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纪念 | 也同欢乐也同愁

这是一份女儿们回忆父母亲的珍贵记录,独特而真切。

陈寅恪、唐筼离去四十年后,女儿陈流求、小彭、美延——已近暮年的三姊妹倾注心血,合作撰写这部回忆录,了却缠绕心头的多年夙愿。书中叙述了和父母一起生活亲见、亲闻的种种往事,从孩提时代依稀记事起,大体到1949年为止。

从追述祖辈家世,父辈东洋西洋求学,双亲的相识姻缘,婚恋成家后抚育女儿,奉养老父,教书治学的校园生活,抗战烽火中的播迁流离,父亲目盲下的种种际遇,母亲面对艰厄世事的坚韧,以及父母之间相知相契的深厚情感。书中也记叙了有着姻亲关系的陈氏、唐氏、俞氏家族,如陈宝箴、陈三立、陈师曾、唐景崧、俞明震、俞大维等人,都是晚清、民国历史舞台上活跃人物。点点滴滴看似平平常常的生活细节,为了解学者陈寅恪补充了重要的资料。作为子女辈的回忆,因其真切感人,也获得了广泛的读者。

“三联学术通讯”今天刊发三姊妹合撰的忆述文字,以兹纪念前不久病逝的陈流求先生。下面内容节选自《也同欢乐也同愁:忆父亲陈寅恪母亲唐筼》第二章“父母亲的婚姻及我们姊妹名字的由来”,注释略。标题为编者加。

珍惜玳梁桑海影

他生重认旧巢痕

 | 陈流求 陈小彭 陈美延

父亲在《寒柳堂记梦未定稿》(七)“关于寅恪之婚姻(补文)”写到:“寅恪少时,自揣能力薄弱,复体孱多病,深恐累及他人,故逰学东西,年至壮岁,尚未婚娶。”

所以他在清华任教时已是大龄单身男教师,近四十岁仍然未婚,在兄弟姐妹这一辈中也是年龄最晚结婚的一人。当时许多同事朋友为了父亲的婚姻大事,都主动关心,也介绍过女青年,然而父亲对婚姻一直抱有神圣的看法,尤为注重修养高洁、气质优雅,认为婚姻是一辈子的幸福,不可轻率而为。本着极其慎重的态度,他始终都没有满意的人选。直到祖母俞明诗夫人去世,祖父散原老人为此十分焦急,再三告诫,如果父亲自己再不定下来,他可就要强行做主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整个家族给予的压力让父亲自己也颇为苦恼。

父亲1926年7月8日初到清华,曾和众位单身男教师住在清华园的工字厅,与吴宓同住西客厅,9月初迁至南院与赵元任伯父为邻。父亲住工字厅时,与一位美国留学归来的体育教师郝更生相识。郝更生当时的亲密女友高梓,是母亲在上海学习时同学,又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一同教授体育的同事,也是最好的朋友。和母亲往来十分密切,亲密无间,情同姐妹,所以日后母亲叫我们称呼高梓为高舅、郝更生为郝舅。

郝更生、高梓夫妇

1928年初春的一天,郝更生与父亲聊天时,说到他看见高梓的朋友,一位女教师家里墙上悬挂一横幅,署名为“南注生”,感到好奇,便请教父亲“南注生”为何许人,并简略介绍了横幅主人的情况。父亲惊讶道:“此人必灌阳唐景崧(字维卿)之孙女也。”因父亲曾读过唐景崧的《请缨日记》,并对《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予日本时的晚清政局甚多感慨,且嫡亲舅父俞明震曾在台辅佐唐景崧独立,据守台湾。故对唐景崧的著作、事迹都有较多的了解。父亲便为郝更生讲解:“南注生”是清朝台湾最后一任巡抚唐景崧的别号。既而表示对这横幅的原件非常感兴趣,想亲自去看一看,顺便拜访一下横幅的主人。

唐景崧《请缨日记》

这位女教师果然是广西灌阳唐景崧嫡亲孙女,是唐公第四子运泽与沈氏夫人所出,光绪二十四年戊戌五月初一(1898年6月19日)生于桂林,按家中排行取名“家琇”。工作后多使用单名“筼”或号 “稚筼”,婚后也常用字“晓莹”。她多年来专注从事女子体育教育,尚未遇到愿意托付终身的知音。

春日的一个周末,郝更生陪同父亲到北平西城区涭水河胡同母亲的住所,见到了母亲,并仔细观看了挂在墙上的横幅。这幅诗作为南注公在光绪戊戌春间,即母亲家琇出生前不久所书,上写:

