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庸》简介、原文、注释、翻译

《中庸》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被朱熹列为四书之一,集中体现了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等,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源头,也是中国人的智慧宝库。

作者:《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一般认为是孔子之孙子思。后来经过秦代学者修改整理。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子思,鲁国人,姓孔,名伋,孔子之孙,春秋战国之际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子思像子思像人物之一,历史上称之为述圣,他开创的学派被称为子思之儒,与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其主要作品有《汉书·艺文志》著录《子思》二十三篇,已佚。


关于《中庸》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传统文化之经学立天下之大本的学问,对中华文明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它虽然是《四书》中篇幅最小的一部,但却是其中最富意蕴、最具理论和最见气象的著作,最能淋漓尽致地展现中国人的智慧和哲学洞见。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的。何为中?何为庸?程子给出的解释是: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即不偏不倚、大中至正之道。关于这部书的章法结构,程子说: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可谓纵横开合,规模宏富,结构严谨。关于其功用,程子说: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正是夫子用行舍藏之意,可谓广大到极处,又精微到了极处。其味无穷,皆实学也。非素隐行怪者可比矣!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我们在译注时沿用了朱子三十三章的分法,注解以孔颖达疏解为主,兼采郑玄、朱熹,末后附录蕅益大师《中庸直指》,力求多维度,希望给读者一个开放的解读空间。

作品影响
《中庸》是儒家经典,至今已流传两千多年,在儒家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位于四书次位,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学术特点、学术成就和社会地位。中庸是中华民族的古典哲学,曾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到了近现代,梁启超、孙中山视《中庸》为国宝。毛泽东改造中国也从中庸入手,曾用矫枉过正指导农民运动,又以过犹不及领导延安整风。

二十世纪上叶,由于西方现代性初入中国,《中庸》思想受到误读,一些人认为中庸无非是保守性、庸常性之类,应该被批判和抛弃。这一文化中断和思想愚化,使得当代人对中国思想经典相当隔膜。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中国崛起成为国际关注的话题,以及新的出土文物文献的发现的阐释,人们对中国思想文化重要体现的《中庸》研究更加深入,其意义不仅为当代中国学界所关注,而且成为国际会议的重要议题。


导读

《中庸》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被朱熹列为四书之一,集中体现了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等,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源头,也是中国人的智慧宝库。

孔子认为:中庸之为德至矣乎!意思是说:中庸是最高的德行!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位万世师表、儒家的宗师孔夫子对中庸之道有如此之高、独一无二的评价呢?

说中庸之道至高无上,至少有这样四种原因:其一,中庸之道是儒学中最高的理论渊源,儒学实际上即为中庸之学;其二,中庸之道是世界所有哲学共同认可的理论,是人类智慧折射出的一致见解;其三,中庸之道是古代各种哲学中,对现代人而言最有意义的理论;其四,中庸之道是各种理论中最适合用于指导实践的一种理论,把它当做生活准则可以无往而不利。

然而,有不少现代人把中庸理解为中立、平庸,认为讲中庸就是搞折中、放弃原则。这是对中庸哲学思想核心的极大误解。实际上,中庸既不是简单的折中,也不是庸俗的中间路线。中庸追求的目标是在不同时空环境中,尽善尽美的最佳方案。它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朱熹曾这样高度赞誉《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说,只要按照《中庸》的精义修身立业、为人处世、齐家治国,一定能达到天地万物各得其所的太平和合境界。可见,在古人的社会和政治生活中,《中庸》的作用非常巨大。

不过,现代人一谈起《中庸》,总觉得它要么高深莫测,要么不合时宜。其实,《中庸》所谈的道理是朴素的,也是永恒的。中庸的含义是不偏不倚,是适度、适中、正确,无过无不及而恰到好处;是合宜、合理,无所偏倚而恰如其分;是中正、公正而合乎天理人情的正道。中庸的含义是平凡、平常、平易可行,而又无可改易的一定之理,与怪异、险僻、神秘相对而言,含有普遍适用之意。是道之体,是道之用,也就是理论上的基本原则与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有机地联系起来。的结合,旨在阐明这一基本原则是人人不可缺少,人人必须遵守,人人可以做到,适用于一切事物而适得事理之宜的普遍真理。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庸乃是实行道的方法论,也就是对于这一普遍真理具体运用的方法。

许多理学大家持守《中庸》的信条,许多儒者用《中庸》的方法论思考,即使到了现代社会,它仍然历久弥新。这正是经典与众不同、永不过时的魅力所在。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本句属 《中庸》·01

【译文】

上天赋予人的品德叫做本性,顺着本性去做事叫做道,人们培养并遵守道叫做教化。

【思想】

在远古时候的殷周,已经有天命的说法,当时的统治者们自称受命于天,把自己的想法说成是上天的旨意和命令。我国儒家学派保留有天命的思想,例如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就曾说畏天命五十而知天命天命一直是儒家学说的重要内容。【解读】
 

秉承天命,天人合一

《中庸》开宗明义,肯定: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提出三项,用以解释的渊源。作者认为:上天以阴阳五行的道理来交付给人,人类运用这些道理来修成诚的美德,这就叫做,人有了性之后,做事遵循它,这就叫做。圣人应当运用去约束民众,对他们的行为加以限制,使做事过分的人回撤,使做事不及的人前进,这就叫做。在作者看来,先有,后有,再有三者是相承的,在逻辑上有着前因后果的联系。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可以说是天人合一理论产生的一个源头。这三句话是《中庸》的开端。理解这个开端是我们进入《中庸》的关键。在这里,天命之谓性就是说,人类起源是天之所造,是天的一部分,他所含有的特殊性即人性,是与他的知识(生来就有,区别于动物的天性)联系在一起的。人本身就是一个。这个,以他的知识为特征,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萌发的种子,就是天人合一的理念。这里天命中所谓的并不是现代人自然意义的。这个,是具有人格意义的至上神。在儒家看来,人自降生之日起,就必须听从天命,在天命中完成自己,成就每个人异于禽兽的本性,完成天命的赋予。在《中庸》里,天命是内在于人的,它不是以外在于人的姿态为人立则,向人提供某种规范,而是直接进入人心形成人性,给人以命令。在这一传输过程中,给令者是,而受令者则是人,人性直接秉承天命而来,而天命是每个人得以成就人性的直接原因。在这一思想中,人必须完成所赋予之,因为这正是人异于禽兽能成为人之处,亦即人性的成就之基。《中庸》这一思想后来为孟子及宋明儒陆王学派所继承。孟子道性善,曰求放心,陆王曰心即理,便是这一思想的延续与发展。钱穆先生在一次名为《中国人的思想总纲》的学术文化讲座中,曾这样解释《中庸》开卷的三句话:

四书里《中庸》的第一句,就说'天命之谓性。天命赋予你的,就是人之禀赋,这就叫做'。人受了此',就在人之内有了一份天,即是说人生之内就见有天命,这不就是通天人了吗?所以中国人特别看重'字。我此次来讲中国的国民性,就是这意思。为什么你的'这样,他的'那样;中国人的国民'这样,西洋人又不这样。这需要拿天时气候、山川地理、历史传习等种种,会合起来讲。简单说来,这即是所谓'天命。天在哪里?就在我本身,就在我的'。我的性格,就是天的一部分,我们人就代表着天了。可是一个人只能代表天的小小一部分。你是一女子,便是天性之阴;你是一男子,便是天性之阳。人分阴阳,天亦分阴阳,如昼夜寒暑等。中国的阴阳家便喜欢从这里讲。此处不详说。

'
率性之谓道。’'可以讲是天性、人性,'亦可讲是天道、人道。率,遵循义。遵循你的天性而发出的,便是人生大道,亦可说是自然大道。饥思食,渴思饮,寒思衣,倦思睡,都是率性,即都是道。违背人性,就非道。魏晋清谈讲坦白,讲直率,把你的内心坦白直率地表现出来,这就偏于道家义。儒家言遵循,工夫便要细密些。但儒道两家还是一义,都是通天人。或许一个种田人比一个读书人更能近于道家言的率性,而一个读书人则需要懂得儒家言的率性。所以儒家要讲修身,而道家在此则不多讲。换言之,道家重在讲自然,儒家则更注重讲人文。率性之谓道,亦即天人合一。

