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本被低估的写作指导书,教给我写作的底层逻辑

封面图片来自电影《成为简·奥斯汀》

史蒂芬·平克的《风格感觉》和高杉尚孝的《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是至今为止给我启发最大的写作指导书(非虚构类写作)。

但在豆瓣上,《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评分才7.6分,评论区不乏“枯燥”“不好读”“不实用”这样的评论。

在我看来,这是一本被读者低估、“误杀”的书。

为什么说它被低估了?阅读预期如何影响我们对一本书的评价?

对这本书的评价呈现出两极分化,四星、五星的评价很多,两星、三星的也不少。而给它两星、三星,显然是对它的低估和误杀。

不过在这里,我们不妨做个猜测:那些读者为什么会给这本书差评?

我想最关键的原因是,这本书未能满足这些读者在阅读前所抱的期待。

麦肯锡是全球顶尖的管理咨询公司,这本顶着麦肯锡光环的书,读者对它的期待会是什么呢?

也许有些读者会期待从中读出一些“厉害”的武功心法,能帮助自己一日千里地提升写作技能?

又或许,还有读者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方法,解决自己“不知道写什么”的困扰?

又又或许,还有读者期待这本书能像市面上的写作培训一样,教一些写作变现的方法?

但凡怀着上述任意一种期待阅读这本书,都会满怀失望地被“劝退”。

在这些期待面前,这本书实在是太“普通”了,因为它只讲了“写作的逻辑”,其它什么都没讲。

而“写作的逻辑”这个话题,恐怕也不能引起一些读者的兴趣。

在新媒体阅读环境下,写作多用故事似乎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但却没有多少人宣扬讲逻辑的重要性。

而且,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讲逻辑与讲故事是对立的,讲逻辑就意味着沉闷、枯燥。

而事实上,即便是讲故事也不能没有逻辑。

马克·吐温有一句话,向我们揭示了逻辑在虚构创作中的重要性:“有时候真实比小说更加荒诞,因为虚构是在一定逻辑下进行的,而现实往往毫无逻辑可言。”

被誉为“编剧圣经”的《故事》一书所写的,本质上也是讲故事的逻辑。

上大学时,我所学的专业需要完成很多写作练习,而在写作方法方面,教授们强调最多的,是写作基本功,也就是写作的逻辑。

你可能会疑惑:都上大学了,还有人没打好基本功吗?教授强调这一点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

事实上,一位在文学院执教四十余年的老教授说,以他的经验来看,即便到大学毕业,依然有很多学生写文章时做不到文从字顺。而文从字顺的关键,就是逻辑。

为什么写作的逻辑很重要?

如上文所说,文章明了、流畅的关键就是逻辑。如果有人说你写的文章不容易懂,排除文章内容本身较难理解这点外,基本上都是因为逻辑上出了问题。

此外,语言是思考的工具,缺少逻辑的写作往往会导致思考没有逻辑。反过来也成立,写作缺乏逻辑往往是思考缺乏逻辑造成的。《REWORK》这本书中有这样一条给创业者的建议:招聘笔杆子,因为“文法清晰代表思路明晰”。

接下来,跟你分享这本书对我启发最大的几个点。

了解信息类型,更好地阅读和写作

高杉尚孝写这本书的本意,是给予读者一些商务写作方面的指导,书本身也紧扣如何进行商业写作的主题。

我曾经做过商业策划,工作中经常需要写各种提报方案、可研报告,私下里也一直坚持写作。从个人经验来说,商务写作与我的私人写作(主要是论述性的文章),其实遵循着相似的底层方法。

这也是因为写作的逻辑在各种文体中都是相通的,因此,你可以不仅仅把这本书当做一本商业写作指导书来读。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好几年前,当时这本书给我启发最大的一点,就是书中介绍的信息分类方法。

所有的信息都可以分成3种类型,分别是记述信息、评价信息和规范信息

所谓记述信息,就是对一个事物、一种状态,不带价值判断的如实描绘。

比如:几乎所有的文明国家里,都会有对言论自由的宪法保护;

再比如:一个年轻的母亲抱着她刚满周岁的孩子去菜市场。

评价信息,指的是包含价值判断的信息。

比如:小明是个好人;

