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魁

1 拼音

zhōng kuí

2 英文参考

EX-UE4[中国针灸学词典]

Yángxī LI5[中国针灸学词典]

zhōngkuí[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EX-UE4[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中魁:1.经外奇穴名;2.经穴别名。

4 经外奇穴名·中魁

中魁为经外奇穴名(zhōngkuí EX-UE4[1][2]。出《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在中指背侧近侧指间关节的中点处[3]。主治噎膈呕吐,食欲不振,呃逆鼻衄牙痛齿痛),白癜风等。

4.1 拼音

zhōngkuí

4.2 代号

EX-UE4

4.3 出处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牙痛阵阵痛相煎,针灸还须觅二间,翻呕不禁兼吐食,中魁奇穴试看看。

4.4 中魁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中魁穴在中指背侧近侧指间关节的中点处[3][4]

在手指,中指背面,近侧指间关节的中点处[5]

中魁穴位于手中指背侧,当近侧指骨关节横纹之中点处,屈指取之。一说在手中指背侧,远侧指骨关节横纹之中点处(《针灸经外奇穴图谱》)[2]

中魁在中指背侧,近侧指间关节的中点处[1]

中魁穴的位置(《中国针灸学词典》)

中魁穴的位置

4.5 中魁穴取穴方法

握拳,于中指背侧第二指间骨关节横纹中点取穴[5]

快速取穴:中指背侧靠近心脏端的指骨间关节中点处即是中魁穴[6]

4.6 中魁穴穴位解剖

4.6.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4]

4.6.2 穴区神经、血管

有桡、尺神经的指背神经和指背动脉分布[4]

4.7 中魁穴主治病证

中魁穴主治噎膈,呕吐,食欲不振,呃逆,鼻衄,牙痛(齿痛),白癜风等。

中魁穴主治噎膈、呕吐、食欲不振、呃逆[4]

中魁穴主治呕吐,噎膈,鼻衄,牙痛,白癜风等[2][1]

中魁穴主治噎膈,呕吐,食欲不振,呃逆;齿痛;白癜风,鼻衄[5]

4.8 中魁穴的配伍

中魁配少商太白公孙足三里膈俞心俞胃俞三焦俞中脘大肠俞,治噎食不下[5]

中魁配中脘、气海支沟、足三里、照海劳宫,治反胃吐食[5]

4.9 刺灸法

4.9.1 刺法

针刺0.2~0.3寸[4]

直刺0.2~0.3寸[5]

4.9.2 灸法

宜灸[5]

艾炷灸5~7壮[4]

一般艾炷灸3~7壮[1][2]

4.10 特效按摩

打嗝、呕吐时,用力压按中魁穴,能疏通经络,通调三焦之气,降逆和胃,打嗝很快就能停止[6]

4.11 文献摘要

医经小学》:……中魁二穴,中指第二节尖,治反胃。

针灸大成》:中魁二穴,在中指第二节骨尖,屈指得之。治五噎,反胃吐食,可灸七壮,宜泻之。

外治寿世方》:鼻衄,用线扎紧手中指第二骨节弯曲之处即止。左流扎右,右流扎左,双流双扎,极效。

《中国针灸学》:中魁……灸三壮。主治食道狭窄、食欲减退、胃扩张、白癜风。

5 经穴别名·中魁

中魁为经穴别名,即阳溪[1][2]。出《针灸甲乙经》。

穴位阳溪
汉语拼音Yangxi
罗马拼音Yanghsi
美国英译名Sunny Stream



中国LI5
日本5

莫兰特氏GI5
富耶氏
德国DI5
英国Li5
美国LI5

阳溪为经穴名(Yángxī LI5)[7]。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手阳明大肠经[7]。别名中魁[8]。阳溪是手阳明大肠经五输穴的经穴,五行属火[7]。阳为阴之对,指阳经;溪即沟溪,此穴属手阳明经,局部呈凹陷,像山间沟溪,故名阳溪[7]。主治头痛目赤肿痛目翳耳聋耳鸣舌本强吐舌,齿痛,龋齿痛,咽喉肿痛,鼻衄,鼻鼽泄泻消化不良,癫狂痫证,肩臂疼痛半身不遂偏瘫,腕痛连肘,腕臂痛,肘臂不举,手腕疼痛无力,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五指拘挛掌中热身热热病心烦疟疾,神经性头痛,扁桃体炎等。