'
修道之谓教。人道需包括天地及社会人群,故需随时随群而修。周公所讲的道,孔子出来修,以下仍需不断有人起来修,此便是'修道之谓教。亦即是司马迁所谓通古今之变。有变便需有修。但尽有修,还是这一道……修道之',有修明义,有修正义。周公讲的道,孔子起来修正,又继续有孟子、董仲舒起来把孔子之道修明修正。另一面说,庄子、老子亦来修正孔子之教。所以《中庸》开始的三句话,实是含义无穷。

的确如此。这三句话听起来简单,但是它的含义却极为深奥。它不是针对现象界所作的描述,而是基于长远的传统与独到的见识,对于人性的本质所作的论断。这是一种信念,但它不是没有根据的信念,这种信念不是由经验归纳而得,但却可以用来说明人的主要经验。换言之,人之所以构成如此的人类世界,既要求分辨善恶,又要求行善避恶,好像真有一种命令在其中主导,其原因正是《中庸》所要说明的。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本句属 《中庸》·01

【译文】

这个道,是时时刻刻不能离开的啊,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叫道了。正因为如此,君子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也谨慎检点,在大家听不到的地方也常惶恐畏惧。没有什么比隐蔽的东西更易于表现出来的了,没有什么比细微的东西更易于显露出来的了,所以君子一个人的时候也小心谨慎,遵守道德规范。

【思想】

道德是心中的事情,不是装装样子做给别人看的。所以,如果在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忽视对自己心灵和行为的约束,就会逐渐滋长出大毛病来。慎独强调的是,心中必须具有某种信念,这样才能在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情况下,说话做事也符合道德规范的要求,这可是一种非常崇高的境界。小朋友们从小就要培养自己慎独的精神哦。【解读】

道不可离,君子慎独
 

慎独是儒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作者强调,对于这伟大的天道,君子即使在众人眼睛看不到的地方,也要谨慎儆戒,不可以有一时的疏忽大意;即便在众人听不见的地方,也是一样。这样,无论是在人前,还是在人后,存向善之心而努力自修的君子必须时时刻刻注意自己德行的修养,而不可以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否则,是不会在德行的修养上有真正的进步的。这个世界由道、理、义在规范制约着,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归根结底,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没有什么东西比隐讳的东西更容易被呈现出来被人看见,有些人将自己的凶悍愚蠢藏起来,以为别人看不见,其实是藏不住的,反而因为隐藏而更加凸显出来。莫见乎隐,没有什么比所隐藏起来的那些东西更能够显现出来,有人认为很多事情很小,见小利去拿小利,那你今后可能见大利去拿大利,最后可能窃国。莫显乎微的意思就是说,极其细微的东西,都会呈现出来,逃不过众人的眼睛。所以君子一定要谨慎,自己独处的时刻不做坏事,能严于律己,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从而使道义时时刻刻伴随主体之身。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庸》讲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心灵之的对立面就是本能之。一个人的私心太多私欲太大,就会处处为了自己去贪婪争斗,就会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中庸》告诫人们,要放弃一些东西,不要做加法,而要做减法。减法就是把自己心中想得到的一切物质的、欲望的、权力名誉的东西放弃丢掉,这样才会成为一个诚实规矩、内心坦荡的人。儒家的这种自我道德修养,一直是两千多年来历朝历代知识分子奉行的道德法典,说之者极多,真正能践之者甚少。其中有三个人的事迹比较突出:其一,东汉时被誉为关西夫子的清官杨震。他任荆州刺史时,发现一个叫王密的人才华出众,便向朝廷举荐。朝廷接受了杨震的举荐,委任王密为昌邑(今山东金乡县)令。王密对杨震十分感激,他私下拜会杨震,执意送上10两黄金以表谢意,并低声说:黑夜里,无人知道,您就放心地收下吧!杨震脸色阴沉,斥责道:你送黄金给我,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无人知道呢?自古以来,君子慎独,哪能以为无人知道,就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呢?一席话,说得王密羞愧难当,他急忙起身谢罪,收起金子走了。其二,元初的许衡。据明宋濂等撰《元史·许衡传》记载:许衡字仲平,河南泌阳县人,任过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监祭酒,领太史院事,为中央最高级的学官。他是元代三大理学家之一。他早年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菜茹,处之泰然。他尝暑中过河阳,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仍坚决不吃无主之梨。后来,他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他一生清廉自守,堪为楷模。其三,清朝雍正年间的叶存仁。他先后在很多地方做官,历时三十余载。一次,在他离任时,僚属们派船送行,然而船只迟迟不启程,直到明月高挂才见划来一叶小舟。原来是僚属为他送来临别馈赠,为避人耳目,特地深夜送来。他们以为叶存仁平时不收受礼物,是怕别人知晓惹出麻烦,而此刻夜深人静,四周无人,肯定会收下。叶存仁看到此番情景,即兴写诗一首: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随后将礼物完璧归赵了。能否做到慎独,以及坚持慎独所能达到的程度,是衡量人们是否坚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成绩大小的重要标尺。杨震、许衡和叶存仁,他们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坚持操守,自觉地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他们的高洁言行,是值得继承发扬的。现代社会也一样,我们一定不要以为不睹不闻而放纵自己。一般来讲,在公开场合,一些人能够约束自己的言行,不会做出有违法律、有悖道德规范的事。但是,在非公众场合,特别是面对金钱、美色等各种诱惑,有些意志薄弱者可能会不善慎独,做出违法乱纪的事,并自认为没有人知道不要紧的。分析现在查处的一些腐败分子的蜕变过程,可以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从不慎独开始的。一个人做坏事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不外乎内因和外因两个因素所致,就像人生病一样,是人本身的抵抗力、免疫力下降和遭到外界风寒雨湿的侵蚀所致。生活在同样的环境下,有的人患病,有的人则不患病,那是因为人的抵抗力、免疫力不相同。因而现在人们都十分注意自己的身体锻炼,为的就是增强抵抗力和免疫力。我们加强慎独修养,就如同加强身体锻炼,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免疫力,以抗拒疾病的侵扰一样。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行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加强慎独修养,谨慎个人行为,就要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在独处时也要做到表里如一。
 

要有三省吾身的态度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的慎独境界,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这需要三省吾身的态度。内省是做人的职责,人只有通过内省才能提升自己。其实,平心静气地正视自己,客观地反省自己,既是一个人修性养德必备的基本功之一,又是增强人之生存实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宋代大理学家朱熹于《白鹿洞书院榜示》中郑重写下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八个大字,而唐代大文豪韩愈会谆谆告诫其弟子云: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他们在为人处世和道德学问修养时始终贯穿着自我反省的态度,不仅立了功,也立了德,而且立了言,所以被尊崇为圣人,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自省是一种自我改进和自我激励的手段,只有坚持每日自省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及时改正,才能时时勉励自己,鞭策自己,每天进步,永远向前,自强不息。很少有人能够在屡建新功的情况下仍三省吾身,谦虚谨慎,注重心性修养,因此,最后招致杀身之祸的往往就是由于他们居功自傲、不善自省的性情。三国时期,邓艾以奇兵灭西蜀后,不觉有些自傲起来。司马昭对邓艾本来就有了防范之心,看他逐渐目空一切,怕久而久之事有所变,就发诏书调他回京当太尉,明升暗降,削夺了他的兵权。邓艾虽有杀伐征战的谋略,却少一点知人、自知的智力,既弄不清楚自己的处境危险,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惹出了麻烦。他只想到自己在魏国的使命尚未完成,东吴还有待他前去剿灭,因而上书司马昭说:我军新灭西蜀,以此胜势进攻东吴,东吴人人震恐,所到之处必如秋风扫落叶。为了将养兵力,一举灭吴,我想领几万兵马做好准备。而且,他还喋喋不休地说明自己灭吴的计划,全不知这将会引来什么后果。司马昭看书后内心更疑,他命令临军卫瓘前去晓谕邓艾说:临事应该上报,不该独断专行,封赐蜀主刘禅。邓艾争辩说:我奉命出征,一切都听从朝廷指挥。我封赐刘禅,是因此举可以感化东吴,为灭吴做准备。如果等朝廷命来,往返路远,迁延日月,于国家的安定不利。《春秋》中说,士大夫出使边地,只要可以安社稷、利国家,凡事皆可自己做主。邓艾虽说不上比古人更具节义,却还不至于干出有损国家的事。

