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神奇的转座子和转座子的发现者芭芭拉·麦克林托克
文章来源  科学网曹务强的博客(根据博主的两篇文章综合) 

在生命科学中,“转座子”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遗传学概念。说熟悉是因为转座子的发现是近代遗传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只要你接受过系统的遗传学教育,就应该知道著名的跳跃基因和那位集智慧与美貌于一身的倔强老太太——转座子的发现者芭芭拉·麦克林托克;说不熟悉是因为对于一般人来说,恐怕都对“转座子”概念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转座子的发现者  芭芭拉·麦克林托克

自然界的生命系统是一光怪陆离、五彩斑斓的大组合。为什么会有形形色色的生命体现象,原因就在于“转座子”在基因组中具有多样性的色彩调控功能,它为大自然写出了千彩绚丽的杰作,让人拍案叫绝。

许多真核生物基因组的大部分都是由转座子组成。我们人类基因组的近一半都是转座子,而许多粮食作物基因组中转座子所占的比例就更高了,比如玉米、大麦和小麦基因组中转座子占的比例都超过了85%。有人曾经这么描述转座子和基因组之间的关系:基因组从出现就一直在经历一场和转座子及逆转录病毒的战争。这场战争旷日持久,血流成河。真核生物的基因组中到处是这场战争留下的疤痕。是的,经过数万、数十万年甚至数百万年的共同进化,转座子和宿主基因组早已习惯了和平相处,以至已经融为一体。虽然二者偶尔有擦枪走火的时候,但它们的共同存在不会改变。转座子还是物种演化的重要驱动力,它推动了基因组的快速扩增,为物种的演化提供了丰富的遗传变异。事实上,我们熟悉的许多生物性状都和转座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转座子插入导致豌豆皱粒

我们知道,孟德尔豌豆实验的品种——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恰恰正是这一对“黄色-绿色”样本为人类打开遗传学大门的钥匙,竟然就是转座子的杰作。豌豆皱粒的表型是因为一个转座子插入淀粉分支酶基因中,导致基因失活,进而影响种子中淀粉、脂类以及蛋白质的代谢所致。另外,葡萄皮颜色的变化,血橙的形成,甜瓜花性别的分化,以及番茄果实形状的变化等等,都和转座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然而,我们在提到进化论时,首先想到的便是达尔文;说起遗传学,孟德尔和他的豌豆实验就会浮现眼前;谈论起现代分子生物学,沃森和克里克的大名许多人都能脱口而出。可是,当问你转座子的发现者是谁时,恐怕大多数人的脑海里是一片空白。

其实转座子DNA双螺旋结构一样,被公认为是20世纪遗传学史上两项最重要的发现。这两个发现都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不过,相比之下,转座子的发现者芭芭拉·麦克林托克就相对要鲜为人知了。

芭芭拉·麦克林托克的一生是精彩的,也是坎坷的。她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尝遍了人间的辛酸冷暖。

实验室中的芭芭拉·麦克林托克

芭芭拉1902年出生于美国,1923年在康奈尔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27年获得植物学博士学位。从博士阶段开始,芭芭拉就一直从事玉米的细胞遗传学,并为该领域奉献了自己一生的年华。当时的细胞遗传学才刚刚兴起,芭芭拉和同事一起,开创了细胞遗传学这一新兴学科,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发现。

芭芭拉首次从形态学上描述了玉米完整的染色体,并成功将部分性状定位到染色体上,确定了它们之间的连锁关系。同时,她还详细描述了三倍体玉米的染色体形状,该研究成果被评为康乃尔大学19291935年科研重大突破之一。1930年,芭芭拉首次在实验中观察到减数分裂中出现的同源染色体交叉互换,并于次年证明了染色体互换和连锁基因的重组关系,直接证明了摩尔根提出的染色体交换导致基因重组的假说,并在此基础上发表了首张玉米连锁遗传图谱。

由于其在遗传学领域一系列重要的贡献,芭芭拉得到了学术共同体的一致认可,各种荣誉以及社会的赞誉扑面而来。1944年芭芭拉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是美国历史上第三位获得该荣誉的女性。1945年,她又成为美国遗传学会Genetics Society of America)的首位女性主席。在许多科学家和普通民众的心目中,一颗学术新星正在冉冉升起。 可以说,当时的芭芭拉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巅峰。然而谁曾想到,这一切的赞美和荣誉却随着她对于转座子的研究而戛然而止。

