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中医速成
中医速成
诊断(一)
一、诊断
(一)问诊与思考:
问诊: 一问寒热二问汗, 三问饮食四问便,
五问头身六问胸, 七聋八渴具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 再加服药参机变;
妇女须问经、产、带, 小儿疹痘全占验。
思考: 脉舌苔津气声汗, 咳痰寒热肢软懒,
面色脾胃胸胁痛, 情志七窍与两便,
经带胎产莫忘记, 水痘麻疹记心间。
(二)望诊(舌诊):
观察舌相、细心可贵, 舌根属肾、舌尖心肺,
两旁肝胆、中心脾胃, 舌质舌苔、不能偏废。
舌质:观察舌质,分淡红绛, 紫蓝五色、蓝舌危象;
淡白虚寒、失血贫血, 鲜红温热、阴虚火旺。
绛色深红、热邪入营, 紫而晦暗、血瘀不行,
蓝而滑者、称为阴寒, 蓝而燥者、亦为热症。
淡紫而青、并较湿润, 寒邪阴症、直中肝肾,
紫而红色、三焦极热, 舌尖红色、上焦热甚。
舌苔1: 薄白而滑、感冒寒风, 白积如粉、湿疫浊重,
白腻如碱、食滞夹湿, 作为外感、白苔表症。
黄而不干、初传里邪, 黄而厚腻、湿胜于热,
老黄焦裂、热胜于湿, 黄热腻湿、细心辨别。
灰薄腻滑、阴寒停饮, 黑苔干燥、热极伤津,
黑苔滑润、阳虚寒盛, 寒热虚实、细心辨认。
舌苔2: 苔黄白舌绛热入营, 气分邪未尽须认清;
舌苔白红底有伏热, 一直用清营难治病;
舌苔黄入胃可化热; 舌苔腻保准为湿症;
苔厚腻而黄舌质淡, 化湿为主要可速用;
舌质露娇红腻不润, 须
防止化热伤津症。
舌形: 干为津液不足; 润为津液未伤;
软属气液自滋; 硬属络脉失养;
痿为正气虚弱; 胖属水湿停浊;
颤动属虚属风; 瘪为心虚热烁;
舌坚苍老为实; 浮胖娇嫩虚着。
光舌阴虚为常, 肝肾阴分极伤;
剥蚀斑烂舌苔, 瘟疫湿热阴伤;
有苔无苔燥裂, 均为津液损伤;
剥舌阴分有热, 糜舌热恋阴伤;
舌生红刺红点, 内热极重是纲;
舌起白点如泡, 胃热刺痛征象。
(三)闻诊: 闻诊包含闻与听, 声音语气记心中,
五体七窍排泄物, 莫忘探知臭与腥。
声高有力实又热, 声低懒言属虚证,
胃热口臭宿食酸 肺热吐痰臭又腥。
诊断(二)切诊:(脉诊)
脉名词:
医家脉诊须熟知, 顺手切脉寸、关、尺,
临床病脉十七种, 复脉、微脉莫慌急。
浮脉表症不用说, 沉脉里症也很多,
迟脉寒魔侵肌体, 数脉热邪入体胳。
涩脉血少、瘀、气滞, 滑脉经、孕、痰、食积,
阳明热盛显洪脉, 芤脉失血空无力。
紧脉多是寒痛症, 弦脉肝、寒、疟疾、痛,
细脉见于气血虚, 微脉亡阳是虚症。
弱脉本与细脉同, 濡脉细软是湿症,
结脉缓慢时间歇, 寒结、气结、血瘀病。
促脉急数时间歇, 此种脉形为实热,
代脉间歇规律强, 脏器衰败须辨别。
一般风邪脉多浮, 痰湿起病滑或濡,
寒邪起病脉多迟, 热邪起病脉多数。
复合脉:
沉紧为冷痛, 沉数内热盛,
沉迟为里寒, 沉弦伏饮症,
沉细症为血太少, 沉滑宿食定。
滑大胃热, 滑数实热,
细数虚热, 弦滑肝火。
浮紧伤寒, 浮迟表寒,
浮数风热, 浮滑风痰,
浮芤见于失血症, 浮脉侯表永不变。
脉象词:(28种)
1 浮脉:
体状词: 浮脉惟从肉上行, 如循榆荚似毛空,
三秋得令知无恙, 久病逢之且可惊。
相类词 :浮如木在水中浮, 浮大中空乃是芤,
拍拍而浮是洪脉, 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 虚来迟大豁然空,
浮而柔细方为濡, 散似扬花无定踪。
主病词: 浮脉为阳表病居, 缓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 浮而无力是血虚。
分部词: 寸浮头痛眩生风, 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浮脾虚兼木旺, 尺浮溲便不流通。
2 沉脉:
体状词: 水行润下脉来沉, 筋骨之间软、滑、匀。
女子寸兮男子尺, 在时应冬健康人。
相类词: 沉傍筋骨自调匀, 伏则推筋着骨寻,
沉细如绵真弱脉, 弦长实大牢脉真。
主病词: 沉潜水蓄阴经病, 数热、迟寒、滑痰定,
沉而无力虚与气, 沉而有力寒积症。
分部词: 寸沉痰郁水停胸, 关沉中寒痛不通,
尺沉浊遗又泄痢, 肾虚腰痛下元中。
3 迟脉:
体状词: 迟脉三至一息间, 阳不胜阴气血寒,
但把浮沉分表里, 消阴须益火之源。
相类词: 脉来三至称为迟, 少快于迟作缓持,
迟细而难是涩脉, 迟大浮软虚脉提。
主病词: 迟主脏病或多痰,陈痼症瘕仔细连,
迟而有力为冷痛,迟而无力是虚寒。
分部词: 寸迟必是上焦寒, 关迟中寒痛不堪,
尺迟肾虚腰脚重, 溲便不禁疝牵丸。
4 数脉:
体状词: 数脉六至一息间, 阴微阳盛必狂烦,
浮、沉,表、里分虚实, 只有儿童作吉看。
相类词: 数比平人多一行, 紧来如索似弹绳,
数而时止名为促, 数见关中动脉形。
主病词: 数脉为阳热可知, 只将心肾火来医,
实宜凉泻虚宜补, 肺病秋深却畏之。
分部词: 寸数咽喉、口、舌疮, 吐红、咳嗽、肺生疡,
关数胃火与肝火, 迟数滋阴降火汤。
5 虚脉:
体状词: 虚脉不足力少充, 举之迟大按之松,
无力无神因血少, 脉状无涯类谷空,
主病词: 虚脉身热为伤暑, 自汗怔忡惊悸取,
阴虚发热须早治, 养营益气莫踌躇。
分部词: 寸虚为血不养心, 关虚本是腹胀闷,
骨蒸痿痹伤精血, 虚脉见于两神门。
6 实脉:
体状词: 浮沉皆得大而长, 应指无虚愊(bi)愊强,
热藴三焦成壮火, 通肠发汗病自亡。
相类词: 实脉浮、沉有力强, 紧如弹索转无常,
须知牢脉傍筋骨, 实大微弦更带长。
主病词: 实脉为阳火郁成, 发狂谵语呕吐评,
或为阳毒伤食找, 大便不通或气痛。
分部词: 寸实应知面热风, 咽痛舌强气填胸,
关实脾热中宫满, 尺实腰肠痛不通。
7 大脉:
体状词: 大脉力强应指满, 其气来盛去不减,
形大比常增一倍, 体健迂此可不管。
主病词: 大脉有力主邪盛, 阳热有余下痢病,
阴气不足阳有余, 虚劳脉大无力定。
8 细脉(小脉):
体状词: 细脉累累细如丝, 应指沉沉无绝期,
春、夏少年防不利, 秋、冬老弱却相宜。
主病词: 细脉萦萦血气衰, 诸虚劳损七情乖,
若非湿气侵腰肾, 即是伤精汗泄来。
分部词: 寸细应知呕吐频, 关细腹胀胃虚寻,
尺细定是丹田冷, 泄痢遗精为脱阴。
9 长脉:
长脉过位尺与寸, 长洪有力阳毒蕴,
长而兼滑痰热盛, 长而兼弦肝病准,
长而兼牢是积聚, 长大三焦热结稳。
10短脉:
体状词: 两头缩缩名为短, 涩短迟迟细且难,
短涩无力气血弱, 短促有力食与痰。
主病词: 短脉惟于尺寸寻, 短而滑数酒伤神,
短浮气虚沉为痞, 腹痛头痛尺寸分。
11 滑脉:
体状词: 滑脉如珠替替然, 往来流利却还前,
莫将滑数为同类, 数脉只看至数间。
主病词: 滑脉为阳实热该, 痰生百病食生灾,
上为吐逆下蓄血, 女脉调时定有胎。
分部词: 寸滑膈痰生呕吐, 吞酸舌强咳嗽助,
关滑宿食肝脾热, 渴痢颓淋看尺部。
12 涩脉:
体状词: 涩细短迟往来难, 散止依稀应指间,
如雨沾沙容易散, 病蚕食叶满而艰。
相类词: 涩脉似止又非止, 轻刀刮竹短而难,
微(脉)似秒芒微软甚, 沉浮不别有无间。
主病词: 涩脉血少或伤精, 症瘕、半产失血症,
寒湿入营为血痹, 妇人胎动无月经。
分部词: 寸涩心虚痛对胸, 胁胀胃虚查关中,
尺涩精血具伤侯, 肠结溲淋或下红。
13 弦脉:
体状词: 弦脉迢迢端直长, 肝经木旺脾土伤,
怒气满胸常欲叫, 翳蒙瞳子泪汪汪。
相类词: 弦脉端直象丝弦, 紧脉如绳左右弹,
紧言其力弦言象, 牢脉弦长沉浮间。
主病词: 弦分阴阳在肝胆, 痰饮寒热疟疾缠,
沉、浮、迟、数须细分, 大、小、单、双有关联。
分部词: 寸弦头痛隔多谈, 寒热症瘕查左关,
右关胃寒心腹痛, 尺弦阴疝脚拘挛。
:提示:1、诊病靠四诊,不可单凭脉象。
2、以至数命名的脉象,如迟、数、缓、促 等,寸、关、尺三部皆相同。
3、本脉诊词内,多处使用、参照刘老冠军前辈的【脉诊】一书的内容。
14 促脉:
体状词: 促脉数而时一止, 阳极亡阴真元疾,
三焦郁火炎炎盛, 退可生来进必死。
主病词: 促脉惟将火病医, 只因气、血、痰、饮、食,
或发狂斑与毒疽, 时时喘咳皆痰积。
15 结脉:
结脉缓而时一停, 亡阳阴盛气血凝,
浮为气虚沉为积, 痰食积聚须分明,
气虚血涩心动悸, 疝气、腹泻与肠鸣,
症瘕积聚症属阴, 痈肿顽痰腹中痛。
16 代脉:
体状词: 代脉来之尺又缓, 迟中一止难自还,