邓艾强硬不驯的言辞更加使司马昭疑惧之心大增,而那些嫉妒邓艾之功的人纷纷上书诬蔑邓艾心存叛逆之意。司马昭最后决定除掉邓艾。他派遣人马监禁邓艾前往京师,在路途中将他杀害。一世聪明的邓艾由于一时虑事不明,招人疑惧而被杀身亡,他一片苦心,却由于自己不善内省,不明真相,糊里糊涂地被杀死,真是一件令人痛惜的事情。文治武功的汉武帝却居功不忘自省。汉王朝自高祖刘邦公元前206年创建,到文帝刘恒、景帝刘启,前后七十余年的勤政治国,出现了史称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那时候,牛羊遍野,仓库皆满,太仓之粟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府库余钱百万,贯朽而不可校。汉武帝刘彻就是在这种国富民丰的形势下继位的。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在统治期间接受董仲舒建议,废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网罗人才;颁行推恩令,使诸侯王多分封子弟为侯,以削弱割据势力;澄清吏治,设置十三郡刺史,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发布告缗令,征收商人资产税,打击不法的富商大贾;采纳桑弘羊建议,把冶铁、制盐、铸钱收归官营;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移民西北屯田;实行代田法,推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曾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横贯中西的丝绸之路,发展了与西域各国的文化经济交流;派唐蒙至夜郎,在西南先后建立了七个郡;用卫青、霍去病为将,进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西北边境的威胁;又南征百越、东进朝鲜,在那里建立州郡……汉武帝时疆域东、南至海,西到巴尔喀什湖、费尔干那盆地、葱岭,西南到云南、广西以及越南北、中部,北到大漠,东北迤至朝鲜半岛北部,成为亚洲最富强繁荣的国家,真可谓是文治武功,业绩显赫,出现了西汉王朝的鼎盛之世。

然而正是这位在中国历史上立下丰功伟绩的帝王,却在晚年时下了一道反躬自省的《轮台罪己诏》。原来,汉武帝由于连年用兵,以及泰山封禅、挥霍无度等,也带来了国库空虚、徭役繁重,以及农民大量破产流亡的问题。汉武帝对此还是有比较清醒的认识的,据《资治通鉴》卷二十二载,他曾对卫青说: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略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一方面强调连年用兵劳民的客观原因,一方面告诫后世若长此以往,是要步秦朝灭亡的后尘的。在他执政的晚年,更进一步认识到多年用兵所带来的严重政治危机,所以当都尉桑弘羊建议,要在西域轮台(今新疆轮台东南)一带屯田准备军需时,他觉得再也不能穷兵黩武扰害百姓了,而应发展生产安定人民生活,于是,在深切反思之后,毅然写下了《轮台罪己诏》。他在反省由于长年用兵耗费了国家大量资财后说:军士死略离散、悲痛常在朕心,如今又要远田轮台,欲起亭燧,是扰劳天下,非所以优民也,最后明令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宴令,以补阙,毋乏武备而已。明确表示,要停止战争,轻徭薄敛,实行与民休息的富国政策。《轮台罪己诏》文字虽不多,却显示出一个英明统治者对自己功过得失的清醒认识,他不愧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帝王之一。汉武帝以一国之主至高无上的身份,敢于公开承认治国过失,躬身自省的精神,在我国历史上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轮台罪己诏》发人深省,令人赞叹。自己时刻自我反省,犹如面前摆放着镜子,可以使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唐太宗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见得失。有一次,太宗对大臣们说:人要看到自己的形象得照镜子,皇帝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得靠忠臣。如果皇帝拒绝群臣进谏而且自以为是,群臣用阿谀奉承的办法顺着皇帝的心意,皇帝就会失去国家,群臣也不能自保。像虞世基等为了保住自己的富贵用谄媚的办法侍奉隋炀帝,隋炀帝被杀,虞世基等也被杀了。你们应该记住这个教训,我做的事情当与不当,你们一定要说出来。如果光靠读读圣贤们的话就能改过向善,诚然善莫大焉,而实际上那不过是一种理想。一个人若不能躬身自省,是听不进别人的话的。正是唐太宗常反省自己,才乐于纳谏,从而出现了历史上贞观之治的盛世景象。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本句属 《中庸》·01

【译文】

喜欢、愤怒、悲哀、快乐等各种情感没有向外表露的时候,叫做;表现出来并且合乎法度,叫做是天下的根本所在,是最普遍通行的准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秩序井然了,万物就生长发育了。

【思想】

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的感情,当这些感情进发出来,如果不符合常理,那人的心灵就不谐、不安宁。就好像音乐一样,如果曲调不和谐,就属于噪音污染。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本句属 《中庸》·02

【译文】

孔子说:君子说话做事符合中庸的道理,小人说话做事违背中庸的准则。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的道理,是因为他们每时每刻都遵守中庸的要求;小人的言行违背中庸的准则,是因为他们没有什么顾忌和害怕的。

【思想】

孔子所说的,以我国远古时候周代的礼仪为标准,孔子认为对于周礼,要做到既不过分也没有不足。就是平常的意思。可是,现代社会的人们对中庸的理解出现了误差,认为中庸就是平庸、保守、妥协、不求上进的意思,这实际上是对中庸的误解。小朋友,你对中庸的理解,对不对呀?

【故事解读】

西楚霸王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陈胜、吴广举起反秦大旗以后,人们纷纷起兵响应,其中有个叫做项羽的人。项羽起兵反秦的时候,年仅24岁,因为作战有勇有谋,所以很快做了军队的统帅。

项羽攻入成阳城,大开杀戒,放火烧秦朝的宫殿,大火烧了整整三个月都没熄灭。当时有人劝他说:关中地区有山河阻塞四方,而且土地肥沃,您可以在这里建立都城,肯定能称霸天下。但是,项羽看见秦朝宫室已经被大火烧得一片狼藉了,再加上他又思念家乡想回去,就说:富贵了而不回故乡,就像穿了好看的衣服而在黑夜中行走,别人怎么知道呢项羽拒绝了他人正确的建议。项羽回乡的选择等于是在帮助刘邦取得胜利,丢了做皇帝的机会。项羽该做的事不做,不该做的事情偏偏做得过头,所以失败了。

在和刘邦的斗争中,这个在历史上被称为西楚霸王的项羽最终失败,并在乌江岸边自杀。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本句属 《中庸》·03

【译文】

孔子说:中庸应该是最高的道德吧!可惜人们却很少能够长久地实行它了。

【思想】

做事情适可而止,本来一点也不困难,因为人的心里有一个尺度,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但是,为什么在实际生活中,要做到适可而止又那么不容易呢?因为,人往往会被外界的某些东西所诱惑,从而迷失本性,以至于做事情的时候不能适当。如果我们能坚守自己心中的道德,不被花花世界所迷惑,做事情的时候要做到适可而止,就很容易的了。小朋友们长大以后,人生会面临很多选择,只有坚守自己心中的信念,将来才不会后悔。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本句属 《中庸》·04

【译文】

孔子说:中庸的道理不能实行,我知道原因了,这就是聪明的人做得过了头,而愚蠢的人又到不了它的要求。中庸的道理不能盛行,我知道原因了,这就是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又达不到它的要求。就像人,没有不吃不喝的,但真正能够辨别出其中滋味的人却很少。

【思想】

吃饭是每天都有的事情,再普通不过了,以至于我们有些小朋友会经常觉得饭菜不好吃,其实都是很有滋味的,你要用心体会才行。就好像对于中庸的道理,大多数的人都不能领悟、不能做到。只有用心体会,才能达到中庸的要求。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本句属 《中庸》·05

【原文】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译文】

孔子说:中庸的道理,恐怕不能在世上实行了啊!

【思想】

前面一章说了中庸无法弘扬的原因,就像日常的吃饭喝水一样,很多人不能理解其中的滋味和道理。在此基础上,孔子又深深感叹中庸无法实行了。孔子很难过、很伤心,我们不难想象千年前的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是什么神情,而对于他内心的悲哀,即使小朋友们现在不能理解,等长大后,也肯定会有感触。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本句属 《中庸》·06

【译文】

孔子说:舜大概算得上是有大智慧的人了!他喜欢向别人请教,又善于分析别人浅显话语里的含义。他隐藏人家不合理的话,宣扬人家合理的话。他能把握事物好坏的两个极端,采用恰当的道理去施行在老百姓身上。这就是舜之所以能成为舜的原因吧!

