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该只替《以家人之名》感到可惜

高开低走。


没错,我说的就是开局8.6的《以家人之名》。



刚又去豆瓣瞅了一眼,评分已经掉到7.6了。



唉,心痛。


如果说8.6算优秀国剧,那7.6,也不能算差,毕竟放眼望去,咱国剧市场还有6分剧5分剧4分剧甚至2分剧。


但,总不能不上进一直跟比自己差的那些比不是?


《以家人之名》的确比那些强。


但它才播了一半就评分跳水,真的不该。



1,惊艳的家庭剧


大概不少观众最早被《以家人之名》吸引,都是因为它新奇的配置——


两个失去老婆的鳏夫带着孩子搭伙过日子,三个没血缘关系的小孩和谐得胜过亲兄妹。



在我们从未出现过这类设置的国产剧土壤上,它暗戳戳的让gay组家庭带娃有了蓝本(当然这俩爸爸不是)。


也用李尖尖(谭松韵 饰)暴击了无数中老少女和独生子女的心。


我们看着李尖尖在一个纯爷们儿的家里长大。不仅性格大大咧咧,还对性别没啥意识。


别的姑娘十三四岁青春期就开始懂矜持了,她倒好,该上高中了,爸爸竟然还担心她在学校揍别人家孩子。



每天棒棒糖不离口,走路必须插袋,考倒数第二也不羞耻,总之,女生的那种骄矜,李尖尖全没。



不仅毫不矜持,也不知害臊。


这里有个名场面:


来例假这种事情,一般姑娘都遮遮掩掩跟妈妈背地里悄悄说。


她倒好,在饭桌上当着俩大老爷们儿和俩半大小子,把16岁来例假当成特大喜讯,没有一丝扭捏地说了出来。



话音一落,爸爸们挂在嘴角的笑没来得及消失,变成了牵强的尴尬。


哥哥们一脸错愕。



一对比,喜剧氛围出来了。


你会感慨李尖尖没心没肺大大咧咧的草莽可爱。


这是《以家人之名》的糖衣。


但糖衣之下,有炮弹。


喜剧的内核,是悲剧。


感慨完她没心没肺后,也会为她心痛一下。


会为她遗憾——


如果她有妈妈,就不会经历这种尴尬时刻。

就不会在即将长成大姑娘的年纪里,连卫生巾这种生活必需品也要自己准备。

就不会16岁了还不穿内衣穿着小背心。


不是爸爸不好。


爸爸当然很好。


可男性和女性是有区别的。


爸爸是第一次当爸爸,家里也再没个女人,爸爸意识不到小姑娘长大的过程中,究竟需要哪些东西。



那种性别之间的尴尬,会被亲情消融,但那个消融的过程,难免让人觉得心酸。


李尖尖的性别意识是缺失的,这不仅仅是性教育的问题。


这也是现实生活中,单亲爸爸带闺女真实会面临的问题。


电视剧中这样用喜剧情节反映社会问题的场面还有不少。


李尖尖和小哥(张新城 饰)大哥(宋威龙 饰)一起救了在上学路上差点被敲诈勒索的同班同学齐明月。


齐明月为感谢三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请他们吃哈根达斯。


独生子女齐明月,从小独吃一碗饭,独享一个冰淇淋,出去点单,先不管钱多钱少,如果遇到两种想吃的东西,必须要做选择选其一,因为都选了吃不完。


所以当看到李尖尖和她的哥哥们相互挖着彼此杯子里的冰淇淋,她整个人都震惊了。



原来还可以用这种方式,一次性尝遍三种口味!


那一刻齐明月惊了,慕了。


和她一起惊了慕了的,还有屏幕前的独生子女们。


整段戏没一句台词点名李尖尖一家三个小孩关系很好,但每一个细节都在展示这仨小孩关系极好。


这种成长过程中的相互陪伴,会给没有兄弟姐妹的朋友们,会心一击。


所以当最初打开《以家人之名》时,你会觉得很好刷,很好笑,也很治愈。


它不是传统的夫妻相敬如宾,父子父慈子孝的普世和谐家庭,这家人却充满了欢声笑语。


这个组合家庭有不少伤疤,大哥小小年纪失去妹妹又被母亲抛弃。



小哥小小年纪不知生父是谁也被母亲抛弃。



尖尖小小年纪蹲在面馆门口用粉笔画妈妈拉着自己,却害怕爸爸伤心,不敢当着爸爸的面说想妈妈的话。



本来是三个命运悲惨的孩子,却因为在李爸的关爱下长大,一个一个仿佛充满阳光。


看前几集,会觉得这部剧有很多经典之作的影子。


一家没有血缘的人其乐融融充满爱的样子,会让人想到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以及从前的《家有儿女》。


