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佩玉有德与佩玉规制

                            

                             (载《收藏》2013.8 总第267期)

                                          朱纪 

 

 

佩玉有德

 

“玉,石之美者。”玉在中国一出现就被赋予了道德的含义,人们对玉有复杂的感情、崇敬、景仰、神秘、亲切……“君子比德于玉焉。”古人认为玉具有仁、义、智、勇、洁的君子美德,所以以玉比德,敦品励行,将玉与人性相结合,融会贯通,水乳交融。自古以来,以玉比人、以玉喻事、以玉祭祀天地、寄托理想、直抒情怀,儒家学说中以玉比德的核心就是佩玉,人们佩玉不再是简单的装饰,且有着身份、情感、风度及语言交流的作用,乃至与国家的政治、艺术、文化、社会各阶层的生活、伦理、道德等层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玉重品德,《礼记》强调玉的本质不单在于外在的美,而在于人的身心修养与精神本质,注重做人的内在素质,人因时刻用佩在身上的玉来警醒与反省自我,以求维持做人的良好德行,达到自觉自悟,在性格方面求达、温润、简洁、缜密、做到“廉而不刿”、“孚尹傍达”、“气质如虹”。

 

玉有“九德、十一德、五德”之说。

春秋时管仲对玉的品质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从而归纳出玉的九个与众不同的品德。《管子·水地》载:“夫玉之所贵者,九德出焉,夫玉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知也;坚而不蹙,义也;廉而不刿,行也;鲜而不垢,洁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皆见,精也;茂华光泽并通,而不相陵,客也;叩之,其声清扬彻远,纯而不殽,辞也。是以人主贵之,藏以为宝,剖以为符瑞,九德出焉。”这是历史上第一次记载了人对玉德的赞美。

 

管仲以后,孔子也对玉的美德做过详述。《礼记·聘义》曰:“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珉之多与?’孔子曰:‘非为珉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绌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孔子列举出玉的十一种美德,强调玉的珍贵德性,关键的理念是“君子比德于玉”,其观点为后世沿用。

 

东汉时,许慎把玉的品德作了简化,对玉的概念下了定义。《说文》中:“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

 

古人对玉的九德、十一德、五德说,从物质表层来看,强调的是珍贵天然的石头,要湿润、光泽、半透明,要有硬度、比重大、韧性、颜色单一;断时不伤手,成器击之声清久远,而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品德”内涵,是道德修养和文化品位的象征,与人的精神世界彼此相连通并息息相关。

 

古人用玉等级森严,《周礼·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用六种不同颜色和不同种类的玉用于不同礼仪,视玉为祥瑞之物,既所谓“以玉作六瑞”。

 

玉在古代还是贵族身份、等级和财富的标志,《礼记·玉藻》记载:“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士佩瓀玟而缊组绶。”《晋书·舆服志》亦载:“皇太子金玺龟纽……佩瑜玉,贵人、夫人、贵嫔是为三夫人……佩于窴玉,皇太子妃……佩山玄玉。”《周礼·春官》:“玉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将王、公、侯、伯、子、男所用的“贽”用玉表示。“贽”是外交手拿的器物,玉贽为最高档次,执玉与对方相见,不仅表示郑重、礼貌,而且表示自己的信用和使命。

 

“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征角,左宫羽,趋以采荠,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远则扬之,然后锵鸣也。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意思是说,君子出入进退俯仰之间,身上的佩玉只有在不快不慢,富有节奏的步伐下,才会发出富有韵律、悦耳动听的声音,这声音不仅集中君子的注意力,同时也告诉周围的人们:君子来去光明正大,从不偷听偷看别人的言谈举动,于是佩玉就变成了君子有道德修养、行为光明磊落的标志。虽然这种繁文缛节汉代以后就不流行,但“君子比德于玉”的传统在日后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具体操作上,玉遵循传统美术理论,以形写神、神韵生动的艺术规律,讲究造型、雕刻,追求古朴典雅的艺术风格,尤以赋予了玉求吉呈祥、消灾免难之意,寄托人们对幸福、长寿、吉庆等的美好愿望。玉的使用、玉的装饰、玉的欣赏,玉与宗教、玉与社会等级、玉与道德,人们赋予玉的内涵无比深邃,历史也围绕着玉演绎出无数动人心扉的悲欢离合故事,形成了中国辉煌的玉文明、灿烂的玉文化。

 

             

   



 

  
  
  

 

1. 春秋水晶串饰(山东淄博市临淄区郎家庄出土)

2. 西周组佩(河南平顶山市应国墓地出土)

3. 战国组佩(山东曲阜县鲁国故城出土)

4.5.西汉组佩(广东广州市象岗南越王赵昧墓出土)

6.西周组佩(山西曲沃县天马一区村晋侯墓地出土)


 

佩玉规制

 

