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故园往事之五十一】话说高梁(许广洲)

     儿时,家乡人所说的小蜀黍,学名就是高粱。现在家乡很少能见到过去棵杆可长到3米左右的小蜀黍,偶尔能见到的只是在沟边路旁小片的经过改良的秸秆不足一米的杂交高粱,棵矮,穗大,色暗,早已失去了过去大片种植的挺拔的红高粱所特有的风韵。

     我的家乡地处山东江苏交界,中运河畔,地势低洼,被称为“洪水走廊”。梅雨季节,往往暴雨如注,洪水泛滥成灾,此时的玉米、谷子、大豆等其他作物,无可奈何的“全族覆没”,沉冤在洪水中。只有满洼遍野的高粱,高高地昂起自己的头颅、挺起自己的胸膛,在洪水中摇晃着、挣扎着、坚守着、顽强地搏斗着。洪水稍退,它们便一棵棵恢复了勃勃生机,长穗、结实、晒米,在秋阳下,向人们毫不吝啬地奉献上自己沉甸甸果实。棵棵红红的高粱穗,象盏盏红灯笼,象熊熊燃烧的火把,象烧红了天边的一抹霞,给人们带来生活的勇气和希望。

    高粱古称“蜀黍”或“蜀秫”,因我国蜀地民族最先种植而得名。古书上还有叫“木稷”、“荻粱”、“乌禾”、“芦穄”等名称的,大都是以其生长形态来命名的。我国栽培高粱历史悠久,《诗经》中就有“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彼黍离离,彼稷之穗”、“彼黍离离,彼黍之实”、“硕鼠硕鼠,无食我黍”、“黄鸟黄鸟,无集于桑,无啄我粱” 的句子。《本草纲目》中记载:“蜀黍北地种之,以备粮缺,余及牛马,盖栽培已有四千九百年”。

过去家乡种植的是食用高粱,可食用、也可酿酒。高粱的穗梗可制扫地的笤帚或厨屋里使用的刷把(炊帚),方法是将锄头放在地上翻过来刃朝上,左手拿着一小把基本刮净的高粱穗按住右手拿着的未刮的高粱穗上,放在锄头上,右手往后拉,高粱粒就被刮掉。干净的穗子梗就可以用来扎笤帚和刷把。高粱的嫩叶打下来阴干青贮,或晒干后可作牲畜饲料;高粱果粒能入药,能燥湿祛痰,宁心安神。属于经济作物。

在我的印象里,高粱地是孩子们最喜欢去的地方。

俗话说,“雨后高粱吊死牛”。这句谚语意思是说如果将牛拴在高粱棵上,雨后迅速长高了的高粱杆就会将牛吊死。当然,这是十分夸张的说法,极言高粱棵生长迅速,但这也显示了农民们的聪明智慧,是他们在劳动中创造了十分生动的夸张语言。春季,人们将高粱种播下后,经过前期一段时间中耕、施肥、除草,加上六月干旱天气及太阳的曝晒,根须已十分发达,七月里当梅雨季来临,雨前还是膝盖高的高粱棵,雨后两三天的,高粱棵就迅速长到一人多高。 

    在高粱棵含苞抽穗时,孩子们喜欢到高粱地里打乌蒙(是高粱穗里的一种病变产物,类似于蘑菇的植物箘,可以生着吃,也可以炒着吃,乌蒙炒辣椒,乌蒙炒黑咸菜是很有风味的一道地方菜)。乌蒙虽然藏在苞里,但有经验的孩子老远就能发现到哪棵是乌蒙,乌蒙在苞里是疙瘩状,到跟前扳弯高粱棵用手捏捏手感硬硬的就是乌蒙,就可以打下来。无经验的孩子有时也会误伤高粱。乌蒙打下来后,可以随时拨开生吃,粉状的苞,似乎有点甜,只是吃个新鲜。村民们喜欢在乌蒙未秀(抽)出穗子时将其除去,否则乌蒙穗老了从苞中抽出,孢子就会扩散,传染给其它穗子,来年播种时,乌蒙就会增多,影响庄稼产量。

    七八月份,高粱棵已长成了,到了抽穗的季节,家长会叫孩子们去打青蜀黍叶。早晨的到蜀黍地里,膀子触到蜀黍杆是清凉的,偶尔会掉下几滴露水在脸上,倒觉得十分清爽提神。打青高粱叶,一方面是做牲畜饲料,因为打下的高粱叶软脆、干净微甜,牲口很爱吃,另一方面是庄稼生长需要,高粱棵下面叶子去掉,通风就好,也有利于庄稼集中灌浆,求得有个好收成。再者,青高粱叶可以晒干储存,冬天作牲畜饲料,也可以编制高粱叶垫子,用来铺床或铺在地上坐。因为高粱叶垫子柔软有清香味,比较受村民欢迎。

当新鲜高粱叶未及时打掉的情况下,高粱下半截的叶子就在棵上风干了,成了暗黄色的枯叶,但是没有烂掉,很坚韧,又光滑,特别是叶裤尤其坚韧,打下来后,可以编制农家非常喜爱的蓑衣。蓑衣轻快,透气,坚韧,冬天穿上防寒,防雪雨,夏天遮阳晒不透,凉爽,恶劣天防风雨,防霜露。打干高粱叶是个技术活,必须在有露水的早晨或上午打,才能打下完整的可以编蓑衣用的高粱叶。因为经过露水浸透的干叶非常柔软有韧性,打干叶时必须连叶裤一起取下才能编制蓑衣。

