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兰谱】《兰蕙小史》补遗(一)


《兰蕙小史》补遗序  

  《兰蕙小史》是近代兰艺历史中最为著名的一部兰谱。吴恩元、唐驼先生将自己毕生选育培植的兰蕙铭品尽数收录书中,其中有很少一部分虽然不是九峰阁的藏品,但由于铭品的珍贵,在资料详实的情况下也做了收录。但是有些品种由于记载的简单,使后人不能完全了解该铭品的全貌,并且也引起了认定方面的混乱。我写这些东西,是根据历史留下的真实资料,对有些能够做到的内容进行补充,力求使我们这些后来的艺兰人在拜读《兰蕙小史》的时候多一些参考和理解。我手上的资料有的是曾出版发表过的兰书或杂志,例如沈氏父子《兰花》、诸友仁《兰花》、《中国兰艺三百问》、《江浙兰蕙》、《韶兴兰文化》、《五十年艺兰经验谈》等,有的是未曾付梓的兰蕙图谱,例如《续兰蕙同心录》,我们都知道《兰蕙同心录》是1865年许霁楼先生所著,事隔85年《续兰蕙同心录》诞生了,正如此书的序中所言兰谱屡见皆不足徵,惟许氏霁楼著有兰蕙同心录,缕析详明,为诸谱冠谱继秀水许氏续兰蕙同心录。《续兰蕙同心录》文中兰蕙记载详实,勾勒成图,配有诗词;还有的至今不能将作者及保存人共布于世的《佚名兰蕙图谱》。这些主要是为了作者及其后人的知识产权保护的需要,我也无权将这些兰谱贡献出来。但是择其部分己为大多艺兰人所熟知的铭品,加以澄清或补充,为广大的艺兰人服务,功利于当代,想必作者及他们的后人是能够理解的。近代的艺兰大师们多留有他们用毕生的心血撰著的兰蕙图谱,可惜由于历史的原因,难得出版发行,这实在是件很遗憾的事情。曾有人亲眼见到王叔平先生的《兰蕙图谱》原稿,可惜难得真传,且记于此。所以如下补充或记载也未必精细全面,且留后人更补去吧。我尽能力所及,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力求翔实,化繁为简,记载如下,以求方家多多指正。
蕙花部分
1、绿蕙仙大一品
  《兰蕙小史》:“荷花水仙之冠。清嘉庆初,为嘉善胡少敏植,富阳篓出;就姑苏花会,咸以大一品呼之,遂名。时富商周怡庭以三千金易,不许,明年仍归周。叶阔而环,蕊形小三并,软蚕蛾捧,大如意舌,花光淡绿,气宇轩昂。真黄山谷所谓有士大夫概者也。
  《兰蕙小史》中的大一品记载是完整地摘录于许霁楼的《兰蕙同心录》(1865),《兰蕙同心录》在此品记述后有诗两首,现摘其一:“士夫气概谪仙才,座上争夸领袖来;自入江南重声价,千金不易此花魁。其实记载此品比《兰蕙小史》还早的兰著应属袁世俊的《兰言述略》(1876),称其为大一品仙”:“大荷花形,五瓣分窠,大软捧,大铺舌,细干平肩。乾隆时出嘉善胡姓,刻下多。”“大一品被推为传统蕙花老八种之首位,是荷花水仙之冠,也是蕙花中被视作士大夫的代表。自它出世以后,有关春兰蕙花的兰书无不载有此品。日本兰界也推崇备至,将大一品列进全盛稀贵品之中。关于大一品的花品,各兰著都有介绍,而时下也极多,这里也不再复述了。但是有关大一品还有几个小问题需要提出来,其一,大一品的选育时间,一种说法是清嘉庆初”;另一种说法是乾隆时出。现在的兰著在记录此品的选育年代时取其一种或将两种说法全列上,还有的采取折衷的办法:“乾隆末,嘉庆初。我个人认为在正常的兰著记载的情况下,是应当取记载此品最早的《兰蕙同心录》,即清嘉庆初。《兰蕙同心录》是古兰谱中的冠谱,作者记载详尽,真实,可信度高,是一部非常严谨的兰谱,就连《兰蕙小史》这部近代被封为传统春兰蕙花兰典的兰著,在大一品的记载上,完全照搬了《兰蕙同心录》,所以我们应当相信《兰蕙同心录》记载的年代无误;其二,关于大一品的舌,历史及现代的兰书大都认定为大如意舌,《兰言述略》中说是大铺舌大如意舌是指舌形似玉雕工艺品如意头状,平挂,不卷”;大铺舌舌形比大圆舌稍大而长,且呈下拖状。而实际上大一品的舌确实归进大如意舌是正确的。