大哥亲生父亲工作太忙总被李爸照顾,以至于跟李爸比跟自己爸爸还亲,又让人想到《如父如子》。


几个孩子长大后一起上学放学的校园时光,还会让人想到经典韩剧《请回答,1988》。


开局的极度舒适,让人很难不给出高分。


《以家人之名》不仅把孩子小时候和家人的关系处理的温馨治愈合乎情理,也把孩子长大之后离家在外与家人的关系处理的很真实。


大哥在新加坡待了9年后才重新回家。


爸爸其实是很想他的。但等儿子真正回来了,又不好意思,不会表达。


明明上班累了一天,下班专门坐在面馆等儿子,儿子来了,又掩饰说自己只是在陪李爸。



这种心口不一,真实地反映出中国人骨子里的含蓄和不善表达。


当然不是这一个父亲这么言不由衷,事实上,常年离家在外的人看到这个地方,多多少少都会想到自己不善言辞的父母。


除了这段之外,一家人重新团聚,坐在一起吃火锅时,意外发现大哥肩上的伤疤后,那段相互怪罪,也很真实,很戳人。



大哥受了伤,怕家人担心,跟谁都没说。


爸爸受了伤,怕儿子担心,也选择不说。


家人的确是最亲的,但当孩子长大了,走得远了,亲情会变成报喜不报忧。


因为怕彼此担心,所以所有真实需要,都对家人掩藏。


这是非常现实的无奈。


因为这份对家人独有的爱,对亲情独有的无奈,《以家人之名》充满了生活的质感。


它不像近几年一些打着现实主义幌子,却对生活没有考量的剧。


它把家庭解构,然后用重构的家庭,把家人之间的温馨和矛盾和盘托出。


因此,哪怕剧里确实有相对纸片化的人设,比如坏人担当——大哥的妈妈、姥姥和妹妹;小哥的父母等。



但剧情主线上,家庭戏处理的得当,脸谱化的配角,就只是一点小瑕疵。


观众不是不能忍。


那么,《以家人之名》怎么就从8.6变成7.6了呢?


总而言之一句话——


都是爱情惹的祸。



2,脑残的玛丽苏


《以家人之名》的评分,是从李尖尖的俩哥哥无厘头的回国开始的。


从这时起,亲情变成了辅线,爱情变成了主线。


本来,孩子一个个长大了谈恋爱也没啥,这是人的正常需求么。


可怪就怪在,天下女的灭绝了么?


怎么你们眼里只有李尖尖呢?


同年少年时期的情谊,就一定要发展成爱情?



太可惜了。


大哥这条线,尚算有迹可循。


毕竟从李尖尖上高中开始,他是家里第一个意识到李尖尖性别的人。


给她买内衣,不让她再没边界地睡哥哥们的床。



甚至开玩笑的跟李尖尖说“打傻了我娶你”这种话。


也在被迫离开家去新加坡读书时,承诺未来回来就再不分开。


大哥毕竟还有爸爸,算是李尖尖的邻居哥哥,而且小时候,活泼开朗的李尖尖,的确让沉默阴郁的大哥重新有了笑容。


那么小哥呢?


比起大哥,小哥真的更像李尖尖的亲哥哥。



他们住在一个屋檐下,吃同一锅饭,用同一个卫生间,把同一个人叫爸爸。


妹妹没脑子地从齐明月的冰淇淋盒子里挖了一口,让他也挖一口。他就也没脑子地挖了一口。


那股傻劲儿都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剧情设置他一味对妹妹好,没毛病。


但是,仅仅因为没有血缘关系,就让他爱上妹妹。


就专门安排一个旁观者角色去替小哥理清对妹妹的感情其实是爱情。



这难道不是对亲情的嘲讽?


这难道不是对电视剧前10集塑造的那种家庭关系的嘲讽?


这种转变,很难不让人失望。


更让人失望的是,哥哥们大学期间,因为种种原因,9年之间,一次家都没回过。


等能回家了,又不知多陪陪爸爸们,整天围着妹妹团团转。


大哥,知道妹妹爱吃糖牙疼还怕看牙医,于是出国学了牙科毕业做了牙医回国就给妹妹看牙。



呵呵,真是惊喜。


小哥,知道妹妹小馋猫爱吃甜食蛋糕,于是出国学了甜点回国后暗搓搓开了间咖啡屋,只为能给妹妹做甜点,不回家的原因,竟然是要给家人惊喜。



惊喜?


没感觉到。


尴尬倒是真的。


故事里李尖尖被她俩哥哥搞的浑身不自在的。


剧外观众也被这俩哥哥搞的尴尬癌要犯。


明明,编剧不是黔驴技穷写不出好东西了。


你看播出的这些集里,对家庭戏的处理,都是在线的。


可是一到爱情,就开始一锅乱炖,cp乱配,配角乱飞。


齐明月,本来只是李尖尖的闺蜜。



结果哪哪都是她。念书的时候先对着小哥小鹿乱撞,然后又爱上大哥。甚至于大哥回国,接机的不是家里人而是妹妹的同学?


庄北,本来只是小哥的老同学。



结果整出一串三角恋来。尖尖的好友唐灿看上庄北,庄北看上齐明月。


有意义吗?


请问这对主线剧情有什么正向推动?


