,琴棋书画也填补不了灵魂的空虚。
于是,在尘世中苦苦挣扎的他,选择了另一条路。
佛前袅袅青烟,耳边晨钟暮鼓。
一入佛门,万千嗔痴,俱化云烟。
李叔同选择了戒律严谨的律宗,从此诚心向佛,严以自律。
与朋友聚会时,他遵循着佛门“过午不食”的准则;在寒冬腊月中,他依旧奉行穿不过三衣的传统。
高兴时,从不得意忘形;生气时,往往自我开解。
做该做的事,循该循的理。
此时的李叔同为未来的人生道路画出了准线,也为今后的言行定下了原则。
正如沈从文所说:“征服自己的一切弱点,正是一个人伟大的起始。”
归束自己,让松散如沙的日子,凝成充实的力量。
拒绝放纵,让空虚迷茫的人生,重拾灵魂的丰盈。
只有放下贪恋,将自律写入岁月的纸笺,方能于笔下生花之时兆见前路。
灵魂的底色,是行于世的慈悲
都说相由心生,弘一法师的眉宇间总存着一份悲悯和慈祥。
为僧的后半生,他致力于将慈悲的关怀洒向人间。
去学生家中做客时,丰子恺请他上座,在坐下之前,他总要轻轻摇动藤椅。
也许外人并不知他为何要这样做,但丰子恺却知道,这是因为弘一法师担心藤条间有小虫蛰伏,直接坐下不免会对它们造成伤害。
为了宣讲戒杀护生的教义,他还与丰子恺合作出版了《护生画集》。
这本集子由丰子恺作画,弘一题诗,书中记录下了生灵百态,也将慈悲之情洒进了更多人的心里。
弘一法师只希望读者能够去除残忍心,长养慈悲心,然后拿此心来待人处事。
后来世乱时艰,各处救济院的民众心中也是惶恐不安。
弘一法师便不远万里,前去为他们讲经授典,只求弘法的同时,能起到安抚宽慰的效果。
生如逆旅,道阻且长,法师希望能以一己之力为众生带来些许安详。
这是顿悟,也是使命。
有人说,他一生慈悲为怀,却把绝情留给了深爱自己的女人。
最初决定遁入佛门,他为妻子安顿好未来的生活后,便只留下书信一笺。
西湖上的最后一次相见,便将曾经的半世风花雪月做了一个了结。
传言,妻子曾苦苦追问道:“弘一法师,请你告诉我,什么是爱?”
法师闭目凝神,缓缓说道:“爱,就是慈悲。”
这是他最后的回答,从此以后,世上再无李叔同,从此以后,人间多了一位信徒,在佛道之上踽踽独行。
佛说:“放过他人为慈,放过自己为悲。”
既然知道前路无法改变,就不能再回头留恋。
与其相互纠缠,不如再不相见。
这并非是绝情,而是慈悲让他放下,让他解脱。
人生似水,常伴慈悲心,可将浮云吹做雪,世味煮成茶。
给世界关怀,自己便回暖;予万物包容,生活也安宁。
给他人成全,自己可解脱;予世界慈悲,众生都安好。
人生拥有放下的勇气,未来才会有向上的可能。
拥有一颗慈悲心,让灵魂变得更加纯粹。
灵魂的深处,是处于世的淡泊
淡泊,是弘一法师出家的原因之一。
在浙江任教时,他的心境日渐清明,一边讲学,一边修行。
机缘巧合下,他又尝试了断食疗法,身心感受到从未有过的轻松。
后来索性辞去教职,作为居士深居寺庙,再也不见烟火之气。
淡到极致,他便穿上僧衣,抛却红尘俗梦,向灵魂深处归去。
淡泊,淡在物质。
一双僧鞋穿了十五年,一把雨伞用了十三年,一床蚊帐布缝纸糊的洞两百多个……破席薄被和卷起的几件僧衣便是他的全部行囊。
有一次,夏丏尊曾邀弘一法师到白马湖居住几天。
当法师取出破毛巾去湖边洗脸时,夏丏尊不忍心地叫住了他:“这手巾太破了,我替你换一条,可好?”
大师一边展开毛巾,一边笑道:“哪里,很好用的,和新的一样。”
正午饭菜,无非是萝卜青菜之类,但弘一却总是那样的喜悦,如同摆在他面前的是什么珍馐美味。
有时菜里盐巴过多,他却笑着说:“好的,咸也有咸的滋味,也是好的。”
随遇而安,至简至朴,用一双知足的眼睛来看待生活,再贫苦也有别样的幸福。
淡泊,淡在名利。
1937年5月,弘一法师受邀去青岛讲经弘法,应允前定下三个约定:不与人师,不开欢迎会,不登报吹嘘。
于他而言,这都是生活的累赘和枷锁,避而远之是最好的选择。
到达青岛后,除了给学生们讲法之外,他总是自居一室,谢绝酬应。
有一次,市长前来拜访,弘一法师便用“睡意已至”为理由推辞。
一连几日都是如此,后来为了不失礼数,他便送去写有禅诗的字条作为回应。
淡泊,是将灵魂抚平,让心襟开阔,最终去拥抱世界。
远离名利场的喧嚣,珍惜眼前每一份美好,在平淡的生活中体会至真至朴的快乐。
明珠不会蒙尘,金子总会发光。
是你的,无需争抢,自会到来;不是你的,强取硬夺,也无能为力。
人活一世,淡泊的心境让这趟苦行时时回甘。
灵魂的极致,是足于心的圆满
“我心似明月,碧潭澄皎洁。无物堪比伦,叫我如何说?”
徘徊半生,僧俗两世,做到极致,便是圆满。
作为李叔同,他善书画,笔走龙蛇,每一辐作品都沉稳静穆,恬淡脱尘。
他工诗词,书长亭古道,诉说离别情谊,写黄叶落红,感叹岁月枯荣。
他喜篆刻,用刀自然肃穆,线条行云流水,脱逸之至,是中国文艺的先驱。
作为弘一法师,他重研习,静心钻研戒律,力求循理行事。
他成道业,历时四个春秋著成《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在其后半生共有三十余本律宗著作。
他还传经法,在多地讲经论道、传授经典,力求振兴南山律宗,是近代律宗的一代宗师。
他做一件事,便将这件事做到极致,做得一生无拘无束,无悔无憾。
这种圆满,是心灵的丰富与满足,是竭尽全力后的心安理得。
当你面对未来的选择犹豫不定、面对每日的任务敷衍了事时,生活便会挫折遍布,漏洞百出。
当你竭尽全力地走好每一步、不断提升自我时,生活便会给予你莫大的惊喜。
圆满的生活是全力前行,带着极致的热情,将每一件事做到无怨无悔。
人活一生,既然仅此一次,便应努力活得充实。
珠光宝翠,永远不能成为最终的目标,灵魂丰盈,才是本质的力量。
有意义的一生,要在每一次历练中修炼自己,在每一段岁月中打磨灵魂。
持世以约束,为灵魂规整方圆;
待世以慈悲,予灵魂洁白纯粹;
处世以淡薄,赋灵魂平整坦荡;
行世以圆满,许灵魂一生无悔。
这是弘一法师的传奇人生,也是我们这一生最美的样子。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