【思想】

古代贤明的君主之所以得到百姓的拥戴,在于他们采取中庸的态度来治理国家、安抚百姓。他们处理事情的时候,并不是谁的话都听,也不是谁的话都不听,而是在许多方案的基础上,折中调和出一个好方案。

【故事解读】

孝顺的舜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叫瞽叟的盲人,有天晚上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见一只凤凰,嘴里衔了米来喂他,并且告诉他说自己的名字叫雉,是来给他做儿子的。瞽叟醒来,非常惊奇,后来他果然有了一个儿子,取名叫舜。据说,舜的眼睛和一般人的眼睛不同,一只眼睛里有两个瞳仁。

舜的父亲是个瞎子,后妈心地很坏,弟弟象又非常懒惰,所以家里所有的事情都落到舜的肩膀上,舜每天要干许多活来养活全家人。即使这样,舜的后妈仍然很讨厌舜,总是在舜的父亲面前说舜的坏话,弟弟象更是经常欺侮他,还总是想办法要整死舜。但是,心地善良的舜依然对父母非常孝顺,对弟弟十分友善。有危险的时候他会及时逃避,情况稍有好转,他马上回去,继续照顾他们。

相传舜在20岁的时候,名气就很大了,他是以孝顺而闻名的。人们都愿意跟随舜,于是他成了大家的领袖。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攫、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本句属 《中庸》·07

【译文】

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假如被驱赶到罗网陷阱中去,却又不知道躲避。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选择了中庸的道理后,却连一个月的时间也不能坚持。

【思想】

人们不能避开灾祸,是因为不懂得中庸的道理。事实上,陷阱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中庸也是可以长期坚持的,这些人们都明白,关键还是看人们怎么做。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本句属 《中庸》·08

【译文】

孔子说:颜回为人处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不把它丢失了。

【思想】

上一章中,出现了一些坚守中庸之道不足一个月的人,他们受到了孔子的批评,而在这一章里,我们看见了能长期坚守中庸之道的颜回。孔子赞扬聪明的颜回,实际上是希望我们大家都向颜回学习,认真领悟中庸的道理,牢牢记在心上。小朋友们,从这一刻起,就开始向颜回学习吧!

【故事解读】

刻苦的颜回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他衣衫简陋,面黄肌瘦,额头却出奇的高,两只眼睛又深深地凹进去,炯炯有神,显得机智、聪慧。孔子渐渐发现,在众多弟子中,读书最用功的是颜回。

放学了,弟子们都回家吃饭,颜回总是最后一个走,饭后又第一个来到学堂,然后就捧着书诵读。时间长了,孔子就觉得奇怪了,颜回回家吃饭为什么这么快?有一天,孔子派人偷偷跟随颜回,打算看个究竟。

原来,颜回家住在贫民区。平时,颜回的父亲在城外种地,不回家吃饭;颜回的母亲在外给人帮工,也不回家吃饭。这样,妈妈每天上工前给儿子做一竹筒饭、一锅菜汤。颜回回到家也不管凉热,拿起竹筒做成的饭碗,和着菜汤就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有时吃不饱,他就跑到井边,用水瓢舀几瓢水喝,然后拍拍胀起的肚皮,乐滋滋地拿上书包,往学堂跑去。

孔子派人观察了几天,天天如此。于是孔子说:颜回真贤德呀!吃得很差,住在陋巷,人人都愁闷,他却乐在其中。颜回真贤德呀!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本句属 《中庸》·09

【译文】

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平定,官爵俸禄可以推辞不要,雪白锋利的刀刃也可以踩上去,而中庸的道理却不容易做到啊。

【思想】

孔子举了三个例子,治理国家、放弃俸禄、脚踩白刃,都是很难做到的事情,但有人还是做到了。中庸,看起来比这三件事情要容易,但真正做起来却难得多。孔子把中庸的道理说得这么难,是想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希望人们极力提倡中庸、认真实行中庸。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本句属 《中庸》·10

【译文】

子路问什么是坚强。孔子说:你问的是南方的坚强呢?还是北方的坚强呢?或者是你自己认为的坚强呢?用宽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对我蛮横无礼也不报复,这是南方的坚强,品德高尚的人具有这种坚强。用兵器铠甲当枕席,死了也不后悔,这是北方的坚强,勇武好斗的人具有这种坚强。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本句属 《中庸》·10

【译文】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正的坚强啊!保持中立,不偏不倚,这才是真正的坚强啊!国家政治清明时,不改变自己穷困潦倒时的政治志向,这才是真正的坚强啊!国家政治黑暗时,至死不改变自己平生的道德节操,这才是真正的坚强啊!

【思想】

孔子在这一章里为自己的学生子路分析了什么是强。孔子认为做到四点就算是强了:待人和气而不迁就别人: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国家政治清明时不改变自己穷困时的志向;国家政治黑暗时至死不改变自己的节操。小朋友们现在可能对这四点还不能理解,但是不要紧,只要我们记在心中,长大后终会明白这四句话的真正含义。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本句属 《中庸》·11

【译文】

孔子说:有些人,专找歪理,做些怪诞的事情来欺世盗名,后代也许还会有人来记述他,为他立传,但我是绝不会这样做的。君子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事,有的却半途而废,不能坚持下去,但我是绝不会停止的。君子依照中庸的道理去做事,即使隐居起来不被人知道,也绝对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

【思想】

孔子教育我们不要做欺世盗名或半途而废的小人,要做无怨无悔一生追求中庸之道的君子。对于中庸之道的追求,是不分时间、不分地点的。小朋友们从现在起就应该养成好习惯哦!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本句属 《中庸》·12

【译文】

君子的道广大而又精微。普通男女虽然愚昧,也可以知道君子的道,但道的最高深境界,即使是圣人也有弄不清楚的地方。普通男女虽然不贤明,也可以实行君子的道,但道的最高深境界,即使是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

【思想】

到底什么是道呢?道是广阔的还是微小的呢,7老百姓似乎对道的初步内容了解一些,可是它的高深境界,却连圣人也很难把握。看来,道,既浅显通俗又高深莫测哦。小朋友们是不是有点被弄糊涂了啊?不要紧,只要你明白,道就在我们身边,这就足够了。

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本句属 《中庸》·12

【译文】

天地是那么广大,但人们仍有不满足的地方。所以,君子说,道很大,天下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承载得了;君子说,道很小,天下没有什么人可以剖析得了。《诗经》说:鹰在天上飞翔,鱼在水中跳跃。这是说君子的道,从天上到地下都可以洞察贯彻。君子的道,开始于普通男女的浅显知识,到了它的最高深的境界,就可以天上地下发扬光大了。

【思想】

中庸之道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存在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无论你是普通人,还是圣人君子,都可以去追求你心中的中庸之道。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本句属 《中庸》·13

【译文】

孔子说:道不会远远地离开人。有人修道故作高深,使中庸之道渐渐与大家远离,那就不能称作修中庸之道了。《诗经》上说:'砍树做斧把啊,砍树做斧把,斧把的样子手中拿。拿着斧子去砍树做斧把,准备照着旧斧把的样子做新斧把,但是斜着眼睛看上去,斧把的样子好像还是离得很远。所以,君子利用人道来治理人,别人如果有过错,改正了也就可以了。

【思想】

这里告诉朋友们一个道理,生活中,你的同学做了错事惹你不高兴,那么只要同学真诚地向你道歉了,就要原谅同学哦。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本句属 《中庸》·13

【译文】

能够做到忠和恕,那就离中庸之道不远了。凡是不愿意加在自己身上的东西,由此推想到别人,也就不能强加在别人身上。

【思想】

孔子认为君子做事应该符合人道,而人道的原则之一就是忠恕,我们经常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这个意思。这两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朋友,想想看你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忠恕了吗?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本句属 《中庸》·13

【译文】

君子要遵循的道有四条,我孔丘一条也没能做到:子女应该孝敬父母,我没能做到;臣民应该忠于国君,我没能做到;弟弟应该尊敬哥哥,我没能做到;朋友应该有信用,我没能做到。平常的道德要实行,平常的言谈应谨慎,我都做得不够圆满,所以不敢不努力去弥补,即使有长于他人的也不敢显露。说话要考虑到能否做到,做事也要考虑到说过的话。这样的君子怎么可能不忠厚诚实呢?

