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故城时光 | 重庆“山城宽银幕电影院”

重庆文化主题书店

第662个故事

回忆【重庆山城宽银幕电影院】

作者:余康麟

文中未特别注明,图片均为作者提供

1960年3月,两路口,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噼里啪啦地响起,重庆“山城宽银幕电影院”举行隆重的首映式,并放映了最新的中苏合作拍摄彩色宽银幕电影《风从东方来》(图片1)。影院的正式启用引起山城积大轰动,这个项目是重庆市庆祝建国十周年的重要献礼工程,也是重庆最早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被誉为建国后中国建筑界“最有影响的作品”。(图片2)


图1

图2

1960年7月,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怀揣珍贵的“录取通知书,我走进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大门(图片3)。重庆六中高中毕业班老师说我们是六十年代的第一批大学生,心里还颇有自豪感。那年,我17岁。

图3

转眼61年过去了,“山城宽银幕电影院”也从人们眼前消失了近三十年(1996年被拆除),但一代人最美好的回忆却始终萦绕在心、无法忘怀。或许现在的年轻人很难理解一个电影院会有这么大的魅力?但是要知道,那时是建国初期,哪里会有现在这么多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各式各样的文娱设施。最近我老在想,既然它是我的母校学长们设计和指导施工、并具有深远影响的工程项目,我觉得应该借助《时光里》这个平台,向没有亲眼见到“山城宽银幕电影院”的年轻人介绍一些我所了解的情况。


一  、全新的结构型式

《山城宽银幕电影院》之所以像磁石般紧紧抓住了一代人的心,首先是它与世界接轨的全新结构设计。

上世纪五十年代世界建筑界兴起了一种全新的结构设计理念,它缘起于混凝土-钢筋混凝土虽然是一种成熟的、质量可靠的结构材料,但因其笨重、僵硬的体型限制了建筑师发挥艺术想象空间,难以摆脱千城一面的、硕大立方体建筑空间的固定模式,因此,“钢筋混凝土曲面薄壳结构”就此应运而生。

这种结构包括“圆筒壳”、“抛物线壳”等多种形式的壳体,是世界建筑结构史的最新成就,它能让钢筋混凝土在设计师手上变“柔软”,变成可塑造状态,因而使建筑物外观出现各种曲线形状,产生轻盈、飘逸的视觉效果,实现设计师心目中期待的模样。

薄壳结构是一种板、架合一的轻型屋盖,自重轻、力学性能好,最薄处只有4厘米,最厚处也不过16厘米,它的出现改变了过去混凝土建筑给人们的传统印象,而且相对可节省建设造价的20-30%,并大大缩短施工工期,因此,它一出现就得到广泛的运用。在首都建国十周年献礼工程中,北京火车站、北京民族文化馆等建筑就曾使用过这种结构。

后来,由于钢铁工业的发展和钢铁制造技术的日趋先进,大量产品运用到建筑上,克服了不少技术难题,亦囿于薄壳结构建造的复杂性,使其逐渐退出了建筑行业的主流舞台。

二 、强大的设计班子

重庆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校史》(图片4) 第四章“教学改革  不断进行探索” 第一节  四 “走出校门  设计革命化”中记载:“建筑系59届(1959年)毕业生,在教师黄忠恕(系主任)、周人中等人的指导下,以重庆市山城宽银幕电影院的设计为毕业设计题目,能够较细致地解决电影院设计的总体规划、平面组合,合理利用丘陵地形进行建筑布局等问题,在设计中还考虑到了结构造型、施工条件,研究了建筑的艺术处理、室内装饰与色彩、建筑的经济条件、卫生设备等,得到主持答辩专家的好评。参加这个项目设计的梁鼎森同学,留校后即被委派担任山城宽银幕电影院设计单位驻工地代表,独立处理有关设计方面的技术问题;张天长同学,分配到青海省西宁市,也独立参加了15000平方米的中苏友谊馆的设计工作”。{笔者按:母校建筑系1962年公开出版的《1958-1961建筑设计彩色透视图集 》 第 一幅 “重庆市山城宽银幕电影院设计正面透视图” 说明:指导教师  :黄忠恕、吴德基、朱昌廉、汪遵谦等。设计参加人:建59级。透视图制作人:卢小荻、梁鼎森。设计时间:1958年-1959年。(图片5、6、7、8、9)}