这也是认定大一品为荷形水仙重要的依据之一。假如按照古人瓣型理论认定,大一品称其为荷花巧种水仙最为恰当;其三,关于蕊形小三并的提法。按照古人留下的什么九形八法五门八式相蕙十则等等对蕊形的提法,都无小三并的解释,小三并不仅在大一品的记述中,也出现在其他古谱品种记载中,例如《兰蕙小史》前上海梅”:“蕊形小三并,《续兰蕙同心录》、《佚名兰蕙图谱》中所记逸仙中也有小三并的提法,可见这种提法非记字有误,而是确确实实存在的。大一品的蕊形,按照古人们的五门八式提法,应归于巧种门中的第二种大平切式,大平切是指花蕾顶端如切平一样,切平较大,俗称大平切。”“小三并的全称应当是小三并门头形,这种头形想必与巧种门中的第二种大平切式有某种内在的联系。萧山沈沛霖曾留下《分载蕙蕊头形八法》,其中确有大三并头形小三并头形,他在小三并头形中说:“开重紧边五瓣梅。软蚕蛾捧,或挖耳捧,大如意舌,梅门精品。于此,我们终于找到了根据,但是正如《兰言述略》中所说:“其种有七十二种之说,实则逐种逐样,不能繁载也。古人所留下的很多称呼,有些正运用于我们艺兰实践之中,有些随着时代的更迭而消亡了;其四,大一品的初开确实气宇轩昂,光彩照人,这种开品是取决于放花时培植精心的基础之上的,假如盆中过湿,瓣易反翘,微呈落肩,久开易变形。也算是金无赤金吧。然而终究是瑕不掩玉,流传二百余年,一直为广大兰友所喜爱。
2、绿蕙梅后翠蟾
  《兰蕙小史》:“三瓣短圆,肉头极厚,半硬合背捧心,色绿,干细,小如意舌,佳种也。前惟白洋朱家有,今杭州亦有矣。此蕙于清咸丰七年(1857)选出,《中国兰艺三百问》认为是浙江绍兴白杨朱姓兰农挖得,富阳张圣林带此花到嘉兴;沈氏《兰花》认为是富阳张圣林选育;《江浙兰蕙》认为此品为绍兴白杨朱姓选出,是富阳张圣林带此花到嘉兴,让与许霁楼。当然记载最早的应是许霁楼的《兰蕙同心录》:“老种绿蕙也。咸丰七年,富阳张圣林老友,从绍兴带花来,禾叶似上海梅而环过之,半合捧,色绿可取,迩闻白杨地方尚有种存。这些记载基本相同,此品最早应来于韶兴朱家。但《韶兴兰文化》中没有收录此种,但在介绍金蟾梅中有一句:“开品似翠蟾。”;诸友仁《兰花》仅有黑白照一帧,称其为翠蟾,但无花品介绍;《五十年艺兰经验谈》直接称其为翠蟾”;而《乃安居笔谭》认为此品名称为翠蟾后翠蟾翠禅。而花品介绍基本与前面雷同。那么翠蟾后翠蟾?沈氏《兰花》认为是两个品种,并说:“旧有翠蟾,在清朝乾隆时由江苏宜兴尤姓选出,其后己断种。他说老的翠蟾己断种。袁世俊在《兰言述略》中证明了他的说法:“翠蟾梅,外三瓣短圆,捧分头夹背,小如意舌,细干,肩平。乾隆时出宜兴尤氏,近知绍兴尚有此种。不过自《兰蕙小史》以后确实没有老翠蟾传世的记载,绝世己在无疑之中。对于后翠蟾,《中国兰艺三百问》认为日本尚保留了此种,《兰华谱》确也有此种记载。但我查之1992全日本东洋兰连合会中所列出的品级里,没有此种的列入。因此,此种是否存世,实在令人忧心。不过希望常常在意料之外,老种赤蕙和字,消声匿迹近百年,近年蓦地冒了出来。后翠蟾也许会如此。翠蟾两字是月亮的别称,加一字,仅作为失传的翠蟾的补充,这如同现代人选出的春兰新上品圆梅金钱梅一样,以相似的绝种品种命名而已。据说后翠蟾在五年前已从日本返销。但此种发芽太慢.草难长.更不易花。
3、绿蕙梅前上海梅
  《兰蕙小史》:“李良宾出嘉庆初年也。三瓣长脚圆头,半合捧,穿腮如意舌,细长干,一字肩,蕊形小三并。若种起发,外瓣极佳。记载这个品种的最早兰著是许霁楼的《兰蕙同心录》(1865),并附有白描图一张。介绍说上海梅,李良宾出,绿蕙也。三瓣长脚圆头,半合捧,穿腮小如意舌,细长干,一字肩,蕊形小三并。若种起发,外瓣极佳,间有开水仙荷形,大捧,长红舌。假名宜兴梅者。袁世俊在他的《兰言述略》中也记入此品:“前上海梅,外三瓣长脚圆头,捧分头夹背,舌硬皱,小如意舌,细长干,一字肩。嘉庆间出上海,现多。