【思想】

孔子认为,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应该严肃认真、小心谨慎,做一个忠厚诚实的人。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本句属 《中庸》·14

【译文】

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该做的事,不对地位以外的名利存非分之想。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该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做贫贱人应该做的事;处于边远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应该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该做的事。君子没有什么情况是不能安然自得的。

【思想】

本分是中庸的一种境界。君子为人处世,无论处于怎样的境况,都怡然自得,不想分外的事情,这其实是一种随遇而安。

每个人在世界上都会有一个位子,在你的位子上努力活得最好,就足够了。但是,这么简单的事情,也已经很少有人能做到了。朋友,你呢?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本句属 《中庸》·14

【译文】

处于高位,不欺侮在低位的人;处于低位,不巴结在高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上不怨恨天,下不责怪人。所以,君子安分守己,等待天命的安排,小人却铤而走险,妄图获得不应得的好处。孔子说:君子为人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术不行。

【思想】

君子射箭没有射中,不十艮靶子不正,而怨自己的箭术不行。这就好像朋友们学习一样,如果考试没考好,不要认为是试卷太难的缘故啊,要多从我们自身去找原因,只有这样,下次考试才能取得进步。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本句属 《中庸》·15

【译文】

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出发;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诗经》说:妻子儿女感情和睦,就像琴瑟一样弹奏出和谐的乐曲。兄弟关系融洽,和顺又快乐。你的家庭美满,妻儿都幸福愉悦。孔子赞叹说:这样,父母也就称心如意了啊!

【思想】

俗话说得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庸之道也一样,要从一点一滴开始做起,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本句属 《中庸》·16

【译文】

孔子说:鬼神的德行,可真是大得很啊!看它也看不见,听它也听不到,但它生养万物,没有一事一物遭到遗弃。让天下的人都斋戒沐浴,穿上庄重整齐的服装去敬奉祭祀它。浩浩荡荡,鬼神好像飘浮在人们的头上,又仿佛流动在人们的身旁。《诗经》说:'鬼神的降临啊,不可揣测啊,怎么能够怠慢不敬呢?鬼神既看不见又听不到,十分隐微,而善于赐福降祸,又非常明显,真实的东西是不可掩盖的,就像鬼神一样啊!

【思想】

这一章是在借鬼神谈论中庸之道,也许看不见听不到它们,但孔子认为它们都存在着。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本句属 《中庸》·17

【译文】

孔子说:舜大概是个最孝顺的人了!德行上是圣人,地位上是尊贵的天子,财富上拥有整个天下,宗庙里祭祀他,子子孙孙都继承他的功业。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地位、财富、名声,而且长寿。所以,上天生养万物,必定根据它们的本性来精心照料。能够栽种的就加以培育,倾斜枯萎的就让它覆没。《诗经》说:'高尚优雅的君子,有光明美好的德行,让人民安居乐业,享受上天赐予的福禄。上天保佑他、任用他,这是上天的意志啊。所以,有大德的人必然承受天命做天子。

【思想】

孔子认为,具有中庸之道的圣人,必定会受到上天的保佑。这其实是在鼓励人们追求道德、刻苦修养。

子曰:“无忧者,其唯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一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本句属 《中庸》·18

【译文】

孔子说:古代帝王中无忧无虑的,大概只有周文王吧!因为他有贤明的王季做父亲,有英勇的武王做儿子,父亲为他开创了基业,儿子继承了他的遗志,完成了他没有完成的事业。武王继续着曾祖太王、祖父王季、父亲文王未完成的功业,灭掉了殷,夺得了天下。周武王这种以下伐上的正义行动,不仅没有使他自身失掉显赫的美名,反而被天下人尊为天子,掌握四海的财富,后代在宗庙里祭祀他,他的事业由子孙继承。

【思想】

孔子认为周武王的行为是顺应天意,符合中庸之道的。

“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李,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本句属 《中庸》·18

【译文】

周武王直到晚年才承受上天之命而为天。子,周公完成了文王和武王的德业,追尊太王、王李为王,用天子的礼制来追祀祖先,并且把这种礼制一直实行到诸侯、大夫、士和老百姓中间。周公制定的礼节规定:如果父亲是大夫,儿子是士,父亲死时就要按大夫的礼制安葬、按士的礼制祭祀;如果父亲是士,儿子是大夫,父亲死时就要按士的礼制安葬,按大夫的礼制祭祀。一周年的守丧期,从老百姓通行到大夫,三年的守丧期,从老百姓通行到天子。至于给父母守丧,本身就没有贵贱的区别,天子和老百姓都是一样的。

【思想】

周公制定礼仪,推行孝道,这些都符合中庸之道。孝敬父母也始终是中华民族不变的美德。

【故事解读】

姜太公钓鱼

很久很久的以前,有个叫姜子牙的人。他很想有一番大作为,可是已经70多岁了,还是一事无成。他听说周朝的文王是位贤君,很想投奔他,只可惜没有机会见到文王。不过聪明的姜子牙终于还是想出了个好办法。

姜子牙打听到周文王经常来渭水边散步,于是他就天天到渭水边来钓鱼,想等文王路过的时候可以见到他。这天,有个王孙公子模样的人也来钓鱼,见姜子牙的钩是直的,而且离水面三尺远,又没有饵,说:能钓住鱼吗?

姜子牙笑着说:怎么就不能钓鱼,愿者上钩嘛!

这个人就是文王的儿子姬发,也就是以后的周武王。姬发回去告诉了父亲文王。文王听了,一开始也觉得好笑,但仔细一寻思,觉得这肯定是个智慧超群的人,便决定亲自去看看。

文王来到河边,见姜子牙手扶鱼竿,不经意地念叨:钓钓钓,小鱼没来大鱼到,愿者上钩钩,愿者上钩钩。文王听了这话,感觉分明就是在说自己嘛!于是赶忙上前作揖打躬,讲了自己的身份。姜子牙和文王谈天说地,讲三皇五帝,又讲治国安邦,一直谈到纣王无道,应该伐纣灭商。两人越谈越投机,一直谈到太阳落山。

周文王叫姜子牙收起鱼竿跟他回宫,姜子牙执意不去,文王说:我明天亲自赶马车来请你啦!姜子牙哈哈大笑,指着鱼竿说:你这可真是愿者上钩呀!

后来,姜子牙辅佐周文王,兴邦立国,还帮助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姬发灭掉了商朝。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

本句属 《中庸》·19

【译文】

孔子说:周武王和周公大概可称为通达孝道的人了吧!所谓孝道,就是善于继承先人的遗志,善于继续先人未完成的事业。在春秋两季祭祀的时节,整修祖宗庙宇,陈列祭祀器具,摆设先王遗留下来的衣裳,进献祭祀的鲜美食品。宗庙祭祀的礼仪,是要排列父子、长幼、亲疏的次序;按官职爵位排列次序,是为了区别贵贱;按职务排列次序,是为了分辨人的贤与不贤;晚辈先向长辈举杯敬酒,是为了让祖先的恩惠延及到晚辈;宴饮时按年龄大小来决定座次,这样就能秩序井然。

【思想】

周代祭祀的一些礼节,都是围绕字来制定的。祭祀完毕,举行宴会时,以毛发颜色来区别长幼,安排座次。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本句属 《中庸》·19

【译文】

站到合适的位置上,行先王传下的祭礼,演奏先王时代的音乐,尊敬先王所尊敬的祖先,亲爱先王所亲爱的子孙臣民。

侍奉死去的祖先就像他还活着一样;侍奉不存在的祖先就像他还存在一样,这才是孝的最高境界。举行郊社祭祀的礼节,是用来侍奉皇天后土的;举行宗庙祭祀的礼节,是用来祭祀祖先的。明白了郊社的礼节,大祭小祭的意义,那么治理天下国家,就好像看放在自己手掌上的东西那样容易掌握了吧!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本句属 《中庸》·20

【译文】

鲁哀公询问关于治理国家的道理。孔子说:周文王、周武王的政事都记载在典籍上。圣君贤臣在世,这些政事就顺利推行;圣君贤臣去世,这些政事也就废弛了。统治百姓的办法是勤于政事,治理荒地的办法是努力种植树木。这政事啊,就像地上的芦苇一样。要得到贤臣的辅助就要修养自身品德,修养自身品德就要遵循大道,遵循大道就要从仁爱做起。

【思想】

修身的基本原则是,而就是我们大家相亲相爱。朋友,你做到了吗?

