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凝血四项检测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检测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1、凝血四项检测项目、代号及其参考值

 

项目          代号         参考值           备注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PT         10---14秒       超过3秒即有临床意义

凝血酶原时间比值    PTR        0.95---1.24      PTR=PT/正常血浆PT

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        0.94---1.30      INR=PTR

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测定 APTT        21---40秒         超过3秒即有临床意义

凝血酶时间       TT          8---16秒          超过3秒即有临床意义

纤维蛋白原浓度测定   FBG          200---400mg/dl    

2、凝血四项检测方法的原理、注意事项及临床意义

1)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

原理:待测血浆加入过量的含钙组织凝血活酶,重新钙化的血浆在组织因子存在时通过外原性激活途径激活因子XXa, Xa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而凝固,测定凝固所需时间即为凝血酶原时间。

用途:是外源性凝血糸统障碍较为理想的筛选试验,亦可用于内、外凝血共同途径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的定量,口服抗凝剂的监控等。

注意事项:

A:采血必须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硅化玻璃注射器,贮血必须用塑料试管或硅化试管,避免凝血因子活化。

B:采血时止血带不可束缚太紧,时间≤5分钟,否则凝血及纤溶因子活化。

C:血液应立即加抗凝剂(0.109molL的枸橼酸钠抗凝), 抗凝剂与血液的比值必须为1:9,血浆制备必须即时,分离血浆宜除尽血小板,分离血浆后尽快检测。

DPT试剂和血浆温育下不宜少于5分钟。

EPT试剂预温不宜超过15分钟。

F:溶血、黄胆、脂血对检测结果有影响。

G:红细胞比积过大或过小(>55%或<20%),否则需调整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抗凝剂的体积(ml=0.00185×血液体积ml×(100-比容)。

H:抗凝剂应用0.109的枸橼酸钠,不宜用EDTANa2,肝素、双草酸盐等。

I:样本保存于-80-20℃的冰箱内,测定时37℃迅速溶化,不可反复冻融。

J:标本采集应避免溶血或组织液混入污染。

Q:参考值范围因时因地,因仪器及试剂不同而有所波动。

L:测定温度36.5—38.5℃,过低或过高均使PT延长。

临床意义:

PT延长:主要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低纤维蛋白原血症,DIC、原发性性纤溶症,VitK缺乏症,肝病,口服抗凝剂,肝炎和FDP等。

PT缩短: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Ⅴ增多,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等。

2)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测定(APTT):

原理:待测血浆加入凝血活酶,在钙离子的参与下纤维蛋白转化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而凝固,测定凝固所需要的时间即为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

用途:是内源性凝血系统Ⅷ、Ⅸ、Ⅺ、Ⅻ因子较为理想的筛选试验,亦可用于内源性凝血因子定量,凝血因子Ⅶ和其他凝血因子测定,特别是Ⅷ、Ⅸ、Ⅺ、Ⅻ因子和释放酶测定,肝素治疗的监控等。

注意事项:

A:采血必须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硅化玻璃注射器,贮血必须用塑料试管或硅化试管,避免凝血因子活化。

B:采血时止血带不可束缚太紧,时间≤5分钟,否则凝血及纤溶因子活化。

C:血液应立即加抗凝剂,比例必须1:9,血浆制备必须即时, 分离血浆宜除尽血小板,分离血浆后尽快检测。APTT

D:血浆预温不宜超过5分钟。

EAPTT 预温不宜超过15分钟。

F:溶血、黄胆、脂血对检测结果有影响。

G:红细胞比积过大或过小(>55%或<20%),否则需调整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抗凝剂的体积(ml=0.00185×血液体积ml×(100-比容)。

H:抗凝剂应用0.109的枸橼酸钠,不宜用EDTANa2,肝素、双草酸盐等。

I:样本保存于-80-20℃的冰箱内,测定时37℃迅速溶化,不可反复冻融。

J:标本采集应避免溶血或组织液混入污染。

Q:参考值范围因时因地,因仪器及试剂不同而有所波动。

L:测定温度36.5—38.5℃,过低或过高均使APTT延长。

M:样本内若有残留细胞,经冻溶后细胞膜可破坏而影响结果。

N:样本暴露于空气中可使PH值升高,因此若不能立即测定,应将样本加塞保存。

O:实验材料不能有去污剂存在。

P:口服避孕药、雌激素、妊娠、香豆素类药物、肝素天冬酰胺酶、纳络酮可影响APTT

Q:PTT试剂应于2-8℃的冰箱保存,长期保存后可能会形成黄色沉淀,用前需振摇均匀。

临床意义:

