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势北高南低,明朝之前历朝历代的政权中,先取北方然后南下统一全国的不少,但很少有政权能自南向北实现大统一的,唯独朱元璋领导的明朝是先在江南站稳脚跟,之后通过北伐一举实现了统一。明太祖朱元璋可谓是北伐成功第一人,他第一次颠覆我国历史只有从北往南统一天下的传统,赶走了元顺帝,建立了大明帝国。
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又称《谕中原檄》,是朱元璋于1367年在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出兵北伐时所颁布的檄文。该檄文以“天命”为中心,同时兼带华夷之辨的民族主义,理直事明,气势磅礴,顺应民心,檄文中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成为朱元璋北伐的纲领,有力配合了北伐军事行动顺利进行,为明朝建立奠定了法理和道义的基础,实乃一千古雄文!该檄文的影响亦十分深远,不少汉民族主义者都对该文推崇有加,其中'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亦演变为清末革命党的口号。虽然该檄文提出'驱逐胡虏',但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又提出了'华夷一家' ,与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后提出的'五族共和'相似。
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自宋祚(zuò)倾移,元以北夷入主中国,四海以内,罔(wǎng)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彼时君明臣良,足以纲维天下,然达人志士,尚有冠履(lǚ)倒置之叹。自是以后,元之臣子,不遵祖训,废坏纲常,有如大德废长立幼,泰定以臣弑君,天历以弟酖(通'鸩')兄,至于弟收兄妻,子征父妾,上下相习,恬(tián)不为怪,其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伦,渎(dú)乱甚矣。夫人君者斯民之宗主,朝廷者天下之根本,礼仪者御世之大防,其所为如彼,岂可为训于天下后世哉!及其后嗣沉荒,失君臣之道,又加以宰相专权,宪台抱怨,有司毒虐,于是人心离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国之民,死者肝脑涂地,生者骨肉不相保,虽因人事所致,实乃天厌其德而弃之之时也。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信乎不谬。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今一纪于兹,未闻有治世安民者,徒使尔等战战兢兢,处于朝秦暮楚之地,诚可矜闵(jīn mǐn,同“矜悯”)。翻译:自古以来,都是帝王位居中原统治周边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在中原周边奉中原王朝为天下共主,听从中原帝王的号令行动,从来没有听说过少数民族占据中原统治天下的。自宋朝灭亡,天道轮回,元朝皇帝以北方少数民族的身份占据中原,统一天下,成为天下共主,四海之内普天之下没有不臣服的,这难道仅仅是人力所能达到的吗?实际上这是天道轮回,是上天赐予元朝的福气!元朝刚刚开国时,皇帝英明而臣子贤良,足以维持朝廷和天下的纲纪,即使如此,仁人志士尚且有“帽子与鞋子穿反”的感叹。从此以后,元朝的皇帝与臣子都不遵从祖先的遗训,破坏了伦理纲常,如大德年间,皇帝废长子立幼子为太子;泰定年间,臣子弑杀皇帝;天历年间,弟弟毒杀兄长。至于弟弟抢夺兄长的妻子,儿子抢夺占父亲的妾室,更是地位低的人从地位高的人那里学来的,所以一点也不觉得奇怪。元朝朝廷那些官员,他们对于父子君臣夫妻长幼之间的伦理纲常,亵渎扰乱得很严重了。君主是天下百姓的宗主,朝廷是天下的根本,礼仪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他们所做的那些事,怎么可以成为天下后世的榜样呢?至于他们的后代,沉沦荒废,君主无道,再加上还有宰相专权,宪台官员有怨气,有司官员对百姓狠毒,于是他们终于失去百姓的人心,天下纷纷起兵造反,使得我们中原地区的百姓,死的人肝脑都流到地上,活着的人亲人之间不能互相保护,虽然这些都是人的原因造成的,实际上也是上天厌恶了他们的德行,才会在这时抛弃他们。