5.1 中魁的别名

中魁(《针灸甲乙经》)。

5.2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大肠上合手阳明,出于商阳……行于阳溪,阳溪,在两筋间陷者中也,为经。

5.3 特异性

手阳明大肠经五输穴之经穴,五行属火。

5.4 穴名解

阳为阴之对,指阳经;溪即沟溪,此穴属手阳明经,局部呈凹陷,像山间沟溪,故名阳溪[7]

溪,同谿。《黄帝内经素问》云:“肉之小会为溪。”凡经气行至凹隙处,取名溪、谷、渊、池、泉、海。此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所行,居手腕的背侧,其位属阳,当伸拇长肌腱与伸拇短肌腱之间的凹陷中,形似溪涧,故名阳溪。[9]

5.5 所属部位

[10]

5.6 阳溪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3][11]

阳溪位于腕区,腕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骨茎突远端,解剖学“鼻咽窝”凹陷中[7]

阳溪位于腕关节桡侧,拇指上翘时,在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凹陷中;或以两手虎口交叉,当拇指尽处是穴[8]

阳溪在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位置

阳溪穴的位置

阳溪穴的位置(手阳明大肠经)

阳溪穴的位置(肌肉

阳溪穴的位置(骨骼

5.7 中魁穴的取法

在手腕桡侧,拇指上翘,当两筋(拇长伸肌健与拇短伸肌腱)之间,腕关节桡侧处取穴。

位于腕区,腕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骨茎突远端,解剖学“鼻咽窝”凹陷中[7]

拇指上跷,手腕桡侧,当两筋(拇长伸肌肌腱与拇短伸肌肌腱)之间凹陷中取穴[12]

5.8 中魁穴穴位解剖

阳溪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长伸肌腱。有头静脉,桡动脉本干及腕背支。分布着桡神经浅支。皮肤由桡神经浅支分布。皮下组织较疏松,有桡动脉的背支经过。手背筋膜在腕背侧增厚形成腕背侧韧带,针穿该韧带在拇短、长伸肌腱之间达桡侧腕长伸肌腱背侧。以上该穴三肌(腱)均包有指腱鞘,并由桡神经深支支配。

5.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桡侧腕长伸肌腱前方[7]

皮肤→皮下组织→伸肌支持带(拇长、短伸肌腱之间)[11]

5.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桡神经浅支和头静脉经过并分布;深层有骨间后神经和动脉分布[11]

布有桡神经浅支,头静脉、桡动脉本干及其腕背支[8]

5.9 阳溪穴的功效与作用

阳溪有清热散风,通利关节的作用

阳溪有祛风泄火、疏筋利节作用[7]

手阳明经脉经别络脉经筋均与头、目、耳、齿有联系,故阳溪穴可治疗头面五官[12]

癫、狂、痫证多由心、肝痰火蒙蔽清窍所致,阳溪为五输穴中的经穴,五行属火,火乃肝之子、土之母,泻之可清心肝之火,补之可健脾祛痰,故阳溪可用于癫、狂、痫证的治疗[12]

阳溪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五输穴之经穴,有清泻阳明、舒筋利节的作用。所治症,略同合谷[9]

5.10 中魁穴主治病证

阳溪主治头痛,目赤肿痛,目翳,耳聋,耳鸣,舌本强,吐舌,齿痛,龋齿痛,咽喉肿痛,鼻衄,鼻鼽,泄泻,消化不良,癫狂,痫证,肩臂疼痛,半身不遂,偏瘫,腕痛连肘,腕臂痛,肘臂不举,手腕疼痛无力,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五指拘挛,掌中热,身热,热病心烦,疟疾,神经性头痛,扁桃体炎等。

