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物件(22)
手摇纺车
人类历史上,农耕文化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一定程度上说,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农耕文化的发展史。男耕女织,是当时经济条件下社会分工的必然选择。“你耕田来我织布”,之所以脍炙人口、久唱不衰,不单纯是唱腔优美动听,其歌词更是农耕文化的真实写照。人类步入工业时代,肇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以珍妮纺织机的出现为标志,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但是近代中国积弱积贫,不仅是一部被列强侵略的屈辱史,更是愧对前人的落后史。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前,男耕女织依然是基本的社会形态。纺线织布这样的手工劳作,仍然是农村赖以生存的重要谋生手段。在温饱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尚能做到衣能遮体,服能御寒,手摇纺车功不可没。每每忆起纺车,思绪如同纺车抽出的线一样,如丝如缕,延绵不绝。
城市人,包括现在农村的年轻人,对纺车的认识和了解,恐怕大都源于中学课本收录的吴伯箫的散文名篇《记一辆纺车》,但凡是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过来的农村人,对纺车都不陌生。从头到脚的穿戴,都是纺车一条线一条线地纺出来的,经过复杂而繁琐的程序变成做衣服的布料,保证了冬能御寒,夏能遮体。
关于纺车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文学家扬雄的《方言》,称纺车为“繀车”、“道轨”;单锭纺车最早的图像见于山东临沂考古发现的西汉帛画和汉画像石,上面刻有纺车图。特别是江苏铜山出土的画像石就更为生动,上面刻有几个人物正在纺纱、织布,展示了汉代纺织生产活动的场景,说明早在汉代,纺车已经成为普遍的纺纱生产工具。由此可以推测,纺车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纺车的构造并不复杂,由木架、绳轮、手柄、锭子四部分组成。除锭子是金属的外,其它部件全是木质材料,个别的也有用长条竹板做纺轮的。纺车的工作原理是典型的机械传动,纺线人的右手中指伸进纺车手柄上打磨好的窟窿里,转动手柄,绳轮通过做传动的细绳带动锭子旋转,左手捻着棉筒(我们土话叫布结),胳膊慢慢上扬,线便连绵不断地延长,手伸展到不能再伸的高度,右手摇动手柄的速度慢下来,拉线的左手开始往回收缩,把拉出的线缠绕在锭子上的缠线筒上(一般都是用比锭子稍微粗点的芦苇杆做成的),这样周而复始地不断重复这种动作,锭子上的线团逐渐变大,等到不能再缠绕了,就卸下来,换上新的缠线筒,继续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千年农耕,浓缩一馆(三)
奶奶的纺车
老 纺 车
『我醉乡土』程立正丨母亲的纺车
[经典散文]吴伯萧·记一辆纺车
记一辆纺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