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佛家最神秘的经文:通篇不到300字,却蕴含着人生修行的至高奥义

导读:在某些特殊的瞬间,你是否也曾有过一种,自己仿佛活在虚拟世界当中的魔幻之感。

我们所经历的一切好像就是在刷副本打游戏,只要按照固定的规则,通过当前的关卡,就能够获得与之相应的奖励。而失败之后,也同样会面临现实的惩罚。

可问题是我们的生命和世界却又如此的真实,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会让我们在真实的世界中,产生那种虚幻的感受呢?其实早在2000年前,佛陀就已经解开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今天我们要聊的主题就是——成佛的秘密。

说起成佛这两个字,往往会给人一种脱离现实的感觉,甚至还会引发人们内心当中的排斥。

毕竟在大多数人的认知当中,成佛就意味着要穿上袈裟,脱离红尘,去做一个六根清净的方外之人。

但事实上,这只是一种非常片面的理解,而并非佛法的本来面目。当然我自己也并非什么精通佛法的高人,今天也只是借着这个机会,跟大家聊一聊自己在这方面的心得和感悟。若有不同意见,欢迎评论探讨。那接下来我们就进入今天的正题,也就是关于心经的解读。

什么是相

可能你从来没有意识到,我们在现实中所面对的,其实从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而是附加在人们身上的那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概念,也就是佛经里面所说的

所谓相,实际上就是指人们对外在事物的感知和定义。但就是这些感知和定义,却也恰恰是一个人最大的弱点。

因为在绝大多数时候,我们其实根本无法判断,自己所看到的到底是事实还是假象。

比如说小区门口的保安,当他看到一个衣着朴素的陌生人想要进去的时候,他就会拦下对方要求登记信息以及各种盘问。

但如果看到对方开着一辆豪车,那么他就会非常主动的打开大门,恭恭敬敬的放对方过去,甚至连问都不问一句。

因为在他们看来,衣着朴素就意味着你是没钱没势的普通人,所以即便得罪了你,也没什么好担忧的。

而能够开上豪车的,肯定都是有钱有势的权贵,这种人是万万得罪不起的。

你看这就是一个人对于外在世界的感知和定义,尽管事实未必就像他所认为的那样,但我们还是会不由自主的按照这种模式,来应对一切。

而按照佛家的理念来解释,这样的现象就叫做——执着于相。

也就是说无论你给对方下了一个怎样的定义,但只要在你的心里,把对方设在了一个固定的状态,那么在这一刻,你就已经陷入了对于象的执着。

而对于这样的一种现象,我们也很难说得清楚,这到底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体现,还是人性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所展现出来的副作用。

因为当你试着把这些身份和概念,从自己的人生当中逐渐剥离出来之后,就会惊讶的发现,自己好像在一瞬间变得无所适从。

就比如说当你抛开自己的工作学历、以及身份地位,甚至是姓名和性别之后,你又该如何定义自己呢?

这个时候,你就会不由自主的向自己发问,我到底是谁?

离开了那些附加的意义之后,我们的人生到底还剩下了什么?面对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会陷入深深的迷茫,当然,也包括曾经的我。

这种感觉就像是一面镜子,一直都在倒映外界的事物,却始终不知道自身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即便你将另外一面镜子摆在它的面前,所能看到的也只不过是双重的倒影而已。

这就好比我们从别人眼中看到的自己,其实也只不过是从另外一个人的思维和意识当中,所折射出的一种假象。

所以真实的我到底是什么样子,以及如何才能看见自己生命的实相,也就变成了一个让无数人苦苦追寻的谜团。

受困于相

佛法的精髓在于破除人们对相的执着,而普通人的整个人生观和世界观,却又往往依赖于这些所谓的相。

这就好比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沉迷于网络游戏当中的人,虽然他们也知道游戏和现实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但却依然选择把自己的全部心神,都投入到虚拟的游戏世界当中,而不愿面对当下真实的自己。

这是因为他的心智模型和思维模式,已经和虚拟的游戏规则形成了一种高度的契合,他在那个世界里面,可以轻而易举的获得所谓的成就感,同时也满足自己的掌控欲。

而对于现实世界的规则,则会让它产生一种陌生和疏离的感觉,从而让他心生逃避。

其实站在另外一个角度来,我们这些芸芸众生,又何尝不是生活在一个叫做现实世界的虚拟游戏当中。

我们之所以不愿意静下心来,去追寻生命的实相,思考人生的本真,也正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各种各样的相,已经被这些虚假的规则和意义所同化。

而且更加严重的是,我们甚至都无法察觉自己正处在这样的状态。所以也正因如此,佛陀才将世人称之为无明众生。这里所说的明,实际上就是指明白和觉知的意思。

具体来讲就是从身处黑暗而不自知,到意识到黑暗的存在,从而生出对于光明的向往。然而要想拥有这样的能力,那么首先就要找到生命的自性,也就是唯一真实存在的觉知者。

而我之所以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其实也是得益于跟一位高人的那场交谈。我记得当时他问了我一个非常奇怪的问题,他说你有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能够看见东西,能够听见声音。

我回答说,能够看见东西是因为光线进入了眼睛,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图像,然后又通过视觉传递到了大脑。

