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兵回忆录:腰鼓咚咚

(作者:李玉侠)

原来起源于陕北,后来风靡全国的粗犷奔放,威武雄壮,颇能体现中华民族宏伟气魄的腰鼓,是我们把它引进二十一军、引进浙江的。

在那每一个细胞都充满胜利豪情与解放欢乐的十月里,我们在临海刚刚庆祝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一天,宋奇、陈三百团长把我叫到团部,让我带领张克侠、魏廉、关道理等随三百团长赴上海学习腰鼓。不用说,我们是多高兴了。临行时,领导再三叮嘱,要学好,回来要教给大家。

当时浙江刚解放,主力部队都开赴舟山前线了,四明山区一带国民党残匪活动极为猖獗。我们的车队是由谢政委乘坐的一辆吉普和警卫乘坐的两辆大卡车组成的。我们几个挤在全副武装的战士中间,车上还配了一挺轻机枪和一门六零炮。从临海到杭州,那时只有一条狭窄而坑洼不平的盘山公路,车行甚慢,走了两天,总算一路平安到了杭州。我们又转乘火车赴上海。

到上海后,陈团长为军文工团和青训班招收新兵去了,我们四人则到淮海中路林森路口的新安旅行团驻地学习腰鼓。

这是一幢建筑考究、设备豪华的私人别墅。楼后有一个很大的花园,竹林、曲径、假山、草坪、花坛,错落其间,环境十分优美。据说这里是解放前一个石油大王的公馆。我们这四个出生于北方农村的小鬼,一下子来到十里洋场,住到这金碧辉煌的西式洋楼里,虽然铺的是稻草,可还是看着什么都新奇,有点飘飘然似住进天堂的感觉,好多天不习惯。

因为我们肩负的任务十分明确,很快便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去。腰鼓的鼓点、动作、步伐虽不复杂,但要手脚配合好并打出那种气势来,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新安旅行团的几位小先生非常耐心地教,我们学得也十分认真,练得非常刻苦。白天练、晚上练,有时背着腰鼓去伙房打饭,有时晚上吹了熄灯哨,我们仍在月光下、草坪上互相纠正动作,检查姿势。初冬天寒,我们穿着单军装,仍旧练得浑身汗水湿透。晚上,两位女同志还有她们的事情要处理,我和小关则是倒下去就呼噜起来,实在太累了。

那时候,年轻气盛,动不动和战争年代比,常互相鼓励说:“淮海战役都过来了,吃点苦受点累算得了什么?伙食再差,也比在山东啃高粱煎饼强多了。”

经过半个多月的紧张练习,几十个动作,一般的队形变化就全部学会了。新安旅行团的领导检查后满意地说:“你们二十一军来的同志学得很快,打得合格,可以毕业了。”临走时,他们还把四个腰鼓送给了我们。

1950年元旦,我们从上海赶回临海时,文工团已开赴桃花岛演出去了。三百团长临时决定,先带我们到驻守在象山半岛的六十三师去。我们乘小木船在海上漂了整整一夜,天亮时才到一八八团驻地,放下背包我们就下连队开展文化工作。那时侯,刚学了一身武艺,劲头可大啦。在连队,办墙报,教唱歌,两位女将边教边唱,我和小关拉二胡伴奏。要是全营、全团集合,我们就进行小型演出,节目除了新编的说唱外,拿手戏当然就是我们新学的陕北腰鼓了。虽然没有化装和服装,但自来红的年轻脸庞,充沛的活力,满腔的热情,加上咚咚锵的鼓点,舞姿的变化,快速的队形穿插,仍旧演得神气十足,博得了战士们阵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也赢来了驻地男女老少的喜悦目光和啧啧称赞。后来又配合六十三师文工队一批人下团巡回演出,很受部队的欢迎。

待我们文工团从桃花岛、六横岛演出归来时,我们才归了队。为迎接全军第二届英模大会,各队都在赶排节目,我们的腰鼓自然也成了重头戏。这时,我们的队伍也扩大了,条件也改善了。美术组专门为我们设计了服装,团里又派人到杭州订做了服装并新添了大鼓和大钹。黄岩城内的大操场是我们集中排练的地方,驻地附近每天都能听到“咚叭、咚叭、咚咚叭、咚叭”清脆的鼓点声。

英模大会开幕那天,入场式开始了。大操场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大队前面是全军战功卓著的英雄们和满面喜悦的军首长,后面就是我们50人组成的腰鼓队甩开双臂,踩着铿锵的鼓点,浩浩荡荡地走来。男演员们一律着白色中式便装,蓝色云形镶边,女演员全是村姑式大红便装,白色云形镶边,鼓锤上一式地系上尺把长的红绸。红绸飞舞,镲钹闪闪。大鼓大钹,訇訇嘡嘡,如春雷滚动,万炮轰鸣;小鼓小号,蹦蹦嗒塔,似雨打芭蕉,机枪点射。女队进退自如,如芙蓉出水,姿态万千,变化无穷;男队对打神勇,如两军相搏,步伐矫健,威武雄壮。庞大的腰鼓阵容,或轻腾跳跃,或旋转起落,或乳燕凌空,或猛虎下山,打出了胜利的喜悦。我们战斗的青春、沸腾的热血,都融化在这震天动地的鼓声中,表现在这威武昂扬的阵容里。战士、学生、市民、男女老少都被我们的大型腰鼓队吸引来了。整个黄岩城万人空巷,人如海,花如潮,小城沸腾了!这里的群众,包括我们的各级首长,谁也未曾见过这样宏大动人的场面,这种气壮山河的阵势。

英模大会后,各师文工团都派人来学习。腰鼓很快就传遍了全军,传遍了浙江城乡,传上了新解放的舟山群岛。从此腰鼓成为演出、晚会、大型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节目,用今天的话来说,形成了一股“腰鼓热”。“咚叭、咚叭、咚咚叭、咚叭”,这充满胜利喜悦和革命豪情的激越鼓声,在刚刚解放的南国大地经久不衰地震响着,它展现了新中国年轻的形象。

接着,军文工团便以腰鼓队和军乐队为主体成立了音舞队。后来音舞队中又有几个小鬼走上了专业舞蹈的道路,如新疆昌吉州歌舞团的舞蹈编导王雯、武汉市江岸区专业舞蹈教师陈海英,他们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里为新中国的舞蹈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其余一些同志,包括张克霞、魏廉、关道理和李玉侠,都因各自的种种原因,而半路改了行做了其他工作。有的顺利些,有的坎坷些,一言难尽了。

(此文由张克霞、魏廉、关道理(周企)、李玉侠共同回忆,李玉侠执笔)

                                     --------原载《战火中的文工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舞响“霸王鞭”
安塞腰鼓课文及赏析
宋祖英升任海政文工团团长后首亮相[高清大图]
不曾只是花田错
三十四位,文工团,团长,有你家乡的吗?
腰鼓浦江鼓浪鼓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