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传奇故事:鲜为人知的古印度飞行器维曼拿
本文来源于科学网沈海军的博客

鲜为人知的古印度飞行器维曼拿(摘录)

    沈海军

1875年,印度南部的一座古庙宇坍塌,人们在庙宇角落里发现了一份破旧不堪的古梵语手稿《Vaimānika Shāstra》。经考证有人认为,这是一份关于古印度航空航天技术的手稿,作者为3000年前印度的圣贤玛赫西。

手稿中,不仅描述了古印度维曼拿(Vimana)飞行器的建造、飞行员的服装/饮食、飞行环境,甚至还包含了维曼拿的防雷击、隐身、抗阵风、远程监控、主动伪装和攻击武器等内容。

“维曼拿”在印度古籍《吠陀经》、梵文史诗《摩诃婆罗》等文献中多有记载。2015年,印度举办全国科学大会,在专设的古印度科技分会场,印度航空专家提出了“数千年前印度就发明了飞机(维曼拿)”的观点,印度总理莫迪也公开呼吁世界航空专家一起来研究古印度的维曼拿。印度此举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古梵语手稿《Vaimānika Shāstra》。虽然他们的言论遭到不少航空界人士及媒体的嘲讽,但也受到了包括美国NASA、印度航空学会、德国、英国等世界各国学者的关注,一些科学家甚至还就此展开了研究。

长期以来,古印度维曼拿飞行器并未受到主流航空界人士的关注,国外只有极少数综合类刊物报道过维曼拿,而国内主流刊物、报纸对此不屑一顾,航空界绝大多数人对玛赫西手稿及其维曼拿飞行器闻所未闻。近期,同济大学沈海军团队组织人员将玛赫西的手稿翻译成了中文版,并对手稿进行了重新注解和点评。

1.玛赫西手稿的来历

相传3000多年前,总结古印度《犬陀经》及更早印度圣人的知识,印度圣贤玛赫西撰写了著名的古印度飞行器维曼拿的梵文手稿《Vaimānika Shāstra》。公元十世纪(相当中国唐宋时期),一位名叫伯德哈南达的印度教徒对该手稿进行了梵文注解,使得生硬的古梵文内容变得易于世人理解。1875年,印度班加罗尔的一所印度古庙宇倒塌,一位名叫Subbaraya Sastry的婆罗门(地位很高的印度教徒)在坍塌的庙中发现了这份珍贵的手稿。

1910年,这位婆罗门遇见了某杂志的主编,该手稿的部分内容得以发表。上世纪20年代初,这位婆罗门和他的弟子对梵文手稿进行了系统整理,并请画师按照手稿中的描述配了若干幅维曼拿飞行器的插图,形成了现今维曼拿手稿梵文版的基本框架。

此后,印度搞独立运动,婆罗门被捕,该手稿被当局列为禁书。婆罗门死后,玛赫西手稿被他的女儿和助手保管,不过手稿内容已开始在印度民间传播。二战前期,希特勒对传说中的古印度维曼拿发生了浓厚兴趣,指派考察队和科学家做了相应的研究工作,据说德国参照手稿曾研发出了一些所谓的秘密飞行器。

1951年,在印度迈索尔梵文研究院成立的揭幕仪式上,所罗门的助手向观众展示了玛赫西手稿。后来,迈索尔梵文研究院院长乔森索要了手稿,将其翻译成英文,并于1973年出版了英文版的玛赫西手稿。

2.玛赫西手稿的内容

笔者组织人员对1973年英文版玛赫西的手稿《Vaimānika Shāstra》进行中文翻译,并做了校对、注解等工作,使得《Vaimānika Shāstra》手稿的内容框架逐渐明朗出来。