止有定数而复动, 胃气、根、神须周全。
相类词: 代、结区别自还分, 迟中一止须记心,
结轻代重细分晓, 促脉数而时止真。
主病词: 代脉本是元气衰, 腹痛泄痢脾气败,
心悸吐泻中宫满, 妇人已怀三月胎。
17 缓脉:
体状词: 缓脉阿阿四至通, 柳梢袅袅飐轻风,
欲从脉里求神气, 只在从容和缓中。
注:阿阿—形容舒缓,
袅袅—柔软,随风摇动,
飐—风吹浪动。
主病词: 缓脉营衰卫有余, 或风或湿或脾虚,
上为项强下痿痹, 分别浮、沉、大、小区。
分部词: 寸缓风邪项背拘, 关缓风眩胃家虚,
尺缓濡泄或风秘, 也可痿软力不足。
18 洪脉:
体状词: 洪脉来盛去衰疲, 满指滔滔应夏时,
若在春秋冬月里, 升阳散火莫迟疑。
相类词: 洪脉来时拍拍然, 来盛去衰似波澜,
欲知实脉参差处, 举按弦长幅幅坚。
主病词: 洪脉阳盛血应虚, 火热炎炎心病居,
胀满胃翻须早治, 阴虚泄痢慎重处。
分部词: 寸洪心火上焦炎, 肺脉洪时金不全,
肝火胃虚查关内, 肾虚阴火尺脉盘。
19 微脉:
体状相类词: 微脉轻微潎潎乎, 按之欲绝有若无,
微为阳弱细阴弱, 细比于微略较粗。
注:潎潎—轻软无力。
主病词: 微脉血衰气无力, 恶寒发热汗淋漓,
男为劳疾诸虚侯, 女作崩中带下医。
分部词: 寸微气促或心惊, 关脉微时胀满中,
尺部脉微精血弱, 恶寒、消渴、呻吟、痛。
20 紧脉:
体状词: 紧脉因之得此名, 举如转索切如绳,
总是寒邪来作乱, 内为腹痛外身痛。
主病词: 紧为诸痛主于寒, 咳喘风痫吐冷痰,
浮紧表寒或发热, 沉紧温散须自然。
分部词: 寸紧人迎气口分, 关紧心腹痛沉沉,
尺中脉紧为阴冷, 定是疝痛与奔豚。
21 濡脉:
体状词: 濡脉浮细按须轻, 水面浮棉力不争,
病后产后犹可治, 平人无根病不轻。
相类词: 濡脉浮软而柔细, 沉细而软作弱持,
微脉浮微又欲绝, 细脉如线应指记。
主病词: 濡为亡血阴虚病, 髓海丹田暗已空,
汗雨夜来蒸如骨, 湿邪侵脾与血崩。
分部词: 寸濡阳微自汗多, 关濡其奈气虚何,
尺伤精血虚寒甚, 温补真阴能起疴。
22 弱脉:
体状词: 弱脉位沉软而细, 重按欲绝也无力,
阳陷入阴精血亏, 亡血、寒邪侵胃脾。
主病词: 弱脉阴虚阳气衰, 骨软筋痿寒热来,
多惊多汗精神减, 益气调营医生排。
分部词: 寸弱可知病阳虚, 关弱脾胃寒不足,
弱脉总亏精血气, 尺弱阳陷命门处。
23 革脉:
革脉形如按鼓皮, 芤弦相合虚寒齐,
妇人小产或崩漏, 男子营虚或梦遗。
24 牢脉:
体状相类词: 牢脉形大弦而长, 有力沉浮之间藏,
革脉芤弦自浮起, 革虚牢实细分详。
主病词: 牢脉五积心腹痛, 寒瘕动脉硬化症,
阴寒内积与气结, 也主痉急与风动,
牢迟痼冷牢数热, 牢而坚者寒水停。
25 动脉:
体状词: 动脉摇摇数在关, 无头无尾豆形圆,
其因本是阴阳博, 虚则摇兮胜则安。
主病词: 动脉专司痛与惊, 动浮表邪动浮痛,
动滑痰湿动数热, 动虚亡精与血崩。
26 伏脉:
体状词: 伏脉推筋着骨寻, 指间裁动隐然深,
伤寒欲汗阳将解, 厥阴脐痛症属阴。
主病词: 浮为霍乱吐频频, 腹痛多因宿食陈,
蓄饮老痰成积聚, 散寒温里莫因循。
分部词: 双寸脉伏食郁胸, 欲吐不吐胃难平,
关伏腹痛困沉沉, 尺脉见伏疝丸痛。
27 散脉:
体状词: 散似扬花无定踪, 浮散无根至不清,
产为生兆胎为堕, 久病逢之心中惊。
相类词: 散脉无拘散漫然, 濡来浮细水中绵,
浮大而迟是虚脉, 芤脉中空有两边。
主病分部词: 左寸怔忡右寸汗, 溢饮左关应软散,
右关软散双足肿, 散居两尺元气乱。
28 芤脉:
体状词: 芤脉浮大软如葱, 边实须知内已空,
火犯阳经血上溢, 热侵阴络下流红。
相类词: 芤脉边实中间空, 浮大而迟虚脉称,
芤更带弦名曰革, 失血、血虚须分清。
主病词: 寸芤失血在于胸, 关脉逢芤呕吐红,
尺部脉芤多下血, 赤淋红痢漏与崩。
(五)脏腑生理病理:
心与小肠相表里 , 心主血脉与神志,
其华在面开窍舌, 汗为心液关系密;
小肠消化分清浊, 吸收精华输于脾,
心火过旺移小肠, 舌红口糜尿短赤。
肝胆表里不用说, 主筋疏泄与藏血,
其华在爪开窍目, 性喜条达第一着:
胆藏胆汁中清府, 肋痛口苦胆之过。
脾胃表里主运化, 四肢肌肉统血佳,
其华在唇开窍口, 吸收精微布精华;
胃主腐熟纳水谷, 胃喜湿润和降下。
肺与大肠表里相, 通调水道与肃降,
也主皮毛也主气, 开窍于鼻百脉强,
废气虚弱声低微, 肺气充足声洪亮,
风寒犯肺声嘶哑, 肺痨可致失音状;
大肠功能送糟粕, 大便疾患寻大肠。
肾与膀胱表里分, 水火之脏元阳真,
主骨生髓通于脑, 藏精主水与命门,
也主纳气华在发, 开窍於耳和二阴,
膀胱蓄尿与排尿, 尿闭尿急与尿频。
三焦尚且无定论, 上焦多指肺和心,
中焦多指脾和胃, 下焦肝、肠、膀胱、肾。
上焦如雾中焦沤, 下焦如渎排泄真。
(六)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抓要点, 表症发热畏风寒,
舌苔薄白脉象浮, 解表药物不为难,
表症寒热虚实分 对症疾患早愈痊;
里症一般无表证, 脏腑病变症状现,
髓通寒热虚实定, 脉象不浮苔也变。
寒症怕冷口不渴, 面白便稀舌质淡,
苔白或黑皆发润, 脉象迟紧要祛寒;
热症怕热又发烧, 口渴饮冷又燥烦,
小便短赤大便结, 舌红苔黄黑发干,
脉数论治须清热, 用药依据寒热篇;
寒热真假莫误诊, 寒热交错切细辨。
虚症心悸面苍白, 神糜疲倦自、盗汗,
气短脉虚须补益, 少苔、无苔、舌质淡;
实症肌体反应强, 声高气促病程短,
高热面赤精神亢, 无热面赤痛巨按,
脉实苔厚舌粗老, 攻积泻下与消散。
阴阳气血五脏虚, 实症也分热与寒,
寒热真假要对症, 虚实夹杂攻补兼。
阴症尿清大便溏, 肢冷踡身面色暗,
气短懒言苔白润, 脉细沉迟舌质淡;
阳症面红身体热, 口渴饮冷精神烦,
尿赤便秘喜燥动, 气粗声壮多语言,
舌红坚老苔黄燥, 脉洪滑数清泻痊。
阴阳辩证为总纲, 自有阴虚阳虚篇,
阳虚温补阴虚滋, 阴阳互根体自健;
表、热、实症皆属阳, 里、寒、虚症阴症范。
常用中草药名简易记法
一、 常用药名记忆:
1.辛温、辛凉解表药:
辛温麻荊香紫枝, 芫葱细姜防辛夷;
辛凉薄桑菊淡豉, 升柴蝉葛柽蒡子。
麻黄、荆芥、香薷、紫苏叶、桂枝、芫荽子、葱白、细辛、生姜、防风、辛夷;
薄荷、桑叶、菊花、淡豆豉、升麻、柴胡、蝉蜕、葛根、柽柳、牛蒡子。
2.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凉血、燥湿、解暑、虚热药:
清热泻火记心间, 膏知栀莲芦二胆,
枯草淡竹决明子, 贼粉青谷加白蔹;
解毒双花翁连翘, 大板青紫败酱草,
土苓秦勃射豆根, 公英鲜皮不能少;
凉血犀地玄紫丹; 燥湿三黄苦参全;
解暑青丝荷皮豆; 虚热银地白薇添。
石膏、知母、山栀子、莲子心、芦根、龙胆草、猪苦胆、夏枯草、
淡竹叶、决明子、木贼、天花粉、青箱子、谷精草、白蔹;
双花(金银花)、白头翁、连翘、大青叶、板蓝根、青黛、紫花地丁、败酱草、土茯苓、
秦皮、马勃、射干、山豆根、蒲公英、白鲜皮;
犀角、生地黄、玄参、紫草、丹皮;
黄芩、黄连、黄柏、苦参;
青蒿、丝瓜络、荷叶、西瓜皮、绿豆;
银柴胡、地骨皮、白薇。
3.祛风去湿止痛药:
祛风去湿强筋骨, 二蛇双活三藤虎,
威桐五千豨莶草, 更有松结桑艽乌;
祛风止痛寻藁芷, 蔓荆苍耳白蒺藜。
白花蛇、乌梢蛇、羌活、独活、海风藤、石南藤、络石藤、虎骨、威灵仙、海桐皮、五加皮、
千年健、豨莶草、松结、桑枝、秦艽、乌头;
藁本、白芷、蔓荆子、苍耳子、白蒺藜。
4.温肾回阳、温中散寒药:
温肾回阳附桂取; 散寒草蔻吴茱萸,
二椒双姜小茴香, 得手应效病魔除。
附子、肉桂;
草豆蔻、吴茱萸、花椒、胡椒、干姜、高良姜、小茴香。
5.清热利湿、淡渗利湿、芳香化湿、燥湿药:
清热利湿见防己, 二通茵陈找滑石,
灯葵泻车沙地萹, 韦瞿金钱冬瓜皮;
淡渗利湿薏苡米, 二苓双豆胡蚕萆;
芳香化湿寻藿佩, 苍术木瓜能燥湿。
防己、木通、通草、茵陈、滑石、灯芯草、冬葵子、泽泻、车前子、海金沙、地肤子、萹蓄、
石韦、瞿麦、金钱草、冬瓜皮;
薏苡仁、茯苓、猪苓、白扁豆、赤小豆、葫芦、蚕沙、萆解;
藿香、佩兰;
苍术、木瓜。
6.泻下药:
润下二仁优先选, 温下巴豆更无前,
寒下硝黄荟番叶, 泻水遂戟陆牵芫。
润下药:火麻仁、郁李仁。
温下药:巴豆。
寒下药:芒硝、大黄、芦荟、番泻叶。
泻水药:甘遂、大戟、商陆、牵牛子、芫花。
7.消导与涌吐药:
消导鸡金与山楂, 莱菔神曲加双芽,
涌吐藜芦胆矾好, 瓜蒂食盐顺手拿。