蒼昊沉沉忽霽顏,春光依舊媚湖山。

補天萬手忙如許,蓮蕩樓臺鎮日閒。

盈箱縑素偶然開,任手塗鴉負麝煤。

一管書生無用筆,舊曾投去又收回。

為人作書,口占二絕。冬陰已久,立春忽晴,亦快事也。  南注生 

这幅南注公的遗墨,是父母喜结连理最重要的纪念物,他们非常珍惜重视。父亲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请胡适伯父为此横幅题诗,胡伯父在“九一八事变”次日作《题唐景崧先生遗墨(陈寅恪先生嘱题)》,诗末云“毕竟天难补,滔滔四十春”,父亲收到后给胡伯父复信:“……以四十春悠久之岁月,至今日仅赢得一'不抵抗’主义。诵尊作既竟,不知涕泗之何从也。……”胡伯父的父亲曾为唐景崧属下,共同抗拒日本占领台湾。接近四十年后,东北三省又被日本侵占,由于国力薄弱,导致大片国土沦丧。从胡伯父的题诗与父亲的复信足见当时父辈感伤时事,忧国忧民的愤慨。几年后,抗战逃难到香港,约在1938年春,父亲又请许地山伯父为该间距题诗,因为许伯父的父亲,也曾在台湾与唐景崧一同抗击日本,并坚持到最后,令许伯父《题唐南注公手迹》有“鸡峰陷没鲲洋沸,一去东溟永不归”的义愤。南注公手书的诗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全家逃离香港时略有毁损,至1953年,父母晚年在广州将其重新装裱后,父亲再敬题四绝,以兹纪念,诗云:

橫海雄圖事已空,尚瞻遺墨想英風。

古今多少興亡恨,都付扶餘短夢中。

當時詩幅偶然懸,因結同心悟夙緣。

果賸一支無用筆,飽濡鉛淚記桑田。

一卷新裝劫後開,劫痕猶似染炱煤。

湖山明媚雖依舊,舊日春光去不回。

頻年家國損朱顏,鏡裏愁心鎖疊山。

歷書太行人事路,儻能偕老得餘閒。

父亲所题的四首绝句情真意深,字里行间饱浸着对家国沧桑的感慨。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家深受灾祸,家庭发生变故,个人屡遭厄运。虽然历经苦难,幸得夫妻二人婚姻美满,相互扶持,走到白头。

致胡适函(左页为胡适手书“题唐景崧先生遗墨”)

南注公这帧遗墨是我家的传家宝,历经战乱逃难,能劫后尚存,却不幸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文化大革命期间)丢失,我们深切祈盼它能重见天日。

涭水河住所的初见,就像是冥冥中命运注定一般,父亲初见母亲时深有“惊见神仙写韵人”之感,而母亲通过郝更生的介绍,对父亲也颇景仰。当时谁人知道,父母这一见会注定两人日后相濡以沫,携手走过生命中不凡的岁月,拥有令人欣羡的幸福婚姻。父母从来对我们说,他们婚姻的大媒是母亲祖父维卿公书写的诗幅,实际上介绍人就是高梓女士和郝更生先生。

那日以后,父亲便约母亲一同出游,谈天说地。记得母亲曾告诉我们,最开始两人相约于北平中山公园,远远望见父亲走来心中甚为欢喜,可是发现父亲走路的姿势微跛,作为一名体育教员,出于职业敏感,让她心里产生了一个小疙瘩。在散步中跟父亲谈起,方才知道他足部有多处鸡眼、胼胝。这与早年留学时,穿着不合脚的硬皮鞋有关。当时的交通极不方便,从西郊清华园到城内,很费时间。父亲即使有繁重的教学、研究任务,假日仍不辞辛劳,进城赴约。随着他们不断交往,互相了解加深之后,不久双方遂定秦晋之好。

1928年7月上旬,父亲与母亲在北平城里举行订婚仪式,宾客是男女双方在北平的家人、亲友,及女方同事。7月15日中午十二时,又在清华园南院赵元任伯父家,宴请父亲清华的同事与朋友,席间还传示了吴宓伯父用红笺写的贺诗,庆典至午后四时方散。

由于祖父当年居住上海,而且母亲的生母沈氏夫人是杭州人,过继的母亲潘氏夫人是苏州人,不少亲友都在苏、沪、杭一带,所以同年农历七月十七日(1928年8月31日)父母在上海举行结婚典礼。父亲由海外带回的那个小“和尚”,四表叔俞大维的长子俞扬和当纱童。当晚宴请宾客以前,父亲考虑那时上海治安欠佳,决定把彩车上挂的装饰全部撤掉,以免被劫匪注意而遭不测。此举瞒着老人,怕祖父觉得不吉祥。婚礼晚宴顺利进行,席间母亲方听闻:刚才一位新娘的花车被劫匪盯上,新娘值钱的饰物被抢劫一空。此时,大家都觉得父亲料事真有先见之明。