翻译后的手稿共六章,这与原稿引言“手稿共分8100个主题”有出入,说明有两章内容已经遗失。

手稿第一章介绍了“维曼拿”名字的由来(因为它的速度和鸟儿一样快,所以称为维曼拿),接着介绍了对驾驶维曼拿的人如何培训,还介绍了对服装、饮食的要求。第二章讲解了制造维曼拿的材料组成,其中有很多复杂的工艺。第三章介绍了维曼拿使用的各种镜子,这些镜子有的可以规避风险,有的可以对敌方维曼拿进行攻击。第四章介绍了维曼拿从太阳和其它方面获得能量,并且有多种动力来源,能够提供充足的动力保障。第五章是关键的一章,篇幅也很长,介绍了维曼拿的机械结构(设计十分复杂,各种机械和零部件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第六章介绍了不同种类的维曼拿飞行器。总之,手稿所描绘的细节之多,它远远超过了现代常人的想象。

3.维曼拿的演化历程

玛赫西的手稿中对维曼拿的演化有较为详尽的描述,充满了神话色彩。手稿将古印度婆罗门教分为四个世代(四个Yuga):第一个世代为Krita世代,包含1728000年;第二为Thretaa世代,有1296000年;第三个为Dwaapara世代,有864000年;第四是Kali世代,即当今所处的世代,有432000年,起始于公元前3102年。在漫长的世代轮回中,维曼拿曾出现过三大类型。

在第一世代,以达摩祖师为首的圣人有四足,他们至高无上,善良、有学问,受人膜拜,拥有超感官。达摩等人可以自由飞行,无需借助飞行器。

第一、第二世代交替时期,达摩脚跛、衰老,逐渐变得笨拙了。受到达摩凋敝的影响,人们失去了以风速飞行的能力。达摩祖师去世后,他的弟子大天感觉到这一点,于是转世来到人间,带领受膏者给众生传授吠陀真理。那些深入领会吠陀教义的人被称为“先知,他们的知识境界达到了巅峰,熟练掌握了吠陀教义。他们创造了新的符合吠陀的真理、道德规范、印度史诗、仪式手册,艺术和科学论文等,同时也创造出了物理和材料科学。更有甚者能够发明制造维曼拿斯技艺,在天空中穿行。在古印度“吠陀经”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到六段关于古代先知制造维曼拿斯的论述。

玛赫西手稿中所记三大类不同类型的维曼拿,它们分别对应于后三个世代,分别为maantrikataantrikakritaka维曼拿。在第二世代,由于人们擅长咒语或有感染力的圣歌,所以该世代的maantrika维曼拿斯是通过mantra(咒语)知识而产生的,驾驶主要靠念mantra咒语来操控。在第三世代发展了更为高级的tantra知识,即向一般大众宣扬本教真理的、知识体系相互联系的教义,出现了通过tantra知识来制造的taantrika维曼拿,其操控也变得较为复杂,需要依靠一套复杂的tantras教义来驱使。到了第四世代,人们的知识体系进一步发展,于是出现了更为先进的kritaka维曼拿。

值得注意的是,据手稿介绍,三类维曼拿除了驾驭方法的差异外,在飞行环境的适应性方面也有所差异。手稿中谈到:“maantrikataantrika之间没有本质区别,然而taantrika维曼拿独特的地方在于它能在天地交界处自如出入。”

 

4.飞行员的能力、饮食与服装

玛赫西手稿描写了飞行员应该具备的能力。原文中这样写道,“飞行员必须有能力控制维曼拿,他必须知道维曼拿的结构,知道它的起飞和上升到天空的手段,知道如何驾驶它,如何在必要时停止它,如何操纵使它在天空中完成动作而不会崩溃……飞行员要接受培训,掌握32条秘密”手稿非常详尽地描述了“32个秘密”的具体内容。

手稿还记载了飞行员的饮食规定。譬如,“因季节的不同,规定飞行员的食物也应该有所变化,以免身体不适”,“在春季和夏季,飞行员的食物应该包括液体类的水和牛奶,谷物以及猪肉或羊肉;在雨季和秋季,应包括液体中的牛奶,谷物中的小麦和黑面包,以及鸡肉;在冬季和下雪时,应该有谷物和山羊奶,雅瓦和黑面包,以及麻雀的肉。”显然,这有点像现代飞行员的饮食规范。

