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风起的时候,笑看100枝扇子。

他们不是艺术家,

对艺术与生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没有学术评论那般深奥、晦涩、复杂,

一切自然而然的的表达,

都流露在他们的观展体验中——






小树林教研中心

观“半月观 | 第⑩期:上扇若水”有感

丸 子/老师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之一,孕育着源远流长的器物文化。器以载道,物以传情,器物文化博大精深,早已成为民族文化的底层代码。扇文化,便是其中巍然屹立的一枝。

  扇,在我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早已和人们的生活结下不解之缘。从古籍中提到的“舜作五明扇”,到东周战国铜器上刻画的长柄大伞,乃至后来出现的种种,无论是造型、材质还是功能,扇都在不断变化,进而派生出独属的一种文化——扇文化。

  扇文化的形成,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实质上又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演变息息相关,在一定程度上,是这些集合体空间物质形态的体现。

  事实上,器物文化乃至任何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内外在的影响因素。要么是为了满足生活需要,而想尽办法加以创造;要么就是受外来干扰,基于环境变迁,不得不采取新的适应方法。这就应和了蒋梦麟的观点:文化是个有生命的有机体,它会生长,会发展;也会衰老,会死亡。文化,如果能够不断吸收新的养分,经常保持新陈代谢的作用,则古旧的文化,可以更新,即使衰老了,也能复兴。 

  经过几千年洗礼,扇文化依旧可以如此枝繁叶茂、生生不息,想来就是因为能不断吸收新的文化与适应新的环境。它与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天然地联系起来,是文化思想和社会观念的一个小小缩影。

映 君/老师

  扇子,有“摇风”、“凉友”之称,是人们在夏日里纳凉的好帮手。一入夏天,便是扇子的季节。诗人白朴曾作诗:“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夏雨过后,品着甜瓜,手执罗扇,静静享受着怡人的夏日时光,怎不叫人悠闲怡然!

  扇子本为寻常物,古人却赋予其风雅。文人雅士喜在扇上作画题词,寄情抒怀,亦或谈诗论酒,以怅愁思。深闺女子轻摇罗扇,捕蜂捉蝶,亦或倚窗执扇半遮面,心诉衷肠。各种形制的扇子,在不同身份的古人手上演绎着别样的韵味。

  扇子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追溯久远。但它仍如溪流潺潺流淌于人类文明社会,摇来缕缕清风。 



财 滨/老师

  谈及扇子的历史渊源,既可从出土文物着手,亦可翻阅名家、学者手稿,私以为沈从文先生所著《扇子史话》记述颇为详实,值得品读。

  暂撇去扇子的身世来历、演变发展不谈,仅凭好恶出发,我可以说从小便喜欢扇子,尤其是折扇。其中缘由,大抵是影视剧中的大诗人、大侠客,常备一把折扇,无论用来把玩或者防身,皆极洒脱。(小男孩,难免心中浮想联翩)

  原以为折扇亦是华夏自产,后从书中得知,原是北宋初从日本、高丽传入的。明朝时期的折扇流行趋势挺有意思,起初着重折扇外骨加工和扇面饰金:象牙雕刻,螺钿镶嵌,用玳瑁薄片粘贴,无所不有。明代最流行的折扇——明泥金折扇,通体饰金,不留空地,能受浓墨重彩,扇面绚丽多彩。但,物极必反,不加雕饰的素骨竹片扇也曾流行一时,甚至一柄值几两银子。

  如今,扇子这一物什仍有极强的生命力。同我一般喜好闲暇时把玩的,不在少数,若觉得有趣,添置一把也极为方便。朋友曾送我一把小扇,正反面皆水彩画,青山白鹤,碧竹锦鲤,形制朴素,大约在街边小铺十几元钱就可以买到。 

小 宝/老师

  器物与文化结合后,便可能源远流长,有博大精深的力量。扇,便是如此。

  文人墨客常在扇上以笔墨寄情抒怀。我初与此类扇结缘,是因折扇上的一首《莫生气》。自今扇虽不幸作古,记忆却依然鲜活犹新:孩提时,每一潇洒挥开那把折扇,缓缓摇风纳凉,便自觉添几分气度。每每诵读扇中佳句,又添几分意趣。与兄弟几人交互把玩,乐趣、兴致何其多矣……

  而今对木私塾里的诸多藏品,更是勾起了我的记忆与无限遐想。

  扇,备受很多人的推崇,自有因由:扇是好物,可寄情抒怀,可添潇洒从容之气度,可集实用、欣赏、收藏、把玩等诸多功能于一体,是极佳的艺术品。


祥 子/老师

  蕴藏着古老深邃的东方文化神韵的扇子,因其浓郁的文雅玲珑之气受到了很多人的推崇。从古至今,多如江河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贵、普通市民,都对扇子钟爱有加。一把扇子,百种风情,可以是运筹帷幄,也可以是轻诵低吟。

