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乡村】黄土窑洞与北方四合院的完美结合——史村河王树圪瘩窑洞四合院

中华名相华夏厨神伊尹桑梓——相山伊侯。

黄土窑洞与北方四合院的完美结合

——史村河王树圪瘩窑洞四合院

(王树圪瘩之前世今生)

伊山主人

因频繁往来大阳和东沟两地,曾无数次行走在其村外大周二级路上,每一次路过都会浮想联翩,终是没能走进这个山谷,仅有的一半次穿村而过,也只是匆匆而过的过客——像一阵风一样。在一个春日的午后,终于走进了这个山谷。

——题记

在晋陕黄土高原地区,有一种特殊的民居——黄土窑洞。在求学期间,曾有一次随好友去晋西北临县,在那里体验了一下黄土窑洞的感觉,也体验了一下晋西北老乡的热情。

展开剩余92%

山西窑洞,不只晋西北地区,在养育我的晋东南也大量存在。记得有一次,也是在潞州求学期间,和好友到襄垣地区再一次体验了窑洞。这两地的窑洞,是有区别的,晋东南窑洞没有晋西北那样的满眼黄土,多了一些植被甚至还有河流。

年少在外求学,对家乡的不了解,竟没有发现生育养育我的伊侯山,也有几通窑洞。更令人惊奇的是,在山下长河东岸,有这样一个村庄,这里的民居别具风格,从外面看是北方四合院,到了里面才发现,其实是窑洞,我称之为窑洞四合院——黄土窑洞和北方四合院的完美结合。这就是,山西泽州下村史村河王树圪瘩自然村。

王树圪瘩是山西泽州下村史村河村的一个自然村,位于史村河东南长河东岸山谷中。其祖上姓王,来自长河西岸的史村王圪瘩,故村名为王树圪瘩。

据王姓长门介绍,祖上原来是成庄的,后来一支来到了史村王圪瘩,慢慢发家买到了今天王树圪瘩这沟里几十亩土地,为了方便看地和耕种,在沟北挖了一通窑洞,用来看地。再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多,原来的看地窑洞变得狭窄,容不下众多的人口,祖上繁衍出四老门,就是今天的王树圪瘩四门——长门、二门、三门和四门。算来,自大清雍正年间先祖安庄,子孙繁衍至今,人口三百来人左右。

今天的王树圪瘩归属史村河,历史上王树圪瘩和史村河原来是归属史村“巨镇”的。曾经每到史村庙会唱戏时,都要给史村摊钱;曾经也要到史村那里交粮印社。后来,大概在乾隆后期,王树圪瘩才和史村河一起脱离了史村,不再向史村进行摊派。这也是,“先有史村寨,再有东河镇,后有王疙瘩”的由来。

王姓先祖早年务农为生,在这里耕种几十亩土地,维持着生活。然在几百年前乃至更早,史村河这里是泽州地区的冶炼铸造中心,上与阳阿大阳下与辛壁和村齐名,在这里发现的长河坩埚墙就是有力的历史证据。在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小商品经济繁荣,手工作坊大量兴起,产生了大量的手工艺人,也走出了大名鼎鼎的泽州商帮。慢慢地王家先祖学会了一门走南闯北的独门手艺——做小板和虎头钳。

做小板,是何营生?做小板,即是制作拔铁丝的小板,在一块长12公分,宽10公分的铁板上铳24个孔,用来拔丝。拔丝板模型像个喂牲口的牛舌头,当中厚实两边薄凌。更让人叫绝的是,这里的虎头钳。做小板,拉白(铁)条,即手工制条丝。具体的工艺流程,我没能亲眼所见,听到的流程是:一般三人为一组,一人打锤一人拉风箱塞火(通常为家中的妇女)一人抓钳;先通过火烧红原材料白铁,再拉出铁板来,放在平板轴上,“钉钉钉”一番锤打,最后再铳出24个小孔来。

王氏做丝板和虎头钳做了四五辈,当年在沟北岸的窑洞和小作坊里,几乎都是做小板和虎头钳的小作坊。后来条丝机械化生产后像大阳钢针那样变得萧条,直至消亡(这大概就是五六十年前的事情)。不知从何时起,祖上立下了规矩:四门一第一年轮流当条行掌柜。这意味着,“谁当掌柜谁发家,谁赚钱谁家就可以修窑洞”。

为什么要挖窑洞,而不是修像史村那样的四合院呢?猜想这是和王氏先祖创业维艰有关。首先挖窑洞比修建四合院相对简单,再者窑洞虽黑洞洞的,但却冬暖夏凉,是个好东西。一炉炕火,足以让四合院中的人们羡慕。只是窑洞在今天变得不那么适用,只留下几个恋旧的老人,有的因无人居住而坍塌,年轻人都喜欢住楼房。老人说,“冬天暖和,就是不好看”。

王树圪瘩窑洞四合院,先有祖上一窑洞,后有四门四窑洞。祖上的老窑洞在沟的北面,仅有一通窑洞,纵深很长,有炕火,有煤堆,有储藏事物的暗室等等。后来四门轮流当条行掌柜,慢慢发家后又在老窑洞对面南沟修建了四处新的窑洞,再后来又都打起了院墙,修建了东屋西屋北屋等,形成了集黄土窑洞和北方四合院的独具特色的窑洞四合院民居,在长河流域泽州地区少见。