如上所提到的前上海梅上海梅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老上海梅,也是传统蕙花老八种之一。我曾就兰友的提问,谈过这个老上海梅。在这里,我仅能将《兰蕙小史》中记载的有关内容以及易混淆的问题,谈点看法。文中所提到的嘉庆初年1796;“穿腮如意舌中的穿腮是指唇瓣后部的两个侧裂片,分别具有细小的腮孔,有人认为这种解释无道理可言,蕙花中大都唇瓣较大,而小如意舌正视极小,舌的两缘上翘内卷,舌瓣挺直,舌尖平出,其舌如同从腮部穿出一般;有人从穿出的舌根将双捧撑开来理解穿腮两字,是很有道理的。老上海梅要取得好的开品和瓣型,是要求有好的大草壮苗,开出飞肩状态,是很有气势的。应当注意的是将老上海梅后上海梅区别开来,后上海梅称为宜兴梅,也就是仙绿,《兰蕙小史》中载:“仙绿,亦名宜兴梅,亦名后上海梅。三瓣长脚圆头,分窠羊角兜捧心,舌长不卷。贩佣以之冲前上海梅。从花上看,捧与舌的差异是极大的,非常明显。即使是不黯此道的人,一眼也能分辩出来。关于前后上海梅近些年的兰著记载较为混乱一些,但是,单单从花品上去区分这两个品种,不是件难事,其它的留待议论仙绿时再谈吧。
  许霁楼曾留下老上海梅诗一首:
  春浦潮日梦有徵,十年不字守如冰。
  自从君子夸颜色,百晦难为楚客矜。
4、绿蕙梅潘绿梅
  《兰蕙小史》:“清乾隆时出宜兴,外三瓣如黄杨叶,头圆缺中,有爪锋。分头合背捧心,尖如意舌。小柄甚长,极不易生花。若气不足,往往开皱。叶阔厚不环,喜轻肥,如欲其起花,须于四、五两月中,位置重阳处晒之,能于大足草边生花处。三瓣极佳。《兰蕙同心录》(1865)所记此品与《兰蕙小史》大致相同,多出:“色淡绿,肩平。此样从吴太守处来。并附图一帧;而袁世俊的《兰言述略》记载详细,很有参考价值:“潘绿梅极不肯生花,如生花,比众迟半月始放,待开花后再行翻栽,否则至小排铃干瘪,迩老种绿花四大家潘绿居小塘字仙之上,及见其花,外三瓣狭长皱,肩平,色黄胖,穿腮舌,有根无尖,缩在合捧油灰块内。前之声名,大约以花少之故,如见其花之劣状,必不以为然。今录入镜,因伊声名而入,如以花论,必不许矣。乾隆时出宜兴潘姓。今甚多。沈渊如在他的《兰花》一文中说:“有时开连肩合背、有时呈分头合背;三瓣微皱,尖如意舌(大多紧缩在捧内或与捧瓣连成一块)。叶呈半垂。惰花性,花期晚。如在春盛多晒阳光,生发花蕾可能性较多。花形较差,由于当时细花上品者较少,所以亦被列入传统蕙花老八种之一。近些年出版的《中国兰艺三百问》、《江浙兰蕙》等兰著在此品的介绍中也都有类似的看法。《中国兰艺三百问》中说:“这类绿蕙梅,每年可选出好几种,相似者很多。作为一个种,好坏先不论,总要有特色。可能当时花种不多,故将其列入名品日本兰界虽然曾将其列入别格全盛贵品中,但在《九华兰铭品集》没有收录此种。那么为什么很多兰艺家们对潘绿的花品抱有异疑呢?此花在开好的情况下,花色淡绿映人,外瓣的形状也不差。但是论花尚以中窠为主,两捧时常粘连俗称油灰块,穿腮舌有根无尖缩在捧下甚至也粘在一起,视觉上给人中宫特别狭小的感觉,与外瓣的比配也不协调。再加上外瓣易皱,不易生花,又易干铃,培植上花不易,这些观念和记载的流行,使人们对它有些非议。近些年新的超出其右者层出不穷。所以也仅能将其列入老种中的历史保留品种而己了。那么许霁楼为什么能在《兰蕙同心录》中收录此种了呢?通过我在前面所记的《兰蕙同心录》中说的此样从吴太守处来的情况来看,许霁楼是否亲眼见过此花?真值得商榷了。如果当初许霁楼并没看走眼,那么自《兰言述略》起始,直到现在的兰著,除了《兰蕙小史》以外,一直在制造一种冤案。看起来是犯了人云亦云的错误,却将潘绿打入冷宫,沉怨百年。最近听说一兰友将自己培育的潘绿兰照,放置在一作者面前,愤愤不平地说:“你看我这潘绿哪儿不好?你却把它写成那个样子!”说起来,潘绿终究是老八种。再说了,从《兰蕙小史》上的那张黑白照上看,那兰品也不差嘛。这些话,暂且留存,让广大的兰友们来公断吧!
