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含英咀华】锦瑟无端五十弦 | 李修运

锦瑟无端五十弦 

李修运

 

     从个别诗篇的阅读起步,渐渐形成对李商隐的整体认识,再以此整体认识为基础回到个别诗篇的深入理解,并再由对个别诗篇的新把握重建或修正补充对李商隐的整体认识。这样反复多次,一次比一次更接近真实的李商隐

  李商隐的作品数量不少,但他的诗给后学者以无限的遐想。歧义性和象征性是李商隐诗词争论最多的原因之一,是有意为之还是时代逼迫?一篇作品让人捉摸不透,越分析越有意味,春秋笔法,含蓄蕴籍;话只说三分,犹抱琵琶半遮面,如海明威的"冰川理论",那么,这篇作品肯定是成功之作。

  首先,诗的用字,是诗人心意的承载物。读任何诗人,试图进入其心灵世界,这是惟一的着手处。李商隐有的诗虽含义隽永,但文字明白晓畅,如脍炙人口的《夜雨寄北》《乐游原》之类;但他更多的诗比较深奥,用典较多。如《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二联,或者如《重过圣女祠》"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两句,若不先弄清典实,解释起来就颇困难。幸好李商隐诗有多种注本,不妨加以比较,择善而从。有的诗集没有旧注,读者就只好更多地自行摸索了。《李商隐诗歌集解》就是集大成的书,展读,前人重要说法尽在眼前,加上撰者自己的见解,真是方便读者很多。

  其次是知情。了解作者的感情,诗歌本身所用的词汇、典故、意象,所造成的意境、氛围,都是有情的。具有一定阅读经验的读者,能够从文字所构成的诗面中感受到蕴含其中的情绪。李商隐有一首《初食笋呈座中》的七绝,"嫩箨香苞初出林,于陵论价重于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在字面上弄懂了於陵、陆海等词的意思后,自然要问,为什么李商隐会在宴席上吃竹笋时生出那样的感慨呢?因为他年轻时屡试不第,这诗有怀才不遇的感触。李商隐自负才能,他深知自己的前程掌握在那些操纵士子升沉进退大权的官僚手中。所以,他忍不住借吃笋向他们发出呼吁:天下可食之物多得很,怎么忍心把有望长成凌云之材的嫩笋砍来吃掉呵!

  李商隐诗所抒发的感情,除了怀才不遇的怨悱外,还有忧国忧民的焦虑,有对时事政治的不满,有思乡念家的悲苦,有风花雪月的留连和对妇女命运的关切,以及亲情友谊的温馨等等,非常丰富。诗人的情愫是复合的、多层的,这为后人的理解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同时难免增加研读时的困惑。李商隐不少诗的情感究竟如何,究竟以何者为主?其中最严重、持续得最久的一个争论是许多诗篇到底有无寄托,即有没有诗歌表层意义以外的意蕴?如有,那么这种意蕴是什么?是复合、多层次的,还是单一的?

  试以《重过圣女祠》为例。"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第一句写圣女祠外景,白石做的门上长满了青苔,说明荒凉和冷落,好久没人来了。第二句想象圣女的处境,她被上清天府贬谪到人间多年,一直没能再回到天上。第三、四句是历来传诵的名句,描写圣女祠的环境,春天的细雨梦一般飘洒在瓦片上,神灵的风是那么无力,不能把祠堂前的旗幡吹得飘起。充满了忧郁怅惘、无可奈何的情绪。第五、六句,用两个仙女的自由与圣女的困顿比较。萼绿华和杜兰香,都是道教神话中的女仙,她们能够随意降临男子之家,一起生活,来去自由。诗用"上下互见"的句法,强调两个仙女都同样是"来无定所""去不移时",反衬出圣女被长期沦谪,是多么痛苦,多么不公平!最后两句,玉郎是道教中的小仙官,仙籍指仙家的簿籍,登录姓名的本册。二句的面上意思是说:玉郎曾就此与仙籍相通,记得当年曾经由这里到达天府,询问过取得紫芝仙草的途径。结合李商隐的生平,可知玉郎很像是他自指。因为这次经过圣女祠,已是重过,以前曾经过一次,就是他进士及第的那一年,他现在又想起那年的事。那时以为中了进士,从此就能登上天阶,觅取紫芝(高官厚禄)了,谁知竟然和圣女一样,长期沦落,所以他那么同情这位圣女,遂借着歌咏她的遭遇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如果这样看的话,那么萼绿华、杜兰香就也该有所指的了,这首诗也就具有了讽喻仕途不公和自我哀怨的意味。有人说,李商隐写到这两位仙女,是在讽刺不守道规的女冠。虽然持后一种意见的人较少,但对诗歌意蕴的解释是多种意见不妨并存的。这种诗多歧义的现象,在研读李商隐时遇到最多。

