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带你学中医(中医诊断诊法)
2020-04-20 22:52

中医诊断是在调查、收集临床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从而了解和掌握病情的方法。诊断是治疗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是临床实践中重要的环节。

中医的主要诊断方法包括问、闻、望、切等四诊的方法。

问诊:询问病人或家属关于疾病的发生、演变、诊疗情况及病人的自觉症状等以测知病情。

望诊:对病人体表各部及排泄物等进行观察,以了解病情。

闻诊:从病人的声音、语言、排出的气味或排泄物了解病情。

切诊:切病人的脉搏和其他体表部位,以观察体内病情的变化。

问诊:问诊总纲:

1、首先要抓住病人现病的主诉,然后围绕主诉进行询问。

2、掌握十问歌诀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其问经期,小儿当问麻痘斑。

问诊

一、问寒热

1、恶寒发热:外感表证,分为风寒表证和风热表证。是以恶寒发热的轻重来区别的。恶寒偏重的问风寒表证;发热偏重的为风热表证。

2、寒热往来:也就是说恶寒发热交替出现,其中寒热往来无定时的为半表半里证(《伤寒论》中称小柴胡证);寒热往来有定时的为疟疾(习惯称为打摆子)。

3、但热不寒:

壮热,指高热不退,为里实热证。

潮热,指热如潮水,发作有时。包括阴虚潮热(五心烦热、颧红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阳明潮热(腹胀痞满、大便不通),湿温潮热(胸痞脘闷、呕恶纳差、大便溏泄、苔腻)。

4、但寒不热:

多为阳虚证。

二、问汗

1、表证辨汗,表证无汗(伤寒表实证);表证有汗(伤寒表虚证、风热表证、秋燥表证)。

2、自汗,发热不高,汗出不止,活动更甚。多见于气虚和阳虚(甘温除热法,代表方补中益气汤)。

3、盗汗,睡时汗出,醒来汗止。多见于阴虚病证。

4、全身大汗,其中高热烦渴、脉洪大者为里实热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者为阳气虚脱;汗出如油、热而粘手,脉细数者为亡阴证。

5、头汗,要兼顾舌像辨证。

6、半身汗,多为气血运行不调,为中风先兆。

三、问痛

1、注意痛的部位,头痛(以十二经脉为依据的。如少阴寒厥头痛表现为头痛连齿)、胸痛(以合并症状为依据的;如胸痛而咳吐脓血者多见于肺痈。胸痛潮热盗汗、痰中带血者多为肺痨。痛如针刺刀割、泠汗淋漓者多为真心痛);胁痛(是以肝病、痰饮为依据的,因为肝应在胁);脘痛(专指胃疼痛)、腰疼(肾虚、寒湿、淤血为多);腹痛(指脐以下、耻骨联合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四肢痛(主要指风寒湿痹)等在内科书中有专门论述。

2、疼痛的性质,包括胀痛(气滞)、重痛(湿阻)、刺痛(淤血)、绞痛(实邪闭阻如绞肠痧)、灼痛(痛而喜欢凉为火热串络)、冷痛(冷而喜暖为寒邪阻络)、隐痛(气血不足或阴寒内生)、掣痛(痛有牵引感觉者,多为肝风)。

3、疼痛持续的时间,持续不解或疼痛拒按者多为实证;时有缓止或喜按者多为虚症。

四、问二便

1、大便:注意大便的性状、次数、颜色、气味、排便感。例如问颜色,先便后血色黑如胶漆者为远血(脏毒);先血后便,颜色鲜红者为近血(肠风)。

2、小便:注意颜色、尿量、次数、排尿感。例如问次数,次数多而短赤者多为下焦湿热(尿路感染);点滴而出甚则不通者为癃闭(前列腺肥大)。

五、问饮食口味

1、食欲与食量:纳差或纳呆(以脾胃为部位结合病因而言的);厌食(多为食物伤或过度);消谷善饥(多食善饥反而体重减轻多为胃火炽盛);饥不欲食(有饥饿感但不想吃或吃的不多多为胃阴不足、虚火上扰);嗜食异物(虫积)。