【故事解读】

庄子见鲁哀公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庄子身上穿着破衣烂衫,脚上穿着草鞋,走了很远的路,去拜见鲁国的哀公。鲁哀公看见他很高兴地说:我们鲁国儒生多,但学习先生道家思想的人却很少呀!庄子笑笑说:鲁国的儒生很少的。鲁哀公说:我们鲁国遍地都是穿儒服的人,怎么能说儒生少呢?庄子说:我听说,儒生戴圆帽的懂得天时,穿方口鞋的知道地理,用五色丝绳系着佩玉的,很会决断。可是穿着儒服的人,未必懂得儒家的这些学术啊!哀公您如果认为我说的不对,为什么不在国内下一道命令,说不懂儒家学术却穿儒家服装的人,一律处死!这样您就知道鲁国到底有多少儒生了。于是鲁哀公就在城门上贴了告示,一直贴了五天,五天之后鲁国上下竟然没有一个人敢再穿儒服了。

不对!只有一个男子穿着儒服,站在王宫的门前,他是一个真正的儒生。一旁的庄子笑着对鲁哀公说:怎么样,整个鲁国就只有一个儒生吧,您还敢说鲁国的儒生多吗?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本句属 《中庸》·20

【译文】

仁就是爱人,爱自己的亲族是最大的仁。义就是事事做得适宜,尊重贤人是最大的义。爱亲人要分亲疏远近,尊重贤人要有贵贱等级,礼由此而产生。在低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高位的人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所以,君子不能不注意修养自己。要修养自己,就不能不侍奉亲人;要侍奉亲人,就不能不了解他人;要了解他人,就不能不知道天理。

【思想】

爱自己的亲人,就是最大的仁。这就教育我们,关爱别人可以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本句属 《中庸》·20

【译文】

天下通行的道理有五条,实践这五条道理的德行有三种。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交往,就是天下通行的道理。智慧、仁爱、勇敢,这三者是遍行天下的美德。这些道理和美德的实施,落在一个诚字上。这些道理,有的人生来就知道它们,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它们,有的人要经过困惑探求后才知道它们,但只要他们最终都知道了,也就是一样的了。又比如说,有的人自愿去实行,有的人为了某种好处去实行,有的人勉强去实行,但只要最终都实行起来了,也就是一样的了。

【思想】

关于智慧、仁爱、勇敢的道理,无论朋友们什么时候明白,都不晚。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本句属 《中庸》·20

【译文】

孔子说:喜欢学习就接近智慧了,努力实行就接近仁爱了,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了。知道这三点,就知道修养自己的方法,知道修养自己的方法,就知道治理他人的方法,知道治理他人的方法,就知道治理天下和国家的方法。

【思想】

好学、力行、知耻是修养自己的基础,从它们入手,我们可以很容易具备智慧、仁爱、勇敢这三种美德,将来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三件事做起来应该不难,大家一起来试试吧。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本句属 《中庸》·20

【译文】

凡是治理天下,一般有九条原则,那就是:修养自身,尊重贤人,亲爱亲族,敬重大臣,体恤群臣,爱民如子,招纳工匠,善待远客,安抚诸侯。修养自身就能确立正道;尊重贤人就不会思想困惑;亲爱亲族就不会惹得叔伯兄弟怨恨;敬重大臣就不会遇事慌张;体恤群臣,士人们就会尽力报答;爱民如子,老百姓就会努力生产;招纳工匠,财物就会充足;优待远客,四方就会来归顺;安抚诸侯,天下就会敬服。

【思想】

治国有九条法宝,第一条是修养自身。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

本句属 《中庸》·20

【译文】

洁净心灵,服饰端庄,不符合礼仪的事坚决不做,这是修养自己的方法。不听谄言,疏远女色,看轻财物而重视道德,这是为了鼓励贤人。提高亲族的地位,给他们丰厚的俸禄,与他们爱憎相同,这是为了鼓励人们亲爱亲人。多设小官给大臣使唤,让他们集中精力考虑国家大事,这是为了鼓励大臣。对士人忠实守信,给他们丰厚的俸禄,这是为了鼓励士人。

按照时令役使百姓而不误农时,少收赋税,这是为了鼓励百姓。天天查看月月考核,按劳付酬,这是为了鼓励工匠。来时欢迎,去时欢送,嘉奖有才能的人,同情才能不足的人,这是为了安抚远方来客。

“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本句属 《中庸》·20

【译文】

延续已经绝后的家族,复兴已经颓废的邦国,治理混乱,解救危难,按时接受朝见,用厚礼回赠诸侯,却让他们以薄礼进贡,这是为了安抚诸侯。总而言之,治理天下有九条原则,但实行这些原则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关键在一个'字。

【思想】

这一节继续介绍如何具体实施治国的九条法宝,而贯穿这九条法宝的原则,就是一个字,要诚心诚意去做。朋友们可以开动脑筋,看看这九条法宝,是不是也可以用在日常生活中呢?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本句属 《中庸》·20

【译文】

任何事情,事先有准备就会成功,事先没准备就会失败。说话先有准备,就不会说不下去;做事先有准备,就不会遭受挫折;行动先有准备,就不会出问题;实行中庸之道先有准备,就不会陷入绝境。

【思想】

这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要想成功,必须事先有准备。无论是日常的学习,还是组织某个活动,甚至仅仅是说一段话,都要事先准备好,这样中途才不会发生困难,即使万一遇到了困难,也能很好地解决。如果做事情之前,不准备好,那么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小。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本句属 《中庸》·20

【译文】

在下位的人臣,如果得不到君王的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要得到君王的信任是有办法的,如果得不到朋友的信任,也就得不到君王的信任。要得到朋友的信任是有办法的,如果不孝顺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顺父母是有办法的,如果自己不真诚,就不能孝顺父母。要使自己真诚是有办法的,如果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够使自己真诚。

【思想】

这里说得非常好,一层一层地推进,最后落实到的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说到底是要。做人必须懂得,努力做到。无论什么事,从开始。朋友们都是有理想的人,如果打算将来做大事,一定要从现在开始,努力做到诚信、诚心,以此来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本句属 《中庸》·20

【译文】

真诚,是上天赋予的品德,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天生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做到诚,不用思考就能拥有诚,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则,这样的人是圣人。努力做到真诚,就是要选择美好的目标并且执著追求。

【思想】

有人天生具有的品质,这是圣人,而有人却要经过后天努力,才能拥有,这是你我这样的普通人。以现在的观点来看,都是靠自我修养才得来的,哪有什么圣人呢?让我们一起,选择美好的目标并且执著追求吧!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本句属 《中庸》·20

【译文】

广泛学习,详细询问,慎重思考,清晰辨别,坚定执行。要么不学习,学了没有学会就绝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还不明白就绝不罢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想通就绝不罢休;要么不辨别,辨别了没有明确就绝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切实做到就绝不罢休。别人用一倍工夫能做到的,我用百倍的工夫去做:别人用十倍工夫能做的,我用千倍的工夫去做。果真能够这样,那么愚笨的人也一定可以变得聪明起来,柔弱的人也一定可以变得刚强起来。

【思想】

这一节继续告诉我们如何追求善与诚。朋友们可以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这些道理是不是也非常实用呢?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和下苦工夫的精神,哪一个是可以缺少的呢?

【故事解读】

闻鸡起舞

晋代有个叫祖逖的人,小时候非常顽皮,都十四五岁了,也没读过多少书。有一天,祖逖忽然开了窍,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到京都洛阳去,向有学问的人请教。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助帝王治理国家的人。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起做了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两人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那就是建功立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两人经常谈论这些,而且一谈就是大半夜。

一次,半夜里祖逖听到公鸡报晓,他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以后干脆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正有此意,他一口就答应了。于是两人每天鸡叫后便起床练剑,借着月光,他们把剑舞得飞起来,不管刮风下雨,从不间断。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本句属 《中庸》·21

【译文】

由内心真诚而自然明白道理,这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后再做到真诚,这叫做教育。内心真诚就会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后也就会变得真诚。

【思想】

这一章继续谈论的问题。人或者天生具备诚的道德,或者后天修养而具备诚的道德,虽然两者不同,但功用却相通,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所以朋友们对待他人,要从真诚做起,这是一种道德休养。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本句属 《中庸》·22

译文】

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赋本性。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赋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众人的天赋本性。能充分发挥众人的天赋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天赋本性。能充分发挥万物的天赋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养育万物。能帮助天地养育万物,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了。

【思想】

这里,强调发挥个人的精神力量,来改变世界、创造世界。一个人必须有良好的道德、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改造世界的信心,这样他才能做自己的主人,他才能生活得很快乐。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本句属 《中庸》·23

【译文】

比圣人差一些的贤人,从平日一言一行着手。在细微处下工夫,也能达到真诚的境界。做到了真诚,真诚就会表现出来,表现出来就会逐渐显著,显著了就会发扬光大,发扬光大就会感动他人,感动他人就会使人转变,使人转变就能感化民众。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感化民众。

【思想】

人们应该在小事情上下工夫,而这一切还是要从出发。是一切的基础,它的作用非常大,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感化万事万物。朋友,你拥有了的品德吗?

