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做一个会思考的教师,这几点你做到了吗?(名师常丽华的教育思考,快来自测吧)


常丽华,1990年参加工作,被评为山东省淄博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淄博市十佳青年教师、山东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2008年被中国教育报评为“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最得意的事情:作为新教育“毛虫与蝴蝶”项目组的核心成员,所做的儿童阅读课程、农历古诗词课程,成为众多老师效仿的榜样。



怎样把语文课堂搞活?
怎样让孩子主动学习,开放思维?

怎样让课堂的参与度提高?


赶紧看过来吧!北京市亦庄实验小学的全课程教师、被誉为“中国的雷夫”的常丽华老师的课上,孩子们会吟诗,会写诗,简直学得不亦乐乎!


今天就向常老师取取经,看一看常老师到底有何教学秘方!


别让习惯固定了语文教学模式

有些语文课听下来,常让我唏嘘不已。


《狐狸和乌鸦》是一个经典的寓言故事。课堂上,老师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孩子,引导孩子反复揣摩狐狸三次骗乌鸦的心理活动。听着孩子们越来越惟妙惟肖地模仿狐狸极尽狡诈之本能的语言,我们是否应该思考: 我们是以“读”为本了,以学生为本了,可在读的过程当中,我们让孩子学会了什么呢?孩子们口头上会说不要轻信别人的话,实际上,他们在入情入境的读中已经知道了如何为了自己的利益吹牛拍马或撒谎骗人。




《泊船瓜洲》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课堂上,老师花了很大的力气引导孩子体会王安石在“春风又绿江南岸”中为什么用“绿”而不用“过”、“到”、“吹”之类的字,继而告诉孩子要学习王安石这种认真推敲文章中每一个字的写作习惯。虽然这是古诗创作中的一个经典故事,但对小孩子来说,学习古诗只要能体会意境就可以了。至于推敲字词,那是成人的做法。


还有很多的公开课、比赛课,多少年过去了,中国教育的教条主义仍然在里面顽强地存在着。比如课始对课题的质疑,孩子们已经预习得很充分了,还要让孩子的学习从零状态开始,还要强调那句“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教育名言;比如现在流行的小组学习,在对学生个体的学习状况和小组内的合作状况并不了解的情况下就开始小组学习,虽收效甚微却冠之以“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凡此种种,问题出在哪儿?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习惯了语文教学固定的模式,习惯了大家都这样做我们也这样做,习惯了流行什么我们做什么,没有习惯的是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思考,对语文教师来说非常重要!


成为会思考的语文老师

会思考的语文教师,首先是对教材有独到理解的语文教师


一直记得钱梦龙老师对青年教师的谆谆教诲:每次备课,自己要把课文一遍遍地读,反反复复地琢磨。不同的课文,要有不同的读法,直到确实读出了自己的心得,品出了独特的味儿,才进一步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只有这样,教学中才常有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的快感,也就能教得有些激情。如果没有这样一种功底,只按“参考”图解课文,按“标准”分析习题,语文课堂就会陷入文章开头提到的捉襟见肘的境地。


比如寓言,我们首先要思考寓言本身对孩子的教育意义,而不仅仅是课堂教学以什么为本。就像卢梭在《爱弥儿》中写到的:“寓言可以用来教育大人,但对孩子们就应该直截了当地讲真理;你用幕布把真理盖起来了,他就不愿意花力气去把它揭开。”有了这种思考,我们就不会被教案所束缚,就知道课堂上应该做什么;有了这种思考,我们就会在课堂上把学生带入《泊船瓜洲》所描绘的思乡情境中而不仅仅是字词的推敲……


会思考的语文教师,能在语文教学中注入生命的活力


一直不能忘记窦桂梅老师的课和她的演讲。面对不熟识的学生,她能用自己的情点燃学生的情,她能把孩子们带进充满魅力的语文艺术殿堂。在她的课堂上,没有小手如林的热闹,却有身心全部投入的愉悦,有生命蓬蓬勃勃的成长;在她的课堂上,不是教师讲几分钟学生练几分钟的技术操作,而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文本与生活的对话。在她的演讲中,窦桂梅老师对语文教学“三个超越”的理解与实践向我们展示了她独到而深入的思考。因此,她的“为生命奠基”的语文教育理念赢得了很多人的共鸣。