2、口渴与饮水:口不渴多见于寒证;口渴欲饮(口渴多饮为里热炽盛、渴不多饮为湿热蕴阻或热入营血、口渴欲饮但饮而则吐为水逆证、渴饮而小便量多为消渴病)。

3、口味:口苦(里热病尤其是肝胆实热);口甜(脾胃湿热);口中泛酸(肝胃蕴热);口淡泛味(脾虚不运);口中有消食感(伤食)。

六、问睡眠

1、失眠:心悸易惊,多梦(心血不足);心烦内热,久久不能入睡(阴虚火旺);呕吐痰水,心悸而烦,不能入睡(痰火扰心)。

2、嗜睡:睡意正浓,不由自主。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心肾阳虚);昏睡(热入营血)。

七、问经带

(一)、月经

1、月经周期(周期28天左右,经期34天):月经周期提前78天为月经先期(鲜红量多为血热、色淡量少为气虚);月经周期退后78天为月经后期(色淡於块经前腹痛为血寒或淤血、色淡量少血虚冲任不足);月经先后不定期(肝郁气滞)。要注意并月和暗经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2、月经量:要注意和以前相比较,包括月经过多(血热或气虚);月经过少(血虚或血瘀或寒疑或痰湿);闭经(停经3月而为妊娠者),有些停经是环境改变引起的不是病态。

3、月经色质:淡红稀薄(虚证);深红浓稠(实证);紫暗有块(血瘀)。

4、疼痛(指小腹痛):胀痛(气滞血瘀);隐痛腰酸(气血亏虚);冷痛喜暖(寒疑)。

(二)、白带

少量乳白色、无臭味的分必物。要注意颜色、量、质、气味的辨证。例如带下黄色为湿热下注;带下色白量多为脾虚。

八、问小儿

主要是问麻疹、水痘、高热惊厥史,预防接种史。主要是是因为小儿自述不真实。

望诊

一、望神

神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以精气作为物质基础,通过面目表情、精神思维、语言气息表现出来。

1、得神(有神):神志清楚、反应灵敏、语言清晰。说明正气未伤,预后较好。

2、失神(无神):精神萎靡、反应迟钝、语声低微。说明正气衰败,预后不好。

3、假神:久病、重病、精神极度衰弱病人,突然精神好转但两颧发红。说明阴阳离绝,频临死亡,称为回光返照或残灯复明。

4、神乱:外感表现为热闭;内伤表现为痰闭(癫子与狂人)。

二、望色(主要指面色)

1、白色:苍白色见于阳气虚、血虚、大失血、寒疑经脉。

2、黄色:萎黄见于脾胃气虚、血虚;面色黄肿见于脾胃湿盛;面目身俱黄见于黄疸(黄而鲜明如橘子色为阳黄,多为湿热;黄而晦暗如烟熏味阴黄,多为寒湿)。

3、赤色:满面红赤、脉盛有力为里实热证;颧部潮红,脉虚无力为虚热证;久病重病面色苍白而泛红者多为戴阳证。

4、青色:面色发青多见于阴寒疑滞、各种剧烈疼痛、气滞血瘀、小儿惊风。

5、黑色:面色黑而淡暗(阳虚阴寒);黑而明亮(阳虚水湿不化);黑而干焦(肾精久耗);眼眶黑(肾虚水泛的水饮病、寒湿下注的带下病)。

三、望小儿指纹

小儿指纹是指食指掌侧前缘的脉络是手太阴肺经的一个分支。分为风(第一节)、气(第二节)、命(第三节)三关。

1、色泽:红主风寒紫主热,惊风疼痛青负责,

滞暗为实淡为虚,血络郁闭成黑色。

2、长短:一般来说,指纹在风关者邪浅病轻;透气关者邪已深入;达命关者病情更重;若指纹一直伸到指甲端称为透关射甲,病情尤为重笃。

3、浮沉:指纹浮现明显者病在表;沉隐不显者病在里。

四、望形体、姿态

形体主要指壮、弱、胖、廋。四方面都与五脏相应的。

姿态主要指动静姿态及其体位变化。例如胸水患者向患侧卧呼吸困难减轻。

五、望舌

舌诊在临床上有重要的意义,正常舌像是淡红舌、薄白苔。

芒刺舌:伴干燥主热邪亢盛(舌尖主心火亢盛、舌边主肝胆火盛、舌中主肠胃湿热);