【故事解读】

诚实的晏殊

北宋词人晏殊,以诚实著称。晏殊14岁的时候,已经很有名了,因为他非常聪明,有人把他作为神童推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让他和一千多名进士一起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题是自己十天前练习过的,他很惊讶,但还是如实向皇帝报告了。皇帝一听非常高兴,大大赞赏晏殊诚实的品质。

当时正值天下太平,京城的大小官员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里很穷,没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自己的兄弟读书写文章。有一天,皇帝忽然提升晏殊做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非常惊奇,不明白皇帝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皇帝说:最近你们经常吃喝玩乐,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像这样自重又谨慎的人,不选他做东宫官还选谁呢?晏殊赶忙谢恩,然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宴饮的人,如果我有钱,也会和大家一起玩乐的。

晏殊说了实话,皇帝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更加信任他了。

晏殊就这样以自己真诚的品质为人处世,最后做了宋朝的宰相。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本句属 《中庸》·24

【译文】

真诚到极点,可以预知未来。国家将要兴旺,必然有吉祥的征兆;国家将要衰亡,必然有不祥的反常现象。或者呈现在占卜的蓍草龟甲上,或者表现在人的动作状态上。祸福将要来临时,是福可以预先知道,是祸也可以预先知道。所以极端真诚就像神灵一样灵验。

【思想】

古代社会,人们不具备科学思想,对未来的预测,主要通过占卜的方式进行,这当然是一种封建迷信。但是,这几句话认为如神灵一般可以预知未来的吉凶,在当时却是有积极意义的。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本句属 《中庸》·25

【译文】

真诚是人的自我完善,道是人自己引导自己。真诚,贯穿一切事物的始终,没有真诚就没有万物。因此君子以真诚为贵。不过,真诚并不是自我完善就够了,还要完善万事万物。自我完善是仁义的表现,完善万事万物是智慧的表现。诚是本性中固有的品德,是将外物与自身合二为一的准则,所以任何时候施行都是合适的。

【思想】

贯穿于万事万物的始终,无处不在,它是人性中固有的品德。我们仅仅用诚来完善自己的人格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用自己的诚来影响他人、感染他人。如果每个人都奉献一点点真诚,那么世界将成为美好的人间。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本句属 《中庸》·26

【译文】

所以,极端真诚是永不停止的。永不停止就会保持长久,保持长久就会有效验,有效验就会悠远无穷,悠远无穷就会广博深厚,广博深厚就会高大光明。广博深厚,就能承载万物;高大光明,就能覆盖万物;悠远长久,就能生成万物。广博深厚可以与地相比,高大光明可以与天相比,悠远长久则是永无止境。达到这样的境界,不必表现也会明显,不必活动也会有变化,无所作为也会自然有成就。

【思想】

这一章继续讨论诚的意义和作用,鼓励人们永不停止地追求诚。这里说的是人如果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就会对自然界的变化起作用,而且不损害大自然。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本句属 《中庸》·26

【译文】

天地的道理,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因为诚本身专一不二,所以生育万物,深奥难测。天地的道理,就是广博、深厚、高大、光明、悠远、长久。

【思想】

诚的作用很大,天地山水、宇宙星空都可以用诚来概括。因为有了诚,才有了我们美丽的世界。朋友,渐渐长大的你,是否思考过天地人生的大道理呢?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鲛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本句属 《中庸》·26

【译文】

今天我们所说的天,开始只有一点点的亮光罢了,等到它无边无际时,日月星辰都悬挂在它上面,世间万物都被它覆盖。

今天我们所说的地,开始只有一撮泥土那么多罢了,等到它广博深厚时,承载像华山那样的崇山峻岭也不觉得重,汇聚众多的江河湖海也不会泄漏,世间万物都被它承载着。今天我们所说的山,开始只有小石块那么大罢了,等到它高大广阔时,草木花卉在上面生长着,飞禽走兽在上面居住着,金银宝藏从上面开发出来。今天我们所说的水,开始只有一勺水那么多罢了,等到它浩瀚无涯时,鲛龙鱼鳖等都在里面生活,万物都在里面繁殖生长出来。

【故事解读】

跬步致千里

古时候,在四川一个偏远的大山里,有一座寺庙。寺庙里有两个和尚,一个很穷,另一个很富。

当时,人们都认为南海(今天的浙江普陀)是个佛教胜地,很多外地的和尚都把能去一次南海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打算去一趟南海,你觉得怎么样?富和尚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说:我没有听错吧!你凭什么去南海啊?穷和尚傻傻地说:我带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可以去了呀。富和尚揉着笑痛的肚子说:从我们这里去南海来回好几千里路,路上有多少困难啊!我几年前就开始为去南海做准备了,我打算买充足的食物、医药、用具,另外还要雇几个水手和保镖,最后还要再买一条大船,这样才可以去南海。你就凭一个水瓶、一个饭钵怎么可能去南海呢别做白日梦了!哈哈哈!穷和尚没有说话,他默默地回到自己简陋的房舍。

第二天,富和尚起床后惊讶地发现穷和尚不见了。原来,穷和尚一大早就带着一个水瓶、一个饭钵悄悄地离开寺庙,一步一步地走着去南海了。去南海的路真的很远很困难,但是,穷和尚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一路上,遇到有水的地方就盛上一瓶水喝,遇到有人家的地方就去化斋。有时,一连几天都遇不上一户人家,他就忍饥挨饿。穷和尚一路上尝尽了各种艰难困苦,但是,他从来也没想到过要放弃,他坚定不移地向着南海走去。一年过去了,穷和尚终于到达了日思夜想的南海。

又过了两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依然带着当初离开时的水瓶与饭钵,而那个富和尚还在张罗着买他的大船呢!

《诗》云:“维天之命,於穆不已。”盖日天之所以为天也。“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日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本句属 《中庸》·26

【译文】

《诗经》说:上天的道理啊,深远而又永无止尽!这大概就是说的苍天之所以为苍天的原因吧。多么显赫光明啊,周文王的品德纯正无二。这大概就是说的周文王之所以被称为的原因吧,他纯洁的道德也没有止息的时候。

【思想】

周文王之所以成为周文王,是因为他对诚的追求永远没有停止。人活在世上,总要有些追求,总要有些理想,这样人才与动物区别开来。朋友,你的理想、你的追求是什么呢?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本句属 《中庸》·27

【译文】

伟大啊,圣人的道!浩浩荡荡啊!生养万物,与天一样崇高。充足而有余啊!礼仪有三百条,威仪有三千条,等待圣人来实行这样的大道。所以说,如果没有极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就极高的道。因此,君子尊崇道德修养而又注重知识学问,达到广博境界而又钻研精细之处,极端高明而又奉行中庸之道,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的见解,为人朴实厚道而又崇奉礼节。

【思想】

如果想获得,必须具备。所以,君子要注意各方面的积累、修养。

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本句属 《中庸》·27

【译文】

所以君子身居高位而不骄傲,身居低位而不会犯上作乱。国家政治清明时,他的言论足以振兴国家;国家政治黑暗时,他的沉默足以保全自己。《诗经》说:既明白道理又洞察是非,这样就能保全自身。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思想】

儒家自孔子以后,基本都主张积极入世的思想,而反对以消极的态度为人处世。但是某些时候,又要学会变通,正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只是要把握好这一点很难,需要有非常好的道德修养。朋友们终有一天会长大,会面临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关键时刻,我们要坚守自己的道德节操,做一个无愧于天地的人。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本句属 《中庸》·28

【译文】

孔子说:愚昧却喜欢自以为是,卑贱却喜欢独断专行。生活于现代的社会却一心想恢复古代的制度。像这样的人,灾祸一定会降临到他的身上。

【思想】

孔子的这句话,让我们明白人不能自以为是,也不能独断专行,要多听取别人的意见。朋友,你做到了吗?你是否有什么事情都自己说了算的毛病?如果有的话,从现在开始改正还不晚哦。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本句属 《中庸》·28