老院,即长门窑洞,四大八小结构,南屋为窑洞,东屋西屋堂屋为两层砖木结构,是王家祖茔下来的第二辈,是一座较规则的窑洞四合院,据花梁记载:老院修建于乾隆十三年。

三门窑洞,没有形成长门、二门和四门那样的窑洞四合院,只有深邃的土窑洞裸露在外。据说,当年三门做掌柜的时候,赚钱后在沟北相对宽敞平坦的地方修建了较为规整的一层四合院塄跟院,光绪二十年1894年,南屋为两层,距今大约132年光景。进大门后,有三级台阶,拾级而上便是三门的四合院。后来,主家将堂屋改建为二层。大门横梁上的“福寿”石雕也是人们向往追求的多福多寿之意。

新院,即四门窑洞,是一处建筑讲究的不规则的窑洞四合院——簸箕掌儿院。新院一进院落七间窑洞,东屋西屋有砂石雕花,南屋窑洞面墙为“两层”。七间窑洞看似两层实则一层,其二层窗是假的,窑洞二层为实的,上有屋脊,与晋西北晋东南等地不同。更让人赞叹的是,这里不仅有门外精美的砖雕照壁,还有精致的木雕。可惜的是,大门处的木雕早些年被盗宝者盗走。如此考究的建筑,人们说是因为四门当条行掌柜的时候赶上好年景,生意最好,赚钱最多,窑洞也最为讲究。而且还有暗门与外边相连,当年日军追捕我方一抗战爱国人士至此,成功躲过追捕,多年后特来此报恩。在走集体的时候,在最西边的窑洞里是饲养员的卧室,紧邻着畜牧坊。新院在走集体的时候,曾作为集体一二百人的食堂。

二门院落,塌毁较严重,也没能问清个究竟。在村上还有几处这样的窑洞四合院,或大或小或新或旧。

王树圪瘩老窑和后边新窑的最大区别在于:新窑更加注重于北方四合院的融合,更加注重居室的讲究。原来的老窑还是单独的一通窑洞,炕火不分,新窑则不仅占地面积大并排几个窑洞,而且有了单独的窑洞厨房,并且更加注重窑洞整体的美感,窑洞的面墙外也像四合院那样要“窗户”,还有屋脊和规整的院落结构。

在1960年走集体起大灶的时候,在沟南修建了集体粮库、食堂和马房。今天,人们在当年的集体粮库安置有磨坊,继续发挥着作用。

在王树圪瘩行走,没有发现庙宇建筑。村上人说,平日里人们到史村河大庙和寨上四奶奶殿祭祀。这也是和别处不同的地方。没有庙院,也没有自己的队部。王树圪瘩是史村河四个队中的三队,开会的时候和寨上一起到史村大庙。此外,王树圪瘩也不像别的地方那样又充足的水源——水井。只在长河东岸有一口水井,现在也不用了。原先的时候,取水是在长河里。今天,隔几天就会有自来水来到人们的水缸中,老人们显得很是满足。

大概在2010年前后,史村河王树圪瘩基督教作为泽州大阳教区的活动点,日渐繁忙起来。为方便周围成庄矿区山东河南等地山南海北的教友而设立。

史村河王树圪瘩的窑洞四合院,是北方民居中黄图窑洞和四合院的完美融合,可以说是民居中的瑰宝。若能在“古韵泽州全域旅游”醉美乡村史村河的乡村旅游开发中,及早谋划及早准备,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打造醉美乡村史村河“三宫六院四窑洞”旅游体验,定能复兴其历史上的繁荣。

位于沟南的古街,是古时候这里到东河镇的必经之地。还有那石磨,是农耕文明的见证。那静静伫立在厕所的坩埚墙,是冶炼文明的见证。这里的历史像川流不息的长河那样,一起走进了深处……

“山西泰来号,独修火龙庙,银钱我拿一万两,不够再来要”,这或许就是泽商王家的豪气和辉煌!

附王树疙瘩村景

感谢

遇到的所有好心人

一句“你吃了没有”很是温暖人心

欢迎点击阅读醉美乡村史村河系列

【三访】醉美乡村(史村河)永胜寨

【乡村】重访史村河寨上永胜寨

独游史村河寨上小记

下村旅游推荐

佛教修行:圣公寺、白泉寺、抱佛寺。

自然风光:秀美吴圣山,灵秀长河水。

泽商大院:史村河三宫永胜寨六院、成庄四十八院

古建探秘:国保史村钟楼

小贴士:晋城市区银都旁乘坐802路下村公交车直达;

自驾路线:晋城市区-省道陵沁线-东大线-下村镇史村河村(晋煤集团成庄矿)

原创图文 感恩转发

伊侯山│伊尹│尧舜禹汤│梦回大商

原创有我,更精彩!

孫郎谈古之浅谈王审知与闽南文化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啥这么多人要来泽州看这棵树?
郑州市内竟有座明清古村落?有大量窑洞和四合院,价值连城
各式窑洞知识
乡情
晋城泽州史村河村“永胜寨、三宫六院”已拉开序幕!等着您!
古村落游之一:后沟(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