3、舌体动态:

强硬:主痰湿蒙蔽心包、热闭心窍、热盛动风;

萎软:主气血亏虚、肾阴枯竭;

颤动:多主中风病证;

吐弄:舌伸长而迟缓、露出口外称为吐舌,主疫毒攻心或正气衰败;伸出、收回、四周摆弄为弄舌,主动风先兆或小儿发育不良;

短宿:伴青紫主寒疑经脉;伴胖大主痰湿内阻;伴红绛主肝肾亏虚。

(二)、望舌苔:

1、舌苔颜色:

白苔主表证、寒证、湿证;

黄苔主里证、热证;

灰苔主里热证或寒湿证;

黑苔主主热极或寒盛;

2、舌苔的性状:

厚薄:苔薄说明病邪不甚,病势较轻,主外感表证或正虚邪退;厚苔说明邪气较甚,病情较重;

润燥:湿润不干主湿邪内盛或热病津液未伤;干燥主热病伤津或阴虚液亏;

腐腻:松腐如豆渣堆积主胃中实热;厚腻主湿邪、痰饮、食积;

花剥:剥落不全、剥落处光滑无苔主胃气阴两伤;剥落而有腻苔主痰湿未化但正气已伤;全部剥落(镜面舌)主胃阴衰亡。

3、常见舌像分析:正常舌像是淡红舌、薄白苔。临床上要综合分析,不能有片面性。

闻诊

(一)、病变声音

1、语声:声高有力,多言而躁动主实证、热证;语声低微,少言而沉静主虚证、寒证。新病声音嘶哑多为外感风寒、肺气失宣;久病声音嘶哑多为肺阴亏虚。呻吟不止多为痛证;小儿阵发惊呼多为惊风。

以下三个名字及主证:

1)、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者,称为谵语。主热扰心神。

2)、声音低弱,语言重复,称为郑声。主心气大伤、精神散乱。

3)、喃喃自语,见人便止者,称为独语,主心气不足、心不养神。

2、呼吸:呼吸气粗有力,多为实热证;呼吸微弱无力,多为肺肾气虚证;张口抬肩为喘、喉中痰鸣为哮;呼吸微弱,气少不足以息为气虚少气;叹息,太息者为肝郁。

3、咳嗽:咳声重浊为实证,咳声低微为虚证。

以下两个名字及意义:

1)、顿咳(百日咳):咳声阵发,咳时气急,终止时做鹭鸶叫声。

2)、白喉:咳声如犬吠,侯中有膜者。

4、呃逆:古人称哕,俗称打呃,为胃气上逆所致,高短有力为实热;沉长无力为虚寒。久病呃逆为胃气衰败。

5、嗳气:古人称噫气,为胃气上逆所致,食后嗳气酸腐为消化不良;无酸腐为肝胃不和。

(二)病体气味

咳吐腥臭浓痰,为肺痈;鼻出臭气,流涕不止为鼻渊。气味病理机制:臭为热、腥为寒。

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

一、脉诊(六种基本脉象)

1、浮脉:轻按则得,重按稍弱。主表证,外感病初期。

2、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主里证。沉脉中有一种脉——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痛证、痰饮。

沉脉中还有一种脉——弱脉,柔细而沉,主气血不足。

3、迟脉:脉来迟缓,一息不足四次,主寒证。

迟脉中有一种脉——涩脉,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脉涩无力为精虚血少;脉涩有力为气滞血瘀。

