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美国戴维斯出版社《探索艺术》1-6年级学生用书分析与研究(下)


(二)基于过程的学习方式

1、发现与探索的过程

教材另一个特色是:以过程为基础的工作室探索

在教材中分为艺术批评与工作室探索的过程,分别是艺术批评四步法和艺术创作五步过程。基于过程的学习(Process Based Learning,简称PBL),强调思维、计划与反思在艺术学习中的重要性,从而超越只是做的方式,反对让学生沦为单纯的技法训练。

工作室探索5步法

以过程为基础的学习,不仅基于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获得学习意义,也是每个学习者在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连接,建构自己的理解,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参与者与构建者,意义的生成者。而这种注重过程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参与的过程当中促成转变,融合新知识,反思原有的经验。体验学习是一个创造知识的过程。这样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强调主动操作与探究,在真实情景中主动参与、合作的学习。

学习也就成为杜威的做中学“doing by learn”。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记忆和重复。

此外,基于过程的学习是一种整体的学习方法,学习是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针对具体目标的教学。它要求学生与同学、教师一起合作来定义一个问题,开发一个解决方案,并在整个过程中不断完善这个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成为一名支持者,而不是讲师。通过一个强调思考、计划和反思重要性的学习过程,学生们也超越了“机械式制作和灌输式接受”。

2、学科思维过程的综合

基于过程的工作室关注学科间相同的思维和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具体的学科知识。学科思维过程的一致性,使得美术的学习就拓展到了艺术和设计、语言艺术、科学和其他领域的课程。

例如,艺术与语言艺术学习的关联(Alignmentto Language Arts),其一,语言艺术与艺术的创作过程具有相同的思维方式。

构思为例,构思是在写作和艺术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在作家或艺术家进行创作之前,已经有大量的思想涌入他们的大脑。作家可能会通过拟定一个关键要点的清单,一个大纲或是用一个图表进行构思。艺术家可能会通过快速的草图或是视觉化的呈现来进行构思。因此,可以说在构思过程中的这一步语言艺术与视觉艺术的过程是非常相似的。

而对思维过程的强调,学生会形成一个认知学徒模式,更透彻的理解学习与创造的本质。通过学习学科间的思维的一致性,学习的效用就会大大提升,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艺术学科本质。同时,还可以将此思维过程迁移到其他学科,达到真正的举一反三。

3、过程与元认知

元认知是一种知道如何学习的自我意识。当学生有这个意识,也就是越意识到自己的学习,他会更加关注它。元认知帮助学生通过定义学习目标和检测他们获取知识的过程,来控制自己的学习。当学生在过程学习中,反思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是how、whywhen,从而保持更多的批评精神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大脑能力以及挖掘高级思维技能的发展。

总之,以上三个部分,在过程学习中是相互渗透,同时发生着化学作用,产生巨大的成果。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是专注于过程解决、思考与批判,即把各学科知识、技能或概念,运用到how、why、when、what的实践中。在此过程中,形成批判性意识与问题意识,与自己内在对话,与老师与同伴对话,养成主动学习即主动参与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之中

(三)STEAM和其他学科的关联

在《探索艺术》的教材中,每个单元包括由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专家开发的STEAM课程。在每个单元中,参与全面的STEAM课程学生需要通过观察、讨论和创作艺术品来探索STEAM概念。
除了STEAM之外,教材也包含与其他学科的关联,诸如社会学研究(地理、历史)、阅读与语言艺术(阅读理解、写作、语言)、艺术(戏剧、音乐、舞蹈)。

以小学2年级一单元为例,其中一个课程内容讲述了大自然中的暖色与冷色,与地理学科关联要求学生描绘一个展示天气的地图。鼓励学生观察天气预报中使用的颜色,它是如何显示全国各地的温度坡段?冷色和暖色各表示什么温度?

在《探索艺术》教材中,每个单元会关联上述提到的所有学科,而在每节课中至少两个学科以上的关联,真正做到跨学科的学习。通过这样的学习,艺术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学科,实现跨学科的界限、从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的角度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探究性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教学认为教学的目标是学生的理解,学生建构知识,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记忆、回忆或模式化的应用来再现。学生的理解程度加深是建立在对事物的不断探究之上,本教材的每个模块的内容都由大量的问题主导,从问题开始,到问题结束。教材通过探究性的大概念和基本问题吸引学生。反之,学生通过艺术创作来探索大概念和基本的问题,并对他人的艺术作品作出回应。同时,探究加强学生与自己的学习建立起个人的联系,反映了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
以单元回顾为例,需要学生通过一系列的任务来展示自己的理解能力。其中的批判性思考模块提出一些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以鼓励学生继续思考本课的艺术内容和基本问题。

例如,二年级的问题包括:为什么艺术家要为自己的作品起一个标题?你认为最好的艺术作品一定要真实地展现大自然吗?为什么是或不是?