  记得儿时,我总觉得扇子很有意思,它像许多动物一样,有着一段很长的冬眠期限,一年中一半在用,一半在藏。一入夏,才是它的季节。是的,扇子是人们夏季纳凉的首选,尤其是蒲扇。每当黄昏入夜时,大伙们吃过晚饭,就三三两两不约而同地拿着蒲扇来到我家门前的空地乘凉,一天当中就属这个时候最为热闹和清闲。孩子们高兴地玩耍,大人们聚集在一起叨唠家常。玩累了,聊够了,就躺在竹椅上纳凉休憩,手里轻摇蒲扇。蒲扇带来的风,消解了夏夜里的闷热,伴着皎皎明月,伴着虫唱蛙鸣,在恬淡寂静中,大伙们安然自得。

  如今,随着电扇、空调的普及,扇子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长期“冬眠”了。但每当走在酷热的夏日,很多时候仍会怀念那一柄柄留下温馨回忆的扇子。这种怀念,一如我们对家乡、对童年的眷恋,根植于内心深处,永远汩汩流淌。 

伟 煌/老师

  避暑驱热的工具随技术的发展不断演变,从手摇的扇子到电动的风扇,从电动的风扇到制冷的空调机,人在取悦自己的路上从未停下脚步。

  但扇子也并非仅是拥有实用功能的器物,它的权利与地位的象征性,它本身的美满寓意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又向我们昭示着人的浪漫精神。

  物质与精神是生活的两面,就像一枚硬币,扇子与许多古早的旧物件一样,是这枚“硬币”的一个缩影。但与许多旧物件不一样的是,历经岁月,扇子返璞归真,至今仍用它的实用性,记录着现代人的生活状态。

  炎炎夏日,我们摇动扇子,驱热避暑。停下扇的动作,凝视扇面的诗词歌赋、山水鸟兽、做工纹理,顷刻,精神也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慰藉。

礼 玲/老师

  扇子起源于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最早时候的扇子,是帝王外出时遮阳挡风避沙之用。而宫廷剧里常能见到的大“宫扇”,则用作礼仪之具。随着扇文化的发展,扇子开始用来取凉。宋陶谷《青异录·器具》有言:“净君扫浮尘,凉友招清风。”至明清时期,有了折扇,题字作画之风盛行,令扇文化的发展延伸了广度。

  扇子是精美的工艺品,制作过程的思索是必然的,而不是浮于表面简单落成。它的材质讲究,纸、绢、羽、竹、木等,用料不同,质感亦有不同;它的制作繁复,镂、雕、烫,甚至是题诗作画,这些都大大地提升了扇子的艺术价值。每一把精致的扇子背后,是对美的苛求,是对造艺的讲究。而这些个独特、精细、多样,最终给人带来的便是一种舒适的享受。

  人们喜扇之美,也许便是因它雅致、精巧衬人,以及与书法、绘画等艺术不相分离。

静 慧/老师

  扇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扇中自古多风雅多故事,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历史人物就喜欢手执一把扇子。如诸葛亮“羽扇纶巾”,谈笑风生,自是一派儒雅风采;还有同唐伯虎一般的文人墨客,常手握折扇,舞文弄墨,赋诗吟词;而团扇则是美人形象的固定标配,毕竟唐朝时就有“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的名句;还有传说里的活佛济公手挥蒲扇,悬壶济世,救助世人。

  最早的扇子是由植物叶或飞禽的羽毛制成的,可作为炎炎夏日时引风的工具。但实际上扇子带来的凉意并不足以消解夏日的炎热,甚至还夹杂着几丝热风。古人大约早就心知肚明扇子之于驱热避暑并无大用,因此它的实用功能在古时候并不突出,或许产生也并不为了这一功能。古时候,人们常常在扇上进行装饰点缀、填诗写词,并当作礼品赠予他人,寄托情谊。如宫廷礼品,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草书纨扇,作古诗赠诸将,意多比讽”。而唐玄宗时期,宰相萧嵩订立了在正殿上设置羽扇的制度。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大多数时候将扇子当作代表权威、礼法和身份的象征物,扇子从自身的实用功能上又延伸发展出了礼仪功能和文化功能。

  而扇子在历史上的影响之深在许多文学名著或者诗词中也有所体现。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红楼梦》中的“晴雯撕扇”、“宝钗借扇机带双敲”,以及《西游记》中“孙悟空三借芭蕉扇”,都是非常经典的名著情节,足以见得扇子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是无处不在的。