消导药:鸡内金、山楂、莱菔子、神曲、麦芽、谷芽;
涌吐药:藜芦、胆矾、瓜蒂、食盐。
8.祛痰药:
寒痰桔杏款旋花, 苏菀芥前加猪牙;
热痰桑蒌枇杷苈, 兜竺冬胡胖海加;
燥痰部母甜杏仁; 湿痰星果与半夏;
风痰要用白附枣; 顽痰双石布藻蛤。
温寒痰药:桔梗、苦杏仁、款冬花、旋复花、紫苏子、紫菀、白芥子、白前、猪牙皂;
清热痰药:桑白皮、瓜蒌仁、枇杷叶、葶苈子、马兜铃、天竺黄、冬瓜仁、前胡、胖大海;
润燥痰药:百部、贝母、甜杏仁;
燥湿痰药:天南星、白果、半夏;
祛风痰药:白附子、猴枣;
化顽痰药:礞石、海浮石、昆布、海藻、海蛤壳。
9. 理气药:
行气陈木砂白蔻, 乌果荔枝朴佛手;
解郁青枳川楝子, 附橼甘松薤白求;
降气大腹是妙药, 三香柿蒂橘核收。
行气药:陈皮、木香、砂仁、白豆蔻、乌药、草果、荔枝核、厚朴、佛手;
解郁药:青皮、枳实、川(苦)楝子、香附、香橼、甘松、薤白;
降气药:大腹皮、丁香、沉香、降香、柿蒂、橘核。
10. 理血药:
凉血地榆槐双蓟, 茜草茅柏血自止;
收敛止血鹤芨藕, 蒲黄棕石瓦楞子;
温止灶血艾百三, 温活泽兰加二川;
祛瘀丹参乳没好, 寄奴灵脂血竭全,
留行自铜藏红花、 牛膝元胡益母加;
破血凌霄莪桃棱、 黄金苏蛭二虫拿。
凉血止血药:地榆、槐花、大蓟、小蓟、茜草(茜根炭)、白茅根、侧柏叶;
收敛止血药:仙鹤草、白芨、藕节、蒲黄(炒)、棕榈(炭)、花蕊石、瓦楞子;
温经止血药:灶心土、血余炭、艾叶炭、百草霜、三七;
温经活血药:泽兰、川芎、川红花;
祛瘀活血药:丹参、乳香、没药、刘寄奴、五灵脂、血竭全、王不留行、自然铜、藏红花、
牛膝、元胡、益母草;
破血祛瘀药:凌霄花、莪术、桃仁、三棱、姜黄、郁金、苏木、水蛭、土鳖虫、虻虫。
11. 宣窍药:
宣窍凉开黄冰片; 温开菖蒲苏麝添;
镇静安神二仁好, 珠磁砂珀藤志欢;
潜阳决明龙牡煎, 钩麻赭铁玳瑁见;
熄风蚣蝎僵蚕灵, 地龙羊角效更验。
宣窍凉开药:牛黄、冰片。
宣窍温开药:石菖蒲、苏合香、麝香。
镇静安神药:酸枣仁、柏子仁、珍珠末、磁石、朱砂、琥珀、夜交藤、远志、合欢皮。
平肝潜阳药:石决明、龙骨、牡蛎、钩藤、天麻、代赭石、生铁落、玳瑁。
镇痉熄风药:蜈蚣、全蝎、僵蚕、地龙、羚羊角。
12: 补益药:
补气吉党西太好, 芪药术草蜜糖枣;
补血归地枸龙葚, 首乌穞豆藤阿胶;
补阴二冬与沙参, 合竹芍斛胡麻仁,
黄精女贞旱莲草, 寄生板甲壮骨筋;
补阳茸蚧锁胎盘, 虫草蓉藿巴戟天,
茅菟智沙蛤士蟆, 杜脂碎补狗脊断。
补气药:吉林参、党参、西洋参、太子参、黄芪、山药、白术、甘草、蜂蜜、饴糖、大枣。
补血药:当归、熟地、枸杞子、龙眼肉、桑葚子,何首乌、穞豆衣、鸡血藤、阿胶。
补阴药:天冬、麦冬、沙参、百合、玉竹、白芍、石斛、胡麻仁、黄精、女贞子、旱莲草、
桑寄生、龟板、鳖甲。
补阳药:鹿茸、蛤蚧、锁阳、胎盘、冬虫草、肉苁蓉、淫羊藿、巴戟天、仙茅、菟丝子、
益智仁、沙苑子、蛤士蟆油、杜仲、补骨脂、骨碎补、狗脊、续断。
13:敛汗固涩药:
敛汗小麦黄根味, 固精二莲金樱子,
功高还数二螵蛸, 萸肉覆盆加芡实;
涩肠五倍诃子梅, 肉蔻赤余石榴皮;
驱虫槟榔使君下, 苦楝虱丸芜荑榧,
南常鸦鸪鹤根蒜, 枫杨土芥丝瓜仁。
敛汗药:浮小麦、麻黄根、五味子;
固精缩小便药:莲子、莲须、金樱子、桑螵蛸、海螵蛸、山萸肉、覆盆子、芡实;
涩肠止泻药:五倍子、诃子肉、乌梅、肉豆蔻、赤石脂、禹余粮、石榴皮;
驱虫杀虫药:槟榔、使君子、苦楝根皮、鹤虱、雷丸、芜荑、榧子、南瓜子、常山、
鸦胆子、鹧鸪菜、仙鹤草根、大蒜、枫杨、土荆芥、丝瓜仁。
14:抗癌药:
青黛蛇草半(边)枝莲, 龙葵蟾酥天门冬,
枯草蛇莓山慈菇, 三七苡仁蒲公英,
玄参射干山豆根, 白英黄药土茯苓。
青黛、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龙葵、蟾酥、天门冬
夏枯草、蛇莓、山慈菇、三七、薏苡仁、蒲公英、玄参、射干、
山豆根、白英、黄药子、土茯苓。
药性详记之一
二. 常用药性记忆:
(性、味标注不全的,参照药名记忆)
1.辛温、辛凉解表药:
a.麻黄发汗散寒,行水宣肺平喘,
熟地杏仁相助,症结阴疽消散。
(在消散症结和阴疽时,多配以熟地和杏仁)
a. 桂枝解表和营,活血通络温经,
水饮心阳可取,上肢关节横通。
(治水饮,助心阳,上肢关节痛时尤佳)
a.荆芥微温辛解表,风热风寒都可找,
透疹止痒皮肤病,止血散风不能少。
a.防风辛温发散,肝风感冒风寒,
筋骨风寒湿痺,肠风便血可煎。
a.紫苏辛温和胃好,降气消痰苏子炒,
叶能散寒梗宽中,理气安胎功效巧。
a.二活辛温发散,风湿上下分管。
(羌活多用于治上半身的风湿;独活多用于治下半身的风湿。常共用)
a.白芷辛温止痛,风湿通窍排脓。
(主用于鼻炎,通鼻窍,并可用于止腹痛,抗风湿,排脓等。)
a.细辛窜透开滞,头面诸风百疾,
鼻塞风寒痹症,开胸又通肺气。
a.藁本辛温发散,头痛感冒风寒。
a.辛夷祛风通鼻窍,上焦风寒宣肺要。
a.苍耳甘温治鼻炎,风湿周痹头痛痊,
疥癣痒疹麻风病,瘰疬疮疖膏药传
(治痹症可入膏药使用)
a.香薷解表化暑湿,利水消肿肾炎急。
a.生姜辛温发散,和胃止呕常见。
a.薄荷辛凉发散,风热头痛外感,
麻疹风疹皮痒疹,消食下气除霍乱。
a.菊花甘寒,清肝治眼,风温初起,解毒效全。
a.牛蒡子除热散风,咽喉痒咳嗽疼痛,
辛苦凉宣肺透疹,扁桃炎热毒也中。
a.蔓荆(子)辛凉散风热,凉肝明目头痛借。
a.浮萍辛寒发汗准,利水麻疹荨麻疹。
a.蝉蜕咸寒,风热外感,退翳透疹,风症痉挛。
a.柴胡苦平表里和,疏肝解郁功效绝,
退热升阳和少阳,中气下陷又治虐。
a.葛根性平味甘辛,解表清热透疹真,
升清止渴煨治泄,头痛项强寻葛根。
2. 泻利药:
a.大黄通经活血,消痈实热便结。
a.芒硝咸苦寒通便,症瘕闭经又软坚。
a.番(泻)叶甘苦寒凉,火热便结可尝,
小量进食开胃,忌于月经痔疮。
a.芦荟苦寒能通经,能消疳积又杀虫,
凉肝明目又泻下,囊装吞服须记清。
a.火麻仁甘平,增液大便通,老年产后热病后,偏入血分唯此中。
a.郁李(仁)平苦辛,行气开幽门,润肠又消肿,大肠脾气分。
(此药专入大肠经、脾经的气分)
a.蜂蜜凉甘,润肠通便,肺燥咳嗽,老幼可餐。
a.木通苦寒,通淋通经,又通两便,心火下行。
a.通草甘淡性微寒,表症兼湿渴又烦,
胃气上达而下乳,清泻肺热小便难。
a.茯苓甘淡,利水除湿,宁心止泻,又能益脾。
a.藿香辛微温,芳香化湿真,湿困脾胃表湿症,和胃止呕治恶心。
a.猪苓甘淡性平,专主利水消肿,脾湿淋浊黄疸,常配泽泻同用。
a.泽泻甘淡性寒,湿热结于肝胆,膀胱三焦之水,淋症结石可选。
a.车前(子)甘寒,利水清热,淋癃水肿,明目止泻。
a.滑石甘淡性寒,通淋止渴不难。
a.石韦微寒苦,湿热淋症取,肺经气分热,淋癃多配伍。
a.萹蓄苦平疗热淋,清利膀胱湿热勤。
a.海金沙、甘淡寒,湿热沙石利尿全。
a.瞿麦苦寒利小肠,膀胱湿热心热强,
善治血淋入血分,祛瘀孕妇切莫尝。
a.金钱(草)甘苦微寒, 清利膀胱肝胆,
肾经湿热能通淋, 利水排石不难。
a.冬葵子甘寒通淋, 通乳汁滑肠功臣。
a.薏(苡)仁甘淡首利湿, 舒筋排脓炒健脾。(微寒)。
a.防己通行经络, 祛风利水也可(防己苦寒);
木瓜利湿理脾, 酸温舒筋活络。(本条介绍2味草药)。
a.茵陈味苦性微寒, 清热利湿退黄疸。
a.冬瓜(皮)甘寒利尿, 各种水肿都到;
其子味甘微寒, 排脓利湿法妙,
清肺降痰肠肺痈, 痰热大便干燥。
a.五加(皮)性温味辛苦, 利水消肿壮筋骨,
腰膝酸痛风湿痹, 北加利湿南强骨。(北、南五加之别)
a.玉米须、味平甘, 胆结石、胆囊炎,
利胆降血压, 黄疸型肝炎,
糖尿也可取, 水肿因肾炎。
a.抽葫芦甘平利尿, 消水肿水臌有效。
a.芫花大毒辛温, 逐水兼除痰饮。
a.(甘)遂(大)戟苦寒有毒, 泻逐水饮可取,
功在三焦有分工, 水在经隧脏腑。
(甘遂泻三焦经隧之水,大戟泻三焦脏腑之水)
3. 补益药:
(1)补气药
a、人参大补元气, 安神补肺健脾,
益气生津补五脏, 扶正救脱可给;
党参功小力缓, 益气补血健脾,
可治肺虚咳喘, 救脱量大莫提。
a. 黄芪托毒固表, 甘温补中利尿。
a. 白术燥湿温苦甘, 益气生血胎也安。
a. 山药甘温补脾胃, 固精止带益肾肺。
a.黄精补脾也养胃, 性味甘平润心肺。
a、白扁豆味甘性微温, 消暑湿健脾养胃真,
养正气不腻又不燥, 健脾胃炒用要记心。
a、大枣甘温补脾胃, 止泻生津强壮贵,
缓和药性又解毒, 益气养血脏燥配。
a、甘草甘平又补脾, 清热解毒又缓急,
调和百药也润肺, 配合抗痨咽炎使。
(2)补血药