蓑衣是披在肩上,系在脖子前,手脚活动方便,雪雨天气穿蓑衣干活是村民们的习惯,也是当时农村一景。唐·柳宗元《 江雪》诗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都是很绝妙的写蓑衣的诗句。当时几乎家家墙上都挂蓑衣,是当时必备的雨具。

蓑衣的编制过程也是比较简单易学,一般用稍粗点的苘绳做经纬,将高粱叶的裤子扎在里面,叶子扎在外面,扎制而成。

    孩子们在高粱地里会创造多彩的童年时光。他们会在高粱抽穗后将杆上的叶子剥光,这时裸露的杆上有层白粉状的膜,孩子们会用牙啃成各种花纹,经过一段时间的太阳爆晒,收割时就变成了红色的纹路。高粱杆收割后划开去内瓤,用晒成各种红色花纹的高粱皮编织席子、枕头、斗笠的花纹 ,光洁美观,亲皮肤有爽滑感。

    高粱地边,阴凉处,是在田干活里孩子们歇凉的好去处的。高粱秸秆成熟前后是甜的,类似甘蔗,只是微甜,比较硬,很难咀嚼,但孩子们牙口好,喜欢咂甜秫秸,既可歇凉解渴,又可消磨时光。

在秋老虎盛行的初秋,高粱绿叶翻卷,一眼望去,像碧波浩淼的海洋,一阵阵热风吹拂而过,青纱帐荡漾,一浪推动一浪,一浪紧似一浪,点缀着烈日初秋乡村的绿色之美。 

    每每在高粱丛中倘徉独行,整个人仿佛融入高粱秸的海洋,那种轻松自然,解乏提神的感觉油然而升,有一种吸绿换氧的感觉,我顺着高粱的缝隙往里钻,脚步躲过歪斜高粱植株的磕撞,手臂和锋利的高粱叶子温情相握,那种感觉像一个在外面奔波久的漂泊者,重新回到父老乡亲的身边。稀疏的阳光透过密密麻麻的、层层叠叠的高粱叶星星点点地撒满高粱地,斑驳的阳光在高粱叶上跳跃,舞蹈,刚刚扬花的高粱穗,在不经意间偶有一些米黄色的花粉或花粒扑簌簌地飘落在肩头,闻一闻有股清香味,直漫鼻翼,直抒胸臆,沁人心肺,让人有一种飘然若仙的感觉,令人陶然,令人心旷神怡,我仿佛被这高粱地的浪潮给高高托举起来,轻飘飘的像没有一点分量的羽毛。

高粱成熟的季节到了。高粱的叶子和穗子都红透了,籽粒颗颗泛着宝石般的殷红,在耀眼夺目的秋阳下闪闪烁烁,成片成片的高粱地像天边的云霞。

  红高粱生长时期一片绿,成熟时期一片红,像火把、似灯笼、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高粱穗儿刚刚从高粱梢上“吐”出来的时候,基本上是鲜嫩的鹅黄色,就每个籽粒而言,也只有一个简单的雏型儿,里面基本上都是空无一物。随着光合作用的不断加强,那穗儿的颜色也将由黄转绿,由浅入深,进而再一点点地由深绿转为乳黄,颗粒由单薄慢慢变得饱满丰厚。在秋阳的不断照耀下,当高粱穗的颜色由乳黄逐渐地转为红色,特别是达到红得耀眼的程度,每颗籽粒里的水分全部抽于了,每棵植株都笑弯了腰儿以后,那时的高粱,才是名副其实的红高粱呢。

  有句农颜,“立秋三天遍地红”。指的就是高粱跨入了收割的时期。当一轮日头悬挂在半空,它们齐刷刷地擎起十万只火把,把家乡的田野映得红彤彤、亮晶晶的一片灿烂。这时家乡的父老乡亲心中充满了劳动的自豪,感到了丰收的喜悦,胸中激荡起一股英雄的豪气。红色的高粱,绿色的田野,真是美轮美奂,绝伦无比,头上蓝天白云,地上万物吐芳,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多彩的乡村画图。 

    收割高粱,是用䦆头一棵棵退着刨的,边刨边砸掉蜀根须上带的泥土,然后成排横放在地上。家里人再用围刀将穗子钳下来。钳蜀黍穗子也是有一定技术的,一手拿围刀,一手要反正把拿着钳下来的穗子。一把可以拿十多斤,三四把就可以扎成一捆蜀黍头。钳掉蜀黍头的秸秆,一般晾晒几天,再打成捆,在原地或运回场上成站立状凑成掫子,阴干就可以做柴草了。秫秸掫子也是小伙伴捉迷藏、小憩的好地方。

高粱收割后,高粱地里留下的根很快就会发出新的高粱苗子,当时叫秫娥子。孩子们喜欢打秫娥子回家喂牲口。秫娥子鲜脆易折,牲口爱吃。

高粱制酒在中国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传说高粱酒的发明酒的人叫杜康。他当长工时,有一次偶然把高粱米饭放在树洞中,时间久了,发酵成了酒。所以开始名叫“久”,后来才有“酒”字。

家乡人有种传说,谁家逝去老人的坟上长出高粱,表示逝者有阴德,寓意其后人要出人头地,红红火火。也有人说坟上高粱寓意出人头地,易招风,风即妒忌者,须提防。其实墓地长出高粱,多是鸟类含食无意丢弃的结果。

迷人的红高粱的景象,曾深深地映在我儿时的生活中。现在想来,竟是那样亲切而又遥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粱乌米——茭莓莓
高粱叶蓑衣 第A8版:悦读汇 20140505期 牡丹晚报
打乌米的时光
过谦的代价
掰乌米
散文 乡村记忆《收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