会思考的语文教师,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一直非常欣赏李镇西老师上观摩课只上作文讲评课的做法。李镇西老师坦言,上课之前,他要把学生的作文全部批阅,没有对学生的了解,他无法踏进课堂。虽然没有听过李镇西老师的课,我相信,在他的课堂上,一定充满了浓郁的人文关怀,充满了宽容的美丽,充满了智慧的挑战。这是他的风格。风格的形成源于深厚的积累。读过李镇西老师的三本书后,感动于他真挚的爱,感动于他可贵的童心,更加震撼于他对教育充满理性的思考。因此,他会被人称之为“我们身边的苏霍姆林斯基。”


毫无疑问,语文教师若没有思考,语文教学就成了一潭死水。做一个会思考的语文教师吧!让语文教学因教师的思考而充满诗意与灵性!


在师生互动中深入推进教学

课堂是活的。好的语文课堂,要不断生成丰富的资源;好的语文教师,要能敏锐地捕捉这些资源并把这些资源转化为新的资源,从而把课堂教学一步步推向深入。要形成丰富的资源,首先在于学生有没有主动活动的时间、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否有效。


一位老师在执教《坐井观天》一课时,把读书、质疑、评价的时间和权力全部还给了孩子,孩子敢想、敢说,思维是开放的。在质疑时,孩子提出了“青蛙和小鸟怎么能互相听懂对方的语言呢”这个问题。我们来看看孩子的讨论:“青蛙和小鸟都是动物,动物有自己的语言。”“可是,青蛙有青蛙的语言,小鸟有小鸟的语言,怎么能互相听懂呢?”“青蛙和小鸟都是吃虫子的动物,属于同一类的,应该能听得懂。”“我认为这是一个童话,童话就要用我们人的语言来写。否则,我们都看不懂。”


讨论到这里,老师点头表示赞同,讨论便告结束。是不是真的可以结束呢?我想,教师应该有迅速捕捉信息与利用信息的意识,从最后一个孩子的发言中引导孩子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寓言。这样,孩子不但理解了寓言故事的特点,而且再读寓言故事时就不会再提出类似的问题。课堂教学,就应该是在生成的过程中一步步推向深入的。




也曾听到过另一位老师的课。课题我记不太清楚了,其中的一个细节却牢牢地刻在我的脑海里。也是一年级的孩子。当老师启发孩子说说天空中有什么飞来飞去时,一个孩子说到“天空中有小鸟飞来飞去”,老师马上模仿小飞来飞去的样子:“看,小鸟像在干什么?”孩子说不出。老师有些夸张地模仿跳舞的动作:“像不像??”孩子在尝试着说:“天空中有小鸟在??”老师微笑着:“不要急,慢慢说,这是你的。”孩子终于说出:“天空中的小鸟在飞来飞去,就像在快乐地跳舞。”多好的想像!没有老师的引导,我们也就看不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资源。


“这是你的”,我感动于老师对孩子独立思考的尊重。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看不到丰富的资源,感受不到课堂动态生成的活力,为什么?因为孩子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因为老师缺少智慧的引导。语文课堂不是平着展开的,而是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交叉着、立体地向前推进的。这首先对我们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课堂上,如果我们不能关注到在互动中生成的资源,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孩子能回答出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引导孩子更深层次地独立思考,课堂教学,将永远是波澜不惊。

 

还是叶澜教授的那段话最耐人寻味:“教师只要在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的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因为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都能在备课时预测的。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的是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问题的方式决定的……”



文:常丽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做一个会思考的语文教师
新课程理念三维目标的落实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学科教学工作总结大全
重视课前预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论情感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幼师如何处理课堂“小插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