古人说:“胡虏不会有超过百年的国运!”这话今天得以应验,确实没有错误。这都是天道轮回,上天赐予的福气不再给元朝了,中原的气势强盛,在天下亿万百姓中应当出现圣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定立纲纪,拯救天下万民于水火之中。到今天有一百年了,从来没有听说出现过能够治理天下安定民心的人,使得做为天下百姓的你们整天战战兢兢,朝秦暮楚,不知该听谁的号令,确实让人可怜你们的处境。方今河、洛、关、陕,虽有数雄:忘中国祖宗之姓,反就胡虏禽兽之名,以为美称,假元号以济私,恃有众以要君,凭陵跋扈,遥制朝权,此河洛之徒也;或众少力微,阻兵据险,贿诱名爵,志在养力,以俟衅隙,此关陕之人也。二者其始皆以捕妖人为名,乃得兵权。及妖人已灭,兵权已得,志骄气盈,无复尊主庇民之意,互相吞噬,反为生民之巨害,皆非华夏之主也。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大乱,为众所推,率师渡江,居金陵形式之地,得长江天堑之险,今十有三年。西抵巴蜀,东连沧海,南控闽越,湖、湘、汉、丐,两淮、徐、邳,皆入版图,奄及南方,尽为我有。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执矢,目视我中原之民,久无所主,深用疚心。予恭承天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北逐胡虏,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虑民人未知,反为我仇,絜(xié)家北走,陷溺犹深,故先逾告:兵至,民人勿避。予号令严肃,无秋毫之犯,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污膻腥(shān xīng),生民扰扰,故率群雄奋力廓清,志在逐胡虏,除暴乱,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国之耻,尔民等其体之。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故兹告谕,想宜知悉。翻译:现在这个时候,河南、河北、陕西、甘肃,虽然仍然有忠于元朝的军队驻守,但他们却都是忘记了自己的祖先是谁,忘记了自己祖先的姓氏,忘记了自己原本也不是北方少数民族,不以为耻,反而以自己是北方民族之人而感到光荣,实际上,他们这些人也是假借元朝廷的名义,满足自己割据一方的私心。他们拥兵自重要挟皇帝和朝廷,凭借占据了大量地盘而嚣张跋扈,远远地控制了元朝廷的局面,这些就是占据河南河北的军队将领们的;或者有的人兵少,力量弱小,于是他们派兵驻守阻要关隘,对朝廷威逼利诱,贿赂官员,向朝廷索要军饷粮草,目的在于积蓄力量,待有机可乘时冲向中原抢夺更大的利益,这些人就是占据陕西甘肃的军队将领们。这两类人都是从镇压朝廷所称的妖人,实际是各路反元起义军开始起家的,并逐渐取得兵权。等到剿灭了各路反元起义军,这些人已经取得了兵权,骄横跋扈,气焰嚣张,再也没有尊重皇帝、朝廷,保护天下百姓的意愿了,而是开始互相攻打抢夺地盘,成为了天下百姓的巨大祸害,他们这些人绝不可能成为天下百姓的宗主。我本是淮西贫苦百姓出身,因为天下大乱,被众人推举拥戴,率领大军渡江,占领金陵城这个位置很好的城池,并且得到长江天险的保护,到今天已经有十三年了。到了现在,西边到达四川,东边到海边,南边占据福建浙江,湖南湖北,直到淮南淮北、江苏都在我的版图之中,南方地区都是我所拥有的。在我们的控制地区里,百姓生活已经渐渐安定,粮草渐渐充足,我们的军队日渐精锐,他们手握着弓箭,注视着中原的千万百姓,为长久以来没有一个皇帝和朝廷愿意真正担负起管理保护中原百姓的职责,深深感到揪心。我恭敬地顺承天命,不敢独自过安定的生活,现在决定要发兵北伐驱逐元朝皇帝和朝廷,把中原千万百姓从水深火热的境地中拯救出来,恢复汉官的威严,重整江山社稷。考虑到中原百姓可能不了解情况,反而把我北伐大军当做仇敌,拖家带口向北方逃难,这样百姓们的苦难会更加深重,所以先行告知:我北伐大军到达时,百姓不要躲避。我北伐大军的号令很严,军队对百姓秋毫无犯,归顺我的人可以永远在中华土地上安定生活,背离我的人那只有自己流窜到塞外。凡是我中华的百姓,上天一定会让天命注定统治中华的人来,才会让他们生活安定,北方少数民族的皇帝和朝廷怎么能统治他们呢!