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手性分子的旋光性是什么回事?(根据网络资料综合)

手性分子的旋光性是什么回事?

分子的旋光性最早于19世纪由Pasteur发现。他发现酒石酸结晶有两种相对的结晶型,分别配成溶液会使光传播出现互为相反方向的旋转,因而定出分子有左旋与右旋的不同结构。

1.基本概念

当普通光通过一个偏振透镜或尼科尔棱镜时,一部分光被挡住了,只有振动方向与棱镜晶轴平行的光才能通过。这种只在一个平面上振动的光称为平面偏振光,简称偏振光polarizedlight。偏振光的振动面在化学上习惯称为偏振面。当平面偏振光通过手性化合物溶液时,偏振面的方向会旋转一个角度。这种能使偏振面旋转的现象称为旋光性,相应的物质称为旋光性物质。

当平面偏振光通过盛有旋光性化合物的旋光管时,偏振面会向右或向左旋转一个角度α,这时偏振光再不能穿过与起偏镜棱轴相平行的检偏镜。如果将检偏镜也向右或向左旋转相同的角度α,旋转了的平面偏振光就能完全通过。检偏镜上带有刻度盘的旋转角度,就是偏振面被旋光性物质所旋转的角度,称为该旋光性物质的旋光度,用α表示。

样品管长度、溶剂种类、溶液的浓度和温度,以及所用光的波长等因素对旋光度数值都有影响。为了使其旋光度成为特征物理常数,通常用1dm长的旋光管,被测物质浓度为1g/ml,使用波长为589.3nm的钠光(D线)检测,所测得的旋光度α称为比旋光度。比旋光度α满足

式中t为测定时的温度()D代表钠光D-线589.3nmα为旋光度,l为旋光管的长度(dm)C是溶液浓度(g/ml,如果是纯液体则用密度g/cm3

2.外消旋与内消旋

在有机化合物中,分子的构造相同,但构型不同,是实物与镜象对映的两种分子,称为对映异构体,简称对映体。一对对映异构体如同我们的两只手一样不能重叠,因而对映体也称手性分子。

判断一个化合物是否具有旋光性,要看该化合物是否是手性分子。如果是手性分子,则该化合物一定具有旋光性;反之,非手性分子没有旋光性。成对的手性分子,它们的旋光能力相同(因为两个分子中的原子价键相同),但它们的旋光方向是互为相反的。

对于一个体系,如果它是一对对映体的等量混合物,那么它不具有旋光性,称为外消旋体(racemic mixture racemate),通常用(±) dl 表示。对映体具有相同的熔点、沸点、密度、pKa, 两者的比旋光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外消旋可以看成是两种变旋光叠加的结果。

彼此不成镜像关系的异构体互为非对映异构体。非对映体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它们的沸点、溶解度、旋光性等都不相同。

对于两个含有多个手性碳原子的手性化合物,如果它们除一个手性碳原子的构型不同,其他结构完全相同,则它们彼此为差向异构体。差向异构体是一种非对映异构体。

部分有机分子虽然有手性中心,,但由于手性中心的数量及连接方式不同,作为分子整体来说是非手性的,这样的物质为内消旋化合物。内消旋化合物是纯净物,不具有旋光性。所以内消旋是由分子的内部结构所决定的。

考虑分子的对称性,需要涉及对称面、对称中心、对称轴、交替对称轴等因素:对称面是把分子分成互为实物和镜像关系的两半的假想平面;对称中心是指分子中相同原子(或原子团)之间连线的中点;对称轴则是以设想直线为轴旋转360o/n ,得到与原分子相同的分子,该直线也称n阶(或n重)对称轴;交替对称轴即旋转反映轴。显然,具有对称面、对称中心、交替对称轴的分子能够与其镜象重叠,它们是非手性分子。只有交替对称轴而无对称面或对称中心的化合物是少数。

3.发现与发展

当光束通过透明晶体(如冰洲石)时,会发生反射、折射,使出射光变成偏振光。1829年,苏格兰物理学家尼科尔受此启发发明了尼科尔棱镜,只允许光在一个平面通过。1932年,兰德制作出了第一个偏振片,它是一组镶在硝化纤维中的、晶轴平行排列的硫酸奎宁与碘的复合物晶体。