迟脉中还有一种脉——结脉,脉来迟缓,时见一止,止无定数,多见于阴盛气结、寒痰、淤血、积聚。

4、数脉:脉来一息五至以上,主热证。

数脉中还有一种脉——促脉,脉来急数,时见一止,止无定数,主阳热亢盛、气滞血瘀、痰饮。

5、虚脉:三部脉举按无力,重按软而空豁,主虚证。

虚脉中还有一种脉——细脉,脉细如线,应指明显,主诸虚劳损。

虚脉中还有一种脉——代脉,动而中止,良久复动,止有定数,主脏器衰微或脾气欲绝或风证、痛证。

6、实脉:脉来去俱盛,三部举按有力,主实证。

实脉中还有一种脉——滑脉,往来流利,滑如滚珠,主痰饮、食滞、实热证。

注意:几种脉象合在一起,对诊断很有意义,如脉浮紧主风寒表证,脉浮数主风热表证,脉细数主阴虚证,脉滑数主痰热等等。

必须理解十怪脉以便更好地知道疾病的预后。

雀啄连来三五啄,屋漏半日一滴落,

弹石硬来寻则散,搭指散乱如解索,

鱼翔似有又是无,虾游静中跳一跃,

更有釜沸涌如羹,旦见夕死不需药。

二、按诊

按肌肤、按手足、按脘腹、按俞穴。对知道疾病的部位和性质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附:脉象及主病歌诀:

平缓脉:脉来和缓,一息四至(每分钟60~70),应指均匀,脉有胃气的一种表现,称为平缓脉,多见于正常人。

浮脉: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风见表实,无神无力指虚浮,浮脉里有七瓣(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虚、浮洪),其中理性要经验。

洪脉:洪脉满指波涛似,来时力状去自然。脉洪阳盛虽夏旺,非是火盛治灾凡。

实脉:实脉毕毕更属长,举按充实力最强,新病逢时是火盛,久病逢时或气痛。

长脉:长脉直过本位前,迢迢自弱类长杆,心肾身强气本状,实脉相联似剑长。

短脉:短脉象形似龟,藏头露尾脉中筋,寸尺可凭关不诊,涩微动结似相随,主病逢之为难治,概似真元气多亏。

芤脉:两边实中间空,芤形脉似软如葱,寸阳见芤血上溢,芤现迟脉下流红,芤形浮细须轻诊,睡眠浮脉像得诊,气血伤耗精神损,自汗阳虚骨蒸深。

散脉:散脉形浮无沉候,如寻至数拘不定,满指散乱似扬先,按之分散难归整,产是生早胎为堕,久病脉散必丧命。

沉脉:沉脉壮重迎指,如石投水往下沉,按之无力真元弱,有力为痛滞气侵,中寒其脉均沉类,沉紧、沉滑、沉弦、沉细、沉数、沉迟、沉微,数头机关勿误人。

微脉:细微小至如弦,沉而极细最不断,春夏少年均不宜,春冬老弱确为善。

伏脉:沉之深,伏脉游,下指推筋靠骨求,真气不行症痞结,脉丧泻之不出头。

弱脉:沉细软绵似弱脉,轻寻无板重采知,元气耗损精血虚,少年可虑白头矣。

虚脉:虚脉举指迟大软,按之无力又空洞,精神气血都伤损,病因虚法,汗多中。

牢脉:沉而伏力很强,牢形实大{MOD}长,劳伤微疾真精损,气喘腹疝,七情伤。

革脉:革脉肢体自浮急,象诊真似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血虚或梦遗

迟脉:寻肉内至来三,来往极慢微迟脉,浮迟表寒是表证,沉迟里冷必定见。缓、结、代、涩居迟类,不究详细莫轻谈。

缓脉:缓四至通不偏,和风杨柳袅自然,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间,缓迟气血皆伤损,和缓从容为气安。

结脉:缓一指复又来,结脉肢体记在怀,悲虑积中成郁结,五芤交攻为痞灾。(五芤:气、血、痰、饮、食)

代脉:缓之不能随手知,良久方来是代脉,代是气衰凶且甚,妊娠奉同生机存。

涩脉:脉道涩难疏通,细迟短散何成形,来往湿滞似刮竹,病蚕食叶慢又难,思虚交愁里积久,不但损血又伤精。

数脉:来往速数脉形,一息六至仔细凭,数脉属阳热可知,只把虚实火来医,实要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急、紧、弦、滑、动、促都从数脉安排定。