a、鸡血藤、甘苦温, 通经活络又强筋,
贫血经闭经不调, 腰膝酸痛补血跟。
a、当归微苦温辛甘, 补血活血润大便,
调理月经冲任脉, 性动而走妇科专。
a、白芍微寒味苦酸, 养血荣筋痛可缓,
柔肝安脾‘痛泻方’, 调理经血胎也安。
a、生地味甘微苦、寒, 清热凉血治不难,
滋阴补肾阴虚热, 用于消渴配黄连;
熟地性温生精血, 即能滋肾又养肝。
a、(紫)河车名胎盘, 性温味甘咸,
大补气和血, 虚损治不难。
a、枸杞甘平滋肾肝, 益精明目精血添。
a、(何)首乌苦涩熟味甘, 养血益精补肾肝,
瘰疬疟疾乌须发, 微温滑肠润大便,
温而不燥补不腻, 性质平和易久煎(久煎即长期服用)。
(3)滋阴药
a.龟板味咸微甘凉, 滋补肺肾也潜阳。
a.鳖甲凉咸、散结软坚、滋阴清热、潜阳平肝。
a.旱莲草、甘平酸, 凉血止血肾阴添。
a.(山)萸肉微温酸苦涩, 补益肝肾强身体,
涩精止尿又敛汗, 五味枸杞可代替(无萸肉时两药代之)。
a.沙参甘苦微寒, 清热生津不难,
北沙肺胃阴虚, 南沙肺热外感。
a.麦冬甘苦寒微, 滋阴利咽润肺,
温病伤津烦渴, 养阴清心益胃;
天冬性寒胜麦冬, 阴虚火旺消渴汇。(此条介绍麦冬与天冬)
a.石斛甘淡凉, 滋阴养胃强,清热又生津,益肾壮骨尝。
a.玉竹甘平滋气血, 平补肺胃不用说,
益阴润燥代参地, 温病后期口中渴。
(本药可同时代替人参和生地)
a.百合平甘, 心清神安, 敛阴润肺, 阴虚心烦。
a. 女贞子甘苦性平, 补肝肾养阴益精,
除虚热聪耳明目, 乌须发气分兼清。
a. 桑葚(子)甘凉, 补血滋阴, 聪耳明目, 滋补肝肾。
a. 黑芝麻甘平补肝肾, 乌须发补精肠滑润。
a. 牛膝苦平酸, 强筋补肾肝,散瘀破症结, 下行引药先。
(4)补阳药
a.鹿茸甘咸温补, 益精助阳强骨,养血遗精阳痿,肾虚腰冷酸楚。
a.鹿角甘温补肾阳, 活血散瘀消肿良。
a.鹿(角)胶甘温补下元,崩漏精血皆可攀,
阴中之阳通督脉, 带下阴痒病早全。
其渣力小性相近, 食少便溏脾虚寒。(其渣即鹿角霜)
a.沙苑(子)甘温, 固精补肾, 遗精阳痿, 性欲振奋。
a.肉苁蓉补肾壮阳, 酸咸温通便润肠,
肾虚型腰痛阳痿, 不孕症子宫寒凉。
a. 巴戟(天)补阳入血分, 风寒湿痹辛甘温,
寒疝腹痛肝肾虚, 阳痿早泄效果真。
a.(淫)羊藿补阳强筋骨, 辛甘性温风湿祛,
肢麻痛酸因风寒, 精少肢瘫肾阳虚。
a.(补)骨脂大温固下元, 辛苦助阳脾虚寒,
性机减退腰膝冷, 阳痿泄泻遗尿痊。
a. 益智(仁)辛温温脾肾, 摄唾缩便燥脾进,
脾胃虚寒腹中冷, 呕吐腹泻脾阳振。
a. 仙茅辛温有小毒, 温肾壮阳阳痿除,
腰膝冷痛吐酸水, 高血压症因肾虚。
a. 菟丝(子)辛甘温, 益精补肝肾,
阳痿遗精腰膝痛, 贫血流产妇科跟。
a. 杜仲微辛甘又温, 补益肝肾强骨筋,
肾虚胎动与胎漏, 伤科断仲常相跟。(杜仲、续断常合用)
a.续断辛苦性微温, 接骨安胎补肝肾。 ----40
a.狗脊温甘苦, 腰膝风湿取,
老年腰痛腿软症, 脊髓关节肝肾补。
a.蛇床子辛苦性温, 阳痿症壮阳温肾,
白带症滴虫顽癣, 暖子宫宫寒不孕。
a.阳起石、微温咸, 不孕病因子宫寒,
补肾壮阳治阳痿, 阴部冷汗早早攀。
a. 韭(菜)子辛甘温, 补肝又温肾,
遗精与白带, 下元虚冷真。
a.(酸)枣仁敛汗甘酸平, 养肝宁心安神灵,
肝胆血虚不养心, 心烦不寐爱做梦。
a.柏(子)仁甘平养心, 润燥通便安神,
补养心气心血, 思虑心脾受损。
4. 理气药:
a.陈皮温辛苦、 消胀止呕吐 、 燥湿化痰找、 开胃进食欲;
青皮同陈皮、 破气消滞取、 疝气疼痛可、 降逆疏肝郁。
a.枳实微寒苦破气, 消积除痞又导滞,
胃肠积滞大便结, 胃肠结气心下痞;
枳壳理气消胀好, 枳实破气消积滞。
a .沉香辛苦微温, 降气平喘温肾。
a .(白)檀香辛温利胸膈, 调脾理肺吃饭多,
心腹疼痛胸膈胀, 宣散气郁记心窝。
a. 柿蒂平苦涩, 降气止嗝逆。
a .旋复花辛温苦咸, 能行水降气化痰,
胃上逆嗳气呕吐, 肺不降咳喘多痰。
a .薤白辛温助胸阳, 胸中气滞活血良。
a .苏子辛温消痰, 下气止嗽平喘,
也可温中降逆, 利膈开郁不难。
a .莱菔(子)性平辛甘, 也能降气平喘,
食积腹胀能理气, 生熟升降差远。
a .白(豆)蔻辛温能行气, 止呕健胃又化湿。
a .草(豆)蔻辛温能温中, 中焦寒湿胃脘痛,
燥湿开郁又破气, 芳香燥烈要精通。
a. 砂仁辛温能行气, 消化开胃又醒脾,
引气归肾又温肾, 脾胃虚寒又化湿。
a .荔枝核、本甘温, 专治疝气和奔豚。
a .川楝子、味苦寒, 治疝要药又疏肝。
a .香附微苦味辛平, 通行八脉十二经,
行气定痛又疏肝, 血中气药调月经。
a 木香辛苦温行气, 疏肝开郁健胃脾,
胃肠气滞湿不化, 配于黄连治痢疾。
a.厚朴辛苦温下气, 消胀除满又燥湿。
a.槟榔辛温, 降气破滞, 行痰下水,杀虫消积。
a.乌药辛温缩小便, 温肾治疝下焦寒,
行气宽胀中焦冷, 顺逆止痛记心田。
a.香橼苦温辛酸, 宽胸调气化痰,
胁痛腹满肝气滞, 醒脾畅肺治气喘。
a.佛手辛苦酸性温, 肝胃不和胸胀闷,
理气和中也治呕, 气滞胃痛食不振。
5. 寒凉药:
a.石膏辛甘性本寒, 清火退热止渴烦,
胃火牙痛阳明热, 温病热疫肺热喘。
a.黄连苦、黄连寒, 清热解毒凉肝胆,
心胃之火舌生疮, 清肝明目结膜炎。
a.黄芩苦寒清少阳, 胃肠湿热安胎忙,
中焦实火扁桃炎, 痢疾热淋与阳黄。
a.栀子苦寒三焦火, 湿热淋症黄疸可,
各种热病皆可用, 血热妄行吐尿血。
a.黄柏苦寒坚肾阴, 清热燥湿止血真。
a.生地味甘微苦寒, 清热凉血治不难,
滋阴补肾阴虚热, 用于消渴配黄连;
熟地性温生精血, 即能滋肾又养肝。
a.犀角苦咸寒水冲, 凉血解毒又定惊,
热入血分便吐衄, 高热神昏又惊风。
a.(羚)羊角咸寒, 熄风平肝, 瘟疫高热, 明目也专。
a.大青叶、苦大寒, 清热解毒凉血传,
斑疹吐衄猩红热, 咽喉肿痛腮腺炎,
其根苦寒性相近, 偏治头瘟利喉咽。
a.知母苦寒清热真, 滋阴降火不伤阴。
a.青黛性寒味苦咸, 吐衄咳血热毒痊,
凉血胜过大青叶, 肝经郁火与热痰。
a.山豆根,味苦寒, 泻火解毒利喉咽,
偏治火毒咽红肿, 忌于泄泻脾虚寒。
a.金银花甘寒, 清热又解表, 大叶性肺炎, 痢疾疔毒好。
a.锦灯笼苦寒消肿, 解热毒咽喉肿痛,
肺热咳痰多黄粘, 无红肿不热莫用。
a.射干苦寒清热毒, 消痰散结喉痹取,
肺热喘咳痰声响, 腹中症结与积聚。
a.连翘辛苦寒, 热毒除不难, 温病初起取, 神昏谵语烦。
a.蒲公英寒苦, 清热又解毒, 乳痈腮腺炎, 消痈散结取。
a.地丁辛苦寒, 恶疮疔毒痊。
a.龙胆草、味苦寒, 肝胆火盛最往前,
清肝明目增食欲, 下焦湿热血尿缠。
a.胡黄连苦寒消疳积, 退劳热又可治痢疾。
a.苦参苦寒能燥湿, 清热杀虫治痢疾,
黄疸、黄带与白带, 湿疹、荨疹均可医。
a.芦根甘寒能生津, 清肺、清胃又透疹,
肺炎肺痈也利尿, 温病初起口渴饮。
a.竹叶甘淡寒, 清热又除烦,利尿渗湿取,心烦致失眠。
a.花粉甘寒能清热, 热病伤津又消渴,
解毒排脓乳痈好, 养阴益胃煎汤喝。
a.败酱辛苦性微寒, 排脓肿瘀阑尾炎。
a.马勃味辛性平, 肺热咽喉肿痛,
痄腮咳血鼻衄, 瘟毒高烧可用。
a.夜明砂清肝明目, 味辛寒消翳散瘀。
a.蚤休微寒苦, 清热又解毒,
疔毒疮疡功效高, 咽喉肿痛取。
a.鸦胆(子)苦寒善治痢, 疟疾发作在隔日,
休息痢疾阿巴取, 龙眼包服十几粒。
a.漏芦寒咸苦, 解毒又下乳,乳少乳不下,乳痈也可取。
a.枯草苦寒结核平, 肝阳上亢头晕痛,
肝气郁结生瘰疬, 肝肾阴虚目珠痛。
a.草决明热清目明, 肝胆热目赤肿痛,
味咸寒两目昏花, 太阳穴侧痛最灵。
a.青箱(子)微寒苦, 目赤肿痛取,
翳障因肝热, 瞳大且莫煮(瞳孔扩大忌用)。
a.(密)蒙花微寒甘, 眼科常用专,退翳去赤脉,肝经虚热添。
a.丹皮微寒苦, 凉血止血取, 骨蒸因无汗, 肠痈症块瘀。
a.地骨(皮)甘寒微苦, 肺热咳嗽阴虚,
有汗骨蒸消渴, 吐衄尿血可取。
a.紫草甘寒略苦, 通便清热解毒,
凉血活血透疹, 大便秘结早除。
a.银柴胡,味本甘, 微苦微寒虚热专,
疳积发热消化差, 骨蒸痨热‘清骨散’。(清骨散中用此药)
a.白薇苦微寒,无名低热攀, 胎前产后见烦热,热病伤阴美名传。
a.青蒿苦寒气芬芳, 疟疾温热伏少阳,
暑热虚热骨蒸热, 甘淡虚热又退黄。
a.白(头)翁苦寒治痢疾, 肠胃邪热最按时,
热痢下血毒可解, 血痢阿巴功效奇。
a.秦皮苦寒涩, 清热治痢疾,清肝也明目,关节因风湿。