丽 真/老师

  对于“扇子”的印象,停留于炎炎夏日时,老妈为我摇起的那把,除了能带来凉意,还能驱赶蚊虫。

  不过,我对扇子粗浅的认识,在这次半月观中被重塑了。原来扇子起初并不是用来纳凉的,而是一种礼仪工具。扇子的功能多样,如障面、遮尘、辟邪等,款式、做工也很是丰富。小时候接触到的扇子多半是圆形、芭蕉模样,但这次展示的扇子样式繁多且精美,材质更是五花八门,无一不在吸引着我用目光观看、用指尖触摸。而目光所及之处、指尖触碰之感,都令我不禁感慨能工巧匠的手艺。

  欣赏完,再回头看向这次展览的主题——“上扇若水”,细思量,扇子也有着“善良”、“善行”之意,不得不说主题取得巧妙。想来,一把扇子背后所包含的文化,是很值得我们去研究的。感谢这次的策展人,让我对于扇子有了另一番的认知。 

张 涛/老师


       扇子历史悠久,形状多样,常见的有纨扇、折扇、葵扇、芭蕉扇等,是我们喜闻乐见的文人赏玩佳物。放眼对木私塾里的这些藏品,最吸引我的是明清时盛行的折扇。

       文人折扇集诗、书、画、印于一体,咫尺之间可容大千世界其工艺之精湛,造型之隽美,堪称中华一绝。历代著名的书画家都喜爱在扇面上题诗作画,不论真、草、隶、篆,还是山水、人物、花鸟、鱼虫,都可以在独特的形式中放出异彩。

      历史上, 文人靠扇子增加风度,扇子也要靠文人抬高身价,两者相得益彰。扇子自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再加上文人的点缀,对于现代人来说,便是一件绝妙的收藏品了。

佳 英/老师


       参观了“半月观 | 第⑩期:上扇若水”后,我才意识到自己的见识如此狭隘。原来,扇子一开始并不是用来纳凉的,而是一种礼仪工具。随着历史的发展,它的功能也逐渐多样化,如障面、遮尘、避邪、歌舞、象征身份、题词作画、指挥作战等。

       扇子种类繁多,各具特色。羽毛扇、蒲扇、团扇、折扇……印象最深的是还是奶奶亲手缝制的那把扇子。竹质的骨架,化肥袋制的扇面,它简陋、粗糙,更谈不上美观,但好在消热解暑。此扇在手,轻轻一摆,优哉游哉,不亦乐乎!

万 生/老师


       夏日热不可耐,小扇子便有了大用处。在没有空调、电扇的年代,扇子绝对是夏天的主角。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下至挑夫贩夫、平民百姓,人手至少一把扇子,用以驱走炎热,带来丝丝凉意。因此,扇子也称“凉友”。

      不仅如此,神话故事里也常有扇子的身影,比如在《八仙过海》中,钟汉离手里就常年拿着一把葵扇;名声在外的还有《西游记》里铁扇公主的芭蕉扇,可大可小,威力无穷;而济公手中则有一把蒲扇,虽然破破烂烂,但法力无边,是惩恶扬善的法器。在扇子的作用下,这些神话人物形象,也变得更加立体、生动、形象,贴近生活。

  虽然如今空调、电扇高度普及,扇子实用功能已经逐渐淡化,但我相信其所承载的文化不会散去,会永远留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佳 荟/老师


       扇子,自古以来为引风纳凉之物,是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参观了“半月观 | 第⑩期:上扇若水”后,我才知晓扇子与社会政治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小小的折扇,由日本传入中国;圆圆的团扇,则由中国传入日本。就这样,小小的扇子架起了中日友谊的桥梁。

       担当“外交大使”的扇子除了出现在生活的各个角落,还在舞蹈中的亮相,如唐代的《霓裳羽衣舞》、现代大型音乐史诗《东方红》中的《葵花向阳》。扇子,作为舞蹈中至关重要的道具,它不仅能发挥延长肢体的作用,同时也是扇舞中情感表现的载体。

  想不到,小小一把扇子,其中却大有乾坤……

▎半月观第期:上扇若水

· 策展人|

祥 子

· 主办|

对木美术馆  对木私塾

· 协办|

小树林教育  温陵书院

· 展览时间|

2021.4.7—4.20

· 展览地点|

少林路385号刺桐时代村AB座四层·对木私塾



刺桐时代村
点击“刺桐时代村” 即进入——
对木私塾 地图导航系统 



约一个


   “素是自然色,圆因裁制功。飒如松起籁,飘似鹤翻空。”“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月明。”……一把小小的扇子,折射出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据悉, “半月观 | 第⑩期:上扇若水”将展至4月20日,你可别错过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扇子,古时的潮牌,全民用扇
一瓣古韵扇文化
「中华瑰宝」扇子,轻摇千年中国韵
蒲扇摇夏
扇文化
古代小仙女的夏日必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