  我也将许霁楼曾留下的诗附后:
  姑射仙人练玉沙,金丹骨换谢庭花;
  河阳终古香连径,步步娇生集翠华。
5、绿壳小荷形水仙荡字
  《兰蕙小史》:“小荷形竹瓣,蚕蛾捧心,如意舌,平肩。清道光时出苏州之荡口花船。”“荡字为传统蕙花老八种之一。《兰蕙小史》所记仅仅是《兰蕙同心录》的前半部分,《兰蕙同心录》后面的记载是这样的:“昔闻此花出块件篓,面墩极大,而叶伤过半,初出时即分四块,放舟游卖,故各处考究之家,皆有此种。根据《兰蕙同心录》的这种原始的记载,后人所著兰书基本上秉承了一脉,其记载大至为:此兰下山时为大兜草,压在篓内,使叶损伤半数以上,而且将此兜草分成四块,放置游船上在苏州至荡口镇沿途售卖。西塘镇得一块起名为小塘字仙”;荡口镇得一块称其为荡字。于是认定两品为同一品种,称之为荡字,兰界里称其为小塘字仙的反而较少。有的兰书称为荡字又名小塘字仙,或者小荡小塘。我个人认为还是称为小塘字仙最为恰当。为何如此呢?许霁楼在《兰蕙同心录》对他提到的四块草中的一块草,也就是称其为荡字的草有了交待,另外三块草的去处他没有提。现在兰界所认定的这三块草,其中有一块售于西塘镇,称为小塘字仙,另两块草的下落不明。许霁楼没有提到这个小塘字仙,也就是说,他没有对荡字小塘字仙是一个品种的认定,。此事相隔十一年以后,即1876年袁世俊的《兰言述略》面世,《兰言述略》将小塘字仙荡字作为两个品种分列:“小塘字仙小荷花形,分窠捧,如意舌,肩平,干细长。道光时出西塘镇,此种刻多。”“荡字仙小荷花式,蚕蛾捧,如意舌,细干,一字肩。道光出荡口镇,此种早无。此两品均记载于绿水仙目录中。可见袁世俊也认为是两个品种,而且荡字”“此种早无。那么至今所流传下来的理应是小塘字仙,而不是荡字。至于后人认定荡字小塘字仙是一个品种的根据何来?许霁楼、袁世俊没有认定,吴恩元没有认定,但是他却留下了疑问,这在后面将要提到。近代兰界里认为花品相似、同物异名其实是同一种的说法似乎欠妥。而且袁世俊己说荡字”“此种早无。断了后人比较、鉴别、认定的机会。这种大概可能的意会实在不能作为一种根据。除非袁世俊在扯谎。所以我个人认为还是称为小塘字仙最为恰当。如果硬性将两个品种牵扯到一起的话,如下记载也许能够让人接受:荡字小塘字仙从《兰言述略》记载来看,花品非常相似,所以吴恩元在得到小塘字仙后,他也无法进行比较,仅仅根据花品而取照许霁楼的记载,称其为荡字,《兰言述略》中记载荡字”“此种早无。想必他也能看到,故在所附的黑白照上写了又名小塘。也许正因为如此,给了后世的兰著跟帮留下了种子。此种从花蕾上看应属五门八式中的巧种门,小平切式,小平切式:花蕾顶端平切形,然平切较小,这种形式的花蕾开水仙瓣的居多。从花品来说,肩、捧、舌具佳,花形虽小,精神有度,老八种中占有一席之地,也是理所应当。说到荡字,不能不提到后荡字。这个后荡字其实在《兰蕙小史》中称其为翠鸾,后人却说,翠鸾就是培仙后荡字也产自苏州,是属于绿蕙官种水仙,与荡字是有很大差别的。此处不再细说,待谈到翠鸾时,再慢慢道来吧。另外,对于此品尚还有一点需要补遗存档的,那就是顾树启老先生生前在《兰苑记事》的认定:“荡字道光年间,出荡口船上,绿花荷形,紧边五瓣叶,蚕蛾捧,大如意舌,为梅门精品。且留后人去评说吧。
  我将许霁楼曾留下的诗附后:
  一棹西施泛五湖,美人芳草有缘无?