有趣的是,玛赫西手稿中还对飞行员的食谱、进食时间与次数做了详细的描述。比如手稿中写到,“16种球茎蔬菜、32种水果以及由它们制成的食物是人间美味。根茎制作的食物能促进大脑发育,滋养身体,增强骨骼,赋予生殖力;鳞茎制作的食物能提高才华、身体活力,增强生活运势。水果制成的食物可以滋养心灵、大脑、血液、肉体和体液。如果某些食物在飞行过程中无法食用,通过适当烹饪制成精华素或食物球。……采集植物的花朵、枝条和叶子制作固体或液体食物,作为维曼拿斯飞行员的替代食品”。

对进食的时间与次数,手稿说“对于居家男性,白天应在天黑前完成用餐,夜晚进食要在3点前结束。对于维曼拿的飞行员来说,白天三餐,晚上再加两餐”。

对于飞行员的服装,手稿首先讲了太阳光线导致季节性的气候变化会影响人类健康,包括痉挛、流血、消耗等。季节的负面影响有25种,包皮肤、骨骼、肌肉、脂肪、神经、关节等部位。提供给他们的服装就是防止这种影响。“为了保护飞行员在空中或太空中免受辐射,‘宇航服使用云母等矿物来的制造……

5.维曼拿飞行的环境问题

我们知道,地球大气层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和散逸层等五层,它构成了航空器的飞行环境。无独有偶,玛赫西手稿中也将空域分为五个大气层。手稿说,“5个大气层中,共有七类通用维曼拿和519800条航线。航线上气流漩涡无数,漩涡可分为五类……,这些漩涡对维曼拿是破坏性的,必须防备。飞行员需知道这五个危险源,学会避让它们。”

所谓的“航线”概念和今天的民航飞机航线或卫星轨道的概念有些相近,而气流旋涡对飞行器构成危害在今天依然普遍存在。手稿中多处介绍了气流、阵风、飓风等对维曼拿的危害。以下是手稿中的三段文字:

“有122种不同的风力运动。在夏季,主要发生79号气流。当维曼拿进入第四空域旅行时,由于风力流动,往往会晃动,对飞行员和乘客造成困扰。”

“行星和卫星的八大力量,在11月到12月满月时,会产生巨大的冷空气气流。主要分布于137号空域中,常会导致强烈的露水和暴雪,产生三股潮湿的气流……。当维曼拿接近该空域时,第一股气流将使动力系统瘫痪,第二股气流将麻痹飞行员和操作员,第三股气流将包围维曼拿,并导致其报废。”

“维曼拿在天空各处的行进过程中,会遭遇15种统称为kowbera的猛烈飓风,这些飓风在行星力、太阳辐射以及糟糕的季节性条件下孕育而生。它们会对飞机的乘客造成皮外损伤。”

手稿中还谈到了一些防护及抗飓风装置,譬如一处写到:“在空中有风吹过,冷热空气交锋,维曼拿如果没有防范,无意中很可能被气流破坏。但有了危险前预警,维曼拿可小心翼翼地停下来。”在介绍一种称作padma-patra-mukha的防飓风装置时,具体讲到:“由于季节性变化,外层空间的力量结合海洋力量达到空气中,会以激烈的形式产生气穴,形成刮向维曼拿的台风。这些台风产生充满了灰尘等赘生物,不仅会引起飞行员和其他乘客皮肤过敏,甚至还会摧毁维曼拿”,安装了 padma-patra-mukha装置就能排出维曼拿吸收的肮脏东西。

手稿中还不止一处提到了维曼拿在宇航飞行中可能遇到的威胁:在黄道带会产生相互冲突的力,这些力的碰撞会突发洪水般的能量,使得维曼拿的部件化为灰烬。当行星之间发生巨大冲撞,火灾会爆发并毁灭维曼拿和里面的乘客。

