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颠覆生物常识的特例:同物种无法交配,骡子却能繁育后代

文章来源  科学网张磊的博客  2018-9-21 21:41?

繁殖,一般来说是种群的自交繁殖。但是,象狮与虎、马与驴等可以跨物种结合。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怪异的杂交动物也在人为的杂交下呈现。

 

杂交斑马

 


美洲豹与狮子产下的豹狮

 


北极熊与棕熊产下的后代

 

在认知里,跨越物种障碍的结合不被看好,因为它们不能产生可以繁育的后代。由此产生的生殖隔离也被作为划分物种的依据。

然而,神秘的自然界却正在击溃这个曾经坚定的判别理论。也许,生殖隔离与物种分离之间,本不该画上绝对的等号。

 


历史上,关于物种的探索充满神学色彩的物种不变论,直到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之后,物种进化论才成为主流学说。此后,分子生物学的有力论证,孟德尔的遗传定律,为物种进化论框架提供了稳固的支撑。

虽然达尔文等人也认为多个物种可以由同一个祖先进化而来。但进化论却无从解释一个物种是如何分化为两个的。

 

 

1942年,恩斯特·迈尔用一个新的物种定义对此做出了解答。他提出,物种内的种群通过地理、饲养等方式隔离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将通过自然选择或基因漂移逐渐演变成新物种。而新物种的产生,则由当初的地理隔离演化为生殖隔离作为标志。
   
所以在经典的生物模型中,一条大河阻隔两个兔群的基因交流,由此形成了长久的地理隔离,进而造成生殖隔离,分化出两个物种。
    通常认为,这是种群发生迁徙,或自然灾害等造成地理变动所导致的物种演化。但迈尔发现,现实中形物种进化论的手段并不止这么简单。

 

 

他依据生物分类学的标准,大致构建了四种根据地理划分的演化模型:异域种化、同域种化、边域种化和临域种化。

    异域种化是指地理隔离的两个种群各自形成为独立的物种;同域种化是指同一物种在相同环境内直接分化出一个不同的物种;边域种化是指一个小族群因某种原因与原本的大族群隔离,再相遇时已被阻断基因交流,即它们已形成不同的物种;临域种化是指两个族群虽然在地理上有相邻分隔,但彼此相邻部分仍保持有基因交流,而两端处则是分隔形成不同的物种。

 看似明确的分类依据,其中也包含着迈尔的困惑与矛盾。
   
虽然经过历代的研究,对于
物种划分的分割点逐渐由模糊变得清晰,由拥有独立基因库的生殖隔离定义新物种的产生已经是当前最具信服力的概念,然而这仍然不是绝对的准确,属于临域种化的环物种,就是一个出乎意料的例外。


绿莺的大致分布状况

 

一个物种在扩大活动范围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大致圆形的地理屏障。譬如山谷、北极冰盖或者不适宜生存的高原。于是同个物种的多个种群(1,2,3)形成一个类似圆环状的分布(如图)。它们各自在地理位置上相近,却没有造成地理隔离。而相近的两个群体中可以进行杂交,实现部分基因交流。

 

 

本以为相互衔接便能维持稳定的物种间的联系,却还是悄悄出现了暗涌;虽然邻里关系不错,但只要距离稍微远一些,它们可就不那么亲密了。位于两端的种群甚至无法进行交配,也就是产生了生殖隔离。

因此圆环之间也就出现了一个无法弥补的缺口。

按照定义,在上图中的12没有生殖隔离,则12是同个物种;23没有生殖隔离,则23是同个物种。以此类推,17理应也能杂交繁殖,即同属一个物种。而事实却颠覆了定义:17即使距离相差不远,却出现了生殖隔离。

这便是环物种对传统理念带来的猛烈冲击。

 


环物种中的两种埃氏蝾螈

 

 

明明近在咫尺,为何偏偏存在着无法逾越的鸿沟?问题还是出在这个诡异的圆环上。

通常由一个中间种群在时间推移下,产生两个或多个方向的扩散发展。而上图中4号种群所在区域,往往是环物种最开始聚集的地带。

 


分布扩散大致情况
 

每个方向产生的变异都是不确定,且相同概率几乎为零。因此,在漫长的岁月后,当它们形成接近环状的两端终于有幸会面,却发现互相已经无从交流。这种交流障碍不仅体现在表达上,更体现在基因中。

 

 

1942年,迈尔基于在几个物种中发现的这种奇特现象,提出了环物种的概念。而此前,科学家们发现了北极圈周围的银鸥、青藏高原的暗绿柳莺和加利福尼亚中央山谷的埃氏蝾螈都表现出环物种的现象。而在2012年,在植物中也发现了第一例环物种案例——一种学名为大戟的蔷薇类植物在加勒比海周围同样呈现环形生长与繁殖。

    



围绕加利福尼亚中央山谷分布的埃氏蝾螈

 

环物种的存在不仅验证了杂交是不可传递的,在生物学家中也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人怀疑是人为定义的物种划分理念不恰当,也有人质疑环物种在实际上是否允许基因沿圆环顺延流动。两家学派各执己见,争论不休。

物种的定义或许的确不完美,但在迈尔看来,以生殖隔离作为评判的定义已经反映了自然界的真实组织方式。

迄今为止,人们仍未找到一个更清晰、可作替代的定义指标。

 


暗绿柳莺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Darren Irwin等人针对暗绿柳莺做了详细的基因遗传分析,对环物种概念提出了质疑。他们将整个基因组中的2000多个位点进行分子层面的整合匹配。然而,数据显示其中并不是连续成环的构造。这表明在种群中实际存在着遗传断裂,而基因并不延续。

 


柳莺遗传信息分析
 

在多方开展的论证中,有人认为银鸥和蝾螈也不能严格属于环物种。然而在丰富的物种基因库中,是否能完整采集所有的遗传数据,同样也是一个疑问。

对于未知的求索往往引来争论,而科学中的争论通常趋于积极的影响。各方通过可靠的证明各自验证自己的假设,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揭露真相。

 



银鸥

不仅在同一个物种中可能产生生殖隔离,然而不同物种中却又出现了没有生殖隔离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就发生在我们所熟悉的骡子身上。

众所周知,马和驴杂交生下的骡无法正常生育后代。马具有64条染色体,驴具有62条染色体,其杂交产物的染色体数目为63条。

从理论上来说,奇数的染色体从来代表着繁殖的不可能。但在认知以外的现实中,还是出现了例外。


马与驴生殖出骡

 

1988年在我国河南就出现了一只能生育的骡子。这是一匹母马与一头雄驴杂交产下的骡。骡子本不能分离出均等的染色体对,却出现了分娩的奇迹。它在与另一头雄驴杂交后,生下了一只雄性,被命名为驹的生物。

 

 

然而这并不是特例。BBC新闻也报道了1884年在摩洛哥一起同样的案例。

据自1527年以来的相关记录,共有不少于60例的骡子分娩案例被报道。虽然这一现象彻底冲击了生物遗传学的科学认知。但至今仍没能科学地做出合理的解释。
​    生殖隔离保证了物种的稳定性。虽然面临着特例与质疑,但它目前依然是划分物种的最合理依据。

时至今天,人们对于生物群体的朦胧迷雾已经逐渐被拨开,但显露出来的是真相还是伪装,也许要到抵达真知的那一刻才能得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颠覆生物常识的特例:同物种却无法交配,骡子也能繁育后代
7.2 现代生物进化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竞赛】遗传学§4.3 进化的机制
生殖隔离有多可怕?人类与动物存在生殖隔离吗?
生命(八)物种的形成
人类是否和所有生物都有生殖隔离?这意味着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