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二月二龙抬头,吃这些传统风物,一年好兆头

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既是万物萌动,新春伊始,也是社会民间请神祭祀、踏青游乐的大好时节,南北各地亦有不约而同、又不尽相同的食俗讲究,以味蕾的愉悦开启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期许。

“二月二,龙抬头”源于古人对龙形图腾与天气变化之间的关联性想象,又因“二月惊蛰又春分,种树施肥耕地深”,时机正合春耕播种,故而也叫“春龙节”、“春耕节”。

在过去靠天吃饭的农业社会里,人们认为龙是主司降水的神兽,自西汉就有记载舞龙求雨的仪式,东汉《说文解字》中解释道:“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

舞龙灯

如此以往,人们便在雨水、惊蛰与春分这几个嬗变的节气之间,专设时日,召唤神龙,祈求适时降雨、五谷丰登、驱虫消灾,由此又衍生出“二月二龙抬头,家家小孩剃毛头”等民谚习俗,寄望于出人头地、从头开始。

春卷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龙抬头”逐渐褪去了神话迷信色彩,生出了许多新的意思,例如春耕变成了植树,或是趁机和家人朋友到户外踏青、旅游,而那些应节食物则在沿袭传统的同时,唤起亘古不变的美好祝愿。

相比雨水丰沛的江南乃至中原以南,“龙抬头”的说法在较为干旱的西北和东北方地区更为盛行,食俗丰富而有寓意,一些平日吃惯的食物,例如面条、饺子、大饼等,到应节时都合称为“吃龙食”、“沾龙气”,亦被视作具有召唤加成的效果。
抬龙头·猪头肉

俗语说“吃猪头肉抬龙头,吃出一年好兆头”。相传过去农户到小年时才会杀猪庆贺,以备正月里享用,等到正月过完,一头猪也基本吃完,惟独留下猪头,这既契合了供奉龙王的时机,也可继续用来烹煮食用,吃猪头肉的习惯也如此流传下来。

有言道:“猪的浑身都是宝”,猪头也不例外,特别是猪耳朵和猪舌头(又名口条、猪脷),这两个部位的脂肪和热量相对较低,独特的脆嫩口感深受食客的欢迎。

猪耳朵

不过综合来看,猪头肉依然十分肥腻,难免令人望而却步,但好在这还难不倒善食猪肉的北方人民,不仅输出各种五花和排骨乱炖,亦有猪肉冻、锅包肉、糖醋里脊等精细之作,可谓样样拿得出手。

东北经典名菜猪头焖子

猪头肉的家常做法,是用八角、草果、桂皮、花椒、干辣椒等香料进行数小时深度卤煮,待冷却后切片即可。此时的猪肉已无油腻腥气,只留原料的卤香和肉香,尤其面颊肉肥瘦相间,胶质饱满,搭配开胃蒜酱食用,又能多炫几个大馒头和几碗小米粥。

猪头肉

也有更为大气的吃法,便是出自鲁菜经典的“扒猪脸”,又叫“半壁江山”,原味吃、蘸酱吃和卷饼吃均可,在鲁西、北京、齐齐哈尔等地是办大事时必不可少的一道压轴硬菜,寓意有头有脸、诸事顺利、鸿运当头。

嚼龙衣·春饼/烙饼/焖子

吃春饼即是“嚼龙衣”,东北、北京等地善于制作春饼,其形态与闽南流行的润饼、贵州地区的丝娃娃相近,又像是未经炸制过的大号春卷。

润饼

春饼有荤有素,如京酱肉丝、烤鸭搭配葱丝、胡萝卜丝、土豆丝、豆芽等,复合了多层次的滋味和口感,每咬一口都是满满的春天。

春饼

在山西、河北等地则流行吃葱油烙饼,又叫“吃龙鳞”或“揭龙皮”,由于制作过程中必须为烙饼翻面,许多人认为这是“吃翻身饼,打翻身仗”,龙抬头时吃烙饼,一年都会交好运。

猪头焖子

天津人的“龙鳞”则是吃焖子,可算作粉条的近亲,都是用红薯粉、绿豆粉、山药粉等制作而成,有的形似南方的凉粉和年糕,地道吃法是用油煎,浇上麻酱、蒜汁、辣油等调料,盛出时满屋飘香,美味尽在舌尖绽放。
扶龙须·面条

龙须面即是挂面的一种文雅叫法,如今全国不分南北,但凡细面皆好用“龙须面”为名。

细如发丝的龙须面

相传龙须面源于抻面,和普遍流行的“拉面”、“扯面”相近,既指一种制面的手法,也特指面条的品类。“以面为食”的山东、山西、甘肃等地都盛产品质极好的龙须面,极致可细如发丝,面条煮熟后不失麦香和筋道,入口顺滑,才算是一碗顺心如意的龙须面。

鱼焙面

如此也催生出一道开封名菜“鲤鱼焙面”,即是将龙须面酥炸后与糖醋熘鱼结合,面丝松脆,鱼肉酸甜鲜香,被誉为“先食龙肉,后食龙须”,令人食趣盎然。
啃龙骨·馓子/麻花

馓子是一种环钏形的油炸面食,古代又称“环饼”、“寒具”,因形似龙骨,于是被当作召唤神龙的一环,即为“啃龙骨”。

馓子

据记载馓子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在西北、晋南等地都颇为流行,也是回族等少数民族欢度节庆时的必备美食,以至流传全国各地。苏轼曾赞馓子“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匾佳人缠臂金。”其做法是将精面粉加入碱水糅合,经过反复揉搓制成条状,而后抹上食用油放入盆中饧面,再将面条入热油锅中炸至金黄,捞出晾干后即可食用,入口酥脆,越嚼越香。