APTT延长:主要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Ⅷ、Ⅸ、Ⅺ、Ⅻ降低,纤维蛋白原缺乏,纤溶活力增强,抗凝物质存在,是监控肝素治疗的重要指标。

APTT缩短:见于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不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症等。

3)凝血酶时间测定(TT):

原理:待测血浆加入适量凝血酶,纤维蛋白原转化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而凝固,测定所需时间即为凝血酶时间。

用途:是检测受试者纤维蛋白原转化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能力常用的筛选试验。

注意事项:

A:采血必须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硅化玻璃注射器,贮血必须用塑料试管或硅化试管,避免凝血因子活化。

B:采血时止血带不可束缚太紧,时间≤5分钟,否则凝血及纤溶因子活化。

C:血液应立即加抗凝剂,比例必须1:9,血浆制备必须即时, 分离血浆宜除尽血小板,分离血浆后尽快检测。

D:血浆预温不宜超过5分钟。

E:溶血、黄胆、脂血对检测结果有影响。

F:红细胞比积过大或过小(>55%或<20%),否则需调整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抗凝剂的体积(ml=0.00185×血液体积ml×(100-比容)。

G:抗凝剂应用0.109的枸橼酸钠,不宜用EDTANa2,肝素、双草酸盐等。

H:样本保存于-80-20℃的冰箱内,测定时37℃迅速溶化,不可反复冻融。

I:标本采集应避免溶血或组织液混入污染。

J:参考值范围因时因地,因仪器及试剂不同而有所波动。

K:测定温度36.5—38.5℃,过低或过高均使TT延长。

L:样本内若有残留细胞,经冻溶后细胞膜可破坏而影响结果。

M:样本暴露于空气中可使PH值升高,因此若不能立即测定,应将样本加塞保存。

N:实验材料不能有去污剂存在。

临床意义:

TT延长:主要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物质存在,SLE、肝病、肾病、低纤维蛋白原血症,FDP增多、异常球蛋白血症或免疫球蛋白增多等疾病。

4)纤维蛋白原浓度测定(FBG):

原理:高浓度的凝血酶存在时,待测稀释血浆的凝固时间与其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成反比关系。测量该稀释血浆凝固时间,换算即得纤维蛋白原浓度。

用途:

用于纤维蛋白定量测定。

注意事项:

A:遇到经过1:10稀释后凝固时间仍在曲线范围以外的样本,可将其作1:5稀释或1:20稀释,查出的结果除以2或乘以2,即为测定结果。

B:试剂批号、仪器型号或环境条件变化时,必须重新制备标准曲线。

C:血液应立即加抗凝剂,比例必须1:9,血浆制备必须即时,分离血浆宜除尽血小板,分离血浆后应尽快检测。

D:样本内若有残留细胞,经冻溶后细胞膜可破坏而影响结果。

E:溶血、黄胆、脂血对检测结果有影响。

F:红细胞比积过大或过小(>55%或<20%),否则需调整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抗凝剂的体积(ml=0.00185×血液体积ml×(100-比容)。

G:抗凝剂应用0.109的枸橼酸钠,不宜用EDTANa2,肝素、双草酸盐等。

H:纤维蛋白原的降解产物(FDP)含量高时凝固时间延长,若纤维蛋白原含量低于150㎎/dl时更明显。

I:标本采集应避免溶血或组织液混入污染。

J:急性炎症反应可使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

K:纤维蛋白原分子结构异常的病人,血浆凝固时间会缩短,若用其他方法进行定量检测结果可能正常。

L:治疗水平肝素不会影响结果,但含量过高会导致结果降低。若有肝素干扰时可用蟾毒素代替凝血酶。

M:高含量异型球蛋白,抗凝血酶抗体和诱发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药物均可影响检测结果。

N:标准曲线的制备时,偏差较大的点可不予以考虑,但直线必须含有三个点。

O:凝血酶试剂用前请勿预温。

临床意义:

FGB过高:见于糖尿病及其酸中毒、动脉粥样硬化、急性传染病、急性肾炎、尿毒症、骨肉瘤、休克、外科术后及轻度肝炎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凝血五项检验项目指标释义
凝血常规检查 解读
易栓症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12年版)
凝血?抗凝?纤溶?让你头大的检验知识这儿都有解答
PT与APTT二三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