  再次是探源。刨根问底,任何诗歌的创作必有具体背景和灵感触发的依据。古人早就认为诗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但哀乐和事由仅部分表现于诗面,多半则隐藏在文字背后,由于时代久远,极难确切追寻,李商隐这样风格深曲的诗人,其诗本事当然格外隐晦。然而,探索、恢复、重现,对读者却极具诱惑力。如《重过圣女祠》和一系列无题诗篇,吴乔、冯浩就构想出李商隐与令狐家的恩怨故事,而苏雪林、陈贻根据差不多相同的诗,却构想出李商隐与女冠、宫女的恋爱传奇。研读到这一步,必须调动联想、想象乃至虚构等手段,把零散的材料作系统化、完整化的推测和假设,所论往往充满文学创作的意味,极为生动有趣,但也不乏谬误的危险。最有利的是作者为我们提供了必要的背景。如义山集中有《柳枝诗》五首,形式是南朝乐府式的通俗小诗,即使不看作者的序,也能感到是写男女之情的,能感到诗中的悲伤。看了李商隐的序文,就比较明白了。原来柳枝是一位洛阳少女,出身商人之家,从小受母亲溺爱,养成自由率真的性格,但有极高的文艺才能和悟性。最难得的是,她一听到李商隐《燕台诗》的朗诵,就立刻理解并被感动,产生了结识诗作者的强烈愿望,进而主动提出会见的计划。李商隐也对她颇有好感,可惜由于某种原因,会见终于落空,李商隐赴长安赶考,柳枝则"为东诸侯取去"。《柳枝诗》就是李商隐知道与柳枝重会无望后所写。了解了这些,就有助于读懂《柳枝诗》,也更诱得读者去拟思设想,以便补足序文未写的种种情节。序中也确有隐晦之处,如李为什么失约,是谁"盗余(李商隐)卧装以先"?为什么要说"戏盗",真是有人开玩笑吗?所谓"东诸侯取去"又是怎么回事?作者都没有讲清楚。但这篇序毕竟把创作本事揭开了一角,是诗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给读者的理解以极大帮助。李商隐更多的诗篇没有这样的序,无题诗连标题都没有,但读者隐隐感到它们都是因事而作,甚至感觉诗中有某种人物隐现着和活动着,于是追溯本事的热情就越发难以平抑了。追溯本事是研读古诗到一定阶段时常常会有的冲动和要求,具有文学探险和创作的性质。


  对于古诗的研读者来说,比较切实可行而且应该致力的,应该是寻理,即寻找贯穿于古代诗歌中的理致。李商隐曾受李贺影响,有的诗颇有"李贺风",但他的诗却不缺少李贺所乏的"理致"。综观他的诗,可以发现其中贯穿着一种理致,那就是他心灵世界可以理喻、有线索可寻的起伏波动。

  李商隐从青年时代的渴望入世,跃跃欲试,多方求索,到遭受打击,怀才不遇,意欲报国,不得其门而入,再到坎坷颠沛,离乡背井,抛妻别子,到处寄人篱下,心情由积极亢奋渐渐走向忧伤悲愤,失望颓丧,虽然曲折细微,反复变化,但还是可以理出头绪来的。因此,尽可能客观慎重地探测其心灵世界,结合当时社会、官场的实际情况,对其生活遭际、气质、性格、思想状态等等,作出描画和论析(但不是急于作出道德裁定),并随时准备修订补充,在把握李商隐全人的基础上去了解每一首诗,又从每一首诗来丰富其全人。这是一个过程:从个别诗篇的阅读起步,渐渐形成对李商隐的整体认识,再以此整体认识为基础回到个别诗篇的深入理解,并再由对个别诗篇的新把握重建或修正补充对李商隐的整体认识。这样反复多次,一次比一次更接近真实的李商隐,使李商隐更为丰富而有活力。这是爱好李商隐所真正要做和能做的事情。

  再读一遍《锦瑟》,你的心情可否五味杂陈,感慨万端: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余恕诚|怎样读李商隐诗
李商隐:此情可待成追忆
现代诗歌创作技巧(二)
我看李商隐 ——浅谈李商隐的爱情诗
这首诗被无数人追捧,也被无数人吐槽看不懂
李商隐诗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