再比如:窗外的风景很美。

规范信息,则表示事物应有的状态,或者人应该采取的行动。

比如:公司应该尽快开发新产品,你应该早睡早起等等。

了解这种信息分类方式后,我在阅读时就会有意识地去区分作者在哪里表现了客观事实,又在哪里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在哪里给出了建议。

当以这样的角度去读一篇文章时,我就不仅看到了“内容”,也就是文章所传达的意思;还看到了结构,也就是文章是如何被组合起来的方式。

那感觉就好像用X光照射人体,能够看清外表下的根根骨骼。

因此我觉得,相比对于写作的意义,了解信息的分类对于阅读的意义更大些。

与信息类型有关的另外一点对我启发也很大:高杉尚孝指出,有时候,评价信息会表现得“像”记述信息。什么意思呢?

就是作者会将自己的价值倾向隐藏在看似客观、尊重事实的表达中。

这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很多人都不喜欢说教(规范信息),因此,不管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写技巧、经验分享型文章时,如果你直接告诉别人“你应该……”“你必须……”,多半会引起对方的反感;更好的说服方式是,用评价信息乃至记述信息去表达规范信息的含义。

这么说太抽象了,看个例子。

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大概都有过被家人催婚、催生孩子的经历。我也一样。

起初,家人催迫的方式比较直白——“年纪不小了,该找对象了”“结婚好几年了,该生孩子了”。这是使用规范信息直接进行劝说。

后来,也许是看我听烦了且把他们的话当耳旁风,他们开始“曲线救国”——“李阿姨家的XXX去年刚结婚,今年就生小孩了,一点没让父母操心。”

看,这句话是记述信息,但你感受到没?他们说这话时另有所指,潜台词是“因为不让父母操心,所以是好孩子”“你要做个好孩子,所以就应该早点生小孩”。

家人的这句记述信息经过2次转换,就向信息的接收者我传达了规范信息的含义:

第一次转换,记述信息变成了评价。

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价值观中都有一套评价条目和评价标准。

在我家人的价值观中,是否让父母操心,是评价儿女好坏的重要标准。因此,他们虽然只表达了客观信息,但只要信息接收者也有相同的评价标准,那么他们只要表达客观信息,就能让接收者自动做出评价。

但如果信息接收者的评价标准与表达者不一样,比如接收者不认为不让父母操心就是好孩子,那么表达者的信息传达就是无效的,接收者可能get不到他们所表达出的评价。

第二次转换,评价信息产生了规范效果。

在接收者与表达者有着相同评价标准的前提下,接收者会在上一步中将记述信息理解为评价信息。

接下来,由于每个人都有一套行动原理,比如“应该努力做好孩子”,那么,“早结婚生娃不让父母操心是好孩子”这个评价信息,就会被解读成“应该早结婚生娃”。

所以,你有没有发觉,其实最精明的说服方式是这样:跟你痛陈一番利弊,让你明白做(或不做)一件事是多么明智(或愚蠢),最后告诉你:“你有选择的自由,决定权完全在你!”

但让对方觉得你说得有道理的关键,是辨识清楚对方的评价标准,只有当你所表达的“客观”信息符合对方的评价标准时,你才能引导TA同意你的评价,你的表达才具有说服力。

举个例子,假设你是一名汽车销售,要说服对方认同某辆车是好车,你就必须先弄清楚,对方心中对好车的定义是什么,是有设计感?性能好?安全性高?还是性价比高?

如果对方觉得安全性高的车才是好车,而你却一个劲儿的展示这辆车设计感多么好,那就南辕北辙,根本说服不了对方了。

用金字塔结构梳理思路

“金字塔结构”这个概念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它是呈现信息的一种结构方式。

一个金字塔结构最少有三层信息,最上层是主要信息,第二层是关键信息,最底层是次要信息。

下层信息是上层信息的支撑,也就是说,上层信息是论点(或结论),而下层信息是支撑论点的论据(或理由)。

用金字塔结构写论述性文章,会让文章结构分明、逻辑清晰。

史蒂芬·平克在《风格感觉》这本书里提到,写作就是将网状的思维,用树状的结构,转换成线状的词语串。而金字塔结构就是一种实用的、能够帮你梳理网状思维的线状结构。

对于写作新手,用好金字塔结构能够帮助你理清思路。在写作前,你可以用这个结构来列提纲:

首先,把你要写的中心观点表述成一句话,作为最上层的主要信息;然后为你的观点寻找3个论据;针对每一个论据,再寻找2-3个能够支持它的子论据。

之前我写过关于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文章(点击可查看),其中提到:

分析阅读最重要的两个步骤,就是找到作者的论述主旨并研究其论述方式,看看作者围绕一个主旨提出了几个论据,围绕每一个论据,又找到了哪些理由去支持它们。

其实,这就是一个逆向推导金字塔结构的过程。

因此,了解金字塔结构不仅对写作有用,对于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文本分析能力也很重要。

金字塔结构可以分成两种类型:并列型金字塔和直列型金字塔。下面这张图展示了它们两者之间的区别。

并列型金字塔中,下层信息各自独立,且每一个下层信息都直接支撑上层信息。

比如,将“苹果手机的参数”设定为上层信息,那么下层信息就可以是手机的尺寸、像素、颜色、存储空间等方面的描述,这些下层信息间互相独立且能直接支撑上层信息。

而直列型金字塔中,每一层多个信息之间的横向联系比较紧密,而且往往只有最后一个下层信息直接支撑上层信息。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好几位著名证券分析师推荐买D公司股票。(根据)

一般来说,分析师推荐的股票都会上涨。(命题)

因此,D公司的股票很有可能会上涨。(结论)

这个例子里的根据、命题和结论,就可以作为直列金字塔结构的同层级信息,而只有结论才可以直接支撑它的上层信息(比如上层信息是“应该买D公司的股票”)。

不管哪一种金字塔结构,由下层信息推导出上层信息,都需要一番论证过程,不同类型的金字塔所适用的论证方法不一样。

高杉尚孝总结说,并列型金字塔结构容易表现出实证论证,而直列型金字塔则容易表现出因果论证、评价论证和行动原理论证。

实证论证就是用现实中存在的证据,来证明某个命题是真的。

比如,要论证“这个塑料瓶的容量是330毫升”,运用实证论证就可以这么来:

第一种方法,向瓶中注满水,并测量水的体积;

第二种方法,搜集很多相同形状、大小的塑料瓶,通过其它瓶子的容量都是330毫升来证明这只瓶子也是330毫升;

第三种方法,对这只塑料瓶相当了解的ABC三人都说这只瓶子330毫升,由此来证明其容量。

那么,什么是因果论证呢?

还以上面那个塑料瓶为例(假设它是圆柱形)。用因果论证证明其容量的方法,就是测量它的尺寸,然后用计算圆柱形体积的公式来计算其容量。

评价论证和行动原理论证的方法,其实我在前面关于如何将记述信息表达成评价信息和规范信息的部分也已经提到。

评价论证必须基于评价标准来进行因果论证,比如下面这样:

学生甲每门考试成绩都是A。(根据-记述信息)

每门考试都得A的学生是好学生。(命题-评价标准)

因此,学生甲是好学生。(结论-评价信息)

行动原理论证必须基于行动原理来论证,举个例子:

不上大学对前途有害。(根据-评价信息)

应该回避有害行为。(命题-行动原理)

因此,不应该不上大学。(结论-规范信息)

了解了什么是实证论证、因果论证、评价论证和行动原理论证,再来重复一下结论:并列型金字塔结构容易表现出实证论证,而直列型金字塔则容易表现出因果论证、评价论证和行动原理论证。

写在最后

除了我这篇文章里所写的内容,这本书还谈到了如何使用连接词让文章逻辑更清晰,如何将信息表达得更具体,为什么要多使用主语结构,怎样用SCQOR结构讲故事等实用技巧。

大部分情境下,写作就是说服读者。缜密的逻辑能够提升写作者的说服力。

因此,对于想要提升写作技巧的人来说,这本关于写作逻辑的《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值得一读。

一碗甜豆花:武汉大学文学学士、艺术硕士,从地产策划转行文字编辑。好读书不求速度,每周精读一本书,专注心理学、文学书籍,偶尔涉及哲学、社会学、艺术、商业畅销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写作小课堂之从逻辑思维到创作思维
《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从逻辑思考到文案写作》
如何提高商务文案的写作能力?
如何提高职场竞争力?掌握这4项写作结构,为自己的文案增色
没有逻辑,勿谈写作
掌握信息,打开通往写作之门的钥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