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龙渊《道德经讲义》——微明章第三十六

微明章第三十六

恭闻微明者。大道之隐奥。至理之深幽也。微明之机。百姓日用而不能知。百姓日用而不能见也。微明之理。刼运变迁而不能移。圣人出世而不能易也。修之于身。是为修身之大本。用之于家。是为齐家之实理。施之于国。是为治国之利器。微明之体。与太虚同其体。无往而非体也。微明之用。与天地同其用。无往而非用也。无妄无为。无余无欠。至诚至实。至中至正。所以君子修之。则吉。小人悖之则凶。是故圣人知微明之体。达微明之用。能一天地之理。能尽事物之变。道高天下。不立物我之心。德贯古今。不有能所之见。天下之事。虽万变交之于前。胸中判然。豁达烛之而不失毫厘。权之而不失轻重。何况噏张兴废。强弱与夺等事乎。此等妙处非得之深。养之厚者。焉能如是哉。

此章经义。乃见清净无为。不变不易者。道之体也。气数升迁。人事损益者。道之用也。用之善。则无往而不吉。用之不善。则无往而不凶。是故噏。张。强。弱之机。兴。废。与。夺之理。妙在反而用之。无所往而不吉矣。

将欲噏之。必固张之。

起于未然之时。谓之将欲。定于已然之事。谓之必固。此非圣人将欲也。亦非大道将欲也。气数之升沉。自当如此矣。将欲之机。虽不可知。必固之事。虽不可见。发之于外。用之于事。未有不知不见者也。文中所谓。将欲噏之。必固张之。乃是以人事。取喻于天地之道也。天地之道。不噏聚。不能发散。不发散。不能吸聚。有此噏张之妙。天地施化之道立矣。是故干道不专一。不能直遂。坤到不噏聚。不能藏机。不但天地如此。观于物亦有噏张之理。譬如蛟龙。若冬月不潜于深潭之中。则春分之后。不能登天而变化。又如尺蠖之虫。此虫若不屈。则不能伸矣。物尚如此。何况天地乎。故圣人观天道之张。便知天道将欲噏之也。盖因张之势已尽。不得不噏之矣。噏之势已满。又不得不张矣。张之者。万物自此而出。生生之理具焉。噏之者。万物自此而入。复命之理具焉。理势至此。皆是自然而然之妙。非天地有心如此。且如人之收敛精神。屏除好恶。存其心。养其性。致其静。守其笃。便是噏之也。又如人之显露精神。驰心外用。此便是张之也。惟圣人颠倒阴阳。逆施造化。其噏张之机。皆反而用之。故无不善也。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观天地之道。春夏则为强。秋冬则为弱。观老少之理。年少则为强。年老则为弱。观人事之用。有力则为强。软懦则为弱。欲知将来之弱。先观今日之强。今日之强。未尝不是将来之弱。是故圣人。知强弱之机。达盛衰之理。方其强也。不以强用。以弱而用之。以弱而用之者。乃是将欲以弱。反之以强也。如此反之。弱之势。虽似一时有屈。而强之实。乃可久远而不变。文中所谓。将欲弱之。必固强之。盖是此义。修道之人。若能知强弱宜反而用之。今日之守弱。必为将来之强。不然。只知好强。强之久安有不弱者乎。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天下万事万物。皆有废必有兴。有兴必有废。兴者。废之机。废者。兴之兆。理有循环。势有必至。圣人明其理。因其势而亦反用之。当其废也。不强为兴。寜处于废。是将于废反之以兴也。废虽有于一时。而兴可立于长久。文中谓将欲废之。必固兴之。盖是此义。修道之人。若能知废兴。亦宜反而用之。今日之废。必为将来之兴。不然。止知要兴。兴之久安有不废者乎。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大道之理。清净无为。本无与夺。但人事之中。不得不有。人惟知顺而用之。不知逆而反之。故有与夺之害也。惟圣人。因其当夺者而夺。因其当与者而与。然有时用夺。而却非终夺也。将欲以夺反之以与也。夺虽有于一时。而与乃可承受而久长。譬如处之艰难困苦。是夺之也。将来之从容饶足。非固与之乎。故曰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修道之人。若能知与夺。亦宜反而用之。今日之夺。必为将来之与。不然只求我与。亦知与之亦不固乎。

是谓微明。

此句是总结上文之言。上文所谓噏之。张之。弱之。强之。废之。兴之。夺之。与之。其理虽然明白易见。其机实乃至微至妙。不可测度。不可测度者。盖谓可吉可凶。可小可大。可成可败。可有可无。皆在用之何如耳。是故圣人用之。则为大道。凡夫用之。则为私欲。私欲者。顺而用之。故为私欲。大道者。反而用之。故为大道。以此观之。其理岂不明乎。其机岂不微乎。故曰是谓微明。太上于此。指出微明之妙。天下后世。明此微机者。一举全该。不溺于四者之害可知矣。

柔胜刚。弱胜强。

此二句。正是申明反用之妙义。世道之常理。柔者本不能胜刚。弱者本不能胜强。今太上言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其微明之理。正在于此也。任刚者。久必败。任强者。久必败。以柔化之。刚者渐化于柔。以弱格之。强者渐格于弱矣。故曰柔弱胜刚强。奈何世人常存欲胜之心。或挟众暴寡。或以强凌弱。锱铢觔两。不肯让人。言语高低。不肯屈己。以刚制刚。以强害强。刚者未尝不折。强者未尝不崩。是皆道理不明。猛厉浅躁之人也。修行之人。言语柔和。行事细腻。是非不与人辩论。轻重不与人较量。得天地中和之理。养圣人虚静之道。乃是微明之士。修行者。勉之可也。

鱼不可脱于渊。

此句是。取喻人不可离于道。犹鱼不可脱于渊也。鱼之在水。鱼之生也。若脱渊必死。人之在道。人之生也。若去道。岂宜生乎。鱼不脱渊。尚且无害。人不离道。岂有害乎。若不然。炫露才智。起觉招尤。其将来之患。终不能免矣。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此句亦是取喻道之在我。不可炫露取胜于人。倘若炫露。犹国之利器。示于人也。利器如礼乐征伐。法制禁令之类。利器在国犹鱼之在渊。鱼之在渊。尚且不可显露。利器在国。岂可露乎。倘若轻示于人。是谓炫露。而不知微明之机也。人君之权。未有不移于下者。故曰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人能会此意。则知利器宜藏。若鱼之处渊。以柔弱自胜。得微明之妙。夺可以与。废可以兴。弱可以强。噏可以张。又安有不进于道者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子《道德经》微明: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 安逸网
《审度【老子道德经】之全译》 ---36
道德经圣解(五十)
朱东:弱而能柔,必胜强而又刚
《道德经》古今正解第三十六
[老子传奇]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