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龙渊《道德经讲义》——知足章第四十六

知足章第四十六

恭闻心为一身之主。其所以为体者性也。其所以为用者情也。性主于静。情主于动。体用之中。动静生焉。动静之中。善恶具焉。是故动于善者。天理昭然。天德全备。如衡之平。如鉴之明。妄缘不能入。私欲不能生。主之者既善。发之于用。无不善矣。倘若动之于不善。则邪思横出。妄虑丛生。可欲之心。无所不有。欲得之念。无所不至。其不足之心。如漏卮之难满。其不止之念。若逝水之东流。此等妄动之心。以虚灵不昧之体。迷人于卑污苟贱之中。一念之差。至于身亡命害而不悔。一时之错。至于倾家败产而不悟。此皆是欲得不足之心。所使然也。以此观之。理欲分判之际。善恶未发之始。其可不慎乎。文中深以不知足者。戒之于此也。

此章经旨。乃是取喻在上者。当以无为无欲。自然之道。治天下之义。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细详修身之道。与治天下之道。其事虽异。其理则同。治天下之道。当以无为自然之道养民。当以无欲自然之道安民。譬如走马。是有用之物。用之疆场以卫国。用之战阵以御敌。用之置邮以传命。岂可用之粪田乎。有道时。国泰民安。上下无事。共处于清明之化。共安于成平之治。走马之粪田。正是无欲无为之极治也。故曰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修道之人。若能不妄作妄为。不生邪思偏想。以中正之道立命。以和煦之气养身。自然清静无事。与天下有道何异乎。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天下无道之时。人不能安其业。物不能安其生。疆场不静。戟戈四起。是戎马为有用之时。千百为羣。云锦相望。至生于郊。可谓多之至矣。此皆是不能以无事。治民之害也。故曰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修行之人。倘若不守无为。不养清静。或生贪得之念。或求利名之荣。心上之刀兵横出。性中之意马丛生。千思万想。头头不断。是非人我。日日无休。三魂。七魄。尽成魔军之辈。五脏六腑。尽为交战之场。神无一刻之守舍。心无暂时之清闲。亦何异无道之天下也。欲保性命长久。岂可得乎。

罪莫大于可欲。

内而身心之不保。外而家国之不安。莫不生于可欲。欲之为害。无所不至。譬如池酒林肉。象箸玉杯。皆是一念之欲。东填大海。西建阿房。亦皆是一念之欲。故曰罪莫大于可欲。是故千钧之弩。惟在一寸之机。一星之火。能烧万顷之荒。一念虽微。所害甚大。修行之人。先要止念。念头不止。虽昼夜无眠。殷勤求道。亦只是空自劳形而已。岂能逃莫大之罪乎。
  
祸莫大于不知足。
不但罪莫大于可欲。又且祸莫大于不知足。人生天地。万善全备。一性浑然。本来未尝不足。只因物欲交攻。私意横起。舍真投妄。而觑假为真。认贼为子。而迷失真性。不识性中之真乐。不知心上之富贵。所以常怀不足之心也。却不知天地万物。皆是我心上之富贵。至道至理。皆是我性中之真乐。奈何世人舍其自具之足。求其外有之足。如舍黄金之山。而求赤土之阜一般。为人君者。不知足。则干戈必起。为人臣者不知足。则祸辱必至。士农工商不知足。则贪多不已。欺诈日生。所以君臣百姓。凡有不知足者。祸必随之而起。故曰祸莫大于不知足。岂可不知戒乎。

咎莫大于欲得。

不但祸莫大于不知足。又且咎莫大于欲得。违背于理。谓之咎。求其自有。谓之欲得。切思欲得之心。其机虽微。其害最大。如饥思食。如渴思饮。心之所专。而不能移。志之所向。而不能止。虽礼仪廉耻。则亦不避。虽亲戚朋友。则亦不顾。一见利端。便起争夺之心。恶如狼虎。一闻可欲。即生贪鄙之意。毒如蛇蝎。百计千谋。定要见兔而放鹰。损人利己。必须撒纲以求鱼。欲得于乡党邻里。乡党邻里。未有不识诮而横议者也。欲得于天下国家。天下国家。未有不闻风而深恶者也。无穷之怨恶。自此而始。莫大之祸咎。自此而成。丧身害命。败国亡家。皆一念之欲得。而致之也。故曰咎莫大于欲得。修行者。当洗心涤虑。去欲除贪。虽在不覩不闻之时。常以清静自养。虽处颠沛流离之际。恒以坚守自力。三天记善。五帝考功。方是个无过之人也。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详观上文。可欲。与不知足。欲得。三者总是个贪字。因有贪种。所以可欲。无所不至。不知足。无所不生。欲得。无所不有。学道之人。果能全乎天理之正。不有人欲之私。则万物之理。无不备于我。天地之德。无不归于身。不必妄求。而终日有余。不必妄得。而无时不足。无往而非泰然。无处不是自足矣。故曰知足之足。常足矣。惟君子认得真。看得透。不求身外之物。惟求于自足于身而已。此章经义。言治天下。与修身之事不同。其理未尝不一。人能体此。身亦可修。天下亦可治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帛书《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详细解读学习圣贤智慧
道德经章成·德经四六章·知足为足篇
《审度【老子道德经】之全译 》 ---46
《老子秘解》四十六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