父母新婚后曾到杭州旅行。由于清华开学,父亲必须赶回学校授课,而母亲因为要安葬我们的外祖母潘氏夫人,并料理后事,新婚燕尔不得不暂时分开。父亲在《戊辰中秋夕渤海舟中作》一诗中有句:“解识阴晴圆缺意,有人雾鬓独登楼”,表达出当时的无奈与不舍。

曾农髯《红梅图》,陈寅恪、唐筼结婚时绘赠,悬挂于洞房壁间

父亲与母亲携手走过四十余载,风雨同舟,患难与共。母亲更是在生活,事业,学术上给予父亲全力支持,不仅仅是生活中的贤妻良母,更是父亲的心灵伴侣和精神支柱。在我们女儿看来,整个家庭虽然后来迫于种种历史原因,遭受了不少苦难,但这段婚姻始终是极其美满的。历经浩劫,他们相敬如宾、相依为命,更显出爱情的真醇可贵。父母直至晚年,回首他们几十年的婚姻,再三于“题红梅图”诗中明誓,愿他生仍为夫妇:

又題紅梅圖一律 圖為寅恪與曉瑩結褵時曾農髯丈熙所繪贈  迄今將四十載矣 

卌年香茜夢猶存,偕老渾忘歲月奔。

雙燭高燒花欲笑,小窗低語酒餘溫。

紅妝縱換孤山面,翠袖終留倩女魂。

珍惜玳梁桑海影,他生重認舊巢痕。

父母婚后将近一年,便有了第一个女儿——流求,这个小生命的到来,给当时整个家庭带来了莫大的欢乐。亲友们都说这个女婴跟父亲的同胞妹妹新午姑,像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这样的议论自然让父母和新午姑欢喜不已。父亲感怀宛若上天注定的缘分,让他遇见了温柔贤淑的妻子,次年又有了后代,让他有了来之不易的幸福,而这样的缘分还得益于“南注生”的横幅牵线。

陈寅恪、唐筼与流求(满周岁)

1895年《马关条约》将台湾、澎湖割让给日本。台湾民众不愿沦落为亡国奴,奋起反抗,成立民主国,拥戴唐景崧为总统。后因兵力不济,清廷也未按照此前达成暗中接济的承诺,唐景崧逃回了广西桂林。台湾军民浴血奋战,仍无法与日本的坚船利炮相抗,最终失败。

我们的曾祖父陈宝箴、祖父陈三立和父亲祖孙三代人,对甲午战争我国战败,订立不平等条约,心中总是愤懑难耐、痛惜不已。虽然在流求出生的时候,台湾已被日本占领,但父亲始终认为台湾自古属于中国,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流求”是台湾的古称,于是把“流求”作为自己女儿的名字。

1930年春,陈寅恪带流求去中山公园看牡丹

恰于第一个孩子流求出生前不久,父亲在故都北平古旧文物集散地的琉璃厂一古董店里,“淘”得一枚旧官印,印文为“福建台湾巡抚关防”,以满汉两种文字书写。此印应为外曾祖父唐景崧任最后一位台湾巡抚时(1894年至1895年)使用过。据流求回忆:“在我约七岁多时,因病休学在家。一天,母亲带我坐火车往天津,去到一家银行地下室,打开保险柜的一个小抽屉,取出一枚暗灰色长方大印,母亲扶住印,让我放在手上掂量一下,感到分量挺重。母亲说:'这印与你的名字有关系。’”此即“福建台湾巡抚关防”印。现在看来,父母对这方印的保护可谓煞费苦心。由于得到这方印章,父母便更要给第一个孩子起名作“流求”了。“七七卢沟桥事变”后,逃难时也冒险将此印随身携到香港。在《陈君葆日记》中,关于此印有一段叙述,1938年2月3日:

向庚款会请款发展中文学系的详细计划书,今晨到图书馆打好送给许﹝地山﹞先生签字送到副校长处后,到中文学院来上课,许先生和陈寅恪、徐森玉等已在我的办公室等了好久了,我真有点不好意思。陈寅恪藏有光绪年间「福建台湾巡抚关防」银印一方及唐景崧回上海后手上李高阳书一通,均富有文献价值,因怕人家觊觎或别生枝节,遂拟寄存图书馆内。下午我把关防和北平等古斋收据(陈以二百二十金从古董铺买来)封交总务主任并附函说明来历,刚交出去后,芬尼颜已出席校务会议去了,这印因此不能不暂放写字间陈君处,因此心里有点不自在。

2月4日:

晨早到中文学院急致电话与芬尼汗问曾否收到银关防,他答说不曾,我心里有点忐忑不安,后来请他查问一下才知写字间的陈某竟忘却交出与他了。这银印本来可以放在图书馆中的古物陈列室的,但陈寅恪也许是地山──定要把它送到总务处的夹万去,不审何故。

我们家现在仅存有这颗印的印谱,而银印本身及唐景崧上李高阳(李鸿藻)书一通,父母有无于何时取回,我们姊妹都不清楚,其去向就更不得而知了。

过了不到两年,母亲怀的第二个孩子,1931年1月30日清晨,尚未到预产期,突然出现临产征兆。父亲只得仓促推掉当日与钢和泰的约会,匆忙送母亲去协和医院,其匆忙狼狈的程度和心中的焦虑,可以从当日早晨,写给钢和泰的英文便笺上出现笔误看出。一向书写严谨的父亲,竟将PUMC(北平协和医院)写成了PMUC。母亲生下不足月的婴儿也是一个女孩,面容轮廓酷似父亲幼年时期,父母喜笑颜开,遂命名为“小彭”。显然,“小彭”隐喻澎湖列岛(古时“彭”、“澎”可以通用),是台湾海峡中的岛屿,风景极为秀丽,为台湾的屏障与门户,我们可将其视作台湾的姊妹岛。长女名“流求”,次女名“小彭”,不仅听起来十分亲切,更有深一层的意思:要我们姐妹切勿忘记在当时被日本侵占,而原本属于我国的台湾、澎湖。

1931年唐筼怀抱流求小彭,在北平姚家胡同3号

在儿时,父亲曾给我们取过乳名,流求叫“蒜子”,小彭叫“酪子”。流求因觉得这个名字与大蒜有关,听起来不雅,一直没有用过,而小彭在日后的岁月里曾用过这个乳名。

膝下有两个女儿,家里充满欢声笑语。虽然父亲经常提到男女平等,男孩女孩都一样好,但母亲心里一直有个结,希望生一个男孩延续门第香火,也让祖父开心。

1937春末,唐筼怀着美延,与小彭在清华园新西院36号

于是,六年后,母亲不顾医生的劝告,冒着自己有心脏疾患的危险,年近四十,生下了第三个孩子,依然是个女儿,不料祖父仍很高兴,认为在自己八十五岁高龄的时候,家中又添了一个新生命,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还乐呵呵地亲自为这个小婴儿命名为“美延”。“美延”出自《荀子 · 致士》:“得众动天,美意延年。” 能得到祖父亲自取的名字,在同辈中是一件难得亦骄傲的事情,也看出维新派的散原老人并无重男轻女的思想。后来,父亲也和祖父一样曾为流求、小彭的孩子起名字,可见双亲对男女孙辈同等关爱。

美延不理解自己名字的意思,好奇地问父亲,父亲说:“你在生活里要积极乐观,与人为善,便可幸福快乐,延年益寿了。”这个名字的含义日后一直鼓舞着她,即使在遇到各种困难时,她也坚持用微笑面对,就像是祖父与父母一直在身边一样。美延是家中最小的女儿,又体弱多病,父母总担心她的健康,一直将其留在身边。而她从小便知父亲自幼求学海外,两个姐姐中学时已远离父母在外地读书等事例,深受影响,投考大学没有填一个本省内的志愿。将要离家北上时,母亲不舍也放心不下,就送了美延一个号,是自己从前用过的“稚筼”,父亲听了亦倍加赞许。母亲告诉美延说:“我把号给了你,就当我随时都与你在一起。”她带着母亲这份厚重的礼物,远离父母去求学。虽然在以后的日子里从未用过“稚筼”这个号,今后也不敢轻易使用,因为它是父母的赏赐,永远珍藏,但母亲的爱却给了自己莫大的精神鼓励。直到现在,母亲的音容笑貌,依旧时常浮现眼前。

我们三姐妹流求、小彭、美延的名字看似简单,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们才逐渐了解到父母和祖父在给我们起名字上的良苦用心。在父母膝下的总角之年,到现在满头白发、年过古稀,父母亦已长眠。一路磕磕绊绊,历经风雨走到晚年,愈发有感于在我们姐妹名字里父母长辈对世事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和对我们的关爱。我们三姐妹有幸在这样温暖的家庭中健康成长,感到无比幸福;正是这样的家庭,才能带给我们如此值得回忆与纪念的岁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回忆录】百年孤独:一个女人的桃色往事
先父陈寅恪失明的过程
汤一介:书香门第
父亲•酒•年
[散文]我的湘西我的家(系列随笔)
《心中的高山》——回忆父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