a.(白)鲜皮祛湿性苦寒, 阴中湿痒带症痊,
关节肿痛因湿热, 风黄急黄治不难。
a.瓜蒌微苦性甘寒, 宽胸降气清热谈,
乳痈肠痈热毒结, 大便不通在老年。
a.葶苈(子)辛苦寒, 消肿逐饮痰,泻肺又降气,常与枣相伴。
a.天竺黄味甘性寒, 善开窍心经热谈,
热入心豁痰定惊, 肺热型小儿咳喘,
痰雍盛中风不语, 小儿热肢抽吊眼。
a.竹茹味甘性微寒, 也止呕吐也化痰,
肺热虚热恶阻找, 胃虚夹热呕吐烦。
a.竹沥微苦甘寒辛, 皮里膜外痰浊真,
中风不语半身病, 小儿惊风热入心。
a.昆布咸寒, 化痰消积, 软坚散结, 瘿瘤瘰疬,
甲(状)腺亢进, 动脉硬化, 症瘕积聚, 瘀血痰食。
a.海藻功用同昆布, 力过海带逊昆布。
a.代赭石、甘苦寒, 镇逆止呕吐,平肝头痛眩,
降火能止血, 养血功效全。
a.石(决)明味咸性本凉, 头痛眩晕肝阳亢,
肝经有热视力差, 偏于养肝又潜降。
a.。。。。。50
a.
a.
a.
6. 温热药:
a.附子辛甘热有毒,逐寒燥湿筋麻木,
回阳救逆形欲脱,阳萎精冷贤阳虚。
a.肉桂性热味辛甘,纳气归肾火归元。
宣导血脉暖下焦,温补肾阳又逐寒。
a.干姜味辛性热,胃寒腹痛腹泻,
阳虚寒痰咳喘,亡阳脉微欲绝。
a.吴茱萸、热辛苦,胃痛吐酸肝不舒,
经痛疝痛又暖肾,温胃散寒脾肾虚。
a.川椒辛热能下气,温中祛寒刹虫记。
a.(小)茴香辛温能治疝,开胃温肾又祛寒。
a.丁香辛温能暖胃,降逆温肾诫可贵。
a.(高)良姜辛热能消食,温胃散寒功效奇。
a.艾叶性温味苦辛,调经暖宫久不孕,
温中祛寒又安胎,经多崩漏虚寒因。
a.胡芦巴味苦性大温,除寒湿治疝肾阳振。
a.半夏辛温燥湿痰,降逆止呕健胃传。
a.(天)南星辛温苦风痰,中风破(伤)风与癫痫。
a.(白)芥子辛温,寒痰水饮,利气温肺,阴疽为本。
a.皂角性温味辛咸,开窍搜风又祛痰,
痰积症结与风秘,中风口禁取嚏全。
a.白附(子)辛温破伤风,寒湿风痰致头痛,
肺病辩证施治
肺病辨证施治:
一、肺:
肺病虚、实、兼三类,
气虚、阴虚、(风)寒束肺,
邪热相乘、痰浊阻(肺),
风水相搏(寒)饮射肺,
肺脾气虚是兼症,
肺肾气虚病亦危。
气虚要用“补肺汤”,(补肺汤)
阴虚百合固金回,(百合固金汤)
风寒束肺寻麻黄,(麻黄汤)
邪热相乘麻四味,(麻杏石甘汤)
痰浊(阻肺)三子合陈平,(三子养亲汤;陈平汤)
(寒)饮射(肺)小青龙加味,(小青龙汤)
风水相搏越脾汤,(越脾汤)
肺脾气虚六君子,(六君子汤)
肺肾气虚参固本,(人参固本汤)
甘、平、辛药最宝贵。
主要症状:
肺气虚---形寒怕冷,说话无力,气喘吸短,自汗,舌淡苔薄,脉虚弱。
肺阴虚---咳嗽无痰或痰带血丝,潮热盗汗,咽干口燥,舌红苔少,脉细数。
风寒束肺---恶寒,微发热,头身痛,咳嗽气喘,无汗,鼻塞流清涕,舌淡苔薄,脉浮紧。
邪热相乘---咳嗽气喘,痰稠色黄,发热,口渴,咽痛,舌红苔黄,脉滑数,或浮数。
痰浊阻肺—咳嗽痰多,胸闷憋气,舌淡苔白腻,脉滑。
风水相搏---咳嗽气喘,咽痛发热,颜面浮肿(及全身),尿少,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寒饮射肺—咳嗽气喘,喉中痰鸣,痰清带泡沫,遇冷加重,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紧。
肺脾气虚---咳嗽,痰希白,腹胀便溏,浑身乏力,或有浮肿,舌淡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
肺肾气虚—咳嗽日久,呼吸短促,动则气喘,腰膝酸软,舌淡红,少苔,脉沉细弱。
附:肺痨
肺痨主乎多阴虚,
肺阴亏虚月华取,(月华丸)
肺肾阴亏固金汤,(固金汤)
气阴二亏保真煮(保真汤)
血涌可用柏叶汤,(柏叶汤)
咯血犀地、泻心余(犀角地黄汤,三黄泻心汤)
骨蒸要拿清骨散,(清骨散)
盗汗当归六黄除,(当归六黄汤)。
附:肺痈
肺痈病程分四期,
初期银翘煎汤吃,(银翘散)
成痈千金苇茎汤,(千金苇茎汤)
溃脓加味桔梗是,(加味桔梗汤)
后期低热脉细数,
沙参清肺汤凑齐。(沙参清肺汤)
二、大肠病辨证施治:
大肠虚寒与实热,
寒湿理中、胃苓借,(理中汤、胃苓汤)
肠虚养脏合补中,(养脏汤、补中益气汤)
肠燥大承气汤泄,(大承气汤)
大肠湿热须清利,
葛根芩连细辨别,(葛根芩连汤)
湿热脓多芍药汤,(芍药汤)
血多白头翁汤合,(白头翁汤)
肠痈大黄丹皮汤,(大黄牡丹皮汤)
脏毒槐花散祛邪。(槐花散)
主要症状:
大肠寒湿—肠鸣、脐腹作痛、大便溏泻,舌淡,苔白滑,脉缓。
肠虚不固---大便滑泻日久,肛门下脱,小腹痛,四肢不温;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
大肠燥---大便干结,腹胀痛,舌红苔黄干,脉沉有力。
大肠湿热—腹痛、腹胀,大便稀、次数多、深黄或酱色,奇臭,或有赤白粘冻,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或身热;舌红苔黄厚腻,
脉濡数或滑数。注意有脓多、血多之分。
肠痈(阑尾炎)--右下腹急痛拒按,大便结或微腹泻,或有发热,小
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
脏毒(非痢疾)--便前或便后出血,呈滴状或喷射状,血、便不混,
肛门肿痛,大便不爽,舌红苔黄或腻,脉沉滑。此症近于二期痔疮大出血。
心病辨证施治:2012.9.13
心:
心病三虚阴、阳、血,
阴虚补心丹即可;(补心丹)
阳虚桂枝龙牡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再合参附巧用药;(参附汤)
血虚养心汤加减;(养心汤)
心病实症也很多:
心火上炎清泻火,
导赤心汤二汤着;(导赤散、三黄泻心汤)
热入心包清宫汤,(清宫汤)
安宫牛黄至宝合;(安宫牛黄丸、至宝丹)
痰火扰心滚痰丸;(滚痰丸)
痰迷心窍脉滑弦,
顺气导痰汤来煮,(顺气导痰汤)
菖蒲郁金治不难;(菖蒲郁金汤)
心血瘀阻阵作痛,
蒌薤半夏失笑散;(瓜蒌薤白半夏汤、失笑散)
心脾亏虚归脾汤;(归脾汤、丸)
心肾不交交泰丸。(交泰丸)
注要:
火旺导致阴虚,苦寒泻火为主;
阴虚导致火旺,养阴慎用寒苦;
前者舌红苔黄,后者舌红苔无,
甘寒养阴镇神,专治阴虚心速;
气虚心动过缓,补益气血辛甘,
阴虚禁用辛甘化阳,气虚禁用重坠镇潜;
麻黄宣散耗气,忌于心虚咳喘,
补气即能生血,心阳脾肾相关。
主要症状:
心阴虚---心悸心烦,失眠多梦,舌红无苔或苔少,脉细数。
心阳虚---心悸,四肢厥冷,出冷汗,面苍白或青紫,神识迟钝,模糊,舌淡少苔,脉微欲绝。
心血虚---心悸怔忡,面苍白无华,失眠易惊,舌淡苔薄白,脉细或结代。
心火上炎---心烦口渴,口舌生疮、霉烂疼痛,小便短赤或淋痛,舌尖红,苔黄脉数。
热入心包—壮热烦躁,神昏谵语,狂乱,面赤,舌绛无苔,脉弦 细数。
痰火扰心—哭笑无常,胡言乱语,狂躁妄动,夜不安寐,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痰迷心窍—神智呆滞,意识模糊,呕吐痰涎,舌淡苔白腻,脉弦滑。
心血瘀阻—胸闷,心前区、后背痛,阵发性发作,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沉弦。
心脾亏虚—心慌气短,失眠多梦,面色萎黄,体倦无力,妇女可见月经不调,舌淡有齿印,苔薄白,脉虚
弱。
心肾不交----心悸失眠,多梦健忘,腰膝酸痛,或有遗精,舌红苔少,脉细数。
附(一)心悸:
心悸本为常见状,
阵性发作细思量,
心神不宁苔如常,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舌苔黄腻脉滑数,
痰热上扰温胆汤;(温胆汤)
心阴不足补心丹;(补心丹)
心血不足归脾汤;(归脾汤)
心阳不振下肢肿,
生脉散合参附汤,(生脉散、参附汤)
参蛤散或黑锡丹,(参蛤散、黑锡丹)
苓桂术甘甘草汤;(苓桂术甘汤、甘草汤)
瘀阻心络阵作痛,
蒌薤桂枝失笑尝。(瓜蒌薤白桂枝汤、失笑散)
心力衰竭在此篇,
桂枝加龙牡也优良。(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风湿肺源血压高,
治疗原发病更强。
主要症状:
心神不宁—惊恐不安,心悸,多梦易醒,舌苔如常,脉象动数。
痰热上扰—惊恐不安,心悸,多梦易醒,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心阴不足—心悸不宁,烦躁少寐,口舌干燥,舌质红,无苔,脉细数。