  天涯多少王孙感,未必专为献画图。

6、绿蕙梅申顶
  《兰蕙小史》:“清同治七年出上海复兴船行,售与袁忆江。其花三瓣、兜、舌均如关顶,不过绿赤大小之分。上海所出绿梅,品以此为最佳,故名之曰:申顶。

  《兰蕙小史》中说此品售与袁忆江。袁忆江是谁?我想在谈论此品之前,还是将袁忆江简单介绍一下,《兰苑记事》中有他的生平简介:“袁世俊,字忆江,苏州人,平时喜爱花卉,尤喜兰蕙,但不识栽培方法,每得兰蕙,至冬必萎去,有次在周怡亭先生家中,看到莳兰极多,清丽秀逸,令人可爱,归后即觅诸旧谱,研究栽培方法,遂购新花试植,至庚申之变,尽遭蹂躏一无所有,心中怅然久之,是避居沪上,见有兰花即购买,得名老种兰五本蕙七本,逐年购买,积佳种极多,于光绪二年著有《兰言述略》四卷,阐述花品,花性,种类,培养等八项,都是经验之谈。《兰言述略》中是应当有申顶的记载的,请看:“上顶梅外三瓣紧边,圆头收根,大软深观音兜捧心,分窠,大刘海舌,飞肩,干细。同治七年,出上海复兴船行,有山客以粗蕙嫌出售与袁姓。其花式如关顶,不过绿赤大小之分,上海即有绿梅,当以为顶,故名上顶。又名申顶。上海简称为申顶的蕊形应属五门八式巧种门中蜈蚣箝式蜈蚣箝式是巧种门中第一式,可算得最好的一种,只是出好品的概率能低一些。蜈蚣箝式”--“开紧边、厚肉、合背硬捧心,小舌梅者居多;分窠,大舌仙者少;软者即分窠大舌梅。五门八式主要指蕙花小排铃头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花蕊头形,蜈蚣箝是指两个副瓣的形状象蜈蚣口器左右的一对螯一般形态,也有人解释如同钳钩一样搭住主瓣。花苞绽放后,如果瓣缘紧边,瓣肉也厚,捧瓣分头合背、舌小的梅瓣多一些;五瓣分窠、大舌的水仙瓣要少一些;如果捧为软兜捧心,五瓣分窠,也能开出舌头较大的梅瓣花来。此推品之第一。我这样的解释也不知能否得到兰友们的理解,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观察,便会有更深一层理解。申顶蕊形与关顶有相似之处,故花品三瓣、兜、舌均如关顶,仅仅颜色碧绿与关顶有差异。只是此花骨力欠佳,难及关顶。尽管如此,《中国兰艺三百问》仍然认为论花品当在关顶之上。关于此蕙的详细情况,除沈氏《兰花》、诸友仁《兰花》以外,各兰著均有细致介绍。我也没有必要去复述了。但我终究还有疑问,从《兰蕙小史》所留黑白照上看,外三瓣怎么看也看不出哪儿能赶上关顶。《续兰蕙同心录》、《佚名兰蕙图谱》也都有白描图一帧,看起来象似关顶,但终究是手描图。这里面便有了一个品种存世问题,没了实品,比较便无从谈起。关于此品是否存世呢?一直到60年代国内一直有此品栽培记载,以后便消声匿迹。日本出版的《九华兰铭品集》上没有此品记载;《兰华谱》上记载了此品;1992全日本东洋兰连合会中所列出的品级里,有此种的列入。难怪《中国兰艺三百问》中说,日本有此种,近年己引归了。我记得陈少敏先生的兰蕙报价单中曾列入此品,后来销售己空。近闻上海等地兰友有此种,不知复花了没有?