尼科耳棱镜只允许在一个平面内振动的光通过,而其余的光都被反射掉,所以穿过尼科耳棱镜的光是平面偏振光。1815年,法国物理学家毕奥发现,当平面偏振光通过石英晶体时,偏振面会转动。毕奥还发现,有些有机化合物(例如樟脑和酒石酸)也存在同样的现象。他认为光束转动是因为分子中原子排列的某种不对称性造成的。

1844年,巴斯德研究了两种物质:酒石酸和外消旋酸(2,3-二羟基丁二酸)。二者虽然具有相同的化学成分,但酒石酸能使偏振光转动,而外消旋酸却不能。巴斯德猜想,酒石酸盐的晶体是不对称的,而外消旋酸盐的晶体是对称的。出乎意料,他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两组晶体盐,发现它们都是不对称的。于是巴斯德将外消旋酸盐晶体分离为左旋的和右旋的,然后分别配成溶液,并让光束通过每一种溶液。果然,与酒石酸晶体有着相同不对称性的晶体,其溶液也像酒石酸盐那样使偏振光的振动面发生转动,并且转动角度相同;另一组晶体的溶液则使偏振光的振动面向相反方向转动,转动的角度值是相同的。实验表明,外消旋酸盐是混合物,其中有一半晶体是酒石酸盐。消旋酸盐不显旋光性在于对映体的旋光倾向被互相抵消了。

巴斯德在这两种溶液中分别加入氢离子,使它们变成外消旋酸(盐是酸分子中的氢离子被带正电的金属离子取代后生成的化合物)。他发现,这两类外消旋酸也都具有旋光性,其中一类使偏振光转动的方向与酒石酸相同(它就是酒石酸),而另一类使偏振光转动的方向相反。

1863年,德国化学家维斯发现,乳酸(酸牛奶中的酸)能形成象酒石酸这样的化合物。它除了对偏振光所产生的作用不同之外,两种乳酸的其它性质完全一样。后来证实,这一结构对于各种镜像化合物普遍成立。

但是,手征性是如何产生的?又是什么原因使两种分子彼此互为镜像?毕奥和巴斯德等都未能作出回答。

4.性状定律

1874年,即毕奥死后的第12年,两位年轻化学家范托夫(荷兰)和勒贝尔(法国)各自独立提出了关于碳的价键新理论,解答了镜像分子的构成问题。范托夫毕生从事溶液中物质性状的研究,证明了支配液体性状的定律类似于支配气体性状的定律。他因这项成就于1901年获得第一个诺贝尔化学奖。

范托夫和勒贝尔在二维平面的4个碳原子价键图像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三维模型。在这个模型中,4个价键分配在两个互相垂直的平面内,每个平面各有两个价键。考虑4个价键中的任意3个价键作为腿支撑碳原子,而第4个价键指向正上方。如果假定碳原子位于正四面体的中心,那么,这4个价键就指向该正四面体的4个顶点。因此,这个模型被称之为碳原子的正四面体模型。

2个氢原子、1个氯原子和1个溴原子连接在这4个价键上,不论哪个原子与哪个价键连接,总是得到同样的排列。也就是说,碳原子的4个价键连接4个原子(或原子团),只要其中有两个是相同的,那么就只有一种排列方式,而3个或所有4个全同,当然也一定是唯一的排列方式。但是,当连接在碳键上的4个原子(或原子团)都不相同时,情况就不同了。这时有两种不同的排列方式,它们互为镜像。

范托夫和勒贝尔发现,使平面偏振光转动的镜像物质的碳原子,其价键连接着4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这4个原子或原子团有两种可能的排列方式,一种使偏振光右旋,一种使偏振光左旋。

碳原子正四面体模型提出之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证据的支持。1890年代,瑞士化学家韦尔纳着手通过坐标理论研究某一中心原子周围的原子和原子团的分布,解释复杂的分子结构。巴斯德将分离的两种外消旋酸分别命名为d酒石酸(右旋)和l酒石酸(左旋),并写出了二者的镜像结构式。

为了提供区分右旋物和左旋物的参照对比标准,德国化学家E.费歇尔选择近糖类简单化合物甘油醛,反复研究了它的旋光性。他随机确定一种形态为左旋,称之为L甘油醛,而它的镜像化合物就是右旋的,称之为D甘油醛。其它化合物与甘油醛相比较,如果和L甘油醛的结构类似,不管它到底是左旋光还是右旋光,都被认为属于L系列,在名称前冠以L前缀。后来人们发现费歇尔选错了方向。实际上,左旋形态的酒石酸是D系列,而不属于L系列。而且,这两个系列都有各自的左右旋化合物。