左到右依次是图4、图5、图6

图7、图8

图9

梁鼎森学长后来曾担任母校第五任院长、重庆建筑大学校长(图片10),据他回忆:他们七位同学得到了学院各系的专业老师大力支持,共同完成了项目的“方案设计”并顺利通过“专家答辩”;后面又制作了电影院“建筑模型”参加市里“招投标”,中标后绘制了全套“施工图”、“施工组织设计”等技术文件,负责组织施工现场技术指导等全部工作。

10、11


据不完全统计,参与设计和工地现场指导的母校有关人员有:

主持建筑设计:黄忠恕(建筑系主任)

主持结构设计:秦文钺(土木系副主任、留美专家)

建筑工种负责人:吴德基

其他专业老师等:周人中、朱昌廉、汪遵谦、陈启高、卢有君、马韵儒、牛绍仁、丁于均、卢忠政(后任母校第四任院长  图片11)、李惠风、董  强·····等同志。

三 、一次重要的“设计变更”

山城宽银幕电影院设计时,主体建筑距离前面人行道边缘道牙约10米,(现在看这个距离太短)。当基础施工已接近完成三分之一时,一天,市里通知黄忠恕主任等去开会,回来后告诉现场各单位代表,市里的意见是要求电影院主体建筑向后移,给前面留出足够的疏散空间,具体移多少商量决定。大家都觉得这个意见很中肯,确实留的距离太少了,影院的人流与行人将会发生拥堵,对观众疏散不利,同时也没有足够绿化的空间。经过商量决定把距离增加到23.8米,圆满解决了问题。后来知道要求修改的意见,是四川省委书记李井泉和重庆市长任白戈途径工地时发现提出来的,说实话,这个“设计变更”很有远见,避免了在影院建成使用期间将会出现的问题。

四 、电影院布局

山城宽银幕电影院于1959年开始设计、建设,1960年3月举行首映式并投入使用。

影院由前边五个竖向连续小薄壳筒拱为顶的四层“门厅”+“柱廊”,和后面三个横向大薄壳筒拱(每个拱跨度达到12米)的单层观众大厅组成(图片12)。大、小薄壳筒拱成90度交错布置,在视觉上形成空间对比,从而得到美妙的效果。


图12

门厅共四层:顶层是放映室、三层是楼座观众入口及休息厅、二层是堂座观众入口及休息厅、一层则是售票处。楼梯设在两端,堂座休息厅前面有一个很大的室外平台,也就是大家喊的“柱廊”下面,因设置了六根装修华丽、高度接近20米的花岗岩贴面大柱,显得豪华和气派,这在那个年代是比较少见的。

从两路口宽阔的人行道影院主入口(影院高14米堡坎下),由两侧石阶梯缓步而上,可以来到第一个观景平台(即售票厅前面的广场);买好票来到二楼休息厅,走出那个年代难得一见的大片“玻璃幕墙”,则是第二个、也是具有极佳视野的第二个观景平台。站在这里可以一览无余地欣赏两路口风光。右边是《宋庆龄旧居陈列馆》、著名的大田湾体育场、馆;正面可以远眺“鹅岭”以及山下“两杨公路”的“七拱桥”(图片13);左边就可以看到重庆山城一种特殊的交通工具—缆车(图片14)(现在变成闻名于世的“皇冠大扶梯”)、菜园坝“重庆火车站”和长江。


图13

图14

观众厅(堂座)舞台上的宽银幕长18米、高7.1米,长宽比达到2.55。观众座位是连排的宽敞木质翻板靠背椅(共1511座),这也是当时比较少见的(图片15)。座位的排列经过计算,能够保证每个观众(包括楼座)都可以得到最佳的视线和清晰的声响效果。由于当时受到技术限制,大厅的隔音材料用的是重庆黄沙溪木材加工厂生产的“穿孔木丝板”、“水泥木丝板”。



山城宽银幕电影院以现在的建造水平来看,算不上“高大上”,可是,在建国初期能够做到那样的结构、外观和规模,也是难能可贵了,这也是我们这代人无法忘记的原因。


时光里官方微信视频号已开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留给我们的回忆《重庆山城宽银幕电影院》
被誉为建筑结构纪念碑的山城宽银幕电影院
记忆重庆之山城电影院:毁掉的经典,消失的城市建筑里程碑!
青山绿水: ​两路口往事
重庆两路口旧貌-50年代的两路口和抗战时期的两路口对比
记忆中的两路口和那条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