可以看到这些问题本身没有绝对固定答案,需要学生给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寻找论据来支撑,而找寻论据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索性学习的过程。因此,本教材改变以往仅作为知识陈述的载体,强调以问题为主,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建构属于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

(五)评价方式

通过围绕大概念与过程式学习,我们会发现教材将评价已经嵌入到课程之中,将学生的理解程度评估转化为全面的、具体的、可测量的行为指标,并以此起到固定课程的作用。书中包括了如下评估工具:

工作室作品评估表、单元总结性评估、艺术档案袋评估标准、研究日志和对自己作品的批判性分析。艺术档案袋的形式可以包括实物型(大纸箱文件夹、装满图纸的盒子),也可以包括数字型(视频剪辑、数字图像、照片和三维作品的数码档案袋)。

在评估设计上,随着年级的增加,评估难度会逐渐递增。在评估策略上,在工作室探索之初,就对学生提出有意义的和具体的学习目标。学生提前就知道了所要掌握好的学习任务,并且朝着标准中的目标,寻找机会不断地去努力。
总之,在艺术学科中这种测量学生学习模式的转变,将为学生真正理解和知道如何去做,提供了相关可靠的证据。因为,只有当学生能够运用他们经过深思熟练所获得的知识和灵活应对新的环境时,这才能被证实是对学习内容的真正理解。

三、研究结论与启示

教材是课程的核心组成要素,教材建设是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与成果,本研究基于美国戴维斯出版的《探索艺术》文本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对齐国家标准,强调教学评的一致性

本教材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学习目标和评价方式,达到了内聚力和一致性。艺术学科的大概念、教学与评估与艺术过程相一致。每个单元用3个小主题,对大概念与基本问题进行延伸与拓展,将主题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与技能予以确定。而过程工作室中,主题与大概念相一致,并且将每个主题标准转化为具体的、可测量的学习目标与过程。评价工具与基石性评估中设定的主题以及简要的评估描述相一致,并与21世纪技能相结合,把形成具有艺术素养的现代公民作为最终目标。

(二)关注跨学科概念的整合,聚焦艺术本质的传递

基于本研究的分析可知,《探索艺术》中涉及STEAM、社会学、阅读与语言艺术、艺术等学科的关联,聚焦于大概念和基本问题。充分体现了教材对于跨学科和艺术本质的整合与传递。从跨学科角度审视艺术学习,其一,有利于学生于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促进。其二,有利于理解概念的意义建构与信息检索。让学生明确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什么是跨学科,为什么要跨学科,同时提高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跨学科整合的过程即要有艺术本质的体现,结合各个学科传递艺术的本质,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最终达成艺术教育目标。

(三)广泛联系生活,注重真实情景的学习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经指出“教育即生活”。通过对《探索艺术》的分析可知,在课程内容上融入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和人类普遍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方式上,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例如在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中的美时,人们都喜欢大自然的美,你们近距离的观察过一只昆虫或是一只蝴蝶吗?你们注意到树上的叶子是怎样慢慢变绿的吗?树木与树木之间的绿色有什么不同?这些问题都是基于人类的普遍经验和学生的真实生活情景而提出来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观察与研究。
基于真实活动的探究性学习是建构主义教学的特征之一,上述课例的活动即是如此,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在观察与探索中不断提升研究能力,以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面临的复杂性问题与挑战。

(四)基于艺术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艺术探究、创新实践和问题解决能力

艺术家布莱斯·马尔顿认为“我认为绘画或我喜欢探索的那种绘画,是关于未知或寻找问题的过程而不是答案本身。”教材的内容要充分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同艺术家、设计师相似的创造过程,将所学概念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完成新的概念建构,同时提高学生基于艺术的探究、创新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基于上文的分析可知,《探索艺术》在教材中的实践活动高度关注探索、创造、实验、分析、创造、反思、修正、展示、阐释、评估等过程思维。

5年级4单元:循环与再生

如在“循环与再生”一课中,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提醒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可能对自然有害,让学生用以往会被丢弃的材料,制作一件雕塑作品,传递自然环境的恶化信息。

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利用作品传递信息?

这些都是实践中需要考虑的问题。涉及创新的高阶思维能力需要经过系统培养才能获得,在教材的实践活动中,体现了基于实证的本质属性,针对艺术研究、实践和问题解决能力精心设计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有效工具。同时,《探索艺术》的实践活动布局也遵循螺旋式设计,根据课程内容、先验知识、学生认知等安排不同层次的艺术实践,每个板块末设置难度更高、更具挑战性的实践活动。此外,教材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为使用者提供全面的实践活动配套资源,为培养学生提供有效载体。

本文已刊载于《中国中小学美术》2018年11期


 参考文献

[1] M. Suzanne Donovan, John D. Bransford, and James W.Pellegrino,How People Learn: Brain, Mind,Experience, and School: Expanded Edition[M],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2000,18

[2]MarilynG. Stewart ,Explorationsin Art: Nature’s Beauty,Grade2:Teacher’s Edition,Davis Publications ,2019,15

[3] Sydney R. Walker, Teaching Meaning in Artmaking[M],DavisPublications ,2001,xiv

[4] Marilyn G. Stewart ,Explorationsin Art: Nature’s Beauty,Grade2: Teacher’sEdition,DavisPublications ,2019,1E

[5] M. Rothko, B. Newmann, & A. Gottlieb, Letter to the NewYork Times,1943.

[6]Marilyn G. Stewart ,Explorationsin Art: Close to Nature,Grade2:Student Book,DavisPublications ,2019,11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学前沿|项目学习的设计与实践
如何成为一名新教师
【聚焦语文真问题】“如何在语文课程中开展跨学科学习”之一|刘丰、徐鹏:高中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实施路径探...
凌宗伟:“新高考”“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转型(下)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与教材修订的基本思路
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