心血不足—心悸不安,头晕气短,面色少华,倦怠无力,舌淡、少苔、脉细弱。
心阳不振—心悸气短,动则加重,胸脘痞满,神疲乏力,形寒肢冷,舌淡或紫黯,苔薄白,脉细弱而数,或
结、代,氺胜者,小便少,下肢肿。
瘀阻心络—心悸,心胸急剧疼痛,阵性发作,心胸闷满如重压,舌质紫黯,苔薄白,脉沉弦或涩。
心力衰竭(心气虚衰)—心悸不宁,心中空虚,惕惕而动,动则气喘、自汗,舌质淡,脉沉弱或细数。
附(二)风湿性心脏病:
风湿化热伤心阴,
速煎丁氏清络饮;(丁氏清络饮)
气虚血亏心不足,
心悸气短并头晕,
人参归睥丸服下,(人参归睥丸)
炙甘草汤下的准;(炙甘草汤)
心脾阳虚气血瘀,
苓桂术甘失笑临,(苓桂术甘汤、失笑散)
也可柏子养心丸,(柏子养心丸)
龙眼汤下补脾心;(龙眼汤)
心肾阳虚水泛滥,
回阳救急参附炖,(回阳救急汤、参附汤)
济生肾气丸黑锡丹,(济生肾气丸、黑锡丹)
铲除风湿是根本。
附(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慢性肺源,心脏疾病,
咳喘悸肿,吐痰诸症;
肺肾气虚,外感形式,
风寒犯肺,参苏饮定;(参苏饮)
邪热藴肺,苇茎汤取;(苇茎汤)
痰迷心窍,肺性脑病,
舌紫脉数,出现昏睡,
牛黄五分,涤痰汤烹;(涤痰汤)
躁动抽搐,昏迷谵语,
清宫汤合羚羊钩藤;(清宫汤、羚羊钩藤汤)
脾肾阳虚,水气凌心,
真武汤合五苓散行,(真武汤、五苓散)
阴阳欲绝,肢冷汗出,
生脉散合,参附汤平。(生脉散、参附汤)
预防慢性支气管炎,
避免肺气肿是理应,
经验方中黑锡丹拿,(黑锡丹)
金匮肾气二陈丸中。(金匮肾气丸、二陈丸)
止嗽定喘,对症论治,
清除痰液,呼吸畅通。
附(四)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细诊治对症下药,
胸骨后心前区疼痛发作,
肝肾阴虚致瘀阻心络,
蒌薤白酒与血府逐瘀合;(瓜蒌薤白白酒汤、血府逐瘀汤)
心脾阳虚致痰浊阻络症,
蒌薤桂枝与温胆二汤着,(瓜蒌薤白桂枝汤、温胆汤)
心痛频繁者七厘散犹可,(七厘散)
或者用苏合香丸半粒药;(苏合香丸)
生脉散四逆汤回阳救脱,(生脉散、四逆汤)
炙甘草专治心痛脉代结。(炙甘草汤)
不抽烟戒饮酒生活规律,
危重病急抢救中西结合。
小肠病辨证施治:
小肠三病细分别,
实热、气痛、与气结,
实热可取导赤散,(导赤散)
气痛天台乌药借,(天台乌药散)
气结复方大承气,(复方大承气汤)
本为内闭之实热;
手术感染肠粘连,
肠粘连缓解汤也可,(肠粘连缓解汤)
粘连梗阻并扭转,
甘遂通结、硝菔喝。(甘遂通结汤、硝菔汤)
主要症状:
小肠实热—口舌生疮,咽痛心烦,小便短赤不爽,尿道刺痛,小腹坠胀,舌红苔黄,脉滑数。
小肠气痛—小腹急痛,连及腰背,睾丸便坠,行走不便,舌淡苔薄白,
脉沉弦或弦紧。(疝气型)
小肠气结—腹痛剧烈,便秘腹痛,拒按,放屁不得,或咯气,舌红苔黄厚腻,脉滑实。
肝病辨证施治:
肝病实症:
阳亢风动、
肝气郁结、
肝阳上亢、
肝火上炎、
热动肝风;
郁结柴胡疏肝散,(柴胡疏肝散)
上炎龙胆泻肝煎,(龙胆泻肝汤)
上亢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饮)
镇肝熄风可轮换,(镇肝熄风汤)
肝风羚羊钩藤汤,(羚羊钩藤汤)
风动镇肝熄风全;(镇肝熄风汤)
肝病证候也有虚,
肝阴肝血双不足,
杞菊地黄一贯煎,(杞菊地黄汤、一贯煎)
补肝汤下治血虚;(补肝汤)
肝气犯胃兼症范,
柴胡舒肝平胃散,(柴胡舒肝散、平胃散)
肝胆不宁恶梦多,
酸枣仁汤可加减,(酸枣仁汤)
肝脾不和逍遥散,(逍遥散)
痛泻要方后来添,(痛泻要方)
肝胆湿热茵陈蒿,(茵陈蒿汤)
肝肾阴虚虚症看。
注要:
气、火、风在肝,
三者同一源,
肝火偏上者,
清肝法为先,
肝火偏下者,
泻肝法灵验,
肝阴亏而肝火盛,
补肾水用六味丸。(六味地黄丸)
主要症状:
阳亢风动—突然昏倒,人事不省,四肢抽搐,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语言不清,或由痰鸣。舌质红,脉弦数。
肝气郁结—两胁胀痛,少腹胀痛,痛处不定,或有乳房胀痛。舌淡、
苔薄白,脉弦。
肝阳上亢—眩晕、头痛、目赤,烦躁易怒,头重脚轻。舌红苔薄黄,
脉弦滑。
肝火上炎—目赤红肿,烦躁易怒,夜寐不安,口苦咽干,舌红苔黄,
脉弦数。
热动肝风—高烧,手足抽搐,颈项强直或角弓反张,神志昏迷,牙关
紧闭,两目上视。舌质红绛,脉弦数。
肝阴不足—眩晕,眼干,耳鸣,颧红,手足心热,舌质红少苔,脉弦
细数。
肝血不足—面色无华,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妇女则月经
量少色淡,或有闭经。舌质淡胖,苔薄白,脉弦细。
肝气犯胃(肝胃不和)—胃脘胀痛,连及两胁,纳呆,嗳气,舌淡,
苔薄白,脉弦。
肝胆不宁—虚烦不眠,恶梦易惊,气短乏力,视物不清,舌淡,
苔薄白,脉弦细。
肝脾不和(肝气犯脾)—胁张腹痛,食欲不振,腹泻腹痛,泻后痛不
减,舌淡胖有齿印,苔薄白,脉弦。
肝胆湿热—黄疸,胁下疼痛,脘腹胀满,口苦咽干,纳呆,小便短赤,
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肝肾阴虚—眩晕耳鸣,两目干涩,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盗汗,或有
遗精,舌质红,无苔,脉象细数。(治疗参照肝阴不足)
胆病辨证施治:
胆:
胆分虚、实热,
胆道蛔虫窃,
虚热温胆汤加减,(温胆汤)
实热大柴胡汤泄;(大柴胡汤)
胆道蛔虫缠,
速煎乌梅丸,(乌梅丸)
虫死胆道内,
驱蛔二号贵,(驱蛔二号)
肠中蛔虫绞,
驱蛔三号找。(驱蛔三号)
附:胆囊炎与胆结石症
胆囊炎症有急慢,
湿热多急气滞慢,
湿热茵陈蒿加味,(茵陈蒿)
气滞柴胡疏肝散,(柴胡疏肝散)
胆石湿热排石汤,(胆道排石汤)
也可胆石一号煎,(胆石一号)
气郁金钱草汤好,(金钱草汤)
气滞参考胆囊炎。
主要症状:
胆虚热—眩晕,心悸,少寐易惊,烦燥腕闷,舌红、苔薄黄腻,脉弦细。
胆实热—右胁疼痛拒按,胸脘满闷,口苦,厌油腻,或有寒热,舌红苔黄,脉弦数。
胆道蛔虫—突然上腹剑突下剧痛,钻痛,捧腹,不安,冷汗,恶心呕吐,或吐蛔,阵性发作,舌淡苔薄白,
脉 沉弦或弦紧。
胆湿热—寒热往来,或但热不寒,右胁痛,口苦咽干,或恶心呕吐,不思食饮,尿赤,便结,身、目发黄,舌
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多见于急性胆囊炎,或慢性急发作)
胆气滞—右胁窜痛、胀痛,胃脘胀闷,食欲不振,嗳气恶心,反复发作,忽轻忽重,一般无黄疸,或有口苦
咽干,心烦头晕,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细或弦数。
胆石湿热—有胆湿热症状,另有右胁下剧烈绞痛,向右肩部放射,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脉弦数。(胆石症并
发胆道感染急发期)
胆石气滞—有胆气滞症状,但疼痛较严重,脉弦细或弦数。
注:结合现代检测设备,胆囊炎与胆结石症,较容易诊断。
脾病辨证施治:
脾:
脾症繁多:脾阳虚弱,
脾气下陷,脾不统血,
脾失健运,脾胃不和,
寒湿困脾,脾藴湿热,
脾虚水肿寻常见,
脾肾阳虚五更泄。
阳虚附子理中汤,(附子理中汤)
下陷补中益气可,(补中益气汤)
失健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散)
归脾汤下可统血,(归脾汤)
不和香砂六君子,(香砂六君子汤)
水肿实脾饮汤喝,(实脾饮)
寒湿胃苓汤加减,(胃苓汤)
湿热茵陈四苓汤合,(茵陈四苓汤)
脾肾阳虚脉沉细,
附子理中四神杰。(附子理中汤、四神丸)
注要:
脾以升为健,
胃以降为和,
脾病常虚寒,
胃病实热多,
脾喜燥恶湿,
胃喜湿润药。
主要症状:
脾阳虚弱—四肢不温,怕冷,乏力,面色少华,食欲不振,大便溏泻腹胀,或身体虚浮,舌质淡胖苔白,脉沉
细。
脾气下陷—声微气短,腕闷腹胀,消瘦乏力,内脏下垂,(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舌质淡嫩有
齿印,苔薄白,脉虚弱。
脾不统血—面色咣白,崩漏下血,或吐、衄血,心悸气短,四肢无力,舌淡少苔,脉细弱。