  7、绿蕙官种水仙培仙
  8、绿蕙官种水仙翠鸾
  按照《兰蕙小史》记载的顺序,此处应是蕙旧传名种”“培仙的位置,而翠鸾属于绿蕙新种,排在后面。我将两品并列,是由于后人对此二品记载和认定上的瓜葛,故放在一起比照、梳理也许更切妥一些。
  《兰蕙小史》:“培仙,清光绪甲申,上海孙培先出,官种水仙。轻蚕蛾兜,大头荷形,留海舌,红点鲜明,舌较一品约大五分之一。记载最早的当然应当属《兰蕙同心录》,除《兰蕙小史》的记载以外,还有:“软捧微兜,大头荷形,阔刘海舌,红点鲜明。草十余筒,新昌客宝山篓出,今送与道署蒋洲平先生。此花从林翰之老友处取
  《兰蕙小史》:“翠鸾三瓣长脚圆头,平边,软浅兜捧心,大圆舌,平肩,细干,官种水仙之佳者。苏州名后荡字。杭州惟九峰阁植一本。从《兰蕙小史》的花品记载来看,培仙翠鸾应该是两个品种,虽然它们有共同点,但相似不等于就是。《兰华谱》及后来的《绍兴兰文化》的记载与《兰蕙小史》基本相同;五十年代以后所出的兰著将两个品种归为一种,王叔平的《五十年艺兰经验谈》、《佚名兰蕙图谱》都认为培仙翠鸾。《乃安居笔谈》虽然将两品种单列出来,也仍然认为翠鸾”“苏州名后荡字。此品种或云即是培仙。最终还是归到一起去了;八十年代以后所出的兰著中,沈渊如《兰花》、《中国兰艺三百问》、《兰蕙宝鉴》不再提翠鸾或者后荡字了,仅记了培仙一品;而《江浙兰蕙》根本就没有培仙翠鸾的记载。兰著上这种记载的混乱,实在令人头痛。假如是按照有便记,没有便不记的原则,似乎有道理,但是事情显然不是如此简单。我们还是从花品记载的角度去对照分析吧。先说它们的共同点,其一,培仙翠鸾都是绿蕙官种水仙,先说说什么叫官种水仙吧。蕙花至小排铃,其蕊形有五门,分八式,也就是通常说的五门八式前面曾提到巧种门中的蜈蚣箝式小平切式大平切式,官种门即捧瓣有白边浅兜,俗称滑口水仙。称其为杏仁形:花蕾形似杏仁,此类形式多开阔瓣宽边水仙,捧瓣有微白边浅兜(蒲扇捧),舌瓣短圆如春兰舌瓣。我们的艺兰先人们对这种官种水仙一直是推崇备至的,朱克柔在《第一香笔记》中说:“蕙花中以官种水仙为贵,花头极大则肩平,较之寻常水仙,迥然不同,凡白捧心上起油灰,兼有深兜,花大如杯者,即为官种水仙。这种极其相似的蕊形,导至了花形的总体相似;其二,培仙的外瓣是大头荷形翠鸾的外瓣是长脚圆头。我们知道荷型花的放角有渐、急、缓等形式,过去所说的团瓣里的圆头形,如今大都归到荷型中去了,这当然是要取决于捧瓣的是否有兜或舌瓣的形态。我们从引归的培仙的外瓣来看,不仅是大头荷形,而应当说是大圆头荷形翠鸾的三瓣也是圆头。这是相似之二;其三,培仙的捧是轻蚕蛾兜翠鸾的捧是软浅兜,从捧心雄性化程度来讲,两种都具有相对较弱的特点,也就是说虽然有的存在,但兜的前缘仅是微白边的形式;其四,我们再看它们的舌,培仙的舌为留海舌翠鸾的舌为大圆舌留海舌可分为留海舌、大留海舌、小留海舌,培仙舌较一品约大五分之一,显然是一种大留海舌”(许霁楼说是阔刘海舌)大圆舌:短圆阔大,舌瓣宽度等于或大于中宫直径。中裂片的长宽比例接近,舌前端下垂,舌前沿微微向后翻,但不卷;大留海舌”:舌瓣下垂部酷似女士发形中的前刘海。舌瓣中裂片短圆,宽度几近中宫的直径。这两种舌形都离不开短圆而形大的特点,在实践中很多中间的形态,有时也确实难能分清。根据上述四点花品相似之处,以至于很多兰著或艺兰人将其归为一种,想必也是一种根据吧。从花品上看,又有什么差异呢?