麻花

另一种“啃龙骨”的方式,则是吃麻花,其制作方法与馓子有相通之处,也与油条(油炸鬼)的关联很大,都呈铰链形,有大小、甜咸、酥脆与松软等派系之别,选择全凭喜好,并无高下之分。

食龙胆·炸油糕

炸油糕作为极具北方特色的传统食物,是将黄米面与白面、鸡蛋、猪油、红白糖等配料调和相揉,制成圆片胚子,再入油锅炸至金黄。其表皮香酥,内里空心、软糯。民谚道“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十里的荞面饿断腰”,以此形容这种糕类饱腹扛饿,故而常作为早点食用。到龙抬头时,吃炸油糕则被视作“吞龙胆”,寓意吞下龙胆后做事更有干劲、更有胆识。

炸油糕

饺子即为“龙耳”,有言道“二月二吃水饺,百病惧龙体外跑”,再者饺子包肉包菜,“肉菜”取意“有财”,吃起来更添喜庆。此外还有吃大米等于吃龙子,吃鸡蛋等于吃龙蛋,吃馄饨等于吃龙眼,乃至吃炒豆、吃驴打滚等,无论吃到什么,皆是收获一份真挚善意的祝福。

同是为了祈求丰收、风调雨顺,江浙、江西、两湖、两广、福建等偏南地区则以“祭社”为主,“社”即为“土地神”,俗话说“为土地公庆生”。宋代陆游曾作“空巷看竞渡,倒社观戏场”,形容祭社时的热闹景象,生于绍兴的鲁迅在《社戏》中也做过生动叙述。与此同时,二月二也是唐宋以降的“挑菜节”,有吃野菜的传统风俗,正如白居易有诗云道:“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吃社肉·猪/羊/鸡/鹅

社肉即是用作祭拜的肉类,也叫“福肉”,以三牲为主,其中又以猪肉居多。《风土记》记载“荆楚于是日以猪羊肉调其饭,以葫芦盛之相邀于人,以敦故旧之情。”又有陆游诗云“社日取社猪,燔炙香满村。”一般直接烫熟,或以腌制、风干、烟熏、火烤等方式将肉做熟后赠与村民,以此分享神明的赐福。

社肉

去到两广,鸡也有和猪比肩的待遇,正所谓“杀鸡请土地”,而在江浙一带也有用鹅作为社肉的习俗。
吃糯米·撑腰糕/糍粑/粽子

过去民间流传着许多五谷驱鬼辟邪的说法,其中又以糯米的效果最佳,久而久之,糯米即被视作一种自带正能量的吉祥食物,年节时总少不了一份糯米制成的食品。

红糖糍粑

例如江浙地区的“撑腰糕”,便是用糯米粉制成扁状或椭圆形,中部略有凹陷,形似人腰,煎熟后蘸以桂花蜜食用。传统认为吃“撑腰糕”能使人身板硬朗,农作时才不会伤筋动骨,如今反而更要考虑食量和消化问题,不要“年年撑得风难摆,怪道吴娘少细腰。”

撑腰糕

二月二吃糍粑的习俗多见于两广,当地食用艾叶染色的“田艾籺”,近似于许多地区在清明或端午食用的“艾叶粑粑”,口味有甜有咸,甜味有白糖、花生、椰丝等,咸味则有虾仔和萝卜丝等。

田艾籺

同期的安徽绩溪、歙县等地,也有用赤豆、红枣、板栗和猪肉包粽子的传统,习俗略显与众不同,但不改其中蕴育的心意。
吃野菜·芥菜/荠菜/芦蒿/枸杞叶

二月正是野菜丰美的季节,此时错过即是过错。最为应节的要属浙江温州出品的芥菜饭,传说当日“满城尽食芥菜饭,满城尽飘芥菜香”,是以芥菜搭配香菇、虾干、猪肉等下饭焖煮,揭锅香气四溢,很难让人不爱。

芥菜饭

最先从土里冒头的荠菜也不能少,也叫“报春菜”、“吉祥菜”。用荠菜炒年糕、包汤圆、饺子、馄饨乃至春卷,皆是江南一带的拿手绝活,既满足了口腹日常,也应了节日里的好口彩。

芥菜两吃

“二月芦,三月蒿,四月五月当柴烧”。春季的芦蒿入口清脆、回甘,自带强烈的辛香,素有“登盘香脆嫩,风味冠春蔬”的美誉,苏轼亦是其名下粉丝,炒香干、炒腊肉或直接清炒皆可,此时不吃又要再等一年。

芦笋炒腊肉

枸杞叶最为鲜嫩的时期也在二月至清明之间,其味清苦提神,同样后味泛甜,故又叫“甜菜头”,用做凉拌,或做成枸杞叶猪肝汤,都不失为尝鲜的最佳途径。

枸杞叶

还有香椿、茼蒿、韭菜、豌豆苗、水芹等一系列限定野菜都将轮番登场,如此寻味赏味,才算不辜负这满怀的春天。

撰文|阿放   责编王筱祎
部分图源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日二月二龙抬头,必吃这6种“龙食”!比韭菜、豆芽更抢手,寓意吉祥,抬起一年好兆头~
北方VS南方,中国到底哪里的“二月二”最好吃?
二月二龙抬头,15种食俗真讲究!
二月初二“龙抬头”吃什么?13种传统节庆美食别错过!
二月二,别忘了给家人吃这些菜,一年就一次,寓意一年健康又好运
正月后第一个隆重的节日,吃得富流油,美好皆抬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