【译文】

如果不是天子,就不要修订礼仪,不要制订法度,不要考订文字。现在天下车子的轮距一样,文字的笔画一样,伦理道德一样。虽有天子的地位,如果没有圣人的德行,是不敢轻易去制定礼乐制度的;虽有圣人的德行,如果没有天子的地位,也是不敢轻易去制定礼乐制度的。

【思想】

孔子认为制作礼乐的人,必须既有天子的地位,又有圣人的德行。这其实是在暗示当时的社会非常黑暗,有地位的人无道德,有道德的人无地位。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本句属 《中庸》·28

【译文】

孔子说:我喜欢夏朝的礼制,在夏的后代杞国那里找不到充分的证明。我学习殷朝的礼制,在殷的后代宋国那里还保存了一些。我学习周朝的礼制,现在还通用着,所以我遵从周礼。

【思想】

孔子学习周礼,是因为周礼正在实行,而夏礼和殷礼已经无人使用了。这其实是根据现实来做事,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现实是变化的,我们也应该按照变化的现实来调整自己。朋友们一定要明白,人总是要适应环境,而不是要环境来适应我们。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本句属 《中庸》·29

【译文】

治理天下能够做好议礼仪、订制度、定文字这三件重要的事,就可以减少过失了吧!过去的礼仪制度虽然好,但年代久远,得不到验证,得不到验证就不能使人民信服,不能使人民信服老百姓就不会听从。身为圣人而处在低位的人,他所主张的礼仪制度虽然好,但由于没有尊贵的地位,也不能使人民信服,不能使人民信服老百姓就不会听从。

【思想】

君王治理天下,应该掌握三件事,就是修订礼仪、制定法度、考订文字。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

本句属 《中庸》·29

【译文】

所以君子治理天下,先修养自身的德行,并从老百姓那里得到确认。用夏、商、周三代先王的做法来考察而没有错误,立于天地间与天地相合而不违背,质问于鬼神幽灵而没有怀疑,百世以后待到圣人来验证也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质问于鬼神而没有疑问,这是知道天理;百世以后待到圣人来验证也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这是知道人意。

【思想】

君子的道最根本的就是要从自身做起。如果自身的修养都做不好,又怎么可能去做大事呢?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本句属 《中庸》·29

【译文】

所以君子的举止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规范,行为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法度,语言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准则。远离君子的人有仰慕之心,靠近君子的人无厌烦之意。

【思想】

君子注意自我修养,所以才能成为天下人的典范。君子是朋友们学习的好榜样。

《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本句属 《中庸》·29

【译文】

《诗经》说:在那里没有人憎恶,在这里没有人厌烦,日日夜夜操劳啊,永远保持美好的名声。君子没有不这样做,而能够早早在天下享有美名的。

【思想】

君子要想拥有好的名声,可不是一目之功啊,需要日日夜夜操劳,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我们朋友要是想从现在起就养成好习惯,长大后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也要付出很多努力,时时刻刻提醒自己。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本句属 《中庸》·30

【译文】

孔子继承尧、舜的传统,以文王、武王为典范,遵循天时运行的规律,符合水土地理的环境。就像天地那样没有什么不能承载,没有什么不能覆盖;又好像四季的交错运行,日月的交替照耀。万物一起生长而互不妨害,遵循各自的规律而互不冲突。小的德行如河水一样川流不息,大的德行敦厚纯朴、化育万物。这就是天地的伟大之处啊?

【思想】

这一章赞颂孔子之道,可以与天地相匹配。孔子为我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后人称他为孔圣人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本句属 《中庸》·31

【译文】

只有天下最伟大的圣人,才聪明智慧,能够统治天下;才宽宏大量、温和柔顺,能够包容天下;才奋发勇敢,刚强坚毅,能够决断大事;才威严庄重,忠诚正直,能够博得人们的尊敬;才条理清晰,详辨明察,能够辨别是非和邪正。

【思想】

这一章谈到的至圣之人,实际上指的是孔子。朋友不要觉得美德只有圣人才配拥有哦,仔细想一想,你是不是具备其中的一些呢?

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本句属 《中庸》·31

【译文】

圣人的美德,广阔博大,像深不可测的泉水,时时涌出。德行广博如天,德行深厚如渊。美德表现在仪表上,人们没有谁不敬佩;表现在言谈中,人们没有谁不信服;表现在行动上,人们没有谁不喜悦。这样,美好的名声广泛流传在华夏土地上,并且传播到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凡是车船行驶的地方,人力通行的地方,苍天覆盖的地方,大地承载的地方,日月照耀的地方,霜露降落的地方,有血气的人,没有不尊重和不亲近他的,所以说圣人的美德能与苍天相匹配。

【思想】

圣人的美德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表现出来,他可以与天地相匹配。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本句属 《中庸》·32

【译文】

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制定治理天下的法则,树立天下的根本,掌握天地养育万物的深刻道理。他需要依靠些什么呢他的仁心那样真挚诚恳,他的智慧像水那样深沉渊博,他的美德像苍天那样浩然广阔。如果不是本来就聪明智慧,通达天赋美德的人,还有谁能知道天下地地道道的真诚呢?

【思想】

在现代社会,只要每个人注意修身养性,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分光一分热,那么每个人都能与圣人相比。

《诗》曰:“衣锦尚纲。”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本句属 《中庸》·33

【译文】

《诗经》说:内穿锦缎,外面罩件麻纱衣。这是为了避免锦衣花纹太显眼,所以,君子的道德深藏不露而又日益明显;小人的道德显露无遗而日益消亡。君子的道,平淡而从不厌倦,简朴而内有文采,温和而有条理,懂得远从近开始的道理,懂得风气有源头的道理,懂得微小的事物一定会显露的道理,这样,就可以进入道德的境界了。

【思想】

君子的道德就像内穿锦缎外罩麻衣,虽然深藏不露,但却日益明显。这就好像我们平时说的,是金子总要发光的。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本句属 《中庸》·33

【译文】

《诗经》说:潜藏虽然深,但也会很明显。所以君子经常自我反省而没有不安,心志没有惭愧。君子的德行之所以高于一般人,大概就是君子在不被人看见的地方也严格要求自己吧!

【思想】

君子慎独,因此君子内心不会感到愧疚,这是君子高于一般人的地方。我们经常说,做人要对得起良心,也就是这个意思。无论是有人在场还是没人在场,做事都一样。朋友,你做到了吗?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本句属 《中庸》·33

【译文】

《诗经》说:看你独自在室内的时候,也能无愧于神明。所以,君子就是在没做什么事的时候,也能表现出他的恭敬,就是在没说什么话的时候,也能表现出他的诚信。

【思想】

君子没有行动之前,先存恭敬之心;没有说话之前,先存诚信之心。君子慎独。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铁钺。

本句属 《中庸》·33

【译文】

《诗经》说:默默无声地祈祷,现在不再有纷争。所以,君子不用赏赐老百姓,而老百姓自会努力;不用发怒,老百姓就会像看到刀斧刑具一样畏惧。

【思想】

为什么君子不用做出任何举动,老百姓就很敬畏他呢?其实是君子用自身的道德感化了老百姓,对老百姓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本句属 《中庸》·33

【译文】

《诗经》说:大大地发扬美好德行,诸侯百官就会齐力效仿。所以,君子笃实恭敬就能使天下国家太平。

【思想】

这一节讨论君子因美好的德行,而成了诸侯的典范。

《诗》曰:“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辐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本句属 《中庸》·33

【译文】

《诗经》说:我思念你的光辉品德,从来不疾声厉色。孔子说:用疾声厉色去教育老百姓,是最拙劣的行为。《诗经》说:用德行教化人民轻易如举鸿毛。这里的德还可用鸿毛来比较。不如上天生育万物,既没有声音也没有气味。这才是德的最高境界。

【思想】

最后讨论圣人用道德感化民众,这种感化无声无息,与天地合一,达到极高的境界。反过来想,潜移默化的力量非常强大,比如我们很容易受周围朋友的影响。所以朋友们一定要慎重选择好自己的朋友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庸》原文及译文
中庸全文及译文
中庸原文及译文
中华国学300句(4)
读懂这些受益终生《4》
中庸全文及翻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