在生物机体中,几乎所有化合物都含有不对称的碳原子,而活性机体往往是只利用两种镜像物中的一种。比如,在活组织中发现的所有单糖基本上都属于D系列,而所有的氨基酸(甘氨酸除外)属于L系列。

5.葡萄糖的变旋光现象

D-葡萄糖在医学和生理学上被称为血糖,能被人体直接吸收利用。1885 年,药物学家坦瑞特分离出物理性质不同的两种D-葡萄糖,一是α-D-葡萄糖,一是β-D-葡萄糖。这两种葡萄糖的比旋光度各不相同,且它们的水溶液均有变旋光现象,即任一种水溶液的比旋光值都逐渐发生变化,直到达到平衡,比旋光度不再改变。

我们知道,旋光性物质能使偏振光的偏振面旋转(右旋或左旋)一个角度φ。这个旋转角度φ与偏振光通过溶液的厚度d及溶液的浓度c成正比, 即φ=αtλcd 。 式中比例系数αtλ叫做旋光率,或称比旋光度(t代表测定时的温度,λ代表所用光的波长)。比旋光度如同物质的熔点、沸点或折射率等物理常数一样,是旋光物质的特征物理常数,可以用来区别药物或检查药物的纯杂程度,也可用来测定含量。

刚溶于水的D-葡萄糖溶液,α-D-葡萄糖的旋光度为+112o,β-D-葡萄糖(溶点150oC)为+19o。随后,两种溶液的旋光度都逐渐发生变化,至约+53o达到平衡,旋光度不再出现改变。这类具有光学活性的还原糖(葡萄糖,果糖,乳糖,麦芽糖等)在溶解之后其旋光度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变旋现象。

α型和β型葡萄糖是两种异构体。从化学结构上看,葡萄糖含五个羟基,一个醛基。它由直链变为环状结构,羰基碳原子成为手性中心,可以形成两个非对映的差向异构体(亦称异头物),环状结构中的半缩醛碳原子也称异头碳原子或异头中心。异头碳的羟基与最末的手性碳原子的羟基具有相同取向的异构体称α异头物,具有相反取向的称β异头物。这两种环型结构及中间的开链结构共同构成一个平衡体系。由于半缩醛环易打开或关闭,两个异头物都是经开链式演变成环状异构体的平衡混合物,从而显示出手征性。注意,α和β异头物并不是对映体,平衡时两种成分也不是各占一半,而是α-D-葡萄糖约占36 %,β-D-葡萄糖约占64 %,含游离醛基的开链葡萄糖占不到0.0024 %

从物理学角度研究D-葡萄糖变旋现象,通常将样品配成溶液后,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进行相关测定。如果即溶即测,则需要加几滴氨试剂定溶。在滴入氨试剂的碱性溶液中,葡萄糖的变旋现象明显加快,短时间即可达到平衡。在不同温度下,新配制葡萄糖溶液的变旋速度不同,一般温度越高其旋光度变化的速度越快。

旋光性是物体结构不能具有空间反演不变的性质。对于分子可以随机朝向的多晶或者溶液,分子总是具有手征性。由有机分子本身的手征性导致的旋光性称为内旋光。如果一种物质体系同时具有左右旋光或者物质分子本身结构具有相反的手性,则物体一般不表现旋光性。这种因为左右旋分子共存而不表现旋光性被称为外消旋性,而由于分子本身结构具有相反手性而不表现旋光性则称为内消旋性。也就是说,外消旋是手性分子之间的平衡带来的,内消旋是分子内部结构的对称性带来的。

旋光性可以维相地描述为,任何偏正光是左旋光和右旋光的叠加。把左右旋的光叠加成偏正光时,偏正方向跟两种光的位相差有关,如果两种光传播速度不同,就会产生附加的维相差,导致偏正光旋转。这个维相理论是菲涅尔提出的

双折射晶体可以将偏振光变为椭圆偏正光,或者其它方向的偏振光;将两块很薄的双折射晶体以比较随意的方向叠加(夹角为ψ),将破坏空间反演不变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 六 章 立体化学 .ppt
了不起的大科学家——路易斯·巴斯德
6-第六章-旋光异构1
10 立体异构
立体化学
左旋与右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