脾失健运—食欲不振,大便溏泻,腹胀,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脾胃不和—脘腹胀满或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嗳气呕吐,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寒湿困脾—脘腹胀满,不思食饮,大便溏泻,舌淡苔白厚腻,脉濡细。
脾藴湿热—皮肤,巩膜发黄,鲜明如橘子色,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右胁胀痛,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或弦数。
脾虚水肿—四肢不温,肢体浮肿,大便溏泻,小便短少,舌质淡胖,苔薄白腻,脉沉细。
脾肾阳虚—面色咣白,畏寒肢冷,食欲不振,体倦乏力,五更泄泻或大便溏稀,下肢浮肿,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
胃病辨证施治:
胃:
胃病征候要仔细,
食积胃脘苔厚腻,
胃火炽盛苔黄燥,
质淡苔白寒气滞,
寒饮停胃苔白滑,
胃阴不足脉数细。
食积要用保和丸,(保和丸)
胃火炽盛清胃散,(清胃散)
寒饮停胃有奇方,
苓桂术甘汤加减,(苓桂术甘汤)
胃寒气滞脉迟弦,
温胃理气良附丸,(良附丸)
胃阴不足舌无苔,
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麦冬汤)
附:胃痛
十人九有胃痛病,
湿热郁蒸陈平烹,(陈平汤)
肝气犯胃平胃散,(平胃散)
柴胡舒肝左金定,(柴胡舒肝汤,左金丸)
瘀血阻络大便黑,
丹参失笑二汤行,(丹参饮、失笑散)
脾胃虚寒良附丸,(良附丸)
香砂六君、芪建中,(香砂六君子汤、黄芪建中汤)
白芷甘草二味药,
水煎速饮治剧痛,
杂乱胃痛方也佳, (杂乱胃痛方)
专治虚实难分明。
附:急性胃肠炎
急性炎症在胃肠,
辨证论治切莫忘,
寒湿藿香正气散,(藿香正气散)
湿热葛根芩连汤,(葛根芩连汤)
寒湿较重无表证,
温中化湿胃苓尝(胃苓汤)
食滞保和丸加味,(保和丸)
也可枳实导滞忙,(枳实导滞丸)
正气虚脱四肢冷,
附子理中、四逆上,(附子理中汤、四逆汤)
若为亡阴阳尚正,
生脉散喝可安康。(生脉散)
主要症状:
食积胃脘—脘胀或痛,厌食,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苔厚腻,脉滑。
胃火炽盛—胃脘阵痛,有烧灼感,口渴喜冷饮,或口臭,牙龈肿痛,
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胃寒气滞—胃脘胀满,发凉,受寒加重,得热则舒,舌淡苔白,脉弦迟或弦紧。
寒饮停胃—胃脘胀满或疼痛,呕吐清水或痰涎,有漉漉水鸣音,舌淡,苔白滑,脉弦细。
胃阴不足—口干舌燥,不思饮食,食后饱胀,干呕,大便结,舌绛无苔,脉细数。
———————————————————————
肝气犯胃—腹胀,生气加重,舌淡,苔薄,脉弦,
瘀血阻络—胃脘刺痛拒按,食后痛甚,呕血,大便黑,舌质紫黯,脉弦涩或沉涩。
脾胃虚寒—胃脘隐痛,喜热喜按,遇冷加重,食欲不振,或吐清水,大便稀,神倦体乏,舌淡苔白,脉沉
细弱。
湿热郁蒸—胃脘胀满,灼热疼痛,噪杂泛酸,口渴不多饮,舌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胃肠炎寒湿—呕吐,泄泻清稀,腹痛肠鸣,或有寒热头痛,苔白腻,脉濡缓。
胃肠炎湿热—呕吐,脘腹胀闷,心烦口渴,腹痛泻,肛门灼热,大便奇臭,小便短赤,舌苔黄厚腻,脉濡数或滑数。
胃肠炎食滞—呕吐,嗳腐吞酸,脘腹痞满,纳呆,腹痛肠鸣,泻后痛减,泻下物如臭鸡蛋味,舌苔厚腻,脉沉弦或滑数。
肾病辨证施治:
肾:
肾为水脏、生长发育,
肾不纳气、肾气不固,
肾阳不振、肾虚水泛,
阴虚火旺、肾阴亏虚,
兼症更有,肺肾阴虚。
不固金锁固精丸,(金锁固精丸)
不振右归饮加减,(右归饮)
不纳人参核桃汤,(人参核桃汤)
煎好送服黑锡丹,(黑锡丹)
肾虚水泛真武煮,(真武汤)
阴亏六味左归饮煎,(六味地黄丸、左归饮)
阴虚火旺大补阴,(大补阴丸)
知柏地黄有奇缘,(知柏地黄丸)
肺肾阴虚脉细数,
百合固金更可观。(百合固金汤)
注要:
肾为水火之脏,
内藏真阴真阳,
不可伐其有余,
培其不足理当,
阴虚忌辛燥苦寒,
宜甘润壮水之煎,
阳虚宜甘温益气,
切不可乱用辛散,
论治须滋阴扶阳,
填精髓生化之源。
主要症状:
1.肾不纳气—短气喘逆,动则加重,咳时遗尿,舌淡苔薄白,脉虚弱。
2.肾气不固—面色淡白,腰背酸软,滑精早泄,小便频数或失禁,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3.肾阳不振—形寒怕冷,手足不温,阳痿不举,颈、腰酸痛,椎间盘突出,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沉细。
4.肾虚水泛—周身浮肿,下肢尤甚,小便少,形寒怕冷,手足不温,
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5.阴虚火旺—颧红唇赤,潮热盗汗,多梦遗精,腰背酸软,舌红苔薄黄,脉细数。
6.肾阴亏虚—低热虚烦,颧红口干,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梦遗失精,舌红无苔,脉细数。
7.肺肾阴虚—咳嗽少痰,或痰中带血,颧红口干,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腰背痛酸,身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
膀胱病辨证施治:
膀胱:
膀胱气虚,
湿热下注,
湿热蕴结,
湿浊交阻。
气虚桑螵蛸散煎,(桑螵蛸散)
湿热下注八正散,(八正散)
湿热蕴结排石汤,(排石汤)
交阻萆薢饮加减。(萆薢饮)
主要症状:
1.膀胱气虚—小便频数;儿童夜尿;小便不能自控而自行排出;
2.湿热下注—尿混浊,黄,尿频、尿急、尿痛,尿道灼热,或有腰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3.湿热蕴结—尿黄赤或带血,少腹刺痛难忍,小便阻塞中断,或加有砂石,舌苔黄腻,脉数;
4.湿浊交阻—小便浑浊如米泔水,或有滑腻之物,舌红苔黄腻,脉濡数,小便浑浊为主。
气症辩证施治
气症:
气症分虚、陷、滞、逆,
虚逆在他篇论治,
气陷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
气滞蒌薤白酒是,(瓜蒌薤白白酒汤)
颠倒木金丹参饮,(颠倒木金汤,丹参饮)
香砂平胃二陈奇,(香砂平胃散,二陈汤)
厚朴三物百合汤,(厚朴三物汤,百合汤)
五磨饮可消气滞。(五磨饮)
主要症状:
1. 气陷—多指中气下陷,心慌气短;全身无力,声音低微,食欲减退,实质性病变多为胃下垂、肾下垂、
肝下垂、子宫下垂及脱肛等症。
2.气滞—脏腑功能失调,气机不能畅通,胸闷胸痛,腹胀、嗝气,食欲不振,受情绪影响明显
血症辩证施治(一)
血症:
血症分虚、瘀与出血,
血虚症人参养荣可,(人参养荣汤)
八珍汤、当归补血汤,(八珍汤、当归补血汤)
十全大补更适合;(十全大补汤)
血瘀桃红四物汤,(桃红四物汤)
少腹逐瘀失笑确,(少腹逐瘀汤、失笑散)
血府逐瘀、琥珀散,(血府逐瘀汤、琥珀散)
膈下逐瘀速煎妥,(膈下逐瘀汤)
通窍活血汤更好,(通窍活血汤)
对症下药治瘀血;
出血论治三大法,
凉血止血泻心抓,(三黄泻心汤)
犀角地黄、十灰散,(犀角地黄汤、十灰散)
血热妄行真不差;
养血止血茜根散,(茜根散)
百合固金、二至丸,(百合固金汤、二至丸)
口干无苔脉细数,
阴虚火旺血色鲜;
补气摄血法第三,
归脾、黄土二汤煎,(归脾汤、黄土汤)
舌淡苔白脉细弱,
心慌气短血色淡。
主要症状:
1. 血虚—.面色萎黄或苍白,口唇爪甲色淡,头晕眼花,心慌气短,手足发麻;女子经少、色淡,或闭经,
舌质淡,脉细弱。
2.血瘀—肢体、胸胁、腰腹疼痛,刺痛,痛处不移,胁腹有症块,皮下紫斑或血肿,面色黯黑,口唇发紫;
女子痛经、经少,紫黑有块,活闭经;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细涩。.