其一,翠鸾外三瓣,虽是圆头,却是长脚圆头收根放角处较窄一些;培仙大圆头荷形,其瓣的后半部收根极好;其二,培仙轻蚕蛾兜翠鸾软浅兜捧心相比较,虽然雄蕊化的程度都很弱,但轻蚕蛾兜明显要高于软浅兜轻蚕蛾兜是属于蚕蛾兜中一种较轻的类型,蚕蛾兜是梅、水仙类艺兰中较为标准的一种捧型,这是浅兜所不能相提并论的;其三,大留海舌大圆舌虽然都具有圆的概念,其相似也是与其他舌形相对而言,终究是两种不同的类型,翠鸾的舌相比培仙略宽一些;其四,从《兰华谱》的记载情况来看培仙的叶姿为阔叶中垂形;翠鸾的叶姿为中细半垂形;其五,培仙的花色为绿色,排铃紧密;翠鸾的花色鲜翠,排铃疏朗;其六,它们的产地不同,培仙是清光绪甲申年(1884),孙培仙于新昌宝山的采兰篓中发现的;翠鸾是在苏州发现的。我们现在能够比较的大概如此了,培仙早己引归,翠鸾至今末见露面,但愿不要绝尘而去。说到这里我还是认为《兰蕙小史》的记载无误,培仙翠鸾是两个不同的品种。
  《兰蕙同心录》在培仙后留有词一首,较长,此处略去。
  9、绿蕙荷形水仙叠翠
  《兰蕙小史》:光绪庚寅春,出严州七里滩西口。紧边,厚肉,五瓣全脱,舌上红点与一品相仿。为杭州邵芝岩手植,时下以此为最。今归九峰阁。”“光绪庚寅春1890年春;严州在哪儿?严州就是现在的建德梅城,历史上建制较早,据史料记载:“唐武德四年(621),复遂安郡为睦州;在桐庐置严州。分金华复置建德县,属严州。七里滩可能在梅城北面的富春江流域,现在称之七里泷;《兰蕙小史》上有吴恩元拍的叠翠照片,并留有吴恩元的手迹:“清光绪庚寅落山新绿蕙也,杭城邵芝岩植,时下以此为最。民国辛酉三月,淳白摄影并志。当时邵芝岩是杭州官巷口开毛笔庄的,杭州城里很有名气的富商,他一生酷爱兰蕙,建粲花室,广蓄名兰,自号粲花室主。春兰奇种绿云翠盖荷便是他选育的,还有蕙花中的端梅”(有争议)赤蜂巧粲花梅仙蝶碧莲等等。《兰蕙小史》上说:杭州邵芝岩与许同好,事必躬亲,而年也相若。许是指许霁楼〔也指邵〕,七十余岁了也于兰蕙之浇灌、翻种,尚不假手于人也。这也正是我们养兰人之习惯吧。书归正传,叠翠在当时蕙花中以此为最大一品”“绿蕙荷花水仙之冠,这两句话都出在《兰蕙同心录》,记载这两品最早的也是《兰蕙同心录》。历史上老一辈艺兰人在花品的认定上,与现代兰人往往有所不同,《第一香笔记》把水仙排在荷瓣、梅瓣的前面;《兰言述略》中水仙还是排在荷瓣的前面。这也是兰艺发展中的历史现象。即使按照现在艺兰人的观点,荷形水仙也是冠中之冠,例如春兰龙字,与宋梅共称国兰双璧四大天王四大名兰龙字也占有一席之地。叠翠的叶、花品与大一品相左右,是有道理的,这在将在下面还要谈到。自1923年的《兰蕙小史》以后,一直到八十年代,五十余年中所出的兰著及很多著名兰家也都没有提到此种,包括1929年冯子才的《续兰蕙同心录》、五十年代的《佚名兰蕙图谱》、沈渊如的《兰花》、王叔平的《五十年艺兰经验谈》、诸友仁《兰花》等。日本的《兰华谱》记有此种,但后来的《九华兰铭花集》、《中国春兰铭鉴》等都没有提到此品。日本没有叠翠吗?有的,九十年代国内引种大一品中便发现了叠翠,在日本叠翠己经混进大一品中去了。大一品数量远远超过叠翠,流传较广,因此在兰界里影响很深,所以现在爱蕙之人,言必大一品。哪么叠翠大一品有何不同呢?还有培仙,三种都是绿蕙荷形水仙,在此三品的区分和认定上,常常使艺兰人困惑。《兰蕙宝鉴》中有叠翠大一品的相比较。我下面将叠翠大一品培仙列在一起,从花品上寻求出些微差别,但愿能对兰友们从理性上有所帮助,不过这仅是一种愿望。