我害怕中原长期被北方少数民族的腥膻之气污染,百姓被扰生活不得安定,所以率领众多英雄奋力战斗,志在驱除胡虏,平息暴乱,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应得的,洗雪我们中华百年来的耻辱,你们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如蒙古、色目等少数民族,虽然不是华夏的民族,然而同生在天地间,如果有明礼义,愿意做我的臣民的人,我像对待华夏人一样对待他。所以在此告知,是让你们知道。1、临御:即统治之意。从高视下,以尊适卑皆曰'临'。御:统治。4、足以纲维天下:意为元初能用法度来治理天下。'维',绳。纲,网之大绳。《史记·淮阴侯列传》:'秦之纲绝而维弛',谓纲断因失其所以维系之具。'纲维',指维持国家的法度。5、达人:智能通达之人。又指达观一切不受世俗缚束之人。6、冠履倒置:即本末颠倒。'冠履',即帽、鞋,比喻上下各有定分。意为元初虽君明臣良,但其以夷狄入主中国仍属本末颠倒之举。7、纲常:三纲:君臣,父子,夫妇。五常:仁、义、礼、智、信。都是古代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8、大德废长立幼:大德:元成宗铁穆耳的年号(1297年-1307年)。废长立幼:指元世祖死后,嫡长孙甘麻剌没能当上皇帝,反而是嫡幼孙铁穆耳做了皇帝。9、泰定以臣弑君: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之年号(1324年-1327年)。1323年,元英宗硕德八剌被御史大夫铁失等弑杀,相传泰定帝实预其谋。10、天历以弟酖兄:元文宗图帖睦尔的年号(1328年-1330年)。1329年元文宗毒杀其兄元明宗而自立。酖:通'鸩',毒鸟。《汉书·齐悼惠王刘肥传》:'太后怒,乃令人酌两巵鸩酒置前,令齐王为寿。'颜师古注引应劭曰:'鸩鸟黑身赤目,食蝮蛇野葛,以其羽画酒中,饮之立死。'11、子烝父妾:儿子与父亲的妾通奸。《小尔雅·广义》:'上淫曰烝,下淫曰报,旁淫曰通'。这句与上句都说的是蒙古收继婚风俗。12、恬不为怪:意为面对种种败坏纲常的乱象,元朝上下习以为常,并不感到奇怪。恬:安然不惊动貌。13、宪台报怨:御史台等监察部门专干挟私报复之事。宪台:指御史台,元朝的监察机关。报怨:报复仇怨。14、有司毒虐:官吏刻毒暴虐。有司:意为官吏。设官分职,事各有其专司,古曰有司。15、天厌其德:上天讨厌元朝的立国之德。厌,憎恶。德,立国之德,古有五德终始之说。《左传·隐公十一年》:'天而既厌周德矣'。16、信乎不谬:确实没错。信:真,确实;谬:错误。18、一纪于兹:到这时已经十二年了。一纪:古代以十二年为一纪。这里说的是从1344年黄河决口,导致中原人民流离失所,到1355年朱元璋崛起这十二年之间。19、战战兢兢:'战战',恐惧,动趋走。'兢兢',小心戒慎。《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20、朝秦暮楚:反复无常。晁补之《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这里说的是中原人民在这十二年间找不到天命之主,不得不投机依附于各割据势力。21、忘中国祖宗之姓,反就胡虏禽兽之名:指当时割据中原的据传是汉族的军阀王保保使用蒙古名扩廓帖木儿。22、假元号以济私,恃有众以要君,凭陵跋扈,遥制朝权:这里也说的是王保保,他在1364年举兵击败孛罗帖木儿,攻入大都,权倾一时,被元顺帝封为河南王。凭陵:恃势凌人。23、众少力微,阻兵据险,贿诱名爵,志在养力,以俟衅隙,此关陕之人也:指割据关中的四个元朝军阀:李思齐、张思道、孔兴、脱列伯。他们与王保保都是朱元璋北伐的主要进攻对象。25、予本淮右布衣:我(朱元璋)本来是淮西的一个平民老百姓。淮西:淮河以西之地。今安徽凤阳一带之地,皆为淮西,元代曾设淮西总管府。26、今十有三年:指1355年郭子兴死,朱元璋开始崛起,独立创业,到1367年时已经十三年了。27、西抵巴蜀,东连沧海,南控闽越,湖湘汉沔,两淮徐邳,皆入版图,奄及南方,尽为我有: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明军始平福建,执陈友定;四月大军克广州。洪武四年(1371年)六月,明军克重庆,明升降。文中所说'西抵巴蜀,南控闽越'、'奄及南方,尽为我有'等,皆为夸大之词。28、深用疚心:因为此事深感愧疚。用:以。疚心:心中愧疚。29、复汉官之威仪:指恢复汉人传统的礼仪、典章制度。《后汉书·光武帝纪》载:'更始将北都洛阳,以光武行司隶校尉,于是置僚属,作文而移,从事司察,一如旧章。时三辅吏士,见司隶僚属,皆欢喜而不自胜。老吏或垂涕而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30、膻腥:指羊肉的荤腥味,北方少数民族喜食羊肉,故以此指代北方少数民族。