阳溪主治头痛、耳鸣耳聋、咽喉肿痛、腕臂痛、齿痛[11]

阳溪主要用于头面五官及腕部疾患等:如头痛、耳鸣、耳聋、目赤肿痛、鼻衄、鼻鼽、龋齿痛、咽喉肿痛、半身不遂、肘臂不举、热病心烦、癫狂痫等。

现代又多用阳溪治疗神经性头痛、扁桃体炎、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偏瘫、小儿消化不良等[7]

阳溪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齿痛,咽喉肿痛,耳聋,手腕痛等[8]

阳溪主治头痛,目赤肿痛,目翳,耳聋,耳鸣,舌本强,吐舌,齿痛;泄泻,消化不良;癫狂,痫证;肩臂疼痛,半身不遂,腕痛连肘,手腕疼痛无力,五指拘挛,掌中热;身热,疟疾[12]

五官科系统疾病:鼻炎,耳聋,耳鸣,结膜炎角膜炎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癫痫精神病

其它: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扁桃体炎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直刺0.5~0.8寸[11][12],局部有酸胀感[12]

一般直刺0.3~0.5寸[7][8]

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

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可采用'恢刺'法或短刺法

注意:针刺阳溪不能过深,以免损伤筋膜,造成腕部活动受限

5.11.2 灸法

可灸[7][11]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8]

艾炷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注意:阳溪禁瘢痕灸

5.12 中魁穴的配伍

阳溪配印堂太阳治前头痛[7]

阳溪配阳谷,有清热泻火,消肿止痛作用,治目赤肿痛[7]

阳溪配合谷治咽喉肿痛[7]

阳溪配阳池、阳谷治腕关节痛[7]

阳溪配解溪,有宁心安神作用,主治心悸怔忡

阳溪配解溪、神门,治惊悸、怔忡[12]

阳溪配大陵太冲,治目赤肿痛[12]

阳溪配三间间使、膈俞,治呃逆[12]

阳溪配列缺,有通经活络作用,主治腕部腱鞘病。

阳溪配偏历、列缺,治头项痛[12]

5.13 文献摘要

备急千金要方》:主臂腕外侧痛不举。

医宗金鉴》:主治热病烦心瘾疹痂疥,厥逆头痛,咽喉肿痛及狂妄,惊恐见鬼等证。

《针灸甲乙经》:热病烦心,𥌰目,目痛泣出,厥逆头痛,胸满不得息,阳溪主之。疟,寒甚,阳溪主之。痂疥,阳溪主之。

《针灸大成》:主狂言喜笑见鬼,热病烦心,目风赤烂有翳,厥逆头痛,胸满不得息,寒热疟疾,寒嗽呕沫,喉痹,耳鸣,耳聋,惊掣肘臂不举,痂疥。

针灸资生经》:牙痛,屈手大指本节后陷中(阳溪穴),灸三壮,初灸觉病牙痒,再灸觉牙有声,三壮痛止,永不复作,左痛灸右,右痛灸左。

席弘赋》:牙痛腰痛并咽痹,二间阳溪疾怎逃。

5.14 研究进展

X线钡餐下观察,针刺阳溪可见胃蠕动减慢[12]

6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5.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9.
  3.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 ^ [4]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46.
  5. ^ [5]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98-399.
  6. ^ [6]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7. ^ [7]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91.
  8. ^ [8]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32.
  9. ^ [9]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10. ^ [10]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7.
  11. ^ [11]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3.
  12. ^ [12]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55-15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足临泣
针灸学
五门十变配穴法穴位定位
人体经络及其穴位功能(整理)
自我按摩十二原穴可治疗一切伤痛,久年内伤(附歌诀)
吕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