疾脉:快过数者脉名疾,载阳又可阳凶升。

紧脉:数又弦疾和成紧,举如转索切绳形。浮紧表寒身体痛,沉紧逢见腹疼痛。

弦脉:举迎手按不转,弦长端直若丝弦,受病轻重如何认,指在弦上软硬看。

滑脉:滑脉如珠滚滚来,往来流利却还前,停食痰气胸中瘀,妇女滑缓定是胎。

动脉:动脉摇摇数在关,没头没尾豆形圈,动主惊悸心空虚,汗出发热阴阳参。

促脉:数又止促脉乎,进必无生退可生,促脉三焦火焱盛,原因有五细推求。血、气、痰、食、饮停留一种治病由。

濡脉:浮取极不力,按之随手又空空,主病血虚阳虚症,汗多夜间骨热蒸。凭脉验证如明镜,学者用心都精通。

附:舍证从脉和舍脉从证

(1)舍症从脉和舍脉从症

舍症从脉:“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是表寒里热之证,应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发汗清里,但如“脉微弱者”,即是“无阳”之征,便“不可发汗”。发汗伤阳,是犯“虚虚之戒”,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这与“少阴病,微脉,不可发汗,亡阳故也”之文,遥相呼应。可知此处的舍,是舍其证之缓;此处的从,是从其脉之急。此时不治其表,可无大的问题;如治其表,必然危及生命。如治其里(如温阳益气之法),不仅可使虚阳得复,而且有时可因阳复而表自解;如不解,再以法治之。李士材说:“世有问证而忽脉者,得非仲景之罪人乎?”(见《医宗必读·从脉不从证》)是深有得于仲景者之言!

舍脉从症:服桂枝汤后脉见洪大,但前条仅见大汗出,而后条兼见大烦渴不解。前条为风寒表证仍在,仍宜桂枝汤调和营卫,营卫和则脉证自平;后条为风寒化热入里,改用白虎加人参汤大清阳明经热,辅以益气生津,热去津生则诸症自已。二者之治,均舍脉之洪大,而从症之有无烦渴。脉洪大而烦渴,知阳明经热是真;脉洪大而不烦渴,知阳明经热未具。可知此处之舍,是舍其假象;此处之从,是从其本质。“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之文,而脉之现状为“弱”,是不宜用下法的,但根据病程、症状和能食等情况来看,又可用下法;在比较有把握的情况下,仍须防止事故的发生,故又在服小承气汤时,小心翼翼地提示“少少与微和之”。如此,即使病人体弱,不能接受下法,也不会发生大的不良反应,造成严重后果。可谓考虑周到,立身于不败之地也。李士材说:“世有切脉而不问证,其失可胜言哉!”(见《医宗必读·从证不从脉》)亦是从仲景之学悟出的精确论断!

(2)以脉为主,推断后果

如火逆证欲自解,则见脉浮;“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厥阴病“下利……脉微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这些判断虽然是以脉为主,但不是以脉为唯一根据的。表证宜汗,因用火灸误治,邪无从出,深入下焦,致腰以下重而痹,今见脉浮,知正气来复,有鼓邪外出趋势,故知欲自解。根据病程在“厥阴”这一特定阶段来进行认识的。厥阴为三阴之尽,厥热进退,可预示病之吉凶,从阴转阳则生,厥不还则死。浮、数均为阳脉,示病势之由阴转阳;沉、涩均为阴脉,示邪之深固难解。离开了厥阴病这一特定的病程阶段,就很难或不可能据上述之脉做出上述的各种判断了。太阴中风欲愈,脉见“阳微阴涩而长”;少阴中风欲愈,脉见“阳微阴浮”,浮、长均为阳脉,阴病见阳脉,为正气来复、邪气衰退之象,故知欲愈。

脉症相反,预后多属不良。《素问·平人气象论》有“风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涩坚者,皆难治”;《难经·十七难》有“病若大腹而泄者,脉当微细而涩,反紧大而滑者,死也”之文;《史记·仓公传》有“意治病人,必先切其脉乃治之。败逆者不可治,其顺者乃治之”之述。而仲景师承前哲,应用前人的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云:“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便是一例。之后,各家承仲景之学,更有发挥。“……又其次则辨病脉之从违,病之与脉各有宜与不宜,如脱血之后,脉宜静细而反洪大,则气亦外脱矣;寒热之疾,脉宜洪数而反细弱,则真元将陷矣。”陈修园言简意赅的论脉诗句:“外感阴来非吉兆,内虚阳现实堪悲。”都是精辟之论。

+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冶法(中医入门)
中医学
中医诊断学精华汇总
《中医诊断学》总结
中医诊断学复习题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