能够听见声音,是因为声波的振动传递到了耳膜,然后也同样被听觉神经传递到了大脑。

听了我的回答,他紧接着又问:那你有没有想过,大脑又把这些信息传递到了哪里呢?见过答不上来,于是他又说道:可能你从来没有意识到,世界上的那些聋子和瞎子,其实也同样拥有感知声音和色彩的能力。

比如有些天生耳聋的人,一旦装上了人工耳蜗,他们也同样可以听到声音。那些天生失明的人,在进行某些器官移植的手术之后,也一样可以看到光明。

所以从生命的本质角度来看,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其实都有一种非常完善的感知能力,甚至可以超脱肉体器官的局限。而这种能力的来源就是人们的自性,或者也可以称作为原始真性。

正如心经中所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这里所描述的,实际上就是原始真性的存在状态。

一个人的感受,思想,行为,意识,都是生命中的原始真性在发挥着作用,而一个人的眼耳鼻舌身意,也同样是原始真性所幻化出来的功能,体现在具体的生活当中,就是色声香味触法。

所谓色就是我们能够用眼睛看到的色相,声就是耳朵听到的声音,香就是鼻子嗅到的气味,味就是舌头尝到的味道,触就是肢体接触的感受,而法就是我们在意识形态当中所建立的规则。

这一切原本都是我们用来认知这个世界的工具,但没想到我们在认知世界的过程当中,却逐渐沉迷在了这些工具的功能当中。

这就好比人们发明互联网,是为了更高效地获取信息和处理工作,但结果人们却沉迷在海量的网络信息当中, 白白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这样的现象,就是佛经中所说的颠倒梦想,意思就是忘记了最初的本真,反而执迷于自己创造的妄相。

心不住相

关于如何破除自己创造的那些妄相,心经当中其实给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法门,叫做:观自在。

这里所说的观,其本意就是观照的意思。具体来讲,就是时时刻刻关照自己的原始真性。或者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关注自己这一生的终极意义。

而如此一来,也就涉及到了一个更加深奥的问题,那就是人生的终极意义到底是什么?

对此佛经当中只给出了两个字叫做——体验

人生在世的唯一目的就是体验各种各样的经历,从而获得那些与之相应的感受,当一个人经历过世间所有的感受之后,他才能够真正放下所有的执着,从而进入一种被称之为圆满的心境。

正所谓:佛法不离世间法。

真正的修佛之人,从来都不需要逃避世俗和红尘,反而要真正深入到人世间的水深火热当中,来磨练自己的心性。

因为他们深知,要想破除修行路上的障碍,就必须亲身去经历那些障碍。解决问题的前提,就是了解问题,而了解问题的前提,就是参与其中。

所以说那些真正的修行之人,往往都是抱着一种破而后立的心态,在主动迎接自己生命中即将到来的一切。

他们是在用自己的原始真性,直面这个世界的所有变化。然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魄力。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自己在生活当中是否能够卸下所有的伪装,无论是在商场、职场,还是在面对其他人际关系的时候,你真的能够完全以最真实的内心,去面对这些人吗?

你敢保证自己不会为了达到某些目的,而刻意营造一些假象吗?

显然我们并没有这样的勇气和魄力,因为在我们看来,这样的做法无异于在残酷的战场上,脱掉盔甲,扔掉武器,结果只能是自寻死路。

而我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则恰恰证明了,自己的心依然还停留在那些所谓的妄相之上。

简而言之,就是太过注重表面的得失,而在佛经当中,则将这种心态称之为心随境转。意思就是经受不住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刺激,难以保持如如不动的心性。

毕竟我们刚才就已经说过,在佛家思想的理念当中,人生的终极意义在于经历和体验。

自己在这一生当中遇到什么样的事情,完全取决于自身是否缺乏与之相应的感受,换句话来讲,就是对这方面的匮乏。

正因为自身的匮乏,所以才会产生追寻,正因为主动去追寻,所以才有了这样的经历。

也就是说一个人无论经历怎样的人生,其实都是自身生命走向圆满的过程。唯一的区别就是,有人是在清醒的状态下走完了这个过程,而有些人则是在迷茫中,被动的经历了这个过程。

至于心经当中所提到的自在,其实就是在描述这种被我们称之为清醒的状态。

他们明白生命的原始真性,本就是不生不灭的永恒存在,而不会像眼下的这些事物一样,随着因缘的聚散而生灭。那么既然无生无灭,自然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得失。

当一个人能够真正放下得失,也没有了任何可以束缚他的界限。心不住相,方才能够空因果,了生死。

而到了这样的境界,真正的神通就会自然而然的显现。

不过这里所讲的神通,并非我们所想象的神奇法术,而是生命本能的体现。

所谓神通,顾名思义就是神之通也,具体来讲就是一个人的原始真性,能够畅通无碍的通达于任何一处宇宙时空,甚至包含了无边无量的过去和未来。

结语

其实总的来讲,佛家的修行理念大致可以概括为4个字,那就是明心见性。

明心就是明白人生的意义,见性就是看见生命的原始真性。

两者结合在一起,也就形成了一套建立在最本质层次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不过这套观念体系的建立,往往需要我们先破除掉自己原有的认知和习气。

或许真正的真理就是这样,总是需要不断的破而后立,最终直到破无可破,也就抵达了最为原始的真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六祖慧能大师
一句佛语一种人生
道家文化的核心要点与价值观修炼
人活在这个世界,要知道什么是比生命还重要的事情
​佛家最经典的句子,看完让人大彻大悟!
佛家四句真言(佛祖十句金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