6.维曼拿的能源与动力

玛赫西手稿在第四章罗列了所谓的“7动力说”和“12动力说”、“5动力说”、“唯一动力说”,而在本章开篇还引用了不同的古文献来源。

 “七动力说”:“在维曼拿运作中,有7个不同的运转力量。……在维曼拿相应位置,按照规划、配置线圈和转轮等来产生这7种力。维曼拿的动力有七种来源:火,土,空气,太阳,月亮,水和天空。七种动力分别称为udgamaapanjaraa,太阳能、吸收外来力,太阳能电池,kuntinee和主动力。 

12种动力说”:“维曼拿的机动动作有12种,对应12种动力。即启动,抖动,上升,下降,盘旋,超速、绕行、侧向运动,滚动,逆时针运动,静止,和花式表演。

手稿第四章的第二、第三节中又列出了“5动力说”和“唯一动力说”。其中五种动力由称作Sadyojaata的电机产生,它们驱动维曼拿做出所有机动动作。“唯一动力说”有如下描述:“Sphotaayana(古印度圣贤)提出了一种观点,32种维曼拿的运动都是由Chitrinee力来提供动力的。chitrinee力是32种航空运动产生的唯一动力。”

手稿在能量获取上表述混乱,但对于太阳能的存储、传递却有独特见解。第五章“机械设计”中介绍了一种通过镜面反射将太阳能储存在容器中某种特定液体中的方式,并通过机械方式将液体储存的能量转化为电能,再传递到各个部件上。其管道、电线的设计如同机械结构一样,是手稿中相对符合现代科学的内容之一。

第五章还描述了维曼拿的电力控制系统:“为了向维曼拿的所有部件提供电力,并使其正常运行,需安装shakti-panjara-keela装置。维曼拿所有的32个部件均有开关,用于控制电气连接和断开,使得飞机能够在任何所需的方向上飞过天空。

据手稿记载,维曼拿可达到约5800公里的时速,即4.7倍的音速。这个速度属于超高声速范围,在当今也只有极少特殊飞行器能够达到。

7.维曼拿的材料

玛赫西手稿中介绍建造维曼拿的材料有三种,分别是金属、晶体和所谓的“牛奶布”。其中金属材料主要用于制造维曼拿结构,晶体主要用于机载设备,而“牛奶布”用来制造管道或者外罩。
​   

玛赫西手稿记载了冶炼金属的设备:坩埚、冶炼炉、风箱等。其实这些设备在上世纪70年代的土法金属冶炼中也经常会用到。值得一提的是手稿中的冶炼龟甲炉:在一个准备好的地面上,建造一个十英尺宽的四边形或圆形炉子,形如乌龟。设有五面风箱,在炉子中间安置坩埚。在炉子的两边是放置木炭的围栏。在任何一边都有一个接收熔融金属的机械装置。

 

晶体材料主要用在诸如镜面、开关、抗灼烧、防烟雾的装置上。牛奶布由五种胶树的胶乳、六种树的树皮、大麻和黄麻制成。

除了以上内容,玛赫西手稿还记载了防雷击装置、空调系统、烹饪与排烟以及防火、视力保护、应急救生等。

总体来看,马赫西手稿中构想了一个看似可行且完备的飞行系统,但全书中从未提及飞行原理。可以看出,作者对近代科学知识似乎有一点了解,很难想象出自一个古代作者之手,但就书中大篇幅的“炼金术”、“神秘力量”而言,却又不像是出自一个有基本现代科学素养的人。事实上,手稿更像是由一个19世纪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的人所创作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印度飞行器2
神秘的九无名社团:影响世界的隐秘力量
科学网《走近古印度飞行器维曼拿》系列(十)- RUKMA维曼拿的结构
外星人技术:维曼拿
三千年前飞行器:时速5700公里,1分钟飞跃京津冀,地球人造的?
古印度有种航天“神”器,传说使用水银发动机,专家说:真假难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