3.出血—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一般有咳、咯、吐、衄、便、尿、崩漏、紫斑等出血,另有外伤引起
的外出血。
3.1血热妄行—病势急、病程短,流血多,色鲜、紫红或紫黑,面红烦热、口渴,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3.2阴虚火旺—病势较缓,病程较长,断续发作,血量一般不多,血色鲜红,午后潮热、虚烦颧红,口干咽
燥,舌红无苔,脉细数。
3.3气不摄血—出血久延不止,或血量多、色淡,心慌气短,精神萎困,四肢无力,舌淡苔薄白,脉虚细弱。
附一:吐血
吐血症前人三诀,
宜行血不宜止血,
宜补肝不宜伐肝,
宜降气不宜降火。
论治吐血方有四,
止血消瘀与宁血,
最后补虚收奇功,
通治血症唯四则。
湿热蕴结平胃好,(平胃散)
脾气亏虚八珍可,(八珍汤)
胃热内盛十灰散,(十灰散)
三黄泻心汤来合,(三黄泻心汤)
如若热盛胃阴亏,
玉女煎汤是妙药,(玉女煎)
阴虚血热寻犀地,(犀角地黄汤)
独参汤下治虚脱。
附二:咳血
咳血病症、辨证求因,
阴虚火旺、百合固金,(百合固金汤)
瘀血内阻、血府逐瘀,(血府逐瘀汤)
风热伤肺、桑杏汤真,(桑杏汤)
肺热壅盛、薤白散好,(薤白散)
合入十灰、效果更准。(十灰散)
附三:衄血
鼻衄流血血色鲜,
胃热可用玉女煎,(玉女煎)
肝火龙胆泻肝汤,(龙胆泻肝汤)
肺热要用薤白散;(薤白散)
齿衄病阴虚火旺,
茜根散六味地黄,(茜根散、六味地黄丸)
脉洪数胃火炽盛,
清胃散泻心汤尝,(清胃散、三黄泻心汤)
热伤阳络鼻齿衄,
速请加减老节黄。(加减老节地黄汤)
附四:血小板减少性紫斑
血小板减少发紫斑,
胃热型生地地骨见,(生地地骨汤)
也可用槐地茅蓟汤,(槐地茅蓟汤)
脾虚型归脾汤加减,(归脾汤)
中成药人参归睥丸,(人参归睥丸)
藕节枣连吃量不限。
附五:过敏性紫斑
过敏性紫斑,
见于四肢端,
伴有荨麻疹,
腹痛血尿便,
大枣甘草煮,
胺肤紫斑全。(胺肤紫斑汤)
血症辩证施治(二)
便血、尿血:
便血病症肠湿热,
槐花地榆二散借,(槐花散、地榆散)
也可兼服槐角丸,(槐角丸)
脾气亏虚八珍可(八珍汤)
虚寒日久黄土汤,(黄土汤)
痔漏他篇细辨别;
尿血病症,痛者为淋,
病在尿道、膀胱及肾,
阴虚火旺,知柏地黄,(知柏地黄丸)
下焦热结,用小蓟饮子,(小蓟饮子)
脾肾两亏,补中益气,(补中益气汤)
虚者尿血,痛者为淋。
主要症状:
1. 肠中湿热-下血鲜红,肛门肿痛,大便不畅或溏泻,或伴腹痛,肠鸣,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2. 脾气亏虚-下血紫黯,或便如柏油色;腹部隐痛,大便稀溏,神疲懒言,面色无华,舌淡苔薄白,脉细
弱。
尿血:
1. 阴虚火旺-小便频数带血,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颧红盗汗,或有潮热,舌红,脉细数。
2. 下焦熱结-小便黄赤不畅,灼热,尿血鲜红,或伴小腹胀,不舒,
间有发热,舌尖红,苔黄,脉数。
3. 脾肾两亏-小便频数带血,血色淡红,少食,体倦神疲,面色萎黄,腰腿酸软,头晕耳鸣,舌淡,脉沉细
弱。
附一:贫血
贫血疾患,气血两虚,
补中益气,十全大补,(十全大补汤)
心慌失眠,如若较重,
人参养荣,归脾汤取,(人参养荣汤,归脾汤)
脾肾阳虚,脉象沉细,
四君右归,相合煎煮,(四君子汤、右归饮)
肝肾阴虚,精遗烦热,
河车大造丸,加减病除。(河车大造丸)
附二: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补肾调脾第一着,
脾肾两亏脉无力,
十全大补加减可,(十全大补汤)
肾阴虚型脉细数,
知柏地黄汤不错,(知柏地黄汤)
合入当归补血汤,(当归补血汤)
肾阳虚用右归药,(右归饮)
各型均可薯蓣丸,(薯蓣丸)
河车参枣与山药。
附三: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辨证,
高热贫血出血重,
肝火痰热苔黄腻,
当归芦荟丸煎烹,(当归芦荟丸)
温毒入营抽谵语,
犀角地黄汤快用,(犀角地黄汤)
安宫牛黄犀黄丸,(安宫牛黄丸、犀黄丸)
中西抢救莫放松,
妙药蛇草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半枝莲)
龙葵蟾酥天门冬;(龙葵、蟾酥、天门冬)
慢白早期症不显,
也可恶化成急性,
热毒伤阴妄行血,
青蒿鳖甲汤快定,(青蒿鳖甲汤)
肾阳虚衰脾肺损,
右归加味煎服行,(右归饮)
自汗酌加龙牡味,(龙骨、牡蛎、五味子)
浮肿甚者加五苓,(五苓散)
慢性白血须慢治,
归芩汤下体自荣。(归芩汤)
津液辩证施治
津液:
津液症候分两处,
津液不足与结聚,
不足增液承气汤,(增液承气汤)
沙参麦冬病可去,(沙参麦冬汤)
再用知柏地黄丸,(知柏地黄丸)
干燥少津脉细数;
结聚多怪肺脾肾,
细分可谓痰和饮,
寒、热、风、湿、燥五痰,
寒、热、风、湿煎二陈,(二陈汤)
燥痰要用燥痰方,
燥痰汤下治病根;(燥痰汤)
饮症痰悬溢支饮,
稠者为痰稀者饮,
温阳化饮为大法,
治疗详见各篇论。
主要症状:一:津液不足——口干舌燥,舌红苔焦,多饮,便干。
二:津液结聚——结聚为痰。(稠为痰:希为饮)
1. 寒痰—痰色白,稀薄。
2. 热痰—痰黄稠,有块。
3. 风痰—除有痰症外,另有抽风之状。
4. 湿痰—痰多壅盛,容易咯出。
5. 燥痰—痰少稠粘,咳吐不爽。
6. 痰饮—饮停肠胃,肠中漉漉水声,胸胁胀满,目眩,背部冷如掌大,呕吐短气或脐下悸,吐涎沫。
7. 悬饮—饮在胁下,咳嗽,胸闷引痛。
8. 溢饮—饮在四肢肌肤,面浮肢肿,身体沉重。
9. 支饮—饮在胸肺,吐痰清稀,咳喘不能平卧。
风的辩证施治
风邪善动更轻扬,
四季皆可把人伤,
肺卫肌表常侵犯,
病急百病此为长;
风邪善动更轻扬,
风邪伤表桂枝汤,(桂枝汤)
风热袭卫银翘散,(银翘散)
更兼桑菊有特长,(桑菊饮)
风湿侵表全身重,
羌活胜湿汤速忙,(羌活胜湿汤)
风入经络口眼歪,
牵正加味防风汤。(牵正散、防风汤)
主要症状:
风邪伤表—有汗、头痛、发热、怕风,鼻塞流涕,喉痒咳嗽,或皮肤瘙痒,舌苔薄白,脉象浮缓。
风热袭卫—发热微恶寒,头胀,头痛,咽喉肿痛,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风湿侵表—头重而痛,全身重痛,恶寒无汗,舌淡苔白滑或腻,脉濡。
风入经络—口眼歪斜,颜面肌肉麻木不仁,或肌体、关节游走疼痛,
舌淡苔薄白,脉浮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集卷二(焦树德)
自己体质
【拓睿播报】今日知识点,请查看!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方剂歌诀
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辑——3
中医内科笔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