  从外三瓣来看培仙大头荷形,较大一品更圆大一些,而叠翠大一品还要小一些。三品虽然平肩、收根放角,大一品更标准,培仙属于圆头荷型叠翠放角长一些,显得外瓣较狭长;从捧上看,大一品软蚕蛾捧,显得圆整光洁,叠翠的捧是轻蚕蛾捧培仙的捧虽然也是轻蚕蛾捧,但属于软捧微兜,有兜,封白边也极轻;大一品大如意舌而不后卷,但开久舌面下挂;培仙的舌属于留海舌舌较一品约大五分之一叠翠的舌虽然如大一品,但瓣端后卷,有人称其为大铺舌。总体上看叠翠花形端正,但较小一些。虽然此三品都是绿蕙荷形水仙,但是大一品叠翠按照五门八式应归入巧种门中,培仙应入官种门中,按照古人的品级来论,大一品叠翠应在培仙之上。如上也仅仅是我个人体会而己。
  《兰蕙同心录》留下叠翠诗一首:
  重峦深处碧云低,秀毓芳茎伍草萋;
  自出山来异凡品,声华应与鼎钟齐。
  10、绿蕙万年梅
  《兰蕙小史》:三瓣收根,分窠,蟹箝捧心,长尖舌,细干,平肩,小柄极长,色绿。光绪中年,苏州顾翔霄手植,今归杭州九峰阁。关于万年梅,《兰蕙小史》以后的兰著提之甚少,《绍兴兰文化》、《乃安居笔谭》作为一个品种列了下来,其记载大约也来之《兰蕙小史》;日本兰著中没有列入此品,《兰华谱》虽然提到了,可惜也是一笔而过。眼下也未见引种栽培方面的报导,看来万年梅不万年哪!这如同这个万岁,那个万岁一般,到头来哪个不是一堆黄土?我仅能从此品的记载当中简单地说几句。分窠叠翠中提到的五瓣全脱,是指内外五瓣除了瓣根以外,瓣端、瓣边不相连,这类花从整个形态上讲,姿态最端正优美;连肩合背是指捧瓣全部粘连在一起;分头合背指捧端分离,捧的瓣边粘连在一起;三瓣一鼻头指捧舌全都粘连在一起,虽然可称,但品斯下矣蟹箝捧心是指背中部隆起,尖端部兜起,形如蟹箝。关于苏州顾翔霄,《兰苑记事》中对他有一点介绍:“栽兰极多,春兰中选出绿英,色翠绿,惜落肩耳;在光绪中叶选出万年梅蕙花,己失传。据记载,光绪壬寅秋,顾氏兰蕙皆归九峰阁,光绪壬寅秋是1902年的秋天,据顾翔霄说,其中就有许霁楼选出的大魁素,吴恩元将其更名为顾氏大魁素,便是以顾翔霄的姓而命名的。关于顾翔霄,《兰蕙小史》还有一段他购兰受骗的记载,诺大的方家也免不了走麦城,且录于后,以作警示:“光绪中年,苏州顾翔霄爱兰成癖。每当春日,闻得某处有佳种,不问路之远近,必雇舟往看,且不惜重金购买。有绍郡花贩某,故意往于乡僻之区,以初开大一品,将花罩于大竹筒中,用硫磺薰之变成素净,然后往告顾。顾即刻雇舟前往。绍人则藏于密篓中,奉为至宝。顾启视之,果素梅也,论价再三,以千金购归。次日,不但舌己转红,而花亦枯萎。往寻花贩,己杳如黄鹤矣。关于此品的相关杂言,且谈到这儿吧。







分享莳兰文萃,香祖笔记,生活随笔,有所薄获,且学且记……




 

九兮香斋

问知·得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蕙兰老八种介绍
兰蕙小史--吴恩元
【艺兰讲座042】从春蕙新老八种看正格瓣型花的鉴赏要点(下)
兰花主要名贵品种及图片大全:春兰(三)(2)
兰花·主要名贵品种介绍(春兰篇)(2)
春兰“四大天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