古代君子心中的玉定义清晰,物实明白,那就是“玉德”,一种至高无上的精神情操,要达“玉德”要求的高度,最好的方法就是佩玉以自勉、佩玉以净身,借玉来砥砺君子的道德行为。古时佩玉组合与玉组佩的佩戴方法很有讲究,不同等级、性别、年龄、爱好都会有不同的佩玉,组绶是用来穿串玉饰的一种丝带,古时对佩玉的玉材选用和色彩的配用有一定的规范,显示身份和等级概念不言而喻。“进则揖之,退则仰之。”其中的“揖”是指人体上身向前微倾成俯视之姿,“仰”是指人体的上身向后微仰成仰视之态。佩玉行走时,左腿起步,则身体前倾,右腿跟进须在身体后仰之后,连贯行走就形成不停顿的前倾后仰动作,这样一来就必然牵动身上的佩玉,使之发生相互碰撞,发出有节奏的音响,一如乐曲中的“徵角宫羽”之声。古人以玉比德,故佩美玉奏美乐,以诩美德,这是一种创造,因为只有连贯、均匀、协调的步伐才能使悬挂在身上的玉佩发出优美的声音,乱则声杂。佩鸣之声是作为一个君子行为规范的反映,还有一种重要的含义,即以此向天地人君表示自己绝无非辟之心,也是向统治者表示尽忠尽节的一种形式。可以看出,佩玉不单是一种政治行为。“正行”君子不可行无状,用玉鸣之声来规范人的行止,也称“节步”,带着一大串玉走路,成组的玉佩发生叮当之声,这是为了告知周围的人,君子来去光明,从不屑偷窥别人。佩玉重要的是以玉鸣之声驱除心中杂念,同时也是一种对礼的尊重。

 

佩戴玉组佩有上起颈经胸腹部而垂于膝下者;有在腰间正中佩一套或两套组佩者。商周春秋战国时还不是非常讲究,也没有固定的搭配,至汉代中晚期,才相对定型,一种是垂直悬挂,一种是身体两侧垂佩,一般从上向下的次序是:璧、翁仲、珩、璜、环、冲牙、玉

珠,身体两侧的玉佩一般是左带玉剑,右带环玦。从发掘的玉佩实物看,佩玉除了垂直系戴外,还平行串联,声音是靠冲牙同冲牙两侧的璜相碰撞发出的。明益宣王夫妇合葬墓出土的玉佩包括银钩、珩、琚和冲牙各两件,玉璜四件,玉坠滴八件,玉珠六百多颗,分段贯穿缀连在一起,长度有六十六厘米,可以想象走起路来玉珠与玉璜、玉坠滴、玉冲牙相撞当会发出清越之声了。明代的组绶,明鲁王朱檀墓、明定陵朱翊钧墓都有不同形式的组佩出土,故宫博物院的明代宫廷玉组佩,每幅有玉叶、玉件组合,最上端是一件镂雕骑凤纹的寿星,其下是有一铜镀金的双龙提梁,横梁下挂四串玉饰件,共五行,每串有两片玉叶及卐字、寿字、双鱼、凤鸟、麒麟、双柿、宝盖及四个仙人组成,正如明人记载:“凡大朝会时,百官俱朝服佩玉,殿陛之间,声音甚美。”

 

古代的佩玉细分为许多部分,如璜、珩、环、冲牙及其它佩玉组成的垂直悬挂体系,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分为璜或珩,整体上珩宽,两端及中部有孔,悬挂其它玉件;璜的形状为弧形,片状,弧度一般在三分之一圆周左右,有些大一些的玉璜两端较中部为宽,还有一些为半圆形,下部弧内饰有镂空装饰;珩位于成组玉佩的上部,作用有如扁担两端悬挂器物,起平衡作用;玉环位于成组佩玉的中部,是玉佩中表示人的身份、品德的最主要部分;冲牙形如角,片状,成对悬于玉佩下端,行走时相撞出声,在三部分之间还悬有其它玉件并杂有玉人、玉兽片等。按商周古制,身份越高,随身的组玉佩越复杂越长,身份较低者,佩玉饰就变得简单而短小;佩玉步态,身份越高步子越小,走的越舒弛,天子、诸侯和代祖先受祭的尸行,在行走时迈出的脚应踏在另一只脚所留足印的一半之处,而大夫行走时足印则应是一个挨着前一个,士行走时,步子之间就可以留下一个足印的距离,行走的速度与身上所佩玉饰的多少长短形成的碰撞声音,均各自持有不同韵律,真是“改其步履之急徐长短,改其佩玉之贵贱”。这样走起来很累,但古人依然乐此不疲,非此莫君子,远不是今人所能理解。

 

古代的成组玉佩作为佩玉的重要形式,历经许多朝代。真正意义上的主体组合玉佩最早见于商周,汉以后延续组玉佩制,曹魏王粲新创制的一套玉佩成为后世广为流传的式样,这套玉佩包括蝙蝠形、飞碟形、梯形、半圆形玉佩、半璧形玉璜、带穿孔的玉环及玉珠等,玉佩为素面,雕琢纹饰者很少。作为官方与贵族的礼仪服饰,晋天子所佩白玉垂珠大绶;唐天子五品以上官员所缀玉佩其组合多有差别;宋明帝王百官佩玉的形式与等级都有严格的规定,然佩绶之间的玉环、玉珩、玉璜、冲牙等玉饰相触有声的特征则兴盛绵延数千年不变。

  



1.明组佩(江西南城县岳口明益宣王墓出土)

2.明组佩(山东邹县朱檀墓出土)

3.4.明组佩(北京昌平县十三陵定陵出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玉振之声—玉组佩的发展与演变
佩饰类玉器
传统文化里,古人为何佩玉?佩戴的是怎样的玉?
“玉佩琼琚者,岂非布衣人”!
西周玉器之组玉佩及龙纹饰
涨姿势:山西出土了西周时最大的玉器组 绝不允许出国展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