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邳州旧城考之十】不食新粟的王先生 | 随笔 顾勤功

  王先生,名台(yi)甫,字赞明,下邳人,崇祯十六年(1663年)太学生①。

  公元1664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带领农民起义军一举攻陷北京,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明亡,李自成建立了大顺朝,史称“甲申之变”。

  当时,正在国子监读书的太学生——王台甫,见国破君亡,痛哭南返。回到家中,王先生身着丧服,手执哀杖,为亡君而守孝,并发誓:只食明粮,不食新粟②,待到陈粮尽时,便殉明尽节③。

  一天,王先生听说明朝遗臣刘泽清、王燮等人在睢宁聚众饮酒作乐,便身着孝服,步行四十余里赶到现场,当面痛斥:“值此国破君亡之秋,正是卧薪尝胆之时,公等不顾国仇君恨,辜负皇恩,有何颜面见列皇帝于九泉④?”刘、王等人被训得无言以对。

  次年5月,王先生家中陈粮(明时所收)已尽,适逢清军入关又陷南京,王见大势已去,便召集亲朋好友一众人等于家门前准备痛哭一场后就缢。俗话说,无独有偶,就在这时,石屋寺主持僧见此场景,手执拂尘⑤指曰:“此常事,恶用是矜张为?”意思是说:死,这本是个平常小事,你怎么能这样兴师动众,又哭又喊,难道你起先的话说大了,现在想改口?看我的,说罢,便自缢而死。王先生见此,和亲朋好友哭祭亡君崇祯后,又向北磕了几个响头,便引颈自缢,随主持僧一道殉明尽节去了。

  王先生卒后,葬于下邳城南门外象山之阴处。墓前有碑,其文曰:

  “冰雪为骨,金石作肝。克配孤竹,作对文山。

  孤阳一线,独殿岁寒。抉义殉君,不负其丹”。

  王先生的忠君之举,是得到了一些人的赞许,邳人称之为“义士”。诗人万寿祺过下邳时曾留诗一首《过下邳拜王先生墓》,诗中赞扬了他不食新粟的精神。后来,清政府、国民政府出于巩固其政权之目的,以建祠、立碑、题匾对王台甫先生的忠君思想给予了褒扬。

  话说回来,造成“甲申之变”的原因是:明朝末年,社会矛盾尖锐,中原灾荒严重,广大少吃无喝的穷苦百姓为了生存,在万般无奈之下,聚众抗争,才酿成了明朝的灭亡。

  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家荀子⑥曾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作为统治阶级的维护者们不会不知,民乃国之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岂能光为君想,不为民谋。

附:万寿褀⑦诗一首

过下邳拜王先生墓

万寿褀(清)

步出下邳里,遥望象山岑。

黄河贯其中,白日何森沉。

恭闻王先生,托躯兹山阴。

义不食新粟,高名留至今。

中夏忽已没,鸣镝相追寻。

世无管夷吾,伤哉摧人心。

悠悠墨胎子,千载逢知音。

  注释:

  ①太学生: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时,从生员起逐级选拔出优秀者(称贡生,比贡生高一级的叫拔贡)送入京城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太学生。

  ②不食新粟:王先生发誓,只吃明时产的粮,不吃李自成统治后产的粟。

  ③为明尽节:指为国破君亡去死。

  ④有何颜面见列皇帝于九泉?:意思是:你们这样做,死后还有什么脸面去见九泉之下的列位皇帝呢?

  ⑤拂尘:又叫拂子、麻鞭。用兽类鬃、尾毛或棕线制成,用于拂灰尘、驱蚊蝇的用具。寺院里进行大法会或传戒时,大和尚来主法才会手执拂尘。

  ⑥荀子:(?—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赵国人。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⑦万寿褀:(公元16031652)字介若,乡人称之为年少,徐州铜山人。明末清初著名抗清文人。坚持反清复明,组织武装抗清,失败后,出家为僧,号“明志道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待分类4. 明朝末代皇帝崇祯自缢
解密:崇祯不愿封李自成为王
明朝末代皇帝崇祯自缢时,身旁为何没有一个锦衣卫?其实原因很简单
想不到大明朝也有如此忠诚的太监,竟陪着皇帝上吊而死
煤山上吊之前,算命先生给崇祯测字,成为那根稻草
朝歌的斜阳(七十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