我真的有理由怀疑这仨那么多剧情,就是为了各种软广植入。


看这啤酒,哎哟,真衬托氛围。



还一定得多喝,才有那种将醉未醉跟心上人搭话的勇气。



还有这薯片,喝多了火锅吃够了都舍不得放下,多香啊。



啧....


要我说,多多余啊,这仨的感情线。


这不是锦上添花,这画蛇添足啊。


本来哥哥妹妹已经足够扯犊子,现在学长学妹乱纠葛,《以家人之名》,家人已经成为恋爱的新舞台。


这时候,已经变味儿了。


评分不降,才怪。



3,可惜了,以家人之名


要说《以家人之名》只想做个八点档三流偶像剧,披着家庭的外壳,找几个年轻貌美的鲜肉男女,大行玛丽苏之道,我也不信。


我始终觉得,这剧是有野心的。


制作方在讲故事上,也是有能力的。


从前十集就能看出,编剧们不是不懂家庭生活。


相反,他们懂得很。


不仅懂家庭生活,还懂邻里之间的痛点。


编剧用这些居委会的女人们,唱完红脸唱白脸。



前脚让他们做好人操心单亲爸爸李海潮一个人带孩子太累给他介绍对象。


后脚让他们做坏人在背后嚼舌根说李海潮老婆才死半年就相亲。


前脚让他们关心凌和平(大哥的爸爸)家庭关系不和睦。


后脚让他们对凌和平离婚议论纷纷。


几场戏下来,给观众把李爸爸和凌爸爸的遭遇,交代的明明白白。


顺便还感慨了一把邻里之间闲话的威力。


可谓一石几鸟。


所以如果说这个团队不会讲故事,那我不同意。


他们不仅会讲故事,还很有野心。


我在前文中说,剧中有好几场戏,都在喜剧中,反映了真实的社会问题,比如性别意识,性教育,独生子女问题。


编剧们不仅让主角负担起反应社会痛点的责任,配角也各个没拉下。



齐明月,乖巧听话,却被控制欲过强的母亲进行了多年打压教育,导致极缺自信。这样的孩子,我们每个人身边,多多少少都有。


唐灿,漂亮出众,小时候是童星,长大了没成明星,和原生家庭关系紧张。最近这些年,小小年纪有明星梦的孩子也很多。


她们身上反映的这些社会问题,其实非常普遍,如果处理好了,人物应该很饱满很好看。


可是现在,看看网友对存在感过强的齐明月是什么感觉?


烦人!!


编剧们是很有野心,希望每个角色都能击中一些社会痛点。


可编剧们也很浮躁,对这些痛点都浅尝辄止,最终变成一个不痛不痒的人设。


这让人觉得很可惜。



我不是不能理解制作方在后期要安排这么多爱情冲突的戏。


毕竟他们要为收视率考虑。


没有任何一个剧从立项开始,就能确立自己不会亏钱。


一个剧组背后,是成百上千要吃饭的人。


所以,考虑市场反映很正常。


《以家人之名》的设定,以前国剧中也没先例,怕平实的家庭戏话题度不高,收视率不理想,所以安排爱情戏来增加冲突和话题度,这没毛病。


家庭戏中当然可以出现爱情。


但无限度的安排爱情戏,给配角加戏,以至于本末倒置,观众就很难忍了。



制作方不是做不出好东西,而在考虑市场因素的同时,给自己上了太多枷锁,导致烂尾。


这让人觉得可惜。


其实今年,国剧市场上,“烂尾”已经不再是个新鲜词了。


从年初大热的《下一站是幸福》,到年中的《三十而已》,到今天的《以家人之名》,还有之前的网剧黑马《传闻中的陈芊芊》,国剧之光《隐秘的角落》......


每个热播剧伴随的,都是烂尾的议论。


有些剧是结局达不到观众预期,但质量依旧在线。


而有些,则成了话题和流量的奴隶,开局惊艳,收场潦草。


他们不是没能力做好剧,而是从制作开始,就已经把流量和质量,当成两个东西在对待。


但流量和质量真的是对立的吗?


还真不是。


制作方可能以为家长里短的家庭戏不会有太大市场。


但事实证明,《以家人之名》真正出圈打动人心的,获得好口碑的,还是那些对家庭细节的处理。



制作方需要知道的,是观众喜欢的,从来不是无脑的哈哈哈和哇哇哇,而是真正保质保量的好作品。


观众并不是没有鉴别好坏的能力。


所以,请有才华的编剧们,对市场,对观众,有点信心吧。


别再高开低走了。


别再因为烂尾剧情上热搜了。


别再让人惊艳可惜又恨铁不成钢了。


从一而终,真正做点好东西,让大家都开心开心,好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前一秒泪目,后一秒笑到变形,《以家人之名》是什么神仙剧!
《以家人之名》赢在大胆定义亲情?评分高达8.6,谭松韵太圈粉
兄妹情变爱情,爸妈们的奇葩操作,《以家人之名》三大槽点忍不了
开播就上8.6,这部国产新剧,一口气看5集不过瘾!
《以家人之名》开播,这部剧英文名为啥叫“Go Ahead”
两个哥哥,两个爸爸?谭松韵新剧太上头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