芭芭拉着手转座子的研究,缘于她对玉米籽粒颜色变化的困惑:同一根玉米上的籽粒颜色变化多种多样,并且籽粒的颜色并不能稳定地传给下一代。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芭芭拉开展了一系列杂交以及细胞遗传学实验。经过大量的统计和观察,芭芭拉发现玉米籽粒颜色的变化与9号染色体上的一些基因有关,其中的一个基因影响色素的合成。当这个基因存在时,籽粒有颜色,而当这个基因不存在时,籽粒就无颜色。但是,实际的情况并非这么简单。在这个与色素合成相关的基因附近还有一个解离因子DsDissociation),Ds能够影响色素合成基因的表达。当Ds存在时,色素合成基因不能表达,玉米籽粒为白色;如果Ds从色素合成基因附近解离,基因又可以正常表达,籽粒就有了颜色。更有意思的是,Ds能否被解离,还受到另外一个激活因子AcActivator)的调控。Ac可以促进Ds的解离,如果没有AcDs是无法解离的。这就是著名的“Ac-Ds调控系统。为了揭示这一系统的调控机制,芭芭拉从1944年到1950年共花费了长达六年的时间。

“Ac-Ds调控系统中,Ds基因和色素合成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的相邻位置。不过,Ac可以和Ds相距很远,甚至可以不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在受到Ac的激活作用解离之后,Ds可以重新整合到染色体上,其位置是不确定的,它可以整合到其它染色体上,也可以重新整合到原来位置的附近。也就是说,这个Ds是可以在染色体上任意跳跃的。芭芭拉认为,由于Ds解离的时间有早晚、长短的不同,于是就导致了玉米籽粒上色斑的大小不一。

1950年和1951年,芭芭拉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分别以《玉米易突变位点的由来与行为》和《染色体结构和基因表达》为题的论文,进行了公开发表。

芭芭拉关于跳跃基因的研究发表之后,在学术界一片哗然。当时的人们认为这项研究是不可理喻的,因为当时的学术界普遍认为,基因在染色体上是固定不变的,都有一定的位置、距离和顺序,它们只可以通过交换重组改变自己的相对位置,通过突变改变自己的相对性状。然而芭芭拉关于基因的表达可以受到调控而改变以及基因可以在染色体上跳跃的发现,极大地挑战了当时人们的认知。一时间,各种批评声、质疑声汹涌而来,芭芭拉逐渐成为行走在主流学术界边缘的人。这些否定甚至敌意逐渐使芭芭拉心灰意冷,在多次试图向学术界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而失败之后,她选择了对自己的发现避而不谈,并且从1953年起,芭芭拉不再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任何实验结果。

往昔的荣耀不在,芭芭拉逐渐成为了孤家寡人,学术界也慢慢淡忘了这位曾经红极一时的学术新星。不过,人们的忽视并没有动摇芭芭拉的决心,她仍然坚持默默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从事自己的玉米遗传学研究。

20世纪60年代初,法国科学家雅各布和莫诺发现了大肠杆菌的乳糖操纵子模型,揭示了生物体内基因调控的机制,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转座子调控基因表达的作用。乳糖操纵子模型很快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雅各布和莫诺也于1965年获得诺贝尔奖。此时,芭芭拉的跳跃基因还是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学术界仍然视跳跃基因为异端邪说。又过了十多年,当多位科学家分别在细菌、酵母和病毒中都发现了转座子的存在时,芭芭拉二十多年前的重要发现才重新回到主流学术界的视野中。

当人们重新审视芭芭拉在玉米中进行的转座子研究时,不禁惊讶于她超前的科学发现,感叹于她超常的坚韧力和忍耐力。1983年,芭芭拉以81岁的高龄凭借着对转座子的开创性研究获得了诺贝尔奖,她也是遗传学领域内第一位独立获得诺奖的女性科学家。

值得一提的是,芭芭拉终身未婚,她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自己钟爱的科学事业。从这一点说,芭芭拉是伟大的。同时,她的一生也是传奇的。在四面楚歌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还能不忘初心,默默无闻、与世无争地做自己的科学研究,这份坚韧不拔的毅力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在芭芭拉的晚年,她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是她一生最完美的注解:If you know you are on the right track, if you have this inner knowledge, then nobody can turn you off ... no matter what they say 如果你知道自己走在了正确的轨道上,那么你就无法做到。这句话,也许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座子之母:芭芭拉•麦克林托克
关于转座子你应该了解的十一件事
世界上最伟大的玉米是哪个?
《遗传与进化》教材具体问题答疑
赵汉雄:拒 绝 平 庸——推介《情有独钟》
老年痴呆患者福音,阿兹海默疫苗或5到10年可问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