这里说的是蒙古。31、蒙古、色目:指蒙古人和来自西域的色目人。这两个民族是元代的统治民族,地位高于汉人。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极有水平,它既解决了宋朝元朝明朝之间法统继承的问题,也为崩溃的乱世恢复封建秩序打下了基础,还具有政治攻势统战作用,这篇文章至少可抵十万精兵。首先,朱元璋旗帜鲜明的反对元朝统治,认为这是夷狄窃据华夏神器,应该予以驱逐,北伐的最高纲领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华、救济斯民、立纲陈纪”。其次,朱元璋并没有将元朝统治彻底否定,他为元朝入主中原找了一个理由,那就是“天命使然”,可是元朝统治者腐败堕落,导致天怒人怨,“胡虏无百年之运”再次被证明。第三,现在天道轮回,又到了有圣人降世,拯救万民,驱逐胡虏的时候了,这个人朱元璋没有明说,但任谁都知道,这个人就是他自己,他自己就是天命所归。第四,朱元璋最后申明,只要愿意投降的,不管是汉人还是蒙古人色目人,明朝都一并接受,并不为难他们。我们看这篇檄文,它既有古代檄文的战斗属性和夷夏之防,同时朱元璋又有自己的考虑。朱元璋并没有将元朝的统治彻底归为“亡天下”,而是归为更高级别的天命,他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按照明灭元的逻辑脱离,则他朱元璋当皇帝自然也是天命所归。朱元璋还特别重视道德伦理的申明,他说元朝早期统治稳固是因为君臣英明遵守道德伦常,后期崩溃则是因为腐朽破坏了道德伦常,儒家思想中对于忠孝仁义的要求,是构成王朝兴衰的核心,这为朱元璋建立新的封建秩序打下了基础,也获得了广大汉儒的支持。朱元璋没有像陈友谅那样对蒙古色目人采取无差别屠杀的种族灭绝政策,他重点打击蒙古贵族,对蒙古色目平民愿意归降的,采取宽容政策,这都是进步的。那么,既然朱元璋依靠“驱逐胡虏,恢复中华”获得那么大的好处,并最终获得大明江山。为什么却不继续否定蒙古人,反而在建国后,承认元朝的正统地位,并且立刻给元朝修史呢?笔者觉得朱元璋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一、承认元朝才不会成为无根之水。明朝是在元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正所谓“化腐朽为神奇”,对于朱元璋来说,元朝就是“腐朽”,明朝就是“神奇”;没有元朝这个“腐朽”,就没有明朝这个“神奇”。承认元朝作为一个朝代,这个朝代已经“气数已尽”了,明朝这个朝代才会以“真命天子”的形象“冉冉升起”。有人可能会说,明朝可以不承认元朝,只承认宋朝,可以认为明朝是在宋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呀,这样不是更有说服力吗?恰恰相反,只承认宋朝不承认元朝,有很多麻烦事:一是既然只承认宋朝,那么你朱元璋就不该直接称帝,而是应该寻找宋朝的后裔称帝。二是只承认宋朝,当时宋朝的版图很小,那么获得的宋朝以外的领土,就是一种侵略。三是只承认宋朝,对于元朝那段历史的认定就会很尴尬,中华历史就成了断代史。二、承认元朝才有利于让北方的百姓归心。明朝是要建立一个大一统的朝代,并不是只想偏安江南。既然想建立一个大统一的朝代,因此就必须要能够让整个元朝范围内的老百姓都归附。如果朱元璋一直只站在汉人的立场上,甚至是站在南边汉人的立场,显然是不容易让中国境内的其他民族,尤其是让北方的各民族归附的。因为北方的这些民族,他们很大一部分是承认元朝归附元朝的。如果朱元璋不承认元朝,显然是不利于团结的。当初朱元璋讨元的时候,目的是要让更多的南方人加入到这场战争中。现在承认元朝,也是为了争取更多的国民加入到明朝的大家庭来。三、承认元朝才有利于朱元璋继续讨伐北元。如果认为元朝是一种异族入侵。那么,当明朝恢复了原先的江山以后,他就没有理由继续讨伐北元了。因为人家蒙古人已经把你汉人的江山还给你了,你再讨伐,就是一种侵略。反过来,如果朱元璋承认元朝,那么,元朝作为一个“气数已尽”的朝代,他所有的版图,都应该被新的“冉冉升起”的朝代所替代。也因此,明朝讨伐北元,就师出有名,理直气壮了。因为是要把那些“腐朽”的残余势力消灭,当然就必要要了。也正是这一点,朱元璋进行了八次